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职业禁忌,是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用人单位必须做的三项职业卫生工作,1、现场管理2、人员管理3、资料管理,现场管理包括:,1. 职业病防护设施与防护用品规定2. 公告栏 、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3. 应急措施4. 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 5. 对供货单位的要求6. 职业病事故报告及应急控制7. 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转移,人员管理包括,1、职业健康检查 2、宣传教育培训 1)对企业负责人的培训 2)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3)对工人的培训 4)对工人的合同告知 5)现场警示、公示公告,宣传教育培训,1、合同告知2、公告栏 、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3、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1)对企业负责人的培训 2)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3)对工人的培训,用人单位的告知义务,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劳动者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前款规定,向劳动者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并协商变更原劳动合同相关条款。用人单位违反前两款规定的,劳动者有权拒绝从事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用人单位不得因此解除或者终止与劳动者所订立的劳动合同。,第三十二条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对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当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对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职业健康检查应当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第三十三条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当包括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第三十四条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救援和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调查处理;必要时,可以采取临时控制措施。第三十五条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劳动者享有的七项权利,第三十六条 劳动者享有下列职业卫生保护权利:(一)获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二)获得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病防治服务;(三)了解工作场所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应当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四)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工作条件;,(五)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危及生命健康的行为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六)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进行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七)参与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的民主管理,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劳动者行使前款所列权利。因劳动者依法行使正当权利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其行为无效。,职业卫生知识培训,第三十一条 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接受职业卫生培训,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依法组织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遵守劳动者应当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应当及时报告。劳动者不履行前款规定义务的,用人单位应当对其进行教育。,相应处罚条款,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四)未按照规定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或者未对劳动者个人职业病防护采取指导、督促措施的;,资料管理包括,1、 新改扩建项目审批手续内容2、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3、 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应急预案4、 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工作总结5、职业卫生检查记录6、 职业健康档案7、现场检测资料8、培训宣传资料9、监督文书10、其它,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与安全管理工作的区别,安全管理工作 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立即性 晚发性偶然性 必然性杀人见血(红伤) 杀人不见血(白伤)常识性 医学性个别或群发 群发,一、企业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1、职业性危害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称为。2、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 按来源分为 1)与生产过程有关的 2)与劳动过程有关的 3)与作业环境有关的 按性质分为 1)化学因素 2)物理因素 3)生物因素,按来源分为,1、与生产过程有关的是指: 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原材料、工业毒物、粉尘、噪 声、振动、高温、辐射、传染病因素等2、与劳动过程有关的是指: 劳动制度与劳动组织不合理均可造成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 3、与作业环境有关的是指: 不良气象条件、厂房狭小、照明不良等。,按性质分为,1、化学因素: 工业毒物:如铅、苯、汞、锰、一氧化碳等; 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石棉尘、有机性 粉尘 2、物理因素: 异常气候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高气压、低气压 电离辐射:如X射线、r射线; 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高频电磁场、微波、激光; 噪声 振动3、生物因素:炭疽杆菌、霉菌、布氏杆菌、病毒、真菌等。,二、现场有害因素识别,现场监测是识别生产岗位是否达标的重要 手段。根据国家职业卫生规范和标准的规定,空气中有毒物质检测的类型分为: 1)根据检测目的分类 2)根据空气采样的方式分类,根据检测目的分类,1、系统检测2、定期定点检测3、抽查检测4、事故性检测5、个体接触水平检测,1、系统检测,定义:是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企业竣工验收前进行的测定,或是对现有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更新改造、大修后卫生防护技术措施的效果进行测定,或对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卫生学鉴定进行测定。 目的:在于对这些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及卫生防护技术措施的效果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进册评价。检测方法:是在选定的采样点连续采样检测3天,以均值评价。评价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时,每天上、下午各检测1次。,2、定期定点检测,定义:是由工业企业负责实施的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毒物浓度的日常的定期的定点的检测。 目的:是经常性地监测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 检测方法:是在选定的采样点定期地进行检测;作为日常检测,每次至少采样检测1次;作为动态观察的定期定点检测,要采样检测3次,以均值评价。,3、抽查检测,定义:是由卫生行政部门实施的对工业企业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毒物的监督性检测。 目的:在于监督检查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状况,考察定期定点检测的准确性。 检测方法:是在选定的检测点采样检测13天,以均值评价。评价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时,每天上、下午各检测1次。,4、事故性检测,定义:是对发生事故后的工作场所空气中毒物进行采样检测。 目的:是确定事故发生后工作场所存在的毒物及其浓度,以判断其危险程度,指导事故的及时正确处理。 检测方法:是在事故现场选定的监测点,迅速及时地进行1次以上采样检测,直到空气中毒物浓度低于容许浓度为止。,5、个体接触水平检测,定义:是对工作场所内接触毒物的劳动者进行个体采样检测。 目的:在于评价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和劳动者接触毒物的程度。 检测方法:是对选定的检测对象,或佩带个体采样器进行个体采样测定,或在检测对象的所有工作点进行定点采样测定,然后计算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现场检测的意义,在有些情况下,需要对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作出迅速的判断评价。 (1)例如,发生事故后的工作场所,有剧毒物质存在的工作场所等,需要迅速知道空气中存在的毒物及其浓度,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2)如决定现场人员能否进入或是否需要撤离,需要采取什么防护措施等。这种情况下,要求使用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尽快得出测定结果。 现场检测方法通常是在工作场所进行实时检测,即在短时间内测得空气中是否存在毒物及其浓度大小。要求用于现场检测的方法有较高的灵敏度、采集空气样品量少、,现场检测的意义,具有一定的准确度、操作简便快速、使用的仪器便于携带。 有些检测方法不能完全达到快速、灵敏和准确等上述要求,只要反应快速,灵敏度和准确度稍差些,仍有实用意义,特别对毒物浓度高的情况下检测是有用的。 现场检测方法还有一种是用于连续检测空气中毒物的浓度,有的还具有报警作用,即当空气中毒物浓度超过一定限值时,可以发出警报,以便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现场检测方法常用的有检气管法、气体测定仪检测法、试纸法和溶液快速法等。,机加行业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要点,(一)粉尘 1、矽尘 2、水泥尘 3、焊接尘(二)有害气体 1、一氧化碳 2、氮氧化物 3、苯 4、二氧化硫 5、锰(三)物理因素 1、噪声,1、职业病危害因素矽尘,1)存在: 在工作时,工作环境产生粉尘。2)可能发生的职业病: 矽肺,矽肺发生的特点,1)矽肺的发生和发展与从事矽肺作业的工龄、粉尘中的游离的二氧化硅的含量、工作场所粉尘浓度、分散度、防护措施以及个体条件有关。2)矽肺多在接触510年后才发病,有的可达1520年;在缺乏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持续吸入高浓度(每立方米空气中几十至几百毫克)、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12年即有人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3)矽肺是个进行性疾病,一经接触,即使调离洗尘作业,仍可继续发展;有些工人接触高浓度矽尘后,当时未发病,经过若干年后,病变表现出现即离尘后矽肺,一般称为“晚发性矽肺”。4)个体因素对矽肺的发生也有影响,如:健康状况较差、呼吸系统感染、尤其是肺结核能够促使矽肺病程迅速发展和加剧。,1、职业病危害因素矽尘,3)识别: 现场检测4)控制: 应该从设备、环境、人三方面进行考虑,控制与预防职业病发生的方法,1)实施防尘措施2)加强体检3)加强个人防护,防尘措施有两种办法:,1)以湿式作业为主的防尘措施办法: 湿式作业防尘效果可靠,易于管理,投 资经济,已被企业广泛应用。2)密闭通风除尘措施办法,密闭通风除尘措施办法,1)把发生粉尘的生产设备密闭起来2)加强通风设施的上马,并且保持良好使用状态3)除尘器的使用:从密闭设备内吸出的含尘空气,在排出之前,必须通过净化装置即除尘器,以免污染环境并且回收有用的原料。,现场通风设施,加强体检,1)加强岗前体检2)加强在岗体检3)加强离岗体检,加强个人防护,个人防护用品可以分为7大类。,防护帽防护服防护面罩防护眼镜防护耳罩皮肤防护用品呼吸防护,防护用品在预防职业危害的综合措施中,属于第一级预防部分,当劳动条件尚不能从设备上改善时,还是主要防护手段。,2、职业病危害因素水泥尘,1)产生: 在工作时,产生水泥尘。2)可能发生的职业病水泥尘肺3)识别现场检测4)控制:湿式作业加强通风作好体检 加强个人防护,3、职业病危害因素焊接尘,1)理化特性:焊接尘是指在焊接作业时,由 于高温使焊药、焊条芯和被焊接材料熔化 蒸发,逸散在空气中氧化冷凝而形成的 颗粒极细的气溶胶。2)存在:焊接作业在建筑、矿山、机械、 造船、化工、铁路、国防等工业部门广泛 应用。焊接的种类较多,有自动埋弧焊、 气体保护焊、等离子焊、手工电弧焊等等。3)可能发生的职业病-电焊工尘肺,3、职业病危害因素焊接尘,4)识别: 现场检测5)控制: 现场通风 个人体检 个人防护,(二)有害气体,1、一氧化碳 2、氮氧化物 3、苯 4、二氧化硫 5、锰,一氧化碳,1)理化特性: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味、无臭 的气体。2)存在:工作场所空气中存在一氧化碳有害物质。3)可能发生的职业病-一氧化碳中毒毒作用表现:急性中毒分为三级:轻度中毒 中度中毒 重度中毒,轻度中毒,患者有头痛、头晕、颞部搏动感。心悸、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症状。脱离中毒现场,吸入新鲜空气后即行好转,数小时后,症状多可消失。,中度中毒,除有轻度中毒的症状外;还有面色潮红,口唇樱桃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但是昏迷时间不长;及时抢救,12天内恢复健康,一般 无明显并发症和后遗症。,重度中毒,患者迅速进入昏迷,昏迷持续数小时或数昼夜。有的患者苏醒后,意识正常,但经过230天的假愈期后,又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称为“急性一氧化碳神经系统后发症”,如精神异常等。,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顽固性神经衰弱综合征脑电图异常心血管系统异常,4、职业病危害因素一氧化碳,4)识别: 现场检测5)控制: 现场通风 个人体检 个人防护,5、职业病危害因素氮氧化物,1)理化特性:氮氧化物为红棕色的气体,难溶于水, 具有刺激性。2)存在: 焊接、气割时产生NO2; 存放在谷仓中谷物或饲料中含有硝酸钾, 存放缺氧发效可以分解出NO2,5、职业病危害因素氮氧化物,3)可能发生的职业病氮氧化物中毒毒作用表现:初期 :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中度中毒:有头痛、咳嗽、 和肺部不适 重度中毒:可以出现肺损伤、 引起肺水肿 ,呼吸困难 和紫绀; 慢性作用:为神经衰弱、慢性 呼吸道炎、皮肤刺激症 和牙齿酸蚀症。,5、职业病危害因素氮氧化物,4)识别: 现场检测5)控制: 现场通风 个人体检 个人防护,7、职业病危害因素二氧化硫,1)理化特性:二氧化硫是个刺激性气体2)存在:隧道作业空气中 食品制造业、石油加工业、医药加工业、 化学制造业、橡胶业、陶瓷业、冶炼业。3) 可能发生的职业病二氧化硫中毒毒作用表现:主要表现为眼结膜和上呼吸道刺激 症状,可以发生喉头痉挛和水肿, 化学性气管炎、肺水肿,皮肤损害等,7、职业病危害因素二氧化硫,4)识别: 现场检测5)控制: 现场通风 个人体检 个人防护,8、职业病危害因素锰,1)产生: 用锰焊条焊接时,可产生锰烟尘。2)可能发生的职业病锰中毒3)识别现场检测4)控制:焊接作业尽量采用无锰焊条 加强通风:使用局部抽风装置 作好体检 加强个人防护,(三)物理因素,1、噪声定义:凡是人生活不需要的、 使人厌烦的、起干扰作用的 声音,统称为噪声。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声音 都可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2、噪声的种类,1)、机械性噪声:由于机械的撞击、摩擦、 转动而产生的;2)、流体动力性噪声:由于气体压力突变或 流体流动而产生的,如:通风机、 空压机、喷射器、汽笛、或放水、冲刷 等发生的声音。3)、电磁性噪声:由于电机中交变力相互作用 而发生的,如:发电机、变压器等发出 的翁翁声。,9、职业病危害因素噪声,可能发生的职业病噪声聋,噪声造成的健康危害:,听觉系统:首先是听力下降或叫听力损伤。其次是病理性永久性听力损失或噪声性耳聋。神经系统:)可造成头痛、头晕、耳鸣、心悸、 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征。 )可造成易疲倦、易激怒。心血管系统: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增高,心肌 缺血型变化。消化系统:出现胃肠功能紊乱、食欲减退、消瘦。其他:内分泌、血液、免疫系统等方面都可能造成 改变;还可以造成孕妇流产、妇女月经不调等。,9、职业病危害因素噪声,3)识别现场检测4)控制:消除噪声源:) 使用低、无噪声设备 ) 吸声:常用有阻性消声器、 有抗性消声器、 有阻抗性复合消声器 )隔声:用一定的装置将声源封闭 体检:发现职业禁忌症及时调离。 加强个人防护,其它毒物正己烷、苯,理化特性:属于芳香烃类化合物,有特殊芳香气味。苯、甲苯、二甲苯(均为有机溶剂又称苯系物)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正己烷中毒 苯系物中毒,接触苯系物行业举例:,1)皮革、皮毛及其制造业刷胶、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天津2025年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招聘工作人员(第二轮)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河套学院《装饰工程管理与现场实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环境研究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综合实践2(智能电子系统设计与制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中医学基础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制图与AutoCAD》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因工程制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工商学院《材料成型装备及自动化》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产品设计表达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电子电路基础实验(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山东省高考物理+化学+生物试卷(真题+答案)
- 2024年风力发电运维值班员(技师)技能鉴定考试题库-下(判断题)
- 职业技术学院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2023级)
-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4年中考物理试题(含答案)
- 海姆立克急救法课件(简单版)
- 2024辽宁中考物理二轮重点专题研究 微专题 光学组合作图(课件)
- 图书采购单模板
- 民进会章会史知识题库附有答案
- DL∕T 1476-2023电力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 GB/T 5683-2024铬铁
- CHT 1020-2010 1:500 1:1 000 1:2 000地形图质量检验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