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茶叶品质评鉴方法》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1页
《广东省茶叶品质评鉴方法》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2页
《广东省茶叶品质评鉴方法》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3页
《广东省茶叶品质评鉴方法》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4页
《广东省茶叶品质评鉴方法》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7.140.10X55团 体 标 准T/GDADI XXX2020广东省茶叶品质评鉴方法Methodology of Guangdong Tea Quality Evaluation(征求意见稿)2020 - XX - XX发布2020 - XX - XX实施广东省质量检验协会 发布T/GDADI XXX2020目次前言II引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评鉴条件基本要求14.1评鉴室要求14.2评鉴用具15评鉴25.1评鉴内容、权重分值(%)25.2评鉴方法26评鉴结果判定6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广东省质量检验协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东鸿雁茶业有限公司、广东德高信种植有限公司、广东英九庄园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天池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平远园山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连南瑶族自治县瑶山特农发展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操君喜、唐劲驰、曾斌、李治刚、陈慧英、黄国滋、赖兆祥、曾文伟、凌彩金、吴华玲、黄华林、陈海强、曹藩荣、胡海涛、陈维靖、易振华、柯泽龙、凌志、陈建业。本标准于2020年XX月首次发布。引言本标准在传统的茶叶审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更为科学的评鉴茶叶品质的方法,即评鉴人员采用茶叶多次冲泡品评方法、茶叶水浸出物测评及茶叶感官审评方法评定茶叶品质的综合过程,进一步完善了广东省现行茶叶评比方法,突出了广东茶叶的品质特色,创新评鉴方式与实际品饮结合,促进茶叶生产与消费市场的接轨,为广东特色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培育提供科技支撑。5广东省茶叶品质评鉴方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广东省茶叶品质评鉴的评鉴定义、条件基本要求、评鉴及评鉴结果判定。本标准适用于广东省内六大茶类的品质评鉴。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8302 茶取样GB/T 8305 茶水浸出物测定GB/T 13738.2 红茶第2部分:工夫红茶GB/T 14456.3 绿茶第3部分:中小叶种绿茶GB/T 14487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GB/T 18797 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GB/T 21726黄茶GB/T 22291白茶GB/T 237762018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 30357.6 乌龙茶第6部分:单丛DB44/T 299 大叶种绿茶DB44/T 1248 陈香茶3 术语和定义GB/T23776201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茶叶品质评鉴quality evaluation of tea评鉴人员采用茶叶多次冲泡品评方法、茶叶水浸出物测评及茶叶感官审评方法评定茶叶品质的综合过程。4 评鉴条件基本要求4.1 评鉴室要求按GB/T18797的规定执行。4.2 评鉴用具4.2.1 评鉴杯采用盖碗,呈倒钟型,容量150mL;其他规格根据具体定制情况待定。4.2.2 用水评鉴用水的理化指标及卫生指标按GB 5749的规定执行,同一批茶叶评鉴用水水质应一致。4.2.3 其他评鉴人员、评鉴台、评茶碗、评茶盘、分样盘、叶底盘、称量用具、计时器、其他用具按GB/T 23776的规定执行。5 评鉴5.1 评鉴内容、权重分值(%)a) 茶叶多次冲泡品评方法,(45%);b) 茶叶水浸出物测评,(10%);c)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45%)。5.2 评鉴方法5.2.1 多次冲泡品评方法5.2.1.1 取样本方法品评对象为商品茶,取样方法按GB/T8302的规定执行。5.2.1.2 品评因子按照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项因子”进行。5.2.1.3 品评因子的品评要素a) 外形:干茶的形状、嫩度、色泽、匀整度和净度。b) 汤色:茶汤的颜色种类与色度、明暗度和清浊度等。c) 香气:香气的类型、浓度、纯度、持久性。d) 滋味:茶汤的浓淡、厚薄、醇涩、纯异和鲜钝等。e) 叶底:叶底的嫩度、色泽、明暗度和匀整度。5.2.1.4 品评方法a) 外形:按GB/T23776的规定执行。b) 茶汤制备方法及品评因子:从评茶盘中扦取充分混合均匀的有代表性的茶样5.0g,茶水比为1:30,其中乌龙茶为7.5g,茶水比为1:20。置于相应的评鉴杯中,注满沸水、加盖、计时,到规定时间后按冲泡顺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滤入评茶碗中,评鉴人员根据冲泡时间及主要品评因子表1、表2、表3,对各项品评因子进行评判,以每一泡的主要品评因子为重点。表1 绿茶/黄茶/红茶/白茶冲泡时间及主要品评因子序号冲泡时间主要品评因子第一泡5s香气第二泡6s滋味第三泡6s香气、滋味、汤色第四泡8s汤色表2 乌龙茶冲泡时间及主要品评因子序号冲泡时间主要品评因子第一泡5s香气第二泡6s香气第三泡6s滋味、香气第四泡6s香气、滋味、汤色第五泡8s汤色表3 黑茶冲泡时间及主要品评因子序号冲泡时间主要品评因子第一泡5s香气(有无异气味)第二泡5s香气(纯正)第三泡5s滋味第四泡5s香气、滋味、汤色第五泡7s滋味c) 内质1) 汤色:品评汤色时用目测根据品评内容品评茶汤。2) 香气:根据品评内容判断香气的质量,仅热嗅。3) 滋味:根据品评内容品评滋味,品评滋味最适宜的茶汤温度在50左右。4) 叶底:根据品评内容,用目测、手感等方法品评叶底。5.2.1.5 品评结果及判定a) 评分的形式:整个品评过程分两组完成,第一组负责外形、汤色、叶底,第二组负责香气、滋味,不设立主评,评鉴人员独立打分。b) 评分的方法:茶叶品质顺序的排列样品应在二只以上,品评前工作人员对茶样进行分类、密码编号,评鉴人员在不了解茶样的来源、密码条件下进行盲评,根据评鉴知识与品质标准,按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采用百分制,在公平、公正条件下给每个茶样每项因子进行评分,并加注评语,评分表参见品质因子评分表表5、表6。c) 分数的确定:每个评鉴员所评的分数相加的总和除以参加评分人数所得的分数。d) 结果计算:将单项因子的得分与该因子的评分系数相乘,并将各个乘机值相加,即为该茶样多次冲泡品评的总得分,计算公式为:Y=A*a+ B*b+ C*c+ D*d+ E*e式中:Y茶叶多次冲泡品评总得分;A、BE各品质因子的品评得分;a、be各品质因子的评分系数。表4 各类茶品质因子评分系数 单位:%茶类外形(a)汤色(b)香气(c)滋味(d)叶底(e)绿茶2015203015黄茶2015253010红茶2510253010乌龙茶1510303510黑茶2015253010白茶2015203015e) 结果判定:根据计算结果品评的名次按分数从高到低的次序排列。如遇分数相同者,则按不同茶类品评因子的次序比较单一因子得分的高低,高者居前。表5 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品质因子评分表因子级别得分外形(a)特级90-99一级80-89表5(续) 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品质因子评分表因子级别得分外形(a)二级70-79汤色(b)特级90-99一级80-89二级70-79香气(c)特级90-99一级80-89二级70-79滋味(d)特级90-99一级80-89二级70-79叶底(e)特级90-99一级80-89二级70-79表6 黄茶品质因子评分表因子级别得分外形(a)芽型90-99芽叶型80-89大叶型70-79汤色(b)芽型90-99芽叶型80-89大叶型70-79表6(续) 黄茶品质因子评分表因子级别得分香气(c)芽型90-99芽叶型80-89大叶型70-79滋味(d)芽型90-99芽叶型80-89大叶型70-79叶底(e)芽型90-99芽叶型80-89大叶型70-79f) 品质评语: 大叶种绿茶按DB44/T 299的规定执行;中小叶种绿茶按 GB/T 14456.3的规定执行。 红茶按GB/T 13738.2的规定执行。 乌龙茶按GB/T 30357.6的规定执行。 黑茶按DB44/T 1248的规定执行。 白茶按GB/T 22291的规定执行。 黄茶按GB/T 21726的规定执行。5.2.2 茶叶水浸出物测评5.2.2.1 检测方法:按GB/T 8305的规定执行。5.2.2.2 评分:对所有参评样品完成测定后按成分含量高低顺序排列,计分方法为第一位的得分为100分,其他依次与之比较后乘上100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