7通论二词汇PPT.ppt_第1页
7通论二词汇PPT.ppt_第2页
7通论二词汇PPT.ppt_第3页
7通论二词汇PPT.ppt_第4页
7通论二词汇PPT.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論二詞彙,一、古今詞彙的繼承與發展關係,二、古漢語詞彙的構成特點,字與詞的關係一個漢字有時不是詞,有時是一個詞,有時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葡萄、蟋蟀、窈窕等聯綿詞女、耳等包含假借義的字兩個不同的漢字,有時是兩個詞,有時是一個詞。憙、喜,嘆、歎,等異體字判斷是一個詞還是兩個詞,關鍵是看音義,而不是看形體。,詞的分類根據音節可以分爲單音詞和複音詞。單音詞如:天、地、日、月;複音詞如:葡萄、夭夭、比丘尼、社稷、布衣。根據語素可以分爲單純詞和合成詞。單純詞如:天、地、葡萄、夭夭;合成詞如:社稷、布衣。,(一)古漢語的單音詞1、古漢語中,單音節詞佔絶對優勢。(1)是表現在數量上(2)表現在使用頻率上2、古代漢語單音詞的特點(1)義項多。(2)用法靈活。(3)構詞能力强。3、古代漢語中有的兩個單音詞結合,形式與現代漢語相同,但意義不同。,“昨日入城市”市,動詞,做買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而,這樣却。“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非常,不正常的特殊情況。“十年之計,莫如樹木”樹木,種植樹木。“乃臣所以爲君市義也”所以,所用來,所字結構。“海内之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知道,懂得道理。“璧有瑕,請指示王”指示,指出來給人看。,(二)古漢語的雙音詞,1、單純雙音詞(1)重言詞關關鴡鳩,在河之洲。(詩經周南關鴡)采采卷耳,不盈頃筐。(詩經周南卷耳)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别離。(古詩十九首)家家習爲俗,人人不迷悟。(白居易買花),重言詞的分類:不重不能用“關關鴡鳩”、“坎坎伐檀”不重也能用“采采卷耳”、“行行重行行”、“家家習爲俗,人人不迷悟”重言詞的作用:,文心雕龍物色篇:“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沈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故“灼灼”狀桃花之鮮(“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依依”盡楊柳之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杲杲”爲日出之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瀌瀌”擬雨雪之狀(“雨雪瀌瀌,見晛曰消”),“喈喈”逐黄鳥之聲(“集于灌木,其鳴喈喈”),“喓喓”學草蟲之韻(“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描繪形貌氓之蚩蚩,抱布貿丝。(詩經衛風氓)(蚩蚩,敦厚貌。)舉手長勞勞,兩情同依依。(孔雀東南飛)(勞勞,憂愁貌。依依,不舍貌。)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黄鶴樓)(歷歷,清晰貌。萋萋,茂盛貌。),摹擬聲音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經小雅鹿鳴)伐木丁丁,鳥鳴嚶嚶。(詩經小雅伐木)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歐陽修醉翁亭記),增强語氣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别離。(古詩十九首)時時爲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東南飛)去去勿復顧,還君老与衰。(蘇軾别歲),調整音節燕燕于飛,上下其音。(詩經邶風燕燕)側着耳朵聽,躡着脚步兒行,悄悄冥冥潛潛等等,等我那齊齊整整嬝嬝婷婷姐姐鶯鶯。(西厢記酬韻)有些名詞組成的重言詞,往往有遍指的意思。如:家家、户户、个个、人人,(2)聯綿詞聯綿詞指由兩個音節連綴而成的單純詞,也稱“連語”。聯綿詞的特點:字形上,寫法不固定。匍匐蒲伏、蒲服、匍伏、扶服猶豫猶與、夷猶、猶預、夷由逶迤委蛇、逶移、蜲蛇、委佗、委它、威夷、威迟、归邪、靡匜等三十多種。語音上,兩字多存在聯繫。判定聯綿詞語音上的聯繫要以古音爲根據,詞義上,聯綿詞不可分訓。王國維:“合二字而成一語,其實猶一字也”。清王念孫讀書雜志:“凡連語之字,皆上下同義,不可分訓;説者望文生義,往往穿鑿而失其本指。”,猶豫猶與、夷猶、猶預、夷由漢書高后紀“計猶豫未有所決”顔師古注:“猶,獸名也。此獸性多疑慮,常居山中,忽聞有聲,即恐有人且來害之,每豫上樹,久之無人,然後敢下,須臾又上,如此非一,故不決者稱猶豫焉。一曰隴西俗謂犬子曰猶,犬隨人行,每豫在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故云猶豫也。”,狼狽狼、剌癶説文癶部:“癶,足剌癶也。”徐鍇説文繫傳:“兩足相背不順,故剌癶也。”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或言狼狽是兩物,狽前足絶短,每行常駕兩狼,失狼則不能動,故世言事乖者爲狼狽。”狼狽爲姦,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望洋,遠視貌;若,海神。)望球興歎,聯綿詞的分類:根據構成聯綿詞的兩個字語音上的關係,聯綿詞可以分爲以下幾類:雙聲聯綿詞。如:滑稽、参差、黽勉、栗烈、倉促、蕭瑟、陸離、鴛鴦。疊韻聯綿詞。如:逍遥、殷勤、窈窕、須臾、荒唐、婆娑、徘徊、倉庚。雙聲疊韻聯綿詞。如:輾轉、匍匐、繽紛、契闊。非雙聲疊韻聯綿詞。如:浩蕩、芙蓉、狼藉、狐狸、伎倆、陵夷、葡萄。,2、合成雙音詞合成雙音詞是指由兩個語素構成的雙音詞。(1)偏正式天下、兵法、四海、諸侯、小人、大學、束脩、國風、太守、百姓。(2)並列式近義(同義)並列:婚姻、道路、賓客、親戚、斟酌、恐惧、恭敬、尋常。這類詞也稱作同義複詞。對義(反義)並列:乾坤、陰陽、春秋、干戈、左右、進退、出入、尊卑。這類詞也稱作反義複詞。偏義並列:國家、妻子、作息、園圃、車馬、寒暑、喜怒、緩急、生死。這類詞也稱作偏義複詞。,偏義複詞除了有偏義一類的義項,還有對義或近義的義項,不能將這類詞單單理解成祇有偏義一項。喜怒韓非子用人:“古之人曰:其心難知,喜怒難中也。”(此指高興和發怒。)柳宗元答韓愈論史官書:“司馬遷觸天子喜怒。”(此偏指怒。),(3)附加式由詞根加一個前綴或後綴構成前綴一般有“有、言、薄、于、阿”等。後綴一般有“然、爾、如、若、乎”等。加前綴:有夏、有商、有周、有清、有戎、有衆、言告、言歸、薄言、于歸、于飛、阿兄、阿姊、阿誰。加後綴:欣然、喟然、油然、莞爾、晏如、焕若、斷乎、確乎。,(4)動賓式如:將軍、司馬、司寇、執事、稽首。(5)動補式如:撲滅、匡正(6)主謂式如:人定,合成雙音詞的形成一般經歷了個逐漸凝固的過程,其本來多是兩個单音詞的連用。故凝固成詞之前不僅常常連用,也可分用,甚至連用時詞序也可倒置。如: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説乎?”又“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左傳莊公二十二年:“豈不欲往,畏我友朋。”,期中考試題型:1、識篆(210);2、六書(210);3、釋詞(210);4、語法(45);5、句讀(20)。,三、古今詞義的異同,“難處不在同,而在異;不在迥别,而在微殊”。(教材第83頁)(一)古今詞義異同的關係1、古今詞義基本相同馬、牛、羊、日、月、山、水,2、古今詞義完全不同綢,古纏繞。爾雅釋天:“素錦綢杠。”找,古“划船”的“划”的異體字。搶,古突過、撞。莊子逍遥遊:“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戰國策魏策四:“以頭搶地爾。”該完,3、古今詞義有同有異給,古供給。齊桓公伐楚:“敢不共給?”馮諼客孟嘗君:“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再,古兩次或第二次。曹劌論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僖公五年:“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觸讋説趙太后:“有復言令長安君爲質者,老婦必唾其面。”,稍,古漸漸,今略微。段玉裁:“凡古言稍稍者,皆漸進之謂。”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史記秦本紀:“自繆公以來,稍蠶食諸侯。”紅坐,(二)古今詞義差異的主要表現1、詞義範圍(1)詞義擴大菜,古代專指蔬菜。説文:“菜,草之可食者。”睡,古代專指坐着打瞌睡。説文:“睡,坐寐也。”史記商君列傳:“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歐陽修秋聲賦:“童子莫對,垂頭而睡。”,河,古代專指黄河。孟子梁惠王上:“河内凶,則移其民於河東。”醒,本義專指酒醒,即從醉酒恢復到常態。楚辭漁父:“衆人皆醉我獨醒。”嘴,本義是鳥嘴,後來泛指人、動物或器物的口。,(2)詞義縮小宫,上古是房屋的通稱。爾雅釋宫:“宫謂之室,室謂之宫。”詩經鄘風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秦漢以後專指帝王所居,民宅不再稱宫。金,先秦泛指金屬。説文:“金,五色金也。”段注:“凡有五色,皆謂之金也。”,子,本爲孩子的總稱,不論男女。詩經小雅斯干:“乃生男子。”“乃生女子。”韓非子説林上:“衛人嫁其子而教之曰。”瓦,上古是陶製品的通稱。詩經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載弄之瓦。”瓦指陶製的紡錘。臭,原來是氣味的總稱,後來專指不好的氣味。兄弟上古是兄弟姊妹的統稱,今天專指哥哥與弟弟。丈夫古代是男子的通稱,後來專指妻之夫。,(3)詞義轉移湯,本義是熱水。説文:“湯,熱水也。”論語季氏:“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孟子告子上:“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成語“赴湯蹈火”兵,本義是兵器。説文:“兵,械也。”鄭伯克段于鄢:“繕甲兵,具卒乘。”後來詞義轉移,指軍隊。觸讋説趙太后:“必以長安君爲質,兵乃出。”,脚,本義指人或動物的小腿。説文:“脚,脛也。”墨子明鬼下:“羊起而觸之,折其脚。”後來詞義轉移,指“足”。涕,本義是眼泪。詩經陳風澤陂:“寤寐無爲,涕泗滂沱。”毛傳:“自目曰涕,自鼻曰泗。”後來詞義轉移,指鼻涕。,2、詞義輕重讓,古義是指責,程度重。今義指退讓、任憑,程度輕。病,古代指病重,程度重。論語述而:“子疾病,子路請禱。”今天泛指疾病,與“疾”同,程度輕。餓,古代指嚴重的飢餓,面臨死亡危險,程度重。韓非子飾邪:“家有常業,雖飢不餓。”今指一般的肚子餓,同“飢”,程度輕。恨,古代指遺憾,程度輕;今天指痛恨,程度重。,3、感情色彩爪牙,古義多指武臣猛將,是褒義詞。漢書李廣傳:“將軍者,國之爪牙也。”漢代“爪牙”也有黨羽、幫凶義。今天則祇有貶義。賄,古代指財物,是中性詞。詩經衛風氓:“以爾車來,以我賄遷。”今義則指賄賂,屬貶義詞。,時髦,古義指當時的俊傑,屬褒義詞。後漢書孝順帝紀:“孝順初立,時髦允集。”今天則指時興,屬中性。風騷,古代指國風、離騷,代指詩文才情等,屬中性。今天則指風流放蕩,屬貶義。下流,古代指地位或處境低下,屬中性。今天指品德惡劣,明顯貶義。謡言,古代指民間的歌謡諺語,中性。今天指没有事實根據的消息,並且具有貶義。,四、詞的本義、引申義及假借義(參教材通論四,P93),wng先秦時代天子、諸侯的稱號。詩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土。率土之賓,莫非臣。”用作動詞,朝見王。詩商頌殷武:“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尊稱。爾雅釋親:“父之考爲父。”郭璞注:“如王者尊之。”物之大者。周禮天官(y)人:“春獻王鮪。”鄭玄注:“王鮪,鮪之大者。”wng用作動詞。統治,成就王業。孟子梁惠王上:“故王之不,不爲也,非不能也。”旺盛。莊子養生主:“神雖。不善也。”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旺”。這裏,是本義,至爲引申義,爲假借義。,(一)詞的本義1、什麽是詞的本義所謂本義,即詞的本來意義,是指一個詞在造字之初所賦予它的意義。我們這裏所説的本義是相對的,它通常是指造字時所採用的意義以及能被文獻史料所證明的最早的意義。,2、如何探求詞的本義(1)探求本義主要依據字形向,説文宀部:“北出牗也。从宀,从口。詩曰:塞向墐户。”,年,説文禾部:“年,穀熟也。从禾,千聲。”容庚金文編:“年,從禾,從人,人亦聲。説文非。”春秋宣公十六年:“大有年。”春秋穀梁傳桓公三年:“五穀皆熟爲有年也。”,卽,説文皀部:“卽,卽食也。从皀(j),卪聲。”周易鼎:“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卽。”,根據字形探求漢字本義,所據字形必須可靠。射,説文矢部:“,弓弩發於身而中於遠也。从矢,从身。篆文从寸,寸,法度也,亦手也。”,臣,説文臣部:“臣,牽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甲金文)均象一竪目之形,人首俯則目竪,所以象屈服之形者,殆以此也。”,(2)探求本義還要結合文獻用例爲,説文爪部:“爲,母猴也,其爲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象母猴形。”羅振玉增訂殷虚書契考釋:“案:(爲)从爪,从象,絶不見母猴之狀,卜辭作手牽象形意古者役象以助勞,其事或尚在服牛乘馬以前。”,(二)詞的引申義1、什麽是詞的引申義所謂引申義是指在本義的基礎上直接或間接派生出來的意義。近引申義直接引申義遠引申義間接引申義,朝早晨。説文倝部:“朝,旦也。”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朝見,朝拜。春秋宣公元年:“秋,邾子來朝。”朝廷。論語公冶長:“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朝代。韓愈答劉正夫序:“漢朝人莫不能爲文。”對着,向着。李白江西送友人之羅浮:“桂水分五嶺,衡山朝九嶷。”,2、詞義引申的層次(1)傳遞式引申朝:早晨朝見朝廷朝代,秋禾穀熟。説文禾部:“秋,禾穀孰也。”尚書盤庚上:“若農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秋季。詩經衛風氓:“將子無怒,秋以爲期。”年。史記梁孝王世家:“千秋萬歲後將傳位於王。”時候。諸葛亮出師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圖示爲:秋:禾穀熟秋季年時候,(2)輻射式引申習鳥反復試飛。説文:“習,數飛也。”禮記月令:“鷹乃學習。”復習。論語:“學而時習之。”學習。吕氏春秋聽言:“造父始習於大豆。”了解,熟悉。馮諼客孟嘗君:“誰習計會,能爲文收責於薛者乎?”習慣。漢書董仲舒傳:“習聞其號。”,復習學習習鳥反復試飛了解,熟悉習慣,音訊告訴命令审訊問詢問責問聘問問候贈送贈品,3、詞義引申的方式(1)由具體到抽象綱,本義是提網的總繩。尚書盤庚上:“若綱在網,有條而不紊。”引申爲事物的總要。北史源賀傳:“爲政貴當舉綱。”又如:大綱、總綱。又引申爲國家的法度。史記淮陰侯列傳:“秦之綱絶而維馳。”術,本義是城邑中的道路。説文:“術,邑中道也。”引申爲途徑、技術、方法、權術、學説、道術。,(2)由個别到一般匠,本義是木匠。説文:“匠,木工也。”孟子盡心上:“大匠不爲拙工改廢繩墨。”引申指有專門技術的工人。廣韻:“匠,工匠。”管子七臣七主:“主好宫室,則工匠巧。”再引申爲在某一方面造詣或修養很深的人。比如:藝術巨匠,文學巨匠。,特,本義是公牛。説文:“特,朴特,牛父也。”玉篇:“特,牡牛也。”引申爲牲畜中的雄性。廣雅:“特,雄也。”周禮夏官校人:“凡馬,特居四之一。”鄭玄注引鄭司農:“四之一者,三牝一牡。”孫詒讓正義:“特,本爲牡牛,引申之,牡馬亦得稱特也。”,(3)由實詞到虚詞向,本義是朝北的窗户。説文宀部:“北出牗也。”引申爲朝向,廣韻:“向,對也。”莊子秋水:“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引申爲介詞,表示動作的對象,相當於“對、朝”。世説新語雅量:“後有人向庾(子嵩)道此。”,及,本義是追上、趕上。説文又部:“及,逮也。从又,从人。”國語晉語二:“往言不可及也。”用爲介詞,等到、趁着。鄭伯克段于鄢:“及莊公即位。”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又用爲連詞,表並列。詩經豳風七月:“七月亨葵及菽。”,引申義的讀音和書寫形式語説弟悌解懈,(三)詞的假借義(1)“本無其字”的假借之,説文:“之,出也。”引申爲往。戰國策齊策:“驅而之薛。”假借爲指示代詞。詩經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又假借爲第三人稱代詞。又假借爲助詞。,(2)“本有其字”的假借任,本義是保舉,担保。周禮秋官大司寇:“使州里任之,則宥而捨之。”假借爲“妊”,義爲怀孕。漢書叙傳上:“劉媪任高祖而夢與神遇。”剥,本義是割裂。説文:“剥,裂也。”詩經小雅楚茨:“或剥或亨。”假借爲“扑”,擊打之義。詩經豳風七月:“八月剥枣,十月獲稻。”,五、同義詞及其辨析(參教材通論三,P91)1、什麽是同義詞同義詞是指有一個或幾個義項相同而其他義項不同,或感情色彩及用法上存在細微差别的一組詞。,2、辨析同義詞的方法(1)内涵的差異朋友:籠統地説,“朋”與“友”都指朋友。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泰伯:“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分開來講,則“朋”相當於今天的同學,“友”相當於同志。周易兑:“君子以朋友講習。”孔穎達疏:“同門曰朋,同志曰友。”,(2)範圍的差異諂諛:二者都有“曲意奉承”之意。説文:“諛,諂也。”“諂”包括的手段多,用語言、體態、行爲等方法討好人都可以稱“諂”。論語學而:“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孟子滕文公下:“脅肩諂笑。”韓非子説林上:“公孫友自刖而尊百里,竪刁自宫而諂桓公。”“諛”則專指用虚誇的言辭來奉承别人。莊子漁父:“不擇是非而言謂之諛。”,(3)程度的輕重愠憤:二者都有“氣憤”義,但“愠”的程度輕,常常隱而不發,或祇是通過動作、臉色表現出來。史記李將軍列傳:“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憤”的程度重,比“愠”所表現出來的情緒要更强烈,常常要發泄出來。漢書司馬遷傳:“恐卒然不可諱,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4)來源的差異歲年:二者所表達的時段是一樣的,其差别在於兩個詞的來源不同。“歲”本指歲星,即木星。歲星紀年法。歲星每運行一個星次即是一歲。國語晉語四:“吾聞晉之始封也,歲在大火。”“年”本指“穀熟”,穀熟一次便稱爲一年,(5)使用對象的差異唯諾:二者都表示應答,但使用對象不同。“唯”用於應答地位或輩分高的人,而“諾”用於地位、輩分相同或較低的人。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馮諼客孟嘗君:“孟嘗君不説,曰:諾,先生休矣!”禮記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諾。”孔穎達疏:“應之以唯而不稱諾,唯恭於諾也。”,(6)感情色彩的差異布衣匹夫:二者都指普通百姓。不同在於“布衣”是中性詞,指没有做官的百姓。“匹夫”則略帶貶義,指社會地位低賤的百姓。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7)語法功能的差異畏懼:二者都有害怕義。不同在於“畏”多用作及物動詞,“懼”多用作不及物動詞,有時也用作及物動詞,則往往是使動用法。孟子梁惠王:“天下固畏齊之强也。”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老子德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3、“渾言(統言)”“析言”“對文則異,散文則通”“渾言”是指籠統、含混地説,是就同義詞的“同”而言;“析言”就是分别、對比地説,是就同義詞的“異”而言。例如:説文:“見,視也。”“視,瞻也。”“瞻,臨視也。”段玉裁注:“析言之有視而不見者,聽而不聞者。渾言之則視與見、聞與聽一也。耳部曰:聽,聆也;聞,知聲。此析言之。”,恭敬論語子路:“居處恭,執事敬。”朱熹注:“恭主容,敬主事,恭見于外,敬主乎中。”左傳宣公二年:“不忘恭敬,民之主也。”,六、同源詞及其判定,(一)什麽是同源詞,【狗、豿、駒、羔】狗,爾雅釋畜:“(犬)未成豪,狗。”郝懿行義疏:“狗犬通名,若對文則大者名犬,小者名狗。”豿,玉篇:“豿,熊虎子也。”駒,説文:“駒,馬二歲曰駒。”段玉裁注:“犢爲牛子,則駒馬子也。”羔,説文:“羔,羊子也。”詩經召南羔羊:“羔羊之皮。”毛傳:“小曰羔,大曰羊。”,同源詞:兩個或兩個以上讀音相同或相近、意義相關、具有同一語源的詞,構成一組“同源詞”。同源詞也稱同源字。“同源字,常常是以某一槪念爲中心,而以語音的細微差别(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關的幾個槪念。”(王力同源字論,同源字典頁3,商務印書館,1997)【狗、豿、駒、羔】以上四字古音相同或相近,都含有幼小之義,用來指稱動物的幼子,有共同的語源,它們是一組同源詞。,【長(生長)、長(長短)、張、脹、漲、帳、韔、掌、丈】“長”(zhng)與“長”(chng)字形一樣,但音與義不同,實際是兩個詞。在上古音中,它們讀音相近,意義相關,生長的結果是變長。張,説文:“張,施弓弦也。”引申爲張開。荀子勸學:“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又引申爲張大。左傳昭公十四年:“臣欲張公室也。”,脹,廣韻:“脹,脹滿。”字本作“張”。左傳成公十年:“將食,張,如廁。”杜注:“張,腹滿也。”漲,廣韻:“漲,大水。”帳,説文:“帳,張也。”釋名釋牀帳:“帳,張也,施於牀上也。”韔(chng),説文:“韔,弓衣也。”掌,説文:“手中也。”朱駿聲曰:“張之爲掌,卷之爲拳。”丈,大戴禮記本命:“丈者,長也。”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長(生長)、長(長短)、張、脹、漲、帳、韔、掌、丈】以上一組詞古音相同或相近,都含有長、大之義,有共同的語源,是一組同源詞。,【卷、捲、棬(圈)、拳、鬈、踡、蜷、觠、錈、綣、埢、弮】卷,説文:“厀曲也。”捲,説文:“捲,一曰捲收也。”段注:“即今所謂舒卷字也。”棬(圈),集韻元韻:“圈,屈木也。”又倦韻:“棬,屈木盂也,或作圈。”拳,説文:“拳,手也。”段注:“拳之爲拳。”朱駿聲曰:“張之爲掌,卷之爲拳。”鬈,廣韻:“鬈,髮好也,又胡人髮也。”按,即頭髮卷曲。,踡(qun),玉篇:“踡跼,不伸也。”蜷(qun),廣韻:“蜷,蟲形詰屈。”觠(qun),説文:“觠,曲角也。”(qun),玉篇:“,手屈病。”錈(jun),集韻倦韻:“錈,屈鐵也。”吕氏春秋别類:“又柔則錈,堅則折,劍折且錈,焉得爲利劍。”,埢(qun),玉篇:“埢,曲也。”集韻倦韻:“埢,埢垣,曲牆也。”弮(jun),廣韻線韻:“弮,曲也。”齤(qun),説文:“齤,缺齒也。一曰曲齒。”綣(qun),淮南子人間:“兵横行天下而無所綣,威服四方而無所詘。”高誘注:“綣,屈也。”,右文説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四記載了宋人王聖美的觀點:“凡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如木類,其左皆從木。所謂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