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五上第七单元备课_第1页
苏教版语文五上第七单元备课_第2页
苏教版语文五上第七单元备课_第3页
苏教版语文五上第七单元备课_第4页
苏教版语文五上第七单元备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一、单元整体概述本单元围绕“走进名著”安排了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均出自名家名篇,而且题材不一,风格多样,前两篇以“人”为主,但“形象”;后两篇则以“情”见长,而情“意”不同。这是我们认识古典名著的一扇窗户,在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中,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林冲棒打洪教头:写林冲遭发配来到柴进庄上,被洪教头所逼与之比武,几招之内便使洪教头败于棒下,最后使之羞愧而去。少年王冕:叙述了王冕少年时家境贫寒,但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认真学习,终成“画荷高手”故事。黄鹤楼送别通过理解内容及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清平乐村居作者通过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四篇课文分别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抓住生活中不同的故事情节,刻画了不同的人物特点。在表达特色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反映人物特点。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层次清晰,过度自然,转承自如,语言准确、洗练、生动形象。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落实单元主题目标,我们引导学生扩大了阅读量,利用阅读课和课余时间去读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四大名著和儒林外史。二、单元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本单元教学以“抓住重点语句,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体会人物特点”为主线,体现“读悟用”的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三、单元教学目标1. 能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正确熟练地认读本单元的22个生字和10个二类字,掌握“载、解、闷”等多音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正确读音;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借助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本单元生字新词的意思,理解并积累课文中出现的“依草附木、永世不绝、流配、脍炙人口”等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理解感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运用感情朗读、想像情景、补充扩展、表演重现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挖掘课文重点词语的内涵,把握文意和人物的性格本质特点。3.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学会读文时,通过揣摩人物的语言、行为来深入了解人物,感受从名著中走出的人物特点。4.拓展阅读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四大名著和儒林外史。学会习作时通过人物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来反映人物特点。5.选择生活中的人物,从不同视角抓住动作、语言、神态进行描写,刻画出人物特点。四、学情分析五年级是小学阶段的高学段,学生已经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学生已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读懂篇幅和内涵相对高于教材的文章,并能做出准确地分析和判断,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能运用恰当的方法概括内容,概括时能抓住重点,分清主次,叙述时语言不仅简练,而且有条理。透过语言文字,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清楚的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但对于文章的文重点词语的内涵,把握得还不够准确。针对这样的学情,我们在理解感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运用感情朗读、想像情景、补充扩展、表演重现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挖掘课文重点词语的内涵,把握文意和人物的性格本质特点。以开展“自主阅读实践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体现“读悟用”的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借助一篇篇充满真情的文章,强化表达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五、单元教学整体设计流程表课 次 基本课型教学内容核心能力目标 教学流程及方法第1课时“自主阅读”单元整体感知课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和课文的初读感知1.掌握本单元生字新词,能够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能借助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读懂课文内容,概括课文内容。3.逐步学会自主阅读。1.明确目标。2.勇闯“字词认读”关。3.勇闯“字词书写”关。4.勇闯“朗读课文”关。5.勇闯“读懂课文”关。6.勇闯“思考提问”关。第2课时“自主阅读”方法指导课读懂课文林冲棒大洪教头的内容,从课文描述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感悟人物形象。1.读懂课文,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划分意义段,借助文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的对话、动作等描写的朗读品悟,把握人物性格特点。3.学会自主阅读的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1复习导入。2精读课文,细细品味3.总结延伸。第3至4课时“自主阅读”方法实践课读懂课文少年王冕的内容,运用上节课的学习方式自主阅读。1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4在对语言文字的揣摩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1.导入新课,介绍背景2.品悟言行,感受王冕的孝心和好学之心。 3.潜心涵咏,体会王冕细心观察、刻苦学画的品质。4.激情朗读,融入情境想象写话。5.总结全文,布置课后作业和指导课后阅读。第5至6课时“自主阅读”方法实践课精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1. 通过诗文对照、情景同现,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2.学会利用词串再现课文送别情景,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3. 掌握“自主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4. 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1.复习导入,回顾本单元描写人物的方法。2品词析句,读中赏情3.由境生情,品读“对话叙情”4.由情品诗,体会“吟诗抒情”5.总结拓展,升华“依依别情”第7课时“自主阅读”积累运用课诵读清平乐 村居并背会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3. 学会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古诗诗意的方法。4. 掌握“自主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运用。5. 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诵读积累中国古诗词。1复习导入2感知词韵3品词读句,领悟情感4精读课文,品悟词意。5指导背诵第8课时分享展示课展示和复习本单元积累的好词好句好段和经典诗文1.归类积累生动的词句并会运用。2.学习习作时通过人物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来反映人物的特点。3诵读优秀诗文,注通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4展示和复习本单元积累的好词好句好段和课外的经典诗文。1.复习回顾 。(说说本单元收获)2.汇报交流,分享展示。(从字、词、优美句段等方面分组展示)3.经典诗词展示。4.拓展延伸,片段练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练写片段)单元整体感知课(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单元生字新词,能够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能借助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课文中生字词、新词、好词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读懂课文内容,并大胆地质疑,小组合作初步解疑。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3.逐步学会自主阅读。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认读多音字“解”“载”等,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难点:读懂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方式释疑解疑,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三、课前准备教师:根据预习单充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课文朗读否正确流利,哪些生字还需要进一步强调指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等这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四、教学课时 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同学们,课前大家根据预习单认真预习了课文,预习得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来一个闯关活动,大家比一比,看一看你能闯过几关?(出示)第一关:勇闯“字词认读”关。能正确认读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读准平翘舌音,读准多音字,得。第二关:勇闯“字词书写”关。能正确规范地在田字格中书写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得。第三关:勇闯“朗读课文”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得。第四关:勇闯“读懂标点符号”关。能正确区分问号、双引号、省略号等在句中表述的作用,得。第五关:勇闯“概括课文内容”关。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得。第六关:勇闯“思考提问”关。能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就别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得。(二)勇闯“字词认读”关1. 出示本单元生字词:23课:枪棒 押解 衣裳 理睬 骗吃骗喝 白昼 羞惭 灰溜溜24课:耽误 秦家 晶莹 明媚 载着25课:暮春三月 孟浩然 一饮而尽 暂时 友谊 唯一26课:翁媪 锄豆 莲蓬(1)引导学生自由读,同位读,指名读,指导读准读准每个字的字音。(2)引导学生将以上的生字词从课文找出并画下来,放到课文中读一读,结合句子理解字词的意思。2. 出示本单元多音字“闷”“解”“载”(1)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 一天,正值黄梅时节,天气闷热,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绿草地上坐着(2)一天午后,两个差人押解林冲来到了柴进庄上。 今天的事情,我需要和你解释一下,我不是故意迟到的。(3)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 根据史料记载,谈迁是明末清初人,他编写的国榷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1)结合课文具体词句指导读准多音字“闷”“解”“载”。(2)自由读,同位互读,指名读。3. 出示本单元好词、新词: 款待 推辞 较量 贴补 高手 孝敬 牵挂 隔壁 供不起 供他读书 闷得慌 闷热 载着 不禁 茅檐 相媚 无赖青翠欲滴 争先恐后 依草附木 非比他人 气势汹汹 措手不及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依依惜别 浩浩荡荡 脍炙人口 (1)自由读,同位互读,指名读,谈谈自己的理解。(2)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鲜词语的意思。(可以先查关键的字,再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3)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不理解的词语先查关键的字,再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三)勇闯“字词书写”关1.展示一学生练写的生字(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预习单),看看都写正确、规范了吗?2.学生观察,相机指导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把字写正确。特别是对学生共性的问题做重点指导、范写强调、学生进行练习写字,认真写一个。(1)23课生字中:“棒”是木字旁,不要与“捧”混淆。“睬”字是目字旁,不要与“踩”混淆。“裳”字下面是“衣”字。24课生字中:“耽”是耳字旁,不要写成目字旁了。25课生字中:“暂”的第四笔是提,不是横。26课生字中:“锄”有12笔,右边的“助”要写得紧一些,否则写得太胖就不好看了。“莲”字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了,下半部分是半包围结构。(2)指导把字写美观。3.教师重点对以上几个字进行指导和范写强调。学生进行强化练写。4.小结:根据闯关要求,看看自己是否顺利闯过了写字关?生字都写正确了的举手示意,请为自己加星。(四)勇闯“朗读课文”关1.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你能读得正确流利吗?再练练。2抽查课文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他是否做到了正确流利、注意了长句子中的停顿?预设:(1)洪教头恼恨林冲,又想赢得这锭银子,便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2)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3)“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 “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 “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4)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5)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雾气缭绕,岩石掩映;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6)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五)勇闯“读懂课文”关(1)同学们初读课文林冲棒大洪教头,想想,这篇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学生读课文,思考、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预设:林冲发配途中来到了柴进庄上,偶与洪教头相遇。洪教头逼他比武。林冲仅用几招,就使洪教头败于自己的棒下,使他羞愧离庄。 (2)同学们初读课文少年王冕,想想,这篇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学生读课文,思考、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预设:课文讲述了王冕家境贫寒,从下替人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刻苦学画,最终成为画荷花的高手的事。(3)同学们初读课文黄鹤楼送别,想想,这篇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题材有何不同?学生读课文,思考、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预设:“文包诗”的形式。课文继续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同时也描绘了江边美景,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3)同学们初读课文清平乐 村居,想想:题材有何不同?知道到了什么学生读课文,思考、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师补充说明:村居就是“农村人家”的意思,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描绘了一幅田园生活画面,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南宋著名的词人。(六)勇闯“思考提问”关。1.在预习时,大家还有没有不懂的词语或者问题呢?说出来大家一起交流,要能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就别人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就能得到四颗星。2.学生提问题,教师指导。词语不理解,可以问同学,查阅工具书,自己有能力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依据学情,梳理问题,有的当堂解决,有的放在后面的课时中学习。预设:(1)为什么气势汹汹的洪教头为什么会被林冲打倒在地?你认为有哪些原因?(2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文包诗”?(4)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的意思?3.根据过关要求,你认为你能得到四颗星吗?(七)作业1.课下继续熟读课文。2.把生字练习写正确、写美观。 (市中区逸夫小学 朱玉玲)“自主阅读”方法指导课林冲棒打洪教头(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习课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采用反衬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在对比阅读中朗读品味,体会感悟课文两个主要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并体会写作方法。3.通过对本文的朗读品味,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产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接受古典文学的熏陶。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林冲、洪教头的性格特点,感悟作者在写人方面的特点。 2. 通过对本文的朗读品味,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产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接受古典文学的熏陶。难点:体会作者抓住人物语言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以及运用环境烘托写法的好处。三、教与学的准备教师准备:制作教学课件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设计环节一、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一)复习导入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男生再读。2.从课题我们就知道,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个人物?3.出示课文插图:你能认出哪个是林冲,哪个是洪教头吗?说说你的理由。4.那气势汹汹的洪教头为什么会被林冲打倒在地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二)精读课文,细细品味1.林冲、洪教头,两个素不相识的人怎么会相遇的呢?(简要概括1、2小节的意思。)2.他俩不约而同地来到了柴进庄上,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画出描写林冲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洪教头的句子,想一想:这时的林冲和洪教头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洪教头(傲慢无礼,目中无人)“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为什么要把头巾歪戴?)是啊!名著就是名著,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就能把人的形象、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洪教头全不理睬”“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试想:洪教头与林冲无怨无仇,他为什么表现得如此无礼?他自认为是柴进的老师,况且又在柴进的庄上,他觉得很了不起。他看见柴进今天如此厚待一个犯人,心里很是嫉妒。过渡:从洪教头的话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这一点。洪教头向柴进问道:“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他的意思是什么?他的话语中包含着_)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你先冷笑两声,想一想这种笑里包含着什么?带着感情读一读这句话。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是真教头。”洪教头为什么要跳起来?(柴进一再地帮林冲说话,况且是一个戴着木枷的犯人,洪教头说什么也不相信林冲会是八十万禁军教头。)b、正是因为不服气又妒忌,所以洪教头_。(读这句话突出“偏”、“敢”) (2)林冲(谦让、彬彬有礼)“林冲寻思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连忙”说明什么?(速度快)“躬身”是什么样子?(弯下腰来)从这两个词你看出了什么?林冲起身让座(“上首”一般是给什么样的人坐的?林冲把这最好的位置让给了洪教头,说明了什么?)林冲连说“不敢、不敢”洪教头两次强调林冲是犯人,说他不是真教头,对他如此出言不逊,傲慢无礼,如果换作是武松、李逵、鲁智深会怎样呢?那林冲呢,当洪教头向他挑衅时,他_。林冲真的不敢吗?你怎么知道的。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什么?林冲心里在想什么?过渡:林冲想了这么多,忍了那么久,连说“不敢,不敢”,后来怎么又棒打洪教头了呢?(柴进的要求,洪教头的逼迫) (3)洪教头又是怎么逼迫他的?过渡:这个洪教头呀,人家林冲是真人不露相,人家是含蓄,人家是深藏不露,可他倒得寸进尺,还真以为林冲没本事,硬是要拿出点厉害让林冲瞧瞧什么才是真教头。3.默读课文4、5自然段,想一想,你又读出了怎样的洪教头。(1)“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这句话里有几个动词?从这一系列的动词中可以看出什么?他为什么要独自耍了一阵?直接打不就行了吗?这叫虚张声势,耍一点自己的威风,灭一点别人的斗志,林冲,你看看我身上的肌肉,再看看我手里的这根棒,你敢来吗?来,我喝一声吓死你。谁来喝一喝。出示“然后喝道,来!来!” (提示:“来”字后面是感叹号,要读出洪教头的傲气、狂妄。) (2)“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冲向林冲”洪教头恨什么?他原本只是想吓唬吓唬林冲,给他一个下马威,没想到他还来真的了。林冲刚刚还说“不敢,不敢”,现在又要和自己比武,他的话前后矛盾,洪教头有种被欺骗的感觉。他恨啊,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这儿的“吞”能不能改为“吃”?为什么?吞是不细嚼慢咽,一下子进肚子,比如“囫囵吞枣”、“饿虎吞羊”、气吞山河“、”狼吞虎咽“。林冲一个大活人他吞得下去吗?为什么这么写?于是他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为了显示_。读着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洪教头?把这种感觉读出来。(3)林冲真的想和他比武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他也很无奈啊!谁叫这洪教头一而再,再而三地逼迫他呢?)过渡:这哪像林冲棒打洪教头啊!我看分明有点洪教头棒打林冲的感觉啊!那洪教头最终有没有打赢这场比赛呢?(没有)过渡:那气势汹汹的洪教头为什么会被林冲打倒在地呢?(配上好汉歌的伴奏曲) 4.默读第7自然段,找到答案。洪教头心情太急躁,自以为是,自不量力。(1)洪教头恼恨林冲,又想蠃得这锭银子,便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洪教头为什么恼恨林冲?(联系林冲纵身跳出圈外,叫了一声:“我输了!”林冲说:“小人戴着木枷,就算是输了吧。”来思考)林冲暗示比赛不公平,洪教头觉得他在耍小聪明。偏偏柴进又帮他开了枷,处处在帮林冲,要知道,洪教头可是柴进的师父呀,胳膊肘往外拐啦!)洪教头恨他,又想蠃他,所以他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他为什么用了浑身的功夫?除了想打败林冲,还想(赢得这锭银子)。可见洪教头(很贪财)“把火烧天”是一种怎样的招式?(出示图片)那林冲呢?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拨草寻蛇”又是一种怎样的招式?(出示图片)一个是“把火烧天”,一个是“拨草寻蛇”,这两种不同的招式如果打在同一个人身上,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从中你看出了什么? (2)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来!”举起棒劈头打来。他连喊了三个“来”,比刚才又多了一个“来”,你看出了什么?刚才只是想吓唬吓唬林冲,现在是想一棒子把林冲给打败了,你能读出这种杀气吗?这一棒如果打在林冲的头上,会怎么样?过渡:洪教头要置林冲于死地啊!看来他对林冲已经是恨之入骨了。同学们你们可能有所不知,洪教头可是位出了名的打假英雄,但今天这一棒他却打在了真人头上,注定他的美梦要彻底破灭了。 (3)我们看,林冲就这么轻轻地抡起棒一扫,洪教头就“扑”地一声倒在了地上,棒也甩出老远。从“一扫”你看出了什么?为什么不是狠狠地一打?如果换作是武松,鲁智深、李逵,会对他这么客气吗?林冲在想什么?林冲就用了三个“一”,就轻而易举地打倒了洪教头,你能找到吗?(一横、一退、一扫)从这里你看出了什么? (4)众人见此情景,哈哈大笑起来。这是怎么样的情景?指名学生读第7自然段。想不想看一看这精彩的一幕?(播放二人比武视频)激烈吗?齐读第7自然段,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想想围观的人会说些什么?有的说_,有的说_,还有的说_。 (5)我们再来看看洪教头,他毕竟不是十恶不教的坏人,他也知道羞耻,看着周围每一个人都在笑自己,只得灰溜溜地走开了。你看他是挺着胸脯,傲气十足地走进来,现在却是如此狼狈地离开。我想这一路上,他一定想了许多,他会想些什么? (6)同学们,洪教真的就那么不堪一击吗?试想:柴进会请一个平庸之辈来做自己的师父吗?洪教头究竟输给了谁?(自己) 过渡:是啊!人最大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7)那你觉得做人要做怎样的人呢?(谦虚) “满招损,谦受益”,即使你有再大的本领也不要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记住: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环节二、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三)总结延伸, 1.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读一读林冲风雪山神庙,你又会读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林冲。 2.水浒传中还有不少脍炙人口的精彩故事,同学们课后有时间可以去读一读。综合实践课上我们将举行“水浒故事擂台赛”。到时我们一起来交流,好吗?板书设计:23、林冲棒打洪教头谦虚忍让 傲慢无礼 抓住语言、动作、心理刻画 沉着应变自以为是 对比反衬武艺高强狂妄自大 侧面烘托(市中区逸夫小学 侯志刚)“自主阅读”方法实践课少年王冕(第3至4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4在对语言文字的揣摩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王冕人物形象。体会文本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 2学习人物刻画和景物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课文理解感受王冕刻苦好学、孝敬长辈的人物形象。三、教与学的准备:学生:1预习课文,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2. 搜集有关资料。教师:1教学课件。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3了解王冕、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有关知识。四、课时安排 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1师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浒传中的精彩故事,认识了武艺高强、沉着应变的好汉林冲。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位有名人物(板课):少年王冕。注意“冕”的写法。2师生相互补充介绍王冕、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王冕:元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出身贫寒、幼年给人放牛,靠自学成为诗人、画家。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画皆负盛名,尤善画梅。著有竹斋集。吴敬梓: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著有儒林外史、文木山房集等。儒林外史:长篇小说。书中刻划了各类士人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杰作。(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师:本文改选自古典小说,语言风格较现在有些不同,同学们在预习中有什么困难吗?2师生交流、解决预习中的困难。3出示生字、词语,检查预习情况。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5自由再读课文,思考:我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6交流,疏通。(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生自由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时间段里发生的故事?2交流:三个时间段:“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3、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分段,引导概括大意。一(1)王冕幼年由于父亲早亡,家境贫寒。二(24)王冕体谅母亲的艰难,辍学给人家放牛。三(56)王冕受雨后美景的感染和启发,奋发图强,刻苦学画,终有所成。四(7)十七八岁时,王冕每日作画读诗,从此家境转机,不愁衣食。4练习用段意串连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四)品读课文第一段1轻声读课文,思考:从中,我了解了哪些信息?2交流:3齐读课文。(五)练习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一)回顾前课,谈谈对王冕的初步认识。齐读课题少年王冕。通过上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少年王冕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勤奋好学,孝敬母亲)(二)品悟言行,感受王冕的孝心和好学之心。 1中国有句古话,说人生有三大痛,意思就是人生有三种事让人最痛苦。王冕小小年纪,就经历了其中的一大痛幼年丧父,只剩下孤儿寡母俩相依为命。请同学们打开书,轻声读读课文24小节,把描写王冕和母亲语言、行为的句子划下来,想想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怎样的王冕?(学生轻声读文,品词析句,后交流讨论)2交流感受。出示: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1)指名读这段话,其他同学思考:从母亲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2)母亲在说这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哪些词特别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只靠 这点 实在 只好)(3)完成填空,入情朗读。出示:“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 )说:” (难过,无奈,愧疚) (4)文章还有什么地方也可以看出母亲的这种心情的?出示:母亲谢了秦家,替王冕理理衣服,说道:“你在这里处处都要小心,每天早出晚归,免得让我牵挂。”王冕一一答应,母亲含着眼泪回去了。导:母亲“含着眼泪”,这是无奈之下流出的无奈的泪水。除了无奈,你认为这还是一种怎样的泪水?(心疼,舍不得)舍不得,又不得不去,这就更无奈了,都是生活所迫啊。谁来读好这段话?过渡:面对母亲无奈的心情,王冕又是怎么说的呢?出示: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1)你能读懂王冕说这话的用意吗?(导:他是真的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吗)请你们再好好读读这段话,用心体会你读懂了一个怎样的王冕?(2)交流,相机点拨。(体谅母亲,孝敬母亲,又不忘勤奋学习的王冕。)(3)如果请你们来当一回王冕,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跟母亲说?过渡:小小年纪,就这样懂事,真不简单,再来看看他的举动、行为,那就更不简单了。请大家读读这段话,抓住重点词语,谈谈自己的体会。出示:从此,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遇上秦家他总舍不得吃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交流点拨。 (1)抓住两个“舍不得”,体会王冕的一片孝心和好学之心,感情朗读。(2)每天的点心钱,虽然微不足道,但今天积攒一点,明天积攒一点,后天积攒一点,一两个月下来,就多了。用成语来形容就是(积少成多,日积月累,聚沙成塔)(3)舍不得吃好东西,都留给母亲;舍不得花一点钱,都是为学习。这两个舍不得,份量是何等重啊!来,让我们齐声赞美王冕的这一片苦心。(板书:孝敬母亲,勤奋学习)3小结学法:解读人物的精神品质,我们就要像这样透过人物的言行,读到人物的心里去。(三)潜心涵咏,体会王冕细心观察、刻苦学画的品质。过渡:王冕后来成为元代有名的画家和诗人。可是你们知道吗?王冕能学画也是源于一次偶然的发现,请大家静下心来默读课文5、6两小节,想想这两小节主要写了什么?(通过王冕的所见、所想、所为,写了王冕刻苦学画的经过)1我们先来看看王冕在湖边看到一幅怎样的美景:出示: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读了这段文字,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你的感受吗?(美不胜收,心旷神怡,绚丽多彩,生机勃勃,赏心悦目)有人说: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相信同学们都有一双雪亮的眼睛,请你们好好读读,想想你看到了怎样的美?(提示:角度是多样的,可以从色彩、形态、动态写作特色等角度思考问题)交流:略 (相机板书: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有序美)2如此美景,也须像王冕和同学们这样懂得欣赏的人才能一饱眼福。由此,我们又发现了王冕的什么品质呢?(板书:细心观察或留心观察)沉醉于美景中的王冕产生了这样的想法:(王冕)心里想道随后转念又想出示: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动手画几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换个说法?(改成陈述的语气)3“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心动不如行动”,王冕又是怎么做的呢?请你们读读第6小节,想想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交流:略(板书:刻苦学画)4质疑:通过努力,王冕成为了一个画荷花的高手,改变了贫穷的命运。这看似偶然的奇迹般的经历,真的是一种偶然,一种巧合吗?谈谈你的看法。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四)激情朗读,融入情境想象写话。1、师示范朗读:就这样,到了十七八岁,王冕离开了秦家。他每天2、母亲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发挥想象,写一段话。3、交流评议。(五)总结全文,布置课后作业和指导课后阅读。少年王冕就这样有滋有味地生活着,一边侍奉母亲,一边勤奋作画、读书。他独有的人格魅力使我们倾心,那么成年后的王冕呢?还会有哪些有意思的事发生呢?课后收集一下王冕的故事,你肯定会有所发现。(六)作业:1背熟第5小节。2搜寻有关王冕的故事。3摹仿第5小节写一处景物。板书设计:孝敬母亲勤奋好学少年王冕 细心观察 刻苦学画(市中区逸夫小学 侯志刚)“自主阅读”方法实践课黄鹤楼送别(第5至6课时)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通过诗文对照、情景同现,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3. 学会利用词串再现课文送别情景,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4. 掌握“自主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5. 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的深远意境。难点: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述古诗的意思。三、前置学习活动 学生:熟读课文林冲棒大洪教头和少年王冕,思考本课与前两篇有何不同。教师:教学课件。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一)复习导入。1.前两节课我们感知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和少年王冕的写人的方法,感悟了课文内容,知道了这是两篇写人的文章,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向我们细致生动地讲述了两个出自名著的人物林冲和王冕。我们还学习了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哪位同学还能结合着段落大意向我们简要的说说林冲和王冕这是两个怎样的人,以及故事的内容呢?2.指生简述师点评。3.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另外一篇课文,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通过“单元整体感知课”我们知道它在写法上和前篇课文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文包诗的形式4.ppt出示:词语烟雨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指名读一读谁能利用词串再现课文送别情景,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说5.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预设:-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二)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自读、指名读。(师适时点拨)2.过渡:这首诗意思在课文中就能找到,自读课文找一找,把诗句的相应意思画下来,同座可以讨论。3.交流出示:暮春三月,长江边上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组织学生多种形式朗读。(三)品词析句,读中赏情1.过渡:在这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李白,在这繁花似锦、春光如梦的季节里,登上高高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出示黄鹤楼图片说话练习:我看见了 的黄鹤楼。2.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师配乐朗读课文1、2自然段。此时此刻,李白和孟浩然的心情如何?(生回答)板书:依依惜别3.交流感悟“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1)分别之际,两人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诉说心中的不舍之情,而是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无心欣赏春景,只是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2)他们不愿意触动这份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不想分别)(3)诗句中流露出的是李白对友人即将离去的一份不舍之情。(板:依依惜别)(4) 在你们的印象中,依依惜别是种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亲人,特别是与儿时伙伴或同学分别时的心情。)(5)指导学生用朗读出不想分别的情感。第二课时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四)由境生情,品读“对话叙情”1出示第3自然段,让学生读划思,品悟“依依别情”。2 交流出示李白的话,齐读。学生交流汇报,板书:尊敬之情:6个您、孟夫子,兄长、老师。仰慕之情: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不舍之情:不知我们何日再见面。引: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终于,这藏在心里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李白举起酒杯说(生接读)“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这里用了6个“您”说明了什么?此外,李白对孟浩然还有哪些称呼?李白尊重孟浩然,尊重他什么样的人品?(补充赠孟浩然诗)(2)从李白对孟浩然的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生交流: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念之情深深埋在心底,反而引用王勃的一句话(生齐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出示孟浩然的话,指名读体会“一饮而尽”,真是感情深一口闷! 理解“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中“知已”一词。一般的朋友能叫“知已”吗?怎样的两个人才能算得上是知已?大李白12岁的孟浩然这个时候告诉李白,他们是知已,并把两人感情比作长江的波涛,目的是什么?(说明他们感情深,也有安慰李白之意)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引读:李白和永世不绝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出示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请同学们和班内他自己的知己来读分角色配乐朗读。同桌分角色尝试读师生分角色示范读生生分角色展示读引导学生再通过分角色朗读的形式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氛围之中。(五)由情品诗,体会“吟诗抒情”1 教师引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过渡:多么感人的话别呀!不忍别,终需别。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出示江边送别动画。2引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表面上李白是静静地站着,其实他的内心已是波澜起伏。船开了一会儿了,他望啊望啊,心头不禁涌起诗句生:故人西辞 那船渐渐开远了,只看得到一点影子了,李白舍不得孟浩然走啊,他还在那里凝视远方,心中再次默念到生:孤帆远影那船已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想到就要少了孟浩然这位知已在身边了,李白又踮起脚尖望啊望啊,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高声吟诵到生:孤帆远影3此时,只是帆尽了,可李白对孟浩然的什么未尽?(板:帆尽 情未尽)(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语言环境中连续三次吟诵古诗,充分感受李白当时的激动与不舍之情。)4、体会词语“伫立、凝视”。李白久久伫立的身影为谁而留?在他默默凝视的目光中,谁是他眼中的唯一?(点拨:孤帆)环节三、回归整体拓展阅读(六)总结拓展,升华“依依别情”1简介“三名一别”,引背全诗。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如果将来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凭栏远眺,面对滔滔的长江水,你一定会想起两位大诗人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你一定会再次吟诵到(此环节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本首古诗的历史魅力,也落实了课后要求背诵此诗的要求。)2整体感受诗的意境生闭眼想象送别图,师深情叙述送别景:烟花三月,朗朗碧空,孤帆远去,诗人伫立,江水不尽,情意绵绵3出示全诗,初步赏诗:全诗写送不见送,言情不着情。4对照板书,总结全文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感受到的李白与孟浩然之间帆尽而情未尽的依依惜别之情。希望同学们的友谊也能和李孟二人的友情一样天长地久,如那滔滔的江水一样永世不绝。5出示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让学生读一读,比较它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间的异同。(七)课堂练笔,补白延伸。诗乐结合。升华情感1相同的离别情怀,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李白用古诗来抒发他的情感,本课的作者用记叙文来诠释,有人则用歌声来传达。(播放音乐,同时出示歌词。)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西湖瘦。2脍炙人口的古诗、抒情悠扬的歌声,都见证着那段真挚而感人的情谊。多少年过去了,每当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课件出示几首送别诗) 引导学生齐诵别董大 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李白李白乘舟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