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跨江发展的历史过程、可行性与发展策略研究.ppt_第1页
南京城市跨江发展的历史过程、可行性与发展策略研究.ppt_第2页
南京城市跨江发展的历史过程、可行性与发展策略研究.ppt_第3页
南京城市跨江发展的历史过程、可行性与发展策略研究.ppt_第4页
南京城市跨江发展的历史过程、可行性与发展策略研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城市跨江发展的历史过程、可行性与发展策略研究,电子邮箱:xiafei1985,引言城市沿江河分布呈现出一般的规律性。两类城市:沿江城市;跨江城市。江河具有便利交通和阻碍交流的双重作用,当沿江城市欲跨江发展成跨江城市时,就必须跨越江河对城市用地发展的限制,即跨越“门槛”。我国江河众多,其中天然河流就多达5000多条,因而沿江城市众多。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快速推进,大量沿江城市都相继提出跨江发展的要求。,引言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目前江苏省唯一一个跨越长江南北建置的城市。自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始筑“越城”至今已有2482年的历史。但是,历代在此建设城廓,都以江南向西北开口的簸箕形盆地作为基础,而向北跨江发展自历史上以来都非常缓慢。,南京市区的卫星影像,南京市行政区划图,引言解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跨江发展有了一定推进,但仍显缓慢与动力不足。当前城市扩张所陷入的困境是否需要全面和加速推进跨江发展?答案,是肯定的。,研究方法多年的实地踏勘研究区。搜集、梳理与分析多种区域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积累、统计和分析各种区域地理数据资料。,主要研究工作与研究意义重建了南京城市跨江发展的历史过程,划分出四个发展时期:沿江发展期、跨江发展的萌芽期、跨江发展的初期、跨江发展的全面和加速推进期。基于城市跨江发展的原因与机制等理论,参考定量指标,分析论证了当前南京选择全面和加速推进跨江发展的可行性。依据国内外跨江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南京实施全面和加速推进跨江发展的主要策略。通过本次初步研究总结,以期为区域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研究设计者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一些参考依据。,讨论与研究结果1.南京城市跨江发展的历史过程沿江发展期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在南京南岸始建“越城”至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在南京北岸设置江浦县,隶属于南岸的应天府(即今天的南京)之前。,讨论与研究结果1.南京城市跨江发展的历史过程跨江发展的萌芽期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至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之前。东门镇和南门镇是原始的浦口,历史悠久;而今天的浦口镇地区则是由长江中的沙洲向北并岸形成,成陆时间仅300年多。,浦口三镇的区域位置图,浦口古城垣的区域位置图(引自浦口区志,2005),讨论与研究结果1.南京城市跨江发展的历史过程跨江发展的初期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至2002年江北行政区划调整之前,这是跨江发展的不稳定的时期,发展速度较为迟缓。1912年浦口被辟为商埠,1940年代又开设“新炭场”煤码头,码头、仓库、商店、客栈便在浦口火车站一带聚集、延伸,形成了北岸城市发展的一个高峰期。1934年,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在大厂的卸甲甸创办永利铔厂,今日的大厂镇在当时便时具雏形。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长江门槛首次实现跨越,浦口火车站客运停办。1985年,浦口火车站客运恢复;1998年,浦口火车站客运再次受限;2004年,浦口火车站客运停办,仅留下货运和维护功能。,浦口火车站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南京的城市化方向就开始更多的倾向于南岸的两个郊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同期江北两个郊区的城市化推进。相关研究亦显示与如上判断的一致性,详见文献13。,讨论与研究结果1.南京城市跨江发展的历史过程跨江发展的全面和加速推进期2002年新修编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指出:南京作为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和长江三角洲西部枢纽城市,要充分发挥沿江、近海的优势,增强跨省域的辐射能力和吸引力。制定了新的城市发展战略:可概括为一个疏散、三个集中及“一城三区”的中心城区发展战略。未来的城市布局结构将是:“都市发展区逐步形成以长江为主轴,以主城为核心,结构多元,间隔分布,多中心,开敞式的现代化大都市的空间格局。”2002年,南京市对江北地区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2006年,进一步做出“以江为轴,跨江发展”的战略部署,开始由“秦淮河时代”向“扬子江时代”迈进的新征程。2009年,新公示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7-2030)草案中,提出在浦口新市区的基础上,将范围扩大至大厂、雄州构成江北副城,成为南京三个副中心之一。,第一部分小结公元前472年-公元1376年,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和行政隶属性质,南京并无跨江发展的可能性。公元1376年-1912年,由于明初浦口地区开始隶属于南京管辖,从而拉开了跨江发展的序幕,但仍很微弱与断续。当时生产力水平不足以跨越长江门槛。1912年-2002年,虽然跨越长江门槛的能力逐渐具备与增强,但城市尚处于常规发展阶段,经济实力有限与跨江交通远不够完善,不足以支撑全面跨江发展。此外,行政区划、城市规划、政策支持上都存在明显制约,导致跨江发展起伏不稳定,较为迟缓。2002年至今,南京进入了全面和加速推进跨江发展的全新时期。,第一部分小结行政区划、社会生产力水平与城市发展的阶段是左右城市跨江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这是南京城市跨江发展的重要历史规律。,讨论与研究结果2.南京城市跨江发展的可行性思路:判断南京城市全面跨江发展的时机是否成熟,除了需要通过重建历史过程来探索跨江发展的规律,还必须从了解城市跨江发展的原因和机制入手,才能认清跨江发展不同阶段所需要的客观条件,进而对当前的选择做出科学的分析评价。,讨论与研究结果2.南京城市跨江发展的可行性南京城市跨江发展的原因和机制原因:南京在城市扩展中选择跨江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利用江北土地的潜在优势和提升南京城市的区域辐射功能。长江的客观存在对于城市空间增长来说又构成了“门槛”。1963年,波兰,B.Malisz提出“门槛理论”。,讨论与研究结果2.南京城市跨江发展的可行性南京城市跨江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机制:一是内力与外力的联合,二是非树型效应的作用(王慧芳,1988)。,讨论与研究结果2.南京城市跨江发展的可行性南京城市跨江发展的可行性分析当前南京全面和加速推进跨江发展的基础条件大致有五个方面:a.江北土地资源和区域辐射功能的极大需求。b.经济总量已具跨江能力,彰显综合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c.跨江发展的交通格局初步形成。d.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机遇。e.省市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南京过江通道位置简图,南京都市区空间布局结构图,讨论与研究结果2.南京城市跨江发展的可行性南京城市跨江发展的可行性分析具备了上述基本条件后,南京城市的交通地位明显提高,跨江扩张和辐射力将不断增强,南京江北的土地潜在优势正在快速地转化为现实优势,进而提高了城市不断地跨越长江及其他门槛的能力。内力与外力的联合作用日益凸显,不断入驻江北的大型企事业单位也触发了非树型效应的持续发挥。,讨论与研究结果2.南京城市跨江发展的可行性南京城市跨江发展的可行性分析在跨江发展的时机选择上,王兴平(2006)曾提出,只有当城市周围连片土地资源出现匮乏、开发成本过高与城市处于超常规发展相结合的阶段,才能引导城市全面跨江发展。对于城市发展的超常规标准,亦有学者提出(赵燕菁,2001),当城市增长速度(人口年均增长率)超过3%,经济增长率达到10%,持续大约25年时(持续时间可随具体增长率而调整),城市增长模式就应从外溢式向跨越式转变。这一组指标的核心是城市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可作为选择跨江发展时机的参考标准之一。经过计算,1995-2005年,南京市城区人口年均增长率为6.16%。(原始数据源于南京市统计局),讨论与研究结果3.南京城市跨江发展的主要策略总结国内外城市跨江发展的成功经验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点:战略意识与交通保障政策引导下的体制创新双向互动与区域协作区划调整下的功能整合外部发展机遇带动跨江发展,研究结果3.南京城市跨江发展的主要策略主要策略:a.加快构建合理的跨江交通格局。b.处理好江北新市区与南京城市整体功能的互补性与独立性关系。c.做到空间布局优化与开发重点突出并举,江北老城镇保护性改造与新市区开发建设并重。d.充分利用大型产业项目的非树型效应。e.实施沿江岸段的合理功能分区与生态环境综合整治。f.省市政府提供持续的政策支持,完善体制机制改革。,结语从2002年南京江北行政区划调整,“一城三区”城市发展框架的拉开,到2006年南京市提出“以江为轴,跨江发展”的战略部署,再到2010年浦口新城中心区建设启动、南京长江隧道建成通车,地铁三号线与地铁一号线西延过江线、纬三路过江隧道开工建设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