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欧先发现代化条件的分析.doc_第1页
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欧先发现代化条件的分析.doc_第2页
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欧先发现代化条件的分析.doc_第3页
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欧先发现代化条件的分析.doc_第4页
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欧先发现代化条件的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欧先发现代化条件的分析 杜艳华内容摘要:西欧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诸多条件与西欧现代化条件是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西欧先进入现代社会诸多原因的分析实质就是西欧早发现代化条件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欧早发现代化持多因素论。如:市民社会形成、土地私有和商品化、宗教改革与新教原则的确立;商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化;建立殖民地;启蒙运动;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社会革命;政治革命等;但他们并不是简单地列出这些条件,而是科学地揭示了这些条件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双重性。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 现代社会 西欧 现代化条件Marxs analysis on the conditions for Western Europes earlier modernizationAbstraction: Marxs theory about form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society is essentially the modernization theory, among which, the analysis for the reason that Western Europe first enters the modern society in essence is the analysis of Western Europes early modernized conditions: Marx hold the multi-factors theory on the Western Europes early modernization conditions, such as the form of residential society, land privatization and commercialized, the reform ac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testantism principl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and workshop handicrafts, Urbanization, Establishment of the colony, Enlightenment, Techn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social revolution , Political revolution, and so on. Instead of simply listing these conditions,he scientifically revealed the impartiblity of logical relations between these conditions and the duality of Capitalism. Key words: Marx; the modern society; Western Europe; the conditions for modernization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述中没有提出过现代化的概念,也从没有打出现代化研究的旗帜,但他们关于现代化的思想却非常丰富,其中,关于西欧先发现代化条件的分析就很充分。西欧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诸多条件与西欧现代化的条件是一致的。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并非把现代化和资本主义这两个概念简单地等同和混为一谈,因为从内涵到结果,现代化与资本主义都不能等同。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两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利害关系看,在西欧,没有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形成,也不会有现代化;而资产阶级又需要现代化,没有现代化就没有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是通过现代化扩大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从两者产生的过程上看,现代化与资本主义同步产生、形成;从内容看,两者有许多一致性。因为伴随资本主义的产生、形成,不仅有剥削、压迫和掠夺,即马克思所说的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而且也伴随着现代化内容的产生。如工业化的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扩散等。所以早期的现代化也称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正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所指出的那样:第一,“随着中间阶级的兴起,科学也迅速振兴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6页。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277页。第二,这个现代社会的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第三,它还“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并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277页。 所以他们才用“现代社会”、“现代资产阶”、“现代国家”等词汇来说明资本主义化的过程。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伴随西欧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而来的是现代化,所以,资产阶级产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诸多条件与现代化的条件是重合的和一致的,如雇佣劳动、工场手工业的繁荣、市民社会形成、土地私有化、科技革命、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因而,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诸多条件分析也是西欧早发现代化条件的分析。本文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著作,对他们关于西欧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条件与现代化发生原因相一致的内容西欧先发现代化化条件的思想做一点分析和探索。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欧先发现代化的原因持多因素论。西欧曾是世界现代化的领头羊,因此也就成为许多现代化研究者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从18世纪以来的思想家,如亚当斯密、马克思韦伯、马克思、恩格斯等,到当代的历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如布莱克、罗斯托、亨廷顿等等,都对此进行过研究,形成了诸多不同观点,有“精神文化论”、“城市论”、“贸易根源论”、“世界体系论”、“政治结构与经济结构论”、“人口与自然环境论”等等。但是,其中任何单一的论点都不足以说明西欧的崛起。与许多现代化理论家的观点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西欧先发生现代化条件持多因素论。美国学者亨廷顿说:“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现代化的条件是:1、存在着土地私有制;2、在下一条件的基础上出现土地商品化;3、存在着一种个人本位的城市市民文化” 塞缈尔亨廷顿等著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25页。在马克思的著述中,确实可以找到这些条件,而且不仅仅这些。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英国状况、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的阐述,西欧现代化发生的条件至少有:社会革命、市民社会形成、土地私有并商品化、宗教改革与新教原则的确立;商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化;建立海外殖民地;启蒙运动;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政治革命等。例如,恩格斯在英国状况中分析英国资本主义历史时认为,英国资产阶级历史第一阶段是在16世纪和17世纪,这个阶段具备的条件有:市民社会形成和中世纪的结束;新教原则的确立;殖民地的开辟和对外贸易以及城市化的发展。第二个阶段,从18世纪开始,其条件主要有:殖民掠夺、启蒙运动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完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把握他们的这些思想。首先,我们应该清楚的是,在西欧,先后发生商业革命、宗教改革、思想文化领域变革等现代化景象的国家主要有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以及德国和、意大利。但经过16181648年的30年战争的震荡以及英、法、荷之间争夺海上霸权的商业战争,最终西班牙、荷兰因为海上霸权的衰落,其现代化的影响和成就不如英国和法国,特别是英国处于现代化的有利地位,德国因为战争破坏等因素的影响落后于英、法,但也为西欧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最后,在西欧早期现代化国家中,英、法、德都是现代化比较典型的国家。所以,恩格斯说,“德国、法国和英国是当代史上的三个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述中,对于西欧先发现代化原因的分析,主要是以英国、法国、德国为例进行的。其次,我们还应该清楚,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逻辑,分析西欧现代化条件,要从资产阶级产生形成开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代资产阶级本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我们应当把资产阶级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资产阶级在封建主义和专制君主制的统治下形成为阶级;第二是形成阶级之后,推翻封建主义和君主制度,把社会改造成资产阶级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3页。 我们可以顺着马克思恩格斯所提供的时间和内容线索,对其思想做如下概括: (一)西欧走向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西欧现代化的第一阶段是资产阶级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应是西欧现代化的萌芽和准备阶段,其条件主要有: 第一,市民社会形成,结束了中世纪。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真正的市民社会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但是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130131页。这段阐述表明了两个方面的内涵:(1)市民社会的形成意味着现代资产阶级的产生,同时也标志着中世纪的结束,这显然是西欧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最主要的前提条件。(2)说明了市民社会产生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市民社会是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产物。真正的市民社会形成条件源自于中世纪,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当封建社会的生产和交换在其中进行的关系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它就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而在分析封建关系被炸毁的原因时,马克思恩格斯又引出现代资产阶级产生的其他几个条件。他们以英国为例,认为其封建生产关系被炸毁是从16世纪开始的,造成封建生产关系被炸毁的主要条件是雇用劳动、土地私有和商品化:()“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资本越增长,雇佣劳动量就增长,雇佣工人人数就越增加,一句话,受资本支配的人数就越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8349页。所以,雇用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土地私有并商业化,即类似于“羊吃人”的运动为雇佣劳动,进而为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马克思指出,在原始资本积累的历史中,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强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被当作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抛向劳动市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1页。西欧传统经济主体是农业,从16世纪开始,比较普遍地摆脱了自给自足的状态,转向为市场而生产。英国的圈地运动起于15世纪,到17世纪达到了高潮;法国、德国虽不如英国,但法国北部也出现过圈地运动;普鲁士的贵族地主不断剥夺农奴份地,并将农业经营和生产商业化,以适应欧洲商业经济体系。所以,土地的私有和商业化为西欧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作了充分准备。总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市民社会的分析揭示了西欧现代化萌芽的条件,即西欧先发现代化的前提条件。第二,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与繁荣,促成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形成的后果,对于西欧早期现代化至关重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述中分析指出:随着摆脱了行会束缚的工场手工业的出现,所有制关系也立即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的结果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工人和雇主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的师徒关系变为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第二个后果是促进了商业和市场的发展,导致“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164页。第三个后果是加速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使大批农民不断被赶出乡村流入城市。第四个后果是随着商业和工场手工业的扩大,加速了活动资本的积累,最终产生了大资产阶级。第五个后果是殖民地的开辟。由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各国进入竞争的关系,为了扩大对外贸易和商品市场展开了商业斗争,这种斗争往往是通过战争来进行的。这就是说,工场手工业的繁荣必然导致对外贸易竞争和殖民掠夺。进一步说,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形成必然伴随殖民扩张和掠夺,少了这个关键条件的分析是不全面的。可见,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和繁荣是西欧走向现代化的又一个条件。第三,宗教改革和新教原则的确立,为西欧走向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动力。马克思指出,“只要国家和宗教还是实现人的本质的普遍规定性的唯一形式,就根本谈不到社会的历史。因此,古代和中世纪也表明不可能有任何的社会发展;只有宗教改革这种还带有成见、还有点含糊的反抗中世纪的初次尝试,才引起了社会变革,才把农奴变成了自由的劳动者。”恩格斯在阐述英国资产阶级形成时也指出“在英国,随着宗教改革,当时所有的农奴变成vilains,bordars,cottars,从而变成享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阶级,而且在这里早在18世纪就已经发展了这一变革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这就把宗教改革与自由的劳动者阶级和资产者阶级联系起来,揭示了宗教改革与资产阶级产生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说明宗教改革对于西欧走向现代社会的意义。人所共知,中世纪的欧洲形成了天主教和罗马教皇神圣权威的绝对控制,“它按照封建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教阶制,最后,它本身就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的地产的整整三分之一。要想把每个国家的世俗的封建制度成功地各个击败,就必须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5页。西欧的几个主要国家从16世纪开始就陆续摧毁了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由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于1517年发起的路德教在欧洲产生了极大影响,对此作出快速反应的英国,1529年就产生了新教英国的国教。特别是1541年,法国人加尔文创立的新教加尔文教,更激进,更完备,它为资本主义精神的确立高扬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这样,欧洲的宗教改革不仅带来了天主教会的危机,更主要的是为欧洲走向资本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动力。(二)西欧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条件。 西欧走向现代化的第二个阶段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巩固阶段。这个阶段西欧具备了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条件,主要包括:第一,大规模的对外扩张和殖民掠夺“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也标志着西欧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原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长和巩固,离不开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殖民掠夺。马克思恩格斯始终肯定,在资本积累中,充满着征服、奴役、劫掠、杀戮。其中,暴力起着巨大作用。他们指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浇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跟踵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5页。资产阶级产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向全球扩张,以至于不惜发动战争。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列举了英国等西欧国家对美洲和亚洲殖民地的掠夺,指出,“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交往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进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页。也就是说,通过美洲和亚洲殖民地的开拓带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时期。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鸦片贸易史等文中还分析了鸦片战争给英国资产阶级带来的种种利益。总之,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当时的论述,18世纪以来,英国、法国、德国等能确立起资本主义所有制,离不开它对外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第二,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革,推动西欧社会迅速转型。恩格斯指出,“18世纪综合了过去历史上一直是零散地、偶然地出现的成果,并且揭示了它们的必然性和它们的内在联系。无数杂乱的认识资料经过整理、筛选,彼此有了因果联系;知识变成了科学,各门科学都接近于完成,即一方面和哲学,另一方面和实践结合了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科学以哲学为出发点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牛顿的学说和洛克的学说同样是唯物主义的前提)、启蒙运动和法国的政治革命。科学以实践为出发点的结果就是英国的社会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2728页。这里阐明了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和社会变革的关系。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世纪世纪的西方知识界出现了各种思想和学说争鸣的状态。在思想的争鸣中,人们逐渐从上帝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以理性来认识世界,通过科学试验来解释自然现象,于是有了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其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推动着欧洲前进的步伐。其中,启蒙运动造就了一大批思想家,从英国的霍布斯、洛克到法国的伏尔泰、卢梭等;再到世纪的经济学家,如,法国的奎纳、杜尔哥;英国的亚当斯密等,他们以敏锐的目光,超前的意识,在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等各个领域,为欧洲的进步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智慧。启蒙运动实质是反封建的思想运动,反映了反对封建主义的各个阶级、阶层和势力的共同利益,由于它要求保护有产者,保护企业家活动的自由,因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推动着西欧社会的迅速转型,它的直接后果是英国的社会革命和法国的大革命。第三,资产阶级革命是西欧现代化的助推器。恩格斯在分析英国、法国和德国资产阶级政治发展进程时指出“英国资产者自1668年即已享有政治统治权,法国资产者自1789年也已夺到了这种统治权,但德国资产阶由于人数少,尤其是由于非常不集中,没有能够获得这种权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5486页。直到19世纪,德国的中间阶级在普鲁士资产阶级领导下,才逐步争取到了政治权力。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是西欧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保证。在西欧,从1718 世纪,资产阶级通过政治革命获得统治地位,从而有力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典型是英国和法国。英国17世纪在反封建王权斗争中建立了议会制度,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此后,随着议会改革,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如选举制、政党制度逐步走向成熟,这些都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这也是英国能走在西欧其他国家前列的原因之一;法国则在18世纪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途径虽然与英国不同,但结果却有许多一致性。正像恩格斯所说,“17世纪英国革命恰恰是1789年法国革命的先声,再长期议会里,很容易识别相当于法国的制宪会议,立法议会和国民公会的三个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页。政治革命对于法国的现代化来说,也无疑是一种动力。因为法国大革命的结果也是资产阶级获得了政权。大革命后的两年,因为封建制度遭到破坏,实行立宪、国会和选举制度,以及废除行会,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政治条件,在拿破仑上台后,进行的改革,使法国的工业一度出现一个发展的景象,纺织业发展迅速,大大缩小了与英国的差距。总之,随着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统治地位的确立,同时带来了西欧政治现代化的种种景象,议会民主、普选制,现代政党制度等。第四,工业革命使西欧最终走向了现代化。恩格斯以英国为例,分析了工业革命对于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他说:“英国工业的这一次革命化是现代英国各种关系的基础,是整个社会的运动的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页。 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因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分工的巨大进步,结果使社会走向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和重要标志。工业革命还带来了各种利益关系的变化,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业革命的“第一个结果就是利益被升格为对人的统治。利益霸占了新创造出来的各种工业力量并利用它们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由于私有制的作用,这些按照法理应当属于全人类的力量便成为少数富有的资本家的垄断物,成为他们奴役群众的工具。商业吞并了工业,因而变得无所不能,变成了人类的纽带;个人的或国家的一切交往,都被熔化在商业交往中,这就等于说,财产、物升格为世界的统治者”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页。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使资产阶级追逐利润的种种欲望变为现实,从而也加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最终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巩固。工业革命的又一个后果是使中间阶级消失了,从而形成了两大对立的阶级资本家阶级和无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分析指出,“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厂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一支一支产业大军的首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当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阶级后,社会就形成了两大对立的阶级资本家阶级和无产阶级。这样,工业革命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关系的基础。标志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最终形成,即现代化实现。另外,工业革命还建立了世界市场,使资本积累得到了充分保证。由于“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273274页。结果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巩固和资产阶统治地位的确立。根据马克思恩格斯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由于西欧历史的以及内部和外部的诸多原因,西欧具备了现代化的充分条件,正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凑合,使其最先实现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走向了现代化。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揭示了西欧现代化各种条件之间的联系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双重性。如果仅就上述内容,尚不能充分说明马克思恩格斯与其他现代化理论家的不同。还需要说明的是,他们不仅看到了西欧先发现代化的诸多条件,而且还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这些条件,揭示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在分析这些条件的过程中又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双重性,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包含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分析西欧现代化的各种条件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第一,马克思恩格斯既分析了西欧起飞原因的共性,也阐明了各国的不同特点,尊重了各国的具体历史条件,有区别有比较地进行阐述,这也是他们的现代化思想尤为丰富的原因之一。如,对于英国,他们首先肯定 “在大陆上,不论危机时期还是繁荣时期都比英国来得晚。最初的过程总是发生在英国;英国是资产阶级世界的缔造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0页。同时,通过与法、德等主要国家的比较,指出了英国的突出优势在于它首先发生了社会革命。1844年,恩格斯在英国状况中说:“英国自上一世纪中叶以来经历了一次比其他任何国家经历的变革意义更重大的变革;英国的革命是社会革命,因此比任何其他一种革命都更广泛,更有深远影响。社会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政治的和哲学的革命必定通向社会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页。社会革命不同于其他革命,它是多领域的变革,它不仅包括生产方式领域的变革;还包括社会制度、精神领域的变革;社会革命还不会像政治革命那样容易引起社会震荡,它可以使现代化得以顺利发展。在分析英国于18世纪发生社会革命的原因时,马克思恩格斯又从土地商品化的程度、精神文化等方面说明了英国的优势:如,他们指出,“对农业生产者即农民的土地的剥夺,形成全部过程的基础。这种剥夺的历史在不同的国家带有不同的色彩,按不同的秩序、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通过不同的阶段。只有在英国,它才具有典型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1页。,因为英国从15世纪末以来就通过血腥立法对农村居民土地进行剥夺,迫使他们成为无产者流入城市在“自由市场”上受雇佣。从精神文化方面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英国也不同于德国、法国,恩格斯说,“德国人,信仰基督教唯灵论的民族,经历的是哲学革命;法国人,信仰古典古代唯物主义的民族,因而是政治的民族,必须经过政治的道路来完成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这实际上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西欧几个主要国家的不同发展道路。在具体地分析英国人时,恩格斯说:“英国人身上具有推动大陆上历史发展的两种成分,因此,尽管他们同大陆的联系不很密切,可是他们仍然跟上运动的步伐,有时甚至走在运动的前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21页。 所谓两种成分,就是“英国人,这个民族是德意志成分和法兰西成分的混合体,就是说英国人身上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所以比这两种因素中的任何一种更广泛,因此,英国人也就卷入了一场更广泛的革命,即社会革命。”而这对立的两个方面使其成为“世界上最信宗教的民族,同时又是最不信宗教的民族,”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1920页。其现实表现是既不乏商业精神,又有对宗教的笃诚。因此,“只有在英国,个人本身才促进了民族的发展并且使发展接近完成,只有在这里,群众才作为群众为自己的单个利益进行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因此可以说,英国人具有更为浓厚的资本主义精神。正是由于上述种种条件,“在17世纪,商业和工场手工业不可阻挡地集中于一个国家英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3页。到18世纪,英国的商业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已达到了一定的文明程度,并带有大资产阶级的性质。第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西欧现代化各种条件之间的联系和西欧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原因。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区别于其他现代化理论家主要之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欧先发现代化全部条件的阐述,都遵循了这一基本原理。例如,他们在分析西欧现代化第一个阶段的条件时,把市民社会作为分析问题的一个重要逻辑起点,因为他们认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88页。接着,由市民社会引出了生产方式这个关键。在分析市民社会形成的原因时,他们把雇用劳动、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作为重要的前提条件,进而联系到市场、贸易和殖民地开辟等因素。这样,就把西欧资产阶级产生、形成,即西欧现代化的萌芽与雇佣劳动、工场手工业、土地商品化几者有机联系起来。再如,他们在分析西欧资本主义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的条件时,虽然阐述了资产阶级革命、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对外扩张等一系列条件的作用,但最终他们又把工业革命看成是资本主义一切关系的基础,看成整个社会的运动的动力,即由工业革命引出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也就说明了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变革是引起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这样,马克思恩格斯既充分阐释了种种物质条件在西欧现代化中的作用,也论证了思想文化因素的作用,既阐明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外在条件,又揭示了它的内在动因,既避免了单因素论的局限性,也显示了唯物史观的科学力量。(二),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双重性,最早地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行了批判,从而也自然地把现代化与资本主义区分开来。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进步性,即肯定了资本主义带来的现代化成果,如生产力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和扩散等,但同时,他们还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现代化消极一面。现代化意味着发展、进步、文明,其后果虽然不是完美无缺,但是,剥削与压迫、经济危机、战争、侵略等,显然不应成为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而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西欧现代化条件时,恰恰揭示了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带来的这些后果。马克思恩格斯从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等大量著述都充分揭露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成果背后的种种非正义的关系。他们通过雇佣劳动、资本积累、工场手手工业、殖民地等条件的分析揭露了工人与资本家、现代化先发国家与殖民地的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已经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新的生产方式越是在一切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和一切在经济上起决定作用的国家里占统治地位,并从而把个体生产排挤到无足轻重的残余地位,社会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1页。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和它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第一,因为利益的不断升格,严重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和社会的和谐。正像共产党宣言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