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历年高考文言试题集锦_第1页
湖北省历年高考文言试题集锦_第2页
湖北省历年高考文言试题集锦_第3页
湖北省历年高考文言试题集锦_第4页
湖北省历年高考文言试题集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历届高考文言试题 黄绪蛟 整理一、(2004年)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初,左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魏元忠为洛州长史,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及为相,太后召易之弟岐州刺史昌期,欲以为雍州长史。对仗,问宰相曰:“谁堪雍州者?”元忠对曰:“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太后曰:“季昶久任京府,腾欲别除一官。昌期何如?”诸相皆曰:“陛下得人矣。”元忠独曰:“昌期不堪。”太后问其故。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闲吏事,曏岐州,户口逃亡且尽。雍州帝京,事任繁剧。不若季昶强干习事。”太后默然而止。元忠又尝面奏:“臣自先帝以来蒙被恩渥,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太后不悦。由是诸张深怨之。会太后不豫,张昌宗恐太后一日晏驾,为元忠所诛,乃谮元忠与戬私议云:“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太后怒,下元忠、戬狱,将使与昌宗廷辨之。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说许之。太后召说。说将入,凤阁舍人南和宋璟壕谓说曰:“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璟壕当叩阁力争,与子同死。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及入,太后问之,说未对。元忠惧,谓说曰:“张说欲与昌宗共罗织魏元忠邪?”说叱之曰:“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昌宗从旁迫趣说,使速言。说曰:“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今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臣实不闻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使诬证之耳。且臣岂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台衡,附元忠立致族灭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诬之耳。”他日,更引问,说对如前。 (录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略)注:对仗:当廷奏事。曏:从前。承乏:充任(谦辞)。戬:高戬,时任司礼丞。台衡:指宰相。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张易之奴暴乱都市 暴乱:发动叛乱。B朕欲别除一官 除:革除。C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闲:空闲。D昌宗从旁迫趣说 趣:催促。1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以为雍州长史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B户口逃亡且尽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C乃谮元忠与戬私议云 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D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相互斗争的一组是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将使与昌宗廷辨之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宫,使证元忠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A B C D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元忠曾杖杀张易之的家奴,又曾阻止张易之的弟弟为雍州长史,二张因此限之入骨。B.太后生病,张昌宗担心太后一旦去世,失去靠山,被魏元忠诛戮,因而设计陷害元忠。C.凤阁舍人宋璟劝免张说伸张正义,不为邪恶势力所屈服因此获罪,也是光荣的。D.张说起先阿附张昌宗,参与了对魏忠元的陷害;后来由于宋璟的劝导,转变了立场,没有按张昌宗的意思加害元忠。1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2)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3)附元忠立致族灭。答案:11D 12C 13B 14D四、(18分)15(8分) (1)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人能够取代薛季昶。 (2)不能用阿附邪恶、陷害忠正的手段达到免祸的目的。 (3)站在元忠一边会立即招致灭族之祸。 二、(2005年)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日:“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越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各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忤客,幸勿罪!”李异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为何?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求取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轻视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适:到去1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B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乏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C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D幸先以我名告之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僧笑,命李试其技 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 B C D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15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3分)(2)众相顾,迄无应者。(2分) (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3分) 答案:11.A 12.B 13.D 14.C15.(8分) 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3分) 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2分) 李超开始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3分)三、(2006年)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2题。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徙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攫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捷耳。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與,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之不能相存。耕种之,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子,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本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坡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注涉步:涉及、从事实际事务 果马下:一种矮小的马,可在果树县行走。10.对下列句子中加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徙高谈虚论 徙:只是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堪:胜利C至乃尚书郎乘马,这纠劾之 纠:纠正D本文羁旅 羁旅:寄居答案:【解析】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处优”不良习气的一组是A品藻古今,若指诸掌 出则车與,入则行步B肤脆骨柔,不堪行步 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C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 晋朝南渡,优借士族D体赢气弱,不耐寒暑 多迂诞浮华,不涉事务答案:【解析】筛选文中信息项均为“养尊处优”;项前者为“崇尚空谈”,后者说的晋的上层统治者,不是“士大夫”;项前为“养尊处优”,后为“崇尚空谈”,与题干不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主张士大夫要应世经务,不要白白浪费君王的俸禄。B.这些士大夫缺乏自知之明,都怨恨梁武帝父子偏爱中下层官吏。C作者以周弘正骑果下马受到朝廷官员的称赞为例来批评时风。D重视农耕是立国的根本,士大夫只有了解农民的辛劳,才能做好其他事务。答案:【解析】考查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从“举朝以为放达(放达:过于随便,不拘礼法)”可以推断,应为批评。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4分)答案:(1)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4分)【解析】重点词:战阵:战场,资:收入()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4分)答案:(2)有了小的过失,又不忍督责鞭笞,他们之所以享有清雅的名声,是因为(朝廷)掩饰他们的过错。(4分)【解析】重点词:纤微过失意思是有小的过错;捶楚,用杖打。()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2分)答案: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解析】:重点词:粒活用为动词,吃粮食。这几句文言文翻译从整体看并不难,但要翻译准确不容易。关键是要把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子的通畅。四、(2007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先祖事略 王士祯山人名士祯,姓王氏,字于真,青州诸城人。始祖讳责迁,济南新城著藉焉,称琅瑯公。后逊居新城之曹村,为某大姓佣作。一日大风晦暝,有一女子从空而堕,良久既雾,公于尘垒中得之。云即诸城县初氏女也。晨起取火,不觉至此。时公方螺居,女子年十八九。主人以为天作之合,遂令谐优俪焉。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琅瑯公孟子,善人最少,姓醇谨,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尤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枝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诸饿者以次受糜,妨其笠于槐,累累如也。乡人呼之曰“王菩萨”,而称其家曰“大槐王氏善人”。三世祖讳麟明,经官颖川王府教授,称颖川公。颖川为善人次子,生而警颖强记,于书无所不赌。十四朴博士弟子员,每试辄冠其群。数困棘闱,随例应里选,官永平郡司训,劝学兴行,为多士式。最后迁教授颖川王府。既至,疾作,期年而卒。志传称公内廉行修。人伦醇备。事大父琅瑯公王孝,遇诸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高祖讳重光,字廷宣。颖川公卒,哀毁如礼,服阙除户都。当事以其能,晋秩佥事,守云中。强直奉法,军民赖之。寻亚参议,守上谷。条上谷机宜十二事,悉中要。以忤当事意,调贵阳。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戍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选自渔洋山人自撰年谱,有删改)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久既霁,公于尘盆中得之 霁:明朗B.数困棘闱,随例应里选 数:屡次C.劝学兴行,为多士式 式:榜样D.当事以其能,亚秩金事 以:凭借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先祖“讲究孝道”和“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A. 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 岁时勤力治家,人产计口给食 B. 遇诸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 余悉以赈乡里贫乏者C. 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 诸饿者以次受糜,纺其笠于槐,累累如也D. 颖川公卒,哀毁如礼 遇事慷慨,不避艰险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琅瑯公的婚姻颇有传奇色彩,夫人初氏从天而降,主人认为是天赐良缘,于是令其结为夫妻。B.善人公生活简朴,乐善好施,人称“王菩萨”,在琅瑯公五个儿子中排行第五,故名王伍。C.颖川公聪敏好好学,博览群书,为官即赴颖川王府任教授,刚到任就患病,一年后去世。D.忠勤公忠孝双全,在上司面前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在家乡父老面前则温文尔雅,恭敬而有礼貌。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绞者于共下。(4分)(2)公至,彞人争以所知异未走报公。(2分)(3)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面母沈安人亡。(4分) 答案10D 11C 12C13(10分)(1)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4分)(2)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2分)(3)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4分) 五、(2008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龙渊义塾记 明宋濂龙渊即龙泉,避唐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畸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旁列四斋:曰逊敏,曰知通,曰敬乐,曰博约,以居弟子员。后敞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劈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郁然云。岁聘行经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朒赢,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繇,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伻来,请濂记之。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龙泉旧为浙水东文献之邦,水心叶氏正则、西山真氏希元,后先以学鸣,声感气求,籁鸣机动,掇巍科而典雄藩者声华相望,一时文物,固尝盛矣。距今未及百年,而继之者鲜也,岂俗尚不同,遽有古今之异哉?亦係乎学之兴衰为何如尔?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子之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狎非类而斁厥彝训,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脱有违于是,陈氏之中有端亮者宜匡正之。陈氏或不我屑也,则乡尹里师岂无勇于为义者。咸得纠之。乡尹里师又不我屑也,则县大夫之贤者,宜抚树而振发之。是则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选自文宪集,有删改)10、对下列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卜地官山之阴 卜地:选择地点B.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 受业:传授学业C.俾无有所与 俾:使D.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 植:培植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办学之义举的一组是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A. B. C. C.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章君秉承先辈遗志,高潮筹资,在陈京史北的帮助下创办了龙渊义塾。B.章君订立了义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并有专人负责财务,一年结算两次。C.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请宋濂作这篇记。D.章君的办学举动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义塾能一直办下去。13、把第三大题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分)()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章君子之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 答案 :BCD 13、分()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分)()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终幼的孩子。(分)()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分) 六、(2009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孟 德 传 【宋】苏辙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解析】D (庶几:希望、企图的意思)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解析】C (A.叙述了孟德的内心思乡状况;B.前者是孟德的生活状况艰难,后者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D.前者介绍孟德的后来境况,后者是作者的评论感想。)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D苏轼的书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解析】B (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3分)翻译:(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3分)翻译: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4分)翻译: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七、(2010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原弊 宋欧阳修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相与笑之曰:鄙 鄙:卑鄙B场功甫毕甫:刚刚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畜:通“蓄”D籍之以为厢兵籍:登记【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鄙,见识浅薄。【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易错提醒】考查重点实词“鄙”,一定在原文中理解。【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11 下列各组语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