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杜甫诗《丽人行》与《哀江头》.pptx_第1页
赏杜甫诗《丽人行》与《哀江头》.pptx_第2页
赏杜甫诗《丽人行》与《哀江头》.pptx_第3页
赏杜甫诗《丽人行》与《哀江头》.pptx_第4页
赏杜甫诗《丽人行》与《哀江头》.ppt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赏杜甫之丽人行&哀江头,第二小组全体成员,丽人行杜甫,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译文:,三月三日阳春时节天气清新,长安曲江河畔聚集好多美人。姿态凝重神情高远文静自然,肌肤丰润胖瘦适中身材匀称。绫花绫罗衣裳映衬暮春风光,金丝绣的孔雀银丝刺的麒麟。头上戴的是什么珠宝首饰呢?翡翠玉做的花饰垂挂在两鬓。在她们的背后能看见什么呢?珠宝镶嵌的裙腰多稳当合身。其中有几位都是后妃的亲戚,里面有虢国和秦国二位夫人。翡翠蒸锅端出香喷的紫驼峰,水晶圆盘送来肥美的白鱼鲜。,译文:,她们捏着犀角筷子久久不动,厨师们快刀细切空忙了一场。宦官骑马飞驰不敢扬起灰尘,御厨络绎不绝送来海味山珍。笙箫鼓乐缠绵宛转感动鬼神,宾客随从满座都是达官贵人。有一个骑马官人是何等骄横,车前下马从绣毯上走进帐门。白雪似的杨花飘落覆盖浮萍,青鸟飞去衔起地上的红丝帕。杨家气焰很高权势无与伦比,切勿近前以免丞相发怒斥人!,创作背景:,唐代自武后以来,外戚擅权已成为统治阶层中一种通常现象,他们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这也是后来酿成安史之乱的主因。此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的春天,是杜甫写于安史之乱前的新题乐府诗。此诗针对具体事实而发,通过描写杨氏兄妹曲江春游的情景,讽刺了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诗歌层次:,这首诗题为“丽人行”,全诗从艺术上来说,就“丽”字展开,分成三个部分描写。开首十句:描写上已日曲江水边踏青的丽人如云,体态娴雅,姿色优美,衣着华丽。中间十句:具体写出丽人中虢、秦、韩三人,她们器皿雅致,肴馔精美,箫管悠扬。最后六句:写杨国忠之炫赫,意气骄恣,势焰熏灼。,诗歌赏析:,“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三月三日是上巳节,唐代上巳节是全年的三大节日之一,曲江又是风景胜地,故游春者无数,因而曲江三月三日也成为唐代诗人吟咏的重要题材,如:王维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许棠曲江三月三日白居易三月三日谢恩赐曲江宴会状丽人行的首二句就是描写杨贵妃的姊妹们三月三日游赏曲江的背景,是曲江边游人的胜况,为以下杨贵妃兄妹作陪衬。杜甫作有关曲江的诗,多达十五首,可见其对于曲江风物的喜爱。,诗歌赏析:,“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此二句描写丽人的富丽姿态。上句描写姿色,下句描写体态。“态浓”指妆粉浓艳;“意远”指意趣超逸;“淑”指沉静贤良;“真”指清正纯真;“肌理细腻”指肌肤纹理,细润光滑;“骨肉匀”指身材匀称,胖瘦适度。故这两句描绘出了一位绝世丰神的丽人。明王嗣奭杜臆:“如此富丽,而一片清明之气行乎其中态浓意远、骨肉匀,画出一个国色。状姿色曰骨肉匀,状服饰曰稳称身,可谓善于形容。”,诗歌赏析:,“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訇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此六句描写装饰,分为三层。前面二句描写服饰之精美奢华。“绣罗”是衣裳的质地,“蹙金”、“蹙银”是刺绣的工艺,“孔雀”、“麒麟”是衣裳的图案。中间二句描写首饰。“翠”指首饰的翠青颜色,“叶”是指头上的花饰,是说翠青色的彩叶一直垂到鬓边。后面二句描写腰饰。“腰衱”是指裙带,珠压腰衱是说裙带由唐代特别的织锦联珠纹织成,远看非常鲜明,也非常合身。,诗歌赏析:,“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此二句引出杨氏姊妹。“椒房”本是汉代的椒房殿,是后妃的居处。这里的“椒房亲”即指杨贵妃的姊妹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韩国夫人。诗中的“云幕”是指在曲江水边架起帐幕,这也是唐代长安士人游春时经常做的事。,诗歌赏析:,“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四句描写宴饮的奢华。前面二句描写肴馔之精美丰盛,器皿的雅致豪华,是就客体而言的;后二句描写主人暴殄珍物,厨师空自劳碌,是就主体而言的。,诗歌赏析:,“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这四句专写杨国忠,远处来了骑乘鞍马之人逡巡而来,当轩下马直接进入云幕。这时的曲江岸边,杨花如雪飘落,覆盖在白苹之上,传情的青鸟衔走了夫人的红巾。从字面上看,这是写景,春日杨花如雪,飞落白苹之上,青鸟衔着红巾而飞去;进一步分析,则是语含比兴,因其气焰薰灼,似乎花亦触之而落,鸟亦避之而飞;更是用杨白花的典故,富有政治讽喻的深意。,诗歌赏析:,“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最后二句通过游人的警戒,以表现杨国忠炙手可热、权势倾天的气焰。,语言风格:,全诗语极铺排,富丽华美中蕴含清刚之气。虽然不见讽刺的语言,但在维妙维肖的描摹中,隐含犀利的匕首,讥讽入木三分。,艺术效果:,全诗场面宏大,鲜艳富丽,笔调细腻生动,讽刺含蓄不露。通篇只是写“丽人”们的生活情形,却正如浦起龙所说的,达到了“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的艺术效果。,总述:,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它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而且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丽人行就是这样的一篇成功之作。这篇歌行的主题思想和倾向倒并不隐晦难懂,但确乎不是指点出来而是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从头到尾,诗人描写那些简短的场面和情节,都采取像陌上桑那样一些乐府民歌中所惯常用的正面咏叹方式,态度严肃认真,笔触精工细腻,着色鲜艳富丽、金碧辉煌,丝毫不露油腔滑调,也不作漫画式的刻画。但令人惊叹不置的是,诗人就是在这一本正经的咏叹中,出色地完成了诗歌揭露腐朽、鞭挞邪恶的神圣使命,获得了比一般轻松的讽刺更为强烈的艺术批判力量。,哀江头杜甫,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译文:,祖居少陵的野老(杜甫自称)无声地痛哭,春天偷偷地来到了曲江边。江岸的宫殿千门闭锁,细细的柳丝和新生的水蒲为谁而绿?回忆当初皇帝的彩旗仪仗下了南苑,苑里的万物都生出光辉。昭阳殿里的第一美人也同车出游,随侍在皇帝身旁。车前的宫中女官带着弓箭,白马套着带嚼子的黄金马勒。翻身朝天上的云层射去,一笑之间双飞的一对鸟儿便坠落在地。杨贵妃明亮的眼睛和洁白的牙齿在哪里呢?鲜血玷污了她的游魂,再也不能归来!清清的渭水向东流去,而玄宗所在的剑阁是那么深远。走的和留下的彼此没有消息。人生有情,泪水沾湿了胸臆,江水的流淌和江花的开放哪里会有尽头呢?黄昏时,胡骑扬起满城的尘土,我想去城南,却望着城北。,创作背景:,该诗作于至德二年(756)春天。在这前一年诗人去灵武投奔肃宗的途中,被安禄山的叛兵俘虏带到了长安,后来逃出。诗中所写的就是当时在长安所见到的荒凉情景,回想起从前的盛况,悲愤之情贯穿全篇。,诗歌主旨:,在这首诗里,诗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复杂的。当他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时候,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全篇表现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邈。,诗歌层次:,前四句(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中八句(第二部分):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后八句(第三部分):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诗歌结构:,从时间上说,是从眼前翻到回忆,又从回忆回到现实。从感情上说,首先写哀,触类伤情,无事不哀;哀极而乐,回忆李、杨极度佚乐的腐朽生活;又乐极生悲,把亡国的哀恸推向高潮。这不仅写出“乐”与“哀”的因果关系,也造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以乐衬哀,今昔对照,更好地突出诗人难以抑止的哀愁,造成结构上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文笔则发敛抑扬,极开阖变化之妙。,诗歌赏析:,“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这两句写诗人曲江所见,蕴含着今昔对比的感触。一个“锁”字,便把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冷落并摆在一起。“细柳新蒲”,景物是很美的。“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一是说江山换了主人,二是说没有游人,可谓无限伤心,无限凄凉。,诗歌赏析:,“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这六句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原是比翼双飞的鸟如今由天坠地,这种意象的暗示性,不难令人想到玄宗、贵妃后来的命运。,诗歌赏析:,“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诗人笔锋一转,运用鲜明而又巧妙的对照,感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指出他们佚乐无度与大祸临头的因果关系。,诗歌赏析:,“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人生有情,想到世事变化,有谁不泪落沾襟?江水流呵江花飘,年年依旧,岂有终境?诗人看到曲江一带,由于安史之乱,景物凄惨荒凉,大非昔比,因而忧时愤世,感叹江河日下,国势难复。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水自流,永无尽期。这是以无情反衬有情,更见情深。,诗歌赏析:,“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前一句写叛军横行,人心惶恐,使开头的“吞声哭”、“潜行”有了着落。末句“忘南北”又作“望城北”。一层是表面上的:慌乱之中,诗人心意迷茫,认错了方向,想去城南,谁知却向城北走去,心烦意乱竟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还有一层意思,是诗人于无望之中对官军怀着渺茫的希望,他家住城南,然心里盼的、眼里望的却是肃宗的灵武之师。一对矛盾,也写尽了他目前这种被困长安,不得自由的无可奈何的境地,和对国君朝廷的刻骨思念。,艺术成就:,一、诗的结构虽然严整,层次清晰,却也波折跌宕,纤曲有致。二、诗的概括性和形象性都很强。三、诗的语言精炼,言浅意深,绝无赘语。四、为了适应思想内容,这首诗除在笔调的回旋转折、首尾呼应、声调顿挫等方面极尽匠心外,在用韵上还特选仄韵,给人以沉重之感。虽在诗的情调上稍嫌低沉,却更切合诗人当时在贼中悲歌当哭的心境,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因而也是十分得体的。,丽人行&哀江头对比,丽人行,情感上:丽人行揭露腐朽,鞭挞邪恶,讽刺外戚擅权、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内容上:丽人行只是单纯描写了安史之乱前夕曲江春游的奢华。,哀江头,情感上:哀江头表达了诗人真诚的爱国情怀,及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之情。内容上:哀江头不仅描写了曲江昔日的繁华,还描写了安史之乱后曲江萧条冷落景象,进行了今昔对比。,丽人行&哀江头的共同特征,一、讽刺意味哀江头中肯定含有讥刺之意。早在四年之前,杜甫就写了丽人行,对杨氏姐妹春游曲江之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