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质量检测(含解析)_第1页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质量检测(含解析)_第2页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质量检测(含解析)_第3页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质量检测(含解析)_第4页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质量检测(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质量检测(含解析) 阅读题(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世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 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 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 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1.下列对“中国文学经典之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即文学经典的儒、道性根源。B.很多文学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是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导向与规范。C.文学经典之“道 ”就是自然之道,万物之母。D.文学经典之“道”,就是经典生成和变化过程中由潜在的内核变化成的一种准则与范式。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也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B.归园田居小石潭记石钟山记等经典作品体现了传统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C.中国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主要受儒家好学、行仁和人群和谐思想的深厚影响。D.中国传统道家思想,通过长期潜移默化沉淀为文学经典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3.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描写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成为文学经典,体现了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B.文学经典的跌宕浮沉之中,潜在地左右着评判标准的历史变动是不同的时代里文人们所处的地位与际遇。C.在中国文学史上,最终成为文学经典作品的是那些在审美意识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D.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二、课内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B.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报:报复。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忠信。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并:一同。5.下列语句不能分别表现“始皇之强”和“陈涉之弱”的一项是()。6.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用五句话写出了“威振四海”的局面。接着又以“百越”“俯首”,北却匈奴的事例,写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又扩展了版图,巩固了边疆,国力强大之极。B.“废道焚书”“隳城杀杰”,迅速把秦的统治置于同人民敌对的地位。秦始皇穷兵黩武,想凭借险要的地势,来实现自己的统治,奠定“子孙帝王万世之业”。C.作者又调转笔头,把整个文章转到反面。先写陈涉的出身,次写才能,再写人力, 后写物力,接着,写由陈涉起义引起的巨大反响。D.这两段文字从内容上看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中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并 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覆辙。三、课外文言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1题。劝 学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 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 然后尊。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 ,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注:说:说教。兑:悦。堇(jn):毒草,根有剧毒。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畏:被拘禁。“无乃畏邪”中的“畏”,躲藏。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彰:彰显、显著。B.圣人生于疾学 疾:痛恨,厌恶。C.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 益:更加,越来越。D.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 释:丢弃、抛弃。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先王之教,莫荣于孝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师尊则言信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故师尽智竭道以教作师说以贻之9.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劝学”和“劝师”的一组是()。(3分)A.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B.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 尝有也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C.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D.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凡说者,兑之也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 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11.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4分)(2)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3分)(3)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3分)表达题(80分)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12.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3分)A.行伍(hng) 跬步(ku)锋镝(d) 锲而不舍(qi)B.逡巡(qn) 鞭笞(ch)句读(du) 经传(zhun)C.氓隶(mn) 劲弩(jn)瓮牖(yu) 参省(xng)D.中规(zhng) 槁暴(p)遗镞(z) 老聃(dn)13.下列加点的词语,完全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A. B.C. D.1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3分) 。15.将下面的名句补写完整。(6分)(1)谨庠序之教,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2)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 _,_。(荀子劝学)(4)_ 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韩愈师说)(6)_,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16.根据下面的文字,概括“国学”的特点。(不超过25字)(5分)五、作文(60分)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先秦诸子的犀利论辩、深沉哲思,引领我们走进先贤圣人,领略了这些思想家不朽的风采。通过学习,我们增长了见识,开启了智慧,涵养了德行,砥砺了人格。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一句话打动了你,或者你对哪一句话产生了感触,请以“走进先贤,聆听慧语”为中心立意,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特征要鲜明。参考答案1.C 思路解析:C项,理解不正确,原文“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是比喻的说法。2.B 思路解析:A项,“传统哲学思想”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两者之间不是因果关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本来就属于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见第二段。C、D两项都是以偏赅全。C项,从原文看,构建审美人格的应是两个并列的方面,即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D项,这种审美意识的形成也是儒道共同影响形成的,不能只说道家。见第四 段。3.B 思路解析:B项理解不正确。文学经典的评判标准是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不会因为时代、个人遭际的变化而变化。见第四 段相关文字。4.B 思路解析:B项,“报怨”的意思是“怀有怨言”,“报”应为“怀有”的意思。5.D 思路解析:D项,第句是写陈涉的号召力的,不能表现陈涉之弱。6.D 思路解析:D项,“在对比中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不是这两段文字的内容,文章在此并没有作出总结。7.B 思路解析:B项,“疾”的意思是“努力”。8.D 思路解析:A项,“于”,都是介词,表比较。B项,“则”,都是连词,表顺承。C项,“之”,都是第三人称代词,他。D项,“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连词,表目的。9.B 思路解析:B项符合题目要求。A项,上下句均说的是“尊师”;C项,上句说的是“劝师”,下句说的是“尊师”;D项,上句是说的是“尊师”。10.C 思路解析:C项,理解错误,文中把颜渊侍奉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曾点派曾参外出属于“事父”,不属于“尊师”的内容;文中也没有写孔子“尊 师”。11.思路解析:这三句 话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疾”,努力;“论”,应为“被谈论,被 学习”的意思。“胜”“行”,都是“遵循”的意思;“然后”,这样之后。“余若夫何哉”,我又有什么办法呢。参考答案:(1)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2)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3)对于那些不孝敬父亲不尊重老师的人,我又有什么办法呢!参考译文:在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的。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达和荣耀,是做子女和做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做君主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从师学习的人,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地方,那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所以,老师施行教诲时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没有不行。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 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施行,使自身尊贵,不也差得远吗?从师学习的人采取 不愿受教化、不听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不想沾湿一样。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 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 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身上让他沉下去,这就像救治病人把毒药给他喝一样,(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在于推行道义。事理明辨了,道义确立了,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直到至高无上的天子,去朝见这样的老师也不会感到惭愧。凡是君臣际遇,相互间的和谐不可强求。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 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曾子说:“君子在道路上行走,谁有父亲可以看出来,谁有老师也可以看出来。对于那些不孝敬父亲不尊重老师的人,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这是说尊师应如同侍奉父亲一样。曾点派他的儿子曾参外出,过了约定的日期却没有回来,人们都来看望曾点说:“怕是躲藏起来了吧?”曾点说:“他虽然躲起来了,但我还健在,他怎么敢躲藏起来了呢?”孔子被围困在匡地时,颜渊落在后面,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颜回对待孔子如同曾参侍奉父亲一样尊敬啊。古代的贤人,他们尊重老师达到这样的地步,所以老师尽心竭力地教诲他们。12.答案:C 思路解析:C项中“劲弩”的“劲”应读“jn”。13.答案:D 思路解析:“然而”应为“这样,那么”。“肥饶”与现代汉语相同。“以致”应为“用来招纳”。“逡巡”与现代汉语相同。“以为”应为“把设为”。“用心”应为“使用心力”。“从而”应为“跟随并且”。“先后”与现代汉语相同。14.答案:D 思路解析:A项,“而”,并且;却。B项,“故”,所以;原 来的。C项,“其”,它的;大概。D项,“之”都是助词“的”。15.思路解析:这些语句都是本单元需要重点识记的名篇名句,要注意积累,书写时不要出现错别字。答案:(1)申之以孝悌之义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5)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16.思路解析:这段文字先整体上介绍了什么是国学,然后用分类解释的方式说明了国学的特点,概括时要提取其要点整合。参考答案:国学定义不统一,外延宽广,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17.写作提示:在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带有哲思的文章或语句,这些文章能引发我们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荀子劝学中对学习的意义和方法的劝勉,贾谊过秦论中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论述,韩愈师说中对从师学习的告诫。能从中选取一句富含哲理的话,提取观点,加以议论分析即可。例文:可持续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