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第单元复习.ppt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第单元复习.ppt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第单元复习.ppt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第单元复习.ppt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第单元复习.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复习,单元导航,藤野先生鲁迅我的母亲胡适我的第一本书牛汉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再塑生命海伦凯勒,第一课:藤野先生,掌握的字词:绯红()解剖()瞥见()发髻()不逊()匿名()诘责()托辞()教诲()畸形()驿站()油光可鉴()杳无音信()深恶痛疾()抑扬顿挫(),fi,pu,pi,j,jin,n,ji,c,hu,j,y,xn,w,yao,cu,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生活的绍兴河埠,鲁迅简介,我们曾学过的文章:,风筝选自野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社戏选自呐喊,藤野先生,(一)见藤野之前(13)(在东京),(二)相识、相处、离别(435)(在仙台),(三)对藤野的怀念(3638)(离仙台),读课文,理清层次:,在东京,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不学无术思想腐朽,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人物形象藤野先生我,去仙台,日暮里:,水户:,触发忧国之情,反清志士客死之地,面对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作者以诙谐的口气猜测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为“物以希为贵”,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饱含着一个弱国国民内心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他极强的民族自尊心。,第五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写在仙台受到的优待对写先生有什么作用?,作用:写“优待”为后文写先生作正面陪衬。,在仙台受到的优待,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是什么事促使作者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从文?,弃医从文的原因,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看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国,爱,D写日本“爱国青年”的挑衅和看电影事件又可以体现作者什么情感,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联系:写日本“爱国青年”的挑衅实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看电影事件是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突出先生政治热忱,无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情感:,愤慨沉痛抨击,课文11-33记叙了我和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严格要求,求实精神,热情诚恳,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认真负责,了解女人裹脚,关心解剖实习,纠正解剖图,添改讲义,重点内容:,(1)“那时那地”具体指(2)“变化”的具体内容是(3)“变化”的原因是(4)第30段和第31段中的两个“他们”的含义分别是:,在仙台学医看影片后,弃医从文,看影片后深感中国人的愚昧、麻木,日本所谓的爱国青年,国内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5)“听得刺耳”的含义是:(6)简单说说“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这一句话的含义。(7)概述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何尝”和“不”连用,反问语气加强肯定,表达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作者思想受到极大震动,,叙述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的含义。,反语,弱国和低能儿两者并无因果关系,此句深刻揭露了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作者遭受诬陷和人格侮辱时极大的愤怒。,3、阅读第2931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中“无非”是什么意思?“这样”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作者的感情又是什么?,作者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之情。(或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之情。),“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这样”指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行。,品味语言:,2.“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此句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3.“实在标致极了。”句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反语,讽刺清国留学生丑态,比喻和夸张手法,辛辣地嘲讽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的丑态,揭示其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表达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4.课文结尾中“良心发现”“增加勇气”“正人君子”各指什么?,“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强勇气”指作者早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御用文人。,5.结尾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有何作用?,含义: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作用: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小结,叙事线索:明线: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暗线: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2本文赞扬了藤野先生的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练习,1、对下面这段文字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比喻借代夸张B比喻夸张反语C夸张反语拟人D反语比喻对比“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2、本文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暗线是_。,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2.我的母亲,胡适,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文绉绉()侮辱(w)气量(ling)宽恕(sh)佃户()眼翳()庶祖母()绰号()吹笙描摹()抽屉()管束()糜()面红耳赤,读准字音,y,zhu,sh,Chu,(shng),m,din,t,sh,mi,诵读,整体感知文章,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此文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回忆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文章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敬爱之情。,1.文章围绕母亲具体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重点内容:,写了母亲三方面的事:1.对我的管教;2.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3.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直接教育(言传),1.叫我早起听教诲,催我上学2.从不在人前骂我3.我说轻薄话,责罚我4.为我舔病眼,严格督学,谆谆教诲保护自尊,教子有方责罚严厉,教我做人关爱慈祥,爱之慈(慈母),对“我”的管教;,除夕夜应对大哥的债主受嫂子气,先忍耐后痛哭决不说伤人的话听五叔牢骚话,当面质问,不受人格侮辱,宽容善良容忍温和正直刚烈,潜移默化(身教),3.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以及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母亲对我的管教,主要体现在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严格督学,谆谆教诲保护自尊,教子有方责罚严厉,教我做人关爱慈祥容忍温和正直刚烈既是严师又是慈母。,2.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1、前三段表明,作者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2、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与文末相呼应。3、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把母亲当作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常言道“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样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4.作者说受到了母亲极大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齐读最后一段。,作者自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勤学,自律。,5.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评论。,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教子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对于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加重大:她所敬重的丈夫过早过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她的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的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等等,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品味句中划线词语的分寸感。,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混”,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牛汉,字词积累:,鬃()脊背()掺和()酷似()塾师()枉读()翻来覆去()磨磨蹭蹭(),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它有何含义?,“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作者是怀着沉重的心情,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感情复杂,百感交集,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枉,白白的,无价值的,无意义的。作者的第一本书,不仅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就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本”,双关,指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指后者。,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奥地利),斯帝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代表作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胡髭黝黑一绺鬈发藏污纳垢粗糙粗鄙滞留穹顶禁锢轩昂颔首低眉诚惶诚恐不无尴尬犀利锃亮甲胄粲然黯然失色意趣盎然广袤无垠炽热粗制滥造酒肆屏住,zyuliqunguCobzhqinggxunhnhunggngxzngzhucnnngmoynchlnsbng,段落结构,第一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第二部分(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列夫托尔斯泰,段落结构,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主要描写托尔斯泰面部轮廓、结构;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面部特征,重点描写其面容表情;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段落结构,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文章采用的手法。,欲扬先抑,前半部分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了两个方面:一是平庸丑陋,一是和普通人一样。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联系全文来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的精美绝伦。,2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有什么作用?,高尔基的这句话运用夸张恰当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正如:第八节:“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双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同样也能揭示广袤无垠得宇宙。”,思考:“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该怎样理解高尔基这一评价?,小结,通过展现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揭示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表达作者对他的崇敬赞美之情。比喻、夸张联袂使用使画面气韵生动,使人产生美的遐想。,第五课:再塑生命,海伦.凯勒(美国),海伦凯勒(1880年6月-1968年1月)美国著名盲聋哑女作家,教育家著有我生活的故事、海伦凯勒日记、走出黑暗、老师,HelenKeller(1880-1968),字词积累:,搓捻()()企盼()繁衍()觅食()遨游()迁徙()栖息()小憩()穿梭()花团锦簇()美不胜收冥思遐想油然而生期期艾艾,再塑生命,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莎莉文老师带“我”走进大自然;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爱”这种抽象事物。,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2.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为什么海伦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