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竹轩诗兴.ppt_第1页
福建竹轩诗兴.ppt_第2页
福建竹轩诗兴.ppt_第3页
福建竹轩诗兴.ppt_第4页
福建竹轩诗兴.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届高三备考诗歌鉴赏,石家庄一中李凌起,第一部分高考试题研究,2013年高考各地试题一览(一),统计分析,新课标卷历年诗歌鉴赏试题一览,统计分析结论,1、选诗不避名家,著名诗人纷纷登场。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辛弃疾、欧阳修等。以名家命题,学生易上手,思路更易打开,同时,对于这些诗人可以不加注释,要靠学生积累,其实是对学生文学文化知识积累的一种隐性考查,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今年考陆游即为一例,今后的训练应在这方面有所侧重。,2、诗歌年代以唐宋为主。一方面唐宋为我国诗歌之高峰,佳作更多,也更典型;另一方面,从考纲要求的“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来讲,唐宋诗可供选择的余地更大,也更符合中学生的口味。我们的训练也不能忽视这一点,可以不一定选唐宋,但一定要注意“浅易”二字,至于如何界定“浅易”二字,我想可以从“词不甚深,语不甚俗,典不冷僻”这一标准来思考。这一点唐宋诗确比后世诗歌做得更好。不妨可以品品今年的诗歌。,3、诗歌类型以抒情咏怀类诗歌为主,其次送别类、怀古类、思亲类、边塞类、咏物类。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来看,这类诗感情表达更为显豁,中学生更易理解,更符合“浅易”要求;另一方面,从命题角度来说,难易程度更易把握,考查的面也更宽,更易命题。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偶尔“出格”的08年新课标卷题李世南画扇,命题角度明显受到限制。这也是我们在平时训练中应该考虑到的。,题李世南画扇蔡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注: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瓮:这里指水瓮。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4、考点按其出现的频率依次为:情感分析类(10/16;5/7)手法分析类(10/16;3/7)诗句理解赏析类(4/16;3/7)意象鉴赏分析类(4/16;1/7)情景关系分析类(2/16;3/7)炼字类(3/16;0/7)意境分析类(0/16;2/7)风格鉴赏类(3/16;0/7)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哪些是重点考点,哪些是非重点考点,在复习中要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5、诗句理解类题目渐成考试热点。新课标试题连续两年从诗句理解的角度命题,12年试题:“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13年则干脆问:“上阕的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对于诗句理解的考查可以说是回归本源,返璞归真,体现了重在考查对诗句内容理解的命题思路。这说明一味靠套路答题已吃不开,没有对诗歌的准确理解,就不可能得分。这无疑告诉我们在诗歌复习中,指导学生读懂诗,已成为当下第一位的任务。,6、艺术手法类命题更清晰,考查更灵活。一是命题的指向性更清晰。在问法上,很少再有“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之类的空泛的问法,一般会指出具体的方向比如描写、修辞等,且更多的是指明手法,对其作用进行分析。清晰的指向性更便于学生答题。二是考查的内容越来越灵活,常常打破常规。主要表现为更多地与诗句内容的理解结合起来,一般的答题模式常常难以应对。如今年一卷考的是典故的作用,没有深入理解则无法作答;12年则没有直接从“手法”角度设问,而是问“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将手法分析与“情景关系分析”融为一体,让考生在对具体诗句的分析理解中去体会”渲染”、“衬托”的手法及作用。,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大纲)咏素蝶诗刘孝绰注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7、风格鉴赏类题型以对具体风格的分析为主,不会让考生抽象辨析。一般问法是指出一首诗的诗歌风格,然后让考生结合诗歌具体分析,且在题干中有指点导性的提示。如江苏卷、湖北卷试题: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简要分析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风格鉴赏对于学生是个难点,但并不是重点,不能在复习当中“过度”。,对于2013年新课标试题的思考,1、全国一考宋词,全国二考宋诗,全国一则是考查诗句理解、情感把握与艺术手法(典故)的作用分析,全国二考艺术手法的鉴赏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考查点不尽相同。2、两首诗都有一定难度,朱熹诗难在题目和情感的复杂性上,陆游词则难在对于诗人情感的准确把握上。这些因素客观上都对学生答题某种程度的影响。,关于两首诗歌的阅读难点的探讨,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蓬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考生出现的问题及原因,1、卷一第8题在诗句理解上,对酒徒的理解有误,可能是与对诗人的思想与身世背景联系不够,以及没有体会到与后文的对比意味。2、卷一的第9题,对于不屑多不能体会出,这又与于诗人个性的了解相关了。3、卷二第8题对于表现手法,不能准确理解,这可能与平时训练中对于烘托与渲染两种表现手法的忽视有关,以前没考过,没练过,学生对之非常生疏。4、卷二第9题对于诗人的感情理解有偏差,普遍答不出若有所失,可能与对“沉吟”不理解以及对诗的深层意味体会不到位所致。,几点启发,选择著名诗人,往往不加注,但背后往往在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需要联系其思想、个性、身世来综合理解。诗歌的阅读理解是第一位,没有准确理解,就不能准确答题,模式有用,但不万能,命题者也在有意避开模式。知识点的梳理再细一些,对于重点题型要思考一下,还有没有易忽视的知识点。,关于对写,属于虚构想象的手法,是侧面描写的一种,其特点是,不直接去写自己,而是想象对方,通过对对方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日依虚幌,双照泪痕干。,关于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几个疑问,1、朱诗是咏梅诗吗?第8题说“这首咏梅诗中”,定性为咏梅诗。2、全国一卷第9题答案组织的合理吗?问: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有什么用意?简要分析。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诗人以贺知章和自己进行对比,说明自己并不想像贺知章那样得到皇帝恩赐,因为),第二部分复习策略研究,指导思想,紧抓阅读这一根本,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全面历实基础,灵活运用答题模型。,阅读指导策略,1、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2、读通诗歌,读出意境,(1)以类定调,所谓以类定调,即让学生明常见诗歌类型所表达的基本情感,使其知类而明其调。古代诗歌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多种类别,每一类诗歌在情感表达上往往有其共性特征,把握了这种共性特征,往往可以帮助我们去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1、抒情咏怀类:这类诗歌数量最多,情感表达最为丰富,或是写景抒情,或是即事抒怀,或借物抒怀,要能根据具体情况而作灵活判断,不可一概而论。从总体而言,无非“哀、乐”二字,要能通过阅读文本,迅速把握其基本走向,这一基本点不可有偏差。小斋即事(07)刘一止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高考重点诗歌类型的情感基调,2、送别:此类诗歌一般以表达别离之愁为其基本情感取向,但是送别的目的不同,诗人的个性不同,于是也就有了不同的情感表达,所以“劝勉、鼓励、安慰、祝福”等,也是别离诗中常有的情感。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天津)辛弃疾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去去,却笑人间举子忙。,高考重点诗歌类型的情感基调,3、怀古(咏史)表达物是人非、世事变迁、人事沧桑之感。借古讽今,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之感或对当朝廷的劝谏和不满表达个人的抱负或豪情壮志。春日秦国怀古周朴(11)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高考重点诗歌类型的情感基调,4、边塞:写壮士之豪,表达报效国、建功立业的斗志雄心。写征人之怨,表达思乡思亲或战争带来的痛苦等。前者如唐代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后者如唐代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高考重点诗歌类型的情感基调,5、羁旅:表达羁旅飘泊,思乡怀人之情,往往表现内心的凄清、伤感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鹧鸪天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高考重点诗歌类型的情感基调,6、闺情诗:从女性角度,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一般写得缠绵哀怨,情真意切。如唐代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古典诗歌中的常见主题,7、咏物:托物言志,借所咏之物来表达自己的心志。根据所咏之物所表达情感也有不同,可以表达诗人高洁的品行、傲岸的情怀,或者寄寓诗人美好的愿望,还可以用来表达某种人生哲理等。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古典诗歌中的常见主题,(2)以题定调,要把握文题材信息,有的诗歌题目当中就包含情感信息。送何遁山人归蜀(福建)竹轩诗兴(辽宁)秋斋独宿(安徽)钓船归(湖南),(3)以背景定调,背景,诗人创作时的社会背景、身世遭际,以及诗人的思想、个性,都属于背景范畴,从这些信息中我们一般可以对一首诗的情感基调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对于非著名诗人,如果需要这一类信息通常会加注,所以读诗必先看注释。对于著名诗人往往不加注,这就需要学生联系自己已前所掌握的诗人的相关知识,所以平时要让学生对于著名诗人要有更多的了解。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4)以情感词定调,所谓情感词,是指诗歌中能够直接点明作者情感的词语。把握了这些情感词,对于诗歌的情感基调就会有一个相对准确的把握。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新标二)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暮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5)以意象定调,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有一种约定俗成的内涵,表达一种相对稳定的情感取向,在较为含蓄的诗歌中,意象的品味就成为我们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另一个突破口。和韦苏州秋斋独宿(安徽)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一时鸣,寒枝不成宿。,读通诗歌,读出意境,1、抓住关键,大胆舍弃,自组成句。当诗歌中有疑难字句,难以读通时,学生经常会胶着于这些字句,导致无法读懂诗歌。竹轩诗兴(辽宁)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细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亲吟雪压催。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2、融人入境,大胆勾连,前后贯通,在古代诗歌中,诗人的形象总是隐在诗后的,因为少了诗人的形象来贯穿,所以有些诗句就显得不易理解。这时就要将诗人的形象补充进去,以贯通全诗。鹧鸪天(上片)(广东)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3、抓住意象,大胆联想,自组画面,诗歌是形象的艺术,不讲究语言逻辑上的关联,诗人想象跳跃,用语出奇,于是在语言上给阅读带来了很多的障碍,学生读不成句,连不起来。这时要鼓励学生抛开字词羁绊,抓住诗中意象,联系生活,大胆想象,再造意境。山寺夜起(山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4、打破原句,大胆重组,体会诗句含意。,诗歌语言是没有逻辑可讲的,为了强化表达效果,或是为了平仄要求等,诗歌语言的语序也经常颠倒,导致许多句子读不通,甚至根本不明其意。此时,如果大胆地把它进行重组,使之符合语言逻辑和生活实际,往往就可以豁然洞开。醉眠(江苏)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是读通诗歌的关键诗歌鉴赏的必备的也是最为关键的能力诗不可译死在字句上的学生是不可能读懂诗的诗歌鉴赏过程是一个通过联想想象再创造的过程学生阅读障碍的突破,根本上在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化功大法”,联想想象能力的训练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