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_第1页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_第2页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_第3页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_第4页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安全手册1 .目的预防各种感染因素引起的微生物实验室、实验人员、环境污染。2 .适用范围整个微生物实验室。3 .工作场所负有人员责任微生物实验室负责人督促执行,有关人员负责执行。四.具体工作程序4.1 .微生物危害评价4.1.1 .感染性微生物危险度等级分类4.1.1.1 .危险度1级:有或者极低的个体和集团的危险。 引起人或动物病原的可能性较低的微生物。4.1.1.2 .危险度2级:个人危险中等,集体危险低。 病原体可以致病于人和动物,不易严重危害实验室工作人员、社区、家畜和环境。 实验室暴露可能引起严重感染,但对感染有有效的防治措施,且疾病传播的危险有限。4.1.1.3 .危险度3级:个体危险度高,集团危险度低。 病原体通常会引起人和动物的严重疾病,但感染的个体不会传播到其他个体,对感染有有效的防治措施。4.1.1.4 .危险度4级:个体和集团的危险高。 病原体通常会引起人和动物的严重疾病,容易发生个体间的直接或间接传播,对感染没有有效的防治措施。4.1.2 .实验室等级:4.1.2.1 .根据处理过的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危害程度,将实验室分为四级。 各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要求依次为:一级最低,四级最高。4.1.2.2 .一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健康成人无病原作用的微生物。4.1.2.3 .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人和环境具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4.1.2.4 .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主要适用于通过呼吸途径传播严重致死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通常有预防感染疫苗。4.1.2.5 .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对人体有较高的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途径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 与上述类似的未知微生物也必须在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进行。 有足够的数据后,决定该微生物和毒素是否应在四级和下级实验室处理。4.2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方案4.2.1 .总则4.2.1.1 .微生物实验室评价实验微生物对人和环境的危害。4.2.1.2 .工作人员处理的受试者中含有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时,通过在实验室的设计建设、个体保护设置的使用、严格遵循标准化的工作和操作程序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防止实验室工作人员受到受试者的危害,防止周围环境受到污染。4.2.1.3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内容包括安全设备、个体防护装置和措施、实验室特殊设计和建设要求、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化操作程序和规程。4.2.1.4 .实验室根据不同微生物和防护要求进行相应的生物安全等级防护。4.2.2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4.2.2.1 .工作空间的设置:标本接种室、细菌鉴定室、培养基室(包括培养基调制室和无菌室)及仪器室。 其中:4.2.2.1.1 .孢子真菌和疑似生物危害的34级微生物的生长等,应严格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4.2.2.2 .各实验室的划分按照生物安全防护等级进行生物防护。4.2.3 .微生物实验室整体要求4.2.3.1 .必要时,应为员工的预防使用准备保护装置或呼吸保护设备。4.2.3.2 .设置洗眼装置。4.2.3.3 .实验室配备移液管辅助器,应用移液管以免用口吸入。4.2.3.4 .实验室配备一次性接种环,可以接种生物安全盘,减少气溶胶的生成。4.2.3.5 .应设置实施各种消毒方法的设施,如高压灭菌锅、化学消毒装置等处理废弃物。4.2.4 .标本接种室的设计4.2.4.1 .标本接种室是工作人员直接接触患者标本的地方,可能含有高空气传播性危险的标本和微生物,因此需要设置如下4.2.4.2 .实验室负压:4.2.4.2.1 .实验室应在负压下防止污染气体流出。4.2.4.2.2 .有一定的通风系统,维持室内空气的流通。4.2.4.3 .缓冲区间:4.2.4.3.1 .在进入标本接种室之前,有在实验室和邻近空间保持差压的缓冲区。4.2.4.3.2 .门带锁,可自动关闭。4.2.4.3.3 .缓冲区禁止同时开门,门上带有自动报警铃,一开门报警铃就会自动响起,注意不要再打开另一个门。4.2.4.3.4 .工作人员进入接种室后,不得关门随便打开。4.2.4.4 .标本的交接:4.2.4.4.1 .微生物标本由缓冲区左侧传导窗送入接种室,不得直接打开接种室门进行传导。4.2.4.5 .生物安全机柜:4.2.4.5.1.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通用准则表明,牛型分枝杆菌是分枝杆菌中生物危害最高类型的三级,必须在级或级以上的生物安全柜中操作。 本实验室配备级b级生物安全柜。4.2.4.5.2 .生物安全盘含有高效空气过滤器净化废气,工作空间是经高效过滤器净化的无涡流单向流动空气。4.2.4.5.3 .工作中正面玻璃窗半开,上部为观察窗,下部为操作窗。 外部空气从操作窗吸入,不能从操作窗排出。4.2.4.5.4 .在工作状态下遵守操作规程的,保证员工不受侵害,也保证受试者不受污染。4.2.4.5.5 .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可能向外部飞散或产生气溶胶的样品,如痰、脑脊液、分枝杆菌培养和抗酸涂膜检查、疑似生物危害的34级微生物生长或产生气性孢子的真菌样品等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4.2.4.5.6 .生物安全柜至少每年检查一次,以确保安全柜过滤器正常工作,空气过滤率符合标准。4.2.4.6 .封闭的离心机:4.2.4.6.1 .实验室应将分枝杆菌培养和抗酸涂膜检测样品放入带螺旋封口盖的安全离心杯中。4.2.4.6.2 .为了防止生物危害,将其放入具有气密性的内盖离心机中进行离心。4.2.4.6.3 .离心结束后,请拔下整个转子,直接放入生物安全柜进行处理。4.3 .生物安全防护细则4.3.1 .分析前生物保护4.3.1.1 .工作人员采样应戴工作服和手套。4.3.1.2 .标本容器4.3.1.2.1 .防水防漏的无菌密闭容器。4.3.1.2.2 .保证采样后用盖或栓盖后无泄漏。4.3.1.2.3 .容器外部不得残留残留物。4.3.1.2.4 .请在容器上正确贴上标签,以方便识别。4.3.1.2.5 .检验申请书不得卷入容器外。 分别放置。4.3.1.3 .标本的运送4.3.1.3.1 .为了避免意外的泄漏和溢出,使用二次容器。4.3.1.3.2 .二级容器是防水防漏的密闭容器,是金属或塑料制品,可承受高压灭菌或化学消毒剂的作用。4.3.1.3.3 .把含有标本的容器固定在架子上使之直立。4.3.1.3.4 .在运输途中,应该平稳,避免不必要的摇晃。4.3.1.3.5 .标本运输工作人员应穿工作服戴手套,严禁打开容器避免生物危害。4.3.1.4 .接受标本4.3.1.4.1 .微生物实验室标本的接收由样本接收室负责。 在接纳过程中,员工必须穿工作服并戴手套。4.3.2 .分析中的生物保护4.3.2.1 .只允许员工进入实验室工作区,除员工外不允许。 参观实验室等特殊情况需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才能进入。4.3.2.2 .实验室门应保持关闭,以免外部污染气体、节肢动物、啮齿动物等进入污染环境。4.3.2.3 .禁止室内使用电风扇,加速气流,避免细菌飞散。4.3.2.4 .进入实验室工作时必须穿工作服,不得在实验室穿露出脚趾的鞋。4.3.2.5 .实验室不得放置私人物品或用品。 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场所进食、饮水、吸烟、化妆、隐形眼镜处理、食物保存等。4.3.2.6 .在室内养成手不接触嘴、脸、头发、身体的习惯。4.3.2.7 .进行直接或意外接触血液、体液及其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时戴手套。 有可能发生感染性材料溢出或溢出时,请穿2件。4.3.2.8 .标本或培养物可能洒落的,工作人员必须戴口罩。4.3.2.9 .不得戴手套离开实验室。 工作结束后要取下手套,洗手用流水洗手。4.3.2.10 .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和再使用。4.3.2.11 .不得穿着工作服离开实验室(会议室、办公室、餐厅等),不得带回家。 使用过的工作服必须由杂工一起消毒清洗。4.3.2.12 .实验中应避免危险材料的飞散,避免闻到危险的平板。4.3.2.13 .使用注射器和针时请勿损伤皮肤。4.3.2.14 .使用过的注射器不能再使用。 不得将针从注射器上取下、切断、弯曲或者放回针套。 应将其完全放入装有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的尖锐容器中,杂役收集并在医院统一处理。4.3.2.15 .有生物危害的材料需要特别的警告标志,具体请参照科里安全规范,员工操作前仔细阅读。4.3.2.16 .对可能发生或洒落病原性微生物气溶胶的标本操作(痰、脑脊液、分枝杆菌培养或抗涂膜检查等),工作人员应戴口罩,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4.3.2.17 .接触溢漏事故和传染性物质后,立即向实验室负责人和检测医学中心安全负责人报告,书面记录并采取相应措施。4.3.2.18 .不得用吸液管吸入液体,吸口。4.3.2.19 .禁止用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具。 装有污染针、刀具、破碎玻璃的容器在废弃前必须消毒。4.3.2.20 .每天实验结束后,按照消毒标准的操作程序清洁实验室桌子。4.3.2.21 .感染性物质飞散应及时消毒。4.3.2.22 .所有培养物、组织、体液及其他潜在危险废物应放入防漏容器中储存、运输及消毒灭菌。4.3.2.23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免疫接种(如卡介苗、乙肝疫苗等)。4.3.2.24 .工作人员应掌握结核暴露和暴露后的处理步骤。4.3.2.25 .实验设备在出厂修理和维护前应消毒。4.3.2.26 .实验室有不同微生物生物安全等级的处理方法和程序,降低暴露在微生物实验室处理危险材料的风险。4.3.2.27 .将气性孢子放入生长的红色生物危害垃圾袋中,装入密封、防泄漏的密闭容器,工作人员进行高压灭菌处理。4.3.2.28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后,必须完全放入装有锐器的一次性容器中,包括不能从注射器上取下注射针、切断注射针或倒回注射针护套。4.4 .生物安全应急计划4.4.1 .刺伤、割伤或擦伤:4.4.1.1 .伤员脱去防护服,清洗双手和伤部位,使用适当的皮肤消毒剂,必要时进行医学处理。4.4.1.2 .必须记录受伤原因及相关微生物并保持适当的医疗记录。4.4.2 .潜在感染性物质的吞噬:4.4.2.1 .脱掉受害者的防护服进行医疗处理。4.4.2.2 .报告饮食材料鉴定和事故发生的详情,并保留适当的医疗记录。4.4.3 .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放(生物安全盘以外):4.4.3.1 .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出有关区域,任何暴露人员都要接受医学咨询。4.4.3.2 .应立即通知微生物实验室负责人和检验医学中心安全负责人。4.4.3.3 .为了排出气溶胶,使大粒子沉降,在一定时间(例如1h以内)严禁人进入。4.4.3.4 .贴上“禁止进入”的标志,过了该时间后,清除污染。4.4.3.5 .必须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呼吸性保护设备。4.4.4 .容器破碎和感染性物质溢出:请参阅4.4.4.1.消毒灭菌的管理程序溢出清除程序。4.4.5 .可封闭离心罐内离心管破裂4.4.5.1 .机器运转中发生破裂或怀疑破裂的,应切断机器电源,密闭机器(如30min )堆积气溶胶。4.4.5.2 .机械停止后,如发现破裂,请立即关闭内外盖并密封(例如30min )。4.4.5.3 .发生上述两种情况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