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辛与《拉奥孔》_第1页
莱辛与《拉奥孔》_第2页
莱辛与《拉奥孔》_第3页
莱辛与《拉奥孔》_第4页
莱辛与《拉奥孔》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莱辛与拉奥孔 主要内容 对莱辛的评论 莱辛其人 拉奥孔雕像 拉奥孔雕像的历史背景 温克尔曼对拉奥孔雕像的评论 莱辛对温克尔曼评论的解释 拉奥孔的主要观点 拉奥孔的意义 对莱辛的评论 “从莱辛到席勒的德国文学最重要方面,就是它对德国民族历史生活的影响。莱辛是历史必然律令为了使他的祖国活跃起来所召唤来的活动家中第一代的主要人物。他是德国新文学之父。” 车尔尼雪夫斯基 对于深受歧视、认定不会有欣赏能力和优雅风格的国家来说,听说各国都有民族趣味、都有天生的优雅,听说文学的荣誉可以通过不同道路获得,真是喜出望外的事情!莱辛作品提供了新的动力:人们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敢于自称为德国人了,确立了创造独特风格的权利,代替了循规蹈矩造成的束缚。 德斯太尔 “人是生而为行动的,不是为空想的。” 莱辛 莱辛其人 莱辛(17291781)18世纪最富有革命性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启蒙运动学者,德国古典文学的奠基者,歌德和席勒的直接先驱。莱辛少年家庭相当困苦,他凭自己的努力学会了希腊文、拉丁文、希伯莱文等古代语言。初在莱比锡大学学习神学,后醉心于哲学、自然科学、语文学等,掌握了渊博的古代文学艺术的知识。 莱辛是戏剧家、文学批评家。他对德国文学的主要贡献是在美学和文艺理论方面。代表作有当代文学书简(1759)、拉奥孔(1765)、汉堡剧评(1767)。 别林斯基说,德国“文学上的变革不是通过伟大诗人,而是通过智慧刚毅的批评家莱辛完成的。”莱辛把德国文学从古典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给它指出了民族和现实主义的新方向。 了解莱辛可参见:梅林:莱辛传说、车尔尼雪夫斯基:莱辛、他的时代、他的一生与活动 拉奥孔雕像 拉奥孔雕像的历史背景 拉奥孔雕像于1506年在罗马挖掘出来,描绘的是司祭拉奥孔和他两个儿子被两条大蛇缠绞住时痛苦挣扎的情形。 在希腊传说中,拉奥孔是特洛伊国日神庙司祭。特洛伊国王巴里斯访问希腊,带着希腊著名美人海伦王后私奔回国。希腊人组成远征军攻打特洛伊。打到第十年,希腊将领奥地苏斯想出了一个计谋:把一批精兵埋伏在一匹大木马的腹内,放在特洛伊城门外。 特洛伊人好奇,把木马移入城内。夜间伏兵跳出,打开城门,希腊兵一拥而入,将城攻下。当特洛伊人想把木马移入城时,拉奥孔曾极力劝阻,触怒了偏爱希腊人的海神,它遣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两个儿子一起绞死。拉奥孔雕像所用的就是这个题材。 温克尔曼对拉奥孔雕像的评论 莱辛写作拉奥孔的直接原因是对当时著名希腊文化研究专家温克尔曼在其著作中对拉奥孔雕像的一段评论。 温克尔曼认为,希腊艺术的特征是:无论在表情还是姿势上,显示出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海面上波涛汹涌,大海深处则是静止的,希腊人塑造的形象显示出在激情下仍表现出伟大而沉静的心灵。 拉奥孔处于极度痛苦中,但雕像的表情和姿势并未表现得狂怒,拉奥孔把痛苦节制住了,他发出的是焦急的叹息。温氏说:“身体的痛苦和灵魂的伟大仿佛都经过衡量,以同等的强度均衡地表现在雕像的全部结构上。” 拉奥孔在剧烈痛苦中本应呈现激烈挣扎的形状,但雕刻并未如此表现。温氏认为,这源于希腊人的“高贵单纯和静穆伟大”。希腊人的表情远远超出了自然本身的形状,他们用伟大心灵将身体的痛苦节制住了,导致雕像上拉奥孔的痛苦被大大冲淡了。 莱辛对温克尔曼评论的解释 赞同之处: 雕像表现的痛苦确实并不如期待的那么强烈,温氏对雕像表情的描述符合实际。 艺术家这样表现,不是因为无法将痛苦如实表现出来,而是有意如此。这样做才表现其智慧,才能证明艺术家高于自然。 莱辛不同意温氏根据雕像推出的“高贵单纯和静穆伟大”的结论。指出在史诗中,身体痛苦非但可以与希腊人的伟大心灵相容,而且还是表现伟大心灵不可缺少的。他举例反驳温克尔曼: 1 索福克勒斯菲罗克忒忒斯:主人公是神箭手,参加远征特洛伊战争被蛇咬伤,生恶疮,他由痛苦发出的哀怨声、号喊声和粗野咒骂声响彻了希腊军营,搅乱了一切祭祀和宗教典礼,绝望和哀伤的声音经由索福克勒斯的模仿,也响彻了整个剧场。 2 荷马史诗中的战士负伤倒地往往发出号喊,爱神维纳斯擦破了一点皮也会大叫,就是铁一般的战神被矛头刺中,也号喊得可怕,仿佛有一万个战士同时在号喊,惹得双方军队都胆战心惊起来。 莱辛认为,索福克勒斯,荷马刻画的是英雄,每逢涉及痛苦及和屈辱,要用号喊、哭泣或咒骂来表现情感,他们便给身体发泄的权利,使痛苦和哀伤尽情表现出来。这些英雄不是消除或压抑情感,而是“不让这些弱点防止他走向光荣,或是阻碍他尽他的职责。” 莱辛说:古代英雄“在行动上是超凡的人,在感情上是真正的人。”莱辛反对用心灵节制情感,苦行禁欲,认为“我们的同情总是和对象所表现的苦痛成正比例的。” 根据莱辛的判断,不存在温氏所说的希腊人用心灵的高贵和单纯来节制痛苦和哀伤的美。希腊人表现痛苦和哀伤,一样能表现心灵的伟大。 问题是:为什么荷马、索福克勒斯在诗中让人物的哀伤痛苦尽情表现出来,而雕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