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三仕三隐_第1页
论陶渊明三仕三隐_第2页
论陶渊明三仕三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仕三隐 -论陶渊明的仕隐历程摘要:热情过后便是冷却,就像蜡烛燃尽之后只剩下冰凉的灯芯,梦想幻灭了,心累,心寂,心哀。三仕三隐,在幻灭中慢慢沉静下来的陶渊明,终于看透了“真风告逝”的尘世,消释了仕与隐的内心矛盾,做真正的自己。关键词:建功立业 三仕三隐 幻灭 沉静对于陶渊明来说,仕和隐是他一生中最大的生活矛盾。在陶渊明彻底归隐之前,他曾三仕三隐,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想归隐。据陶渊明自己的说法,他的出仕是因为生活逼迫,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饮酒其十九首云:“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这是说他在29岁初次出仕为江州祭酒的事。在归去来兮辞中又说到做彭泽县令这件事时,他也是这样说的:“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陶家到了陶渊明一代的确已经衰落了,因家贫而出仕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如在拟古诗中说:“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这些豪情干云、掷地有声的诗句,不难看出年轻时的陶渊明胸怀大志。但陶渊明出任祭酒的时候,正是王凝之任江州刺史、大兴佛道教的时候。王凝之是个狂热痴迷的宗教徒,而陶渊明偏又不信佛教和道教,所以他不堪祭酒一职,与上司王凝之的冲突在所难免。自傲的他,容不得委心降志听命于别人,容不得被人羞辱。于是陶渊明不久后便退隐乡田,重操丢下的锄头。第二次出仕是在晋安帝隆安二年,33岁的陶渊明出仕为桓玄的幕僚,担任荆州刺史。这时的陶渊明还存有着强烈的功名心,或许还带有家贫、乱世出英雄的缘故,于是又重入官场,这次他一干就是三年多。后来桓玄权势壮大起来,篡权野心亦膨胀起来图谋篡晋,而陶渊明看到这些明争暗斗,厌倦了军阀混战,欲归江湖。于是借着为母亲守丧,归隐浔阳。第三次出仕则是为了讨伐桓玄。39岁的陶渊明在隐居守丧的三年中,难得地享受了几年的安静,可树欲静而风不止。元兴二年,桓玄篡位,改国号为楚,战火烧到了陶渊明隐居的草庐。他再也隐居不下去了,愤然参加到讨伐桓玄的行列,担任刘裕镇参军。可在讨伐桓玄的过程中,陶渊明意识到在刘裕幕中恐怕难以有所作为,心灰意冷,于是在仕和隐之间做出了最终抉择,辞彭泽令,第三次归隐。在六朝时代,门第观念和个人建功立业是强烈地联系在一起的,陶渊明早年受过儒家思想影响,孔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的仕隐观的影响,让他一开始对官场充满着幻想。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但也深受着老庄思想的影响,所以这也让他对闲适的生活有一定的向往。在他初入官场,认识到时局的凶险莫测和官场的迎来送往、虚伪作态后,很自然地产生了归隐的念头,只不过这个念头一开始并不强烈,所以看到有实现志向的机会,就又再次出仕。在陶渊明壮年的时候,他胸怀大志,一直对建功立业充满着向往。然而,热情过后便是冷却,就像是蜡烛燃尽之后只剩下冰凉的灯芯,梦想幻灭了,心累,心寂,心哀。三仕三隐,在幻灭中慢慢沉静下来的陶渊明,终于看透了“真风告逝”的尘世,消释了仕与隐的内心矛盾,做真正的自己,彻底归隐了。从二十九岁初仕,到四十一岁归隐,陶渊明用了十三年的时间才悟出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误落尘网中,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