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课题第一单元 万以上数的认识认识数位顺序表(课本第8页的教学内容)教学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结合数数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和十进制计数法。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记忆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理解十进制计数法。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计算本。教学流程初备复备一、复习导入1、复习提问。我们已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万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百是(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谈话导入新课。二、探索新知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1)、猜一猜。谁能猜一猜比万更大的计数单位有哪些?(2)、数一数。教师引导学生用数一数的方法认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2、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计数单位。教师指出:从上面的数数中我们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一十是一百,10个一万是一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1)认识数位。出示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学习认识数位。(2)认识数位分级。师: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3)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规律。小组讨论。说一说从观察中发现了什么?全班交流。指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补充。三、巩固练习提问:1万级的数位有哪些?2、从右起第三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右起第七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3、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四、全课小结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五布置作业练习二第1题练习设计填空。1、在数位顺序表中,千万位的左边是( )位,计数单位是( );万位的右边是( )位,计数单位是( )。2、与10000相邻的两个数分别是( )和( ),它们的和是( )。3、一个数从右往左数,第4位是( )位,第( )位是千万位,百万位左边第1位是( )位,十万位右边第1位的计数单位是( )。板书设计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数位顺序表教后反思教学课题万以上数的读法(课本第9-10页)教学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2、结合读数,培养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多位数的读法;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读法。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计算本。教学流程初备复备一、复习导入让学生读一读单元导入图的文字内容,从而导入课题。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1)、读一读。先让学生读一读以下两个数:592、328。再出示例题的数位顺序表和数:和。师范读,生跟读,再指定学生读和学生自由读。(2)、议一议。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怎样读这些数,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读法。(3)指导学生讨论第9页的“议一议”。2、教学例2。出示例题。(1)、读一读。让学生根据提示,读一读书和这两个数。(采用个别读和全班齐读形式)(2)、试一试。让学生尝试读和这两个数。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读、互听、互议,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及时纠正错误的读法。(3)、议一议。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议一议:上面的数,哪些0要读,哪些0不读,接着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3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5页“读一读”中的练习题。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强调读多位数时,先把多位数分级,再读数。练习设计读作: 读作: 读作: 读作: 读作: 读作:板书设计592 0588读作:五百九十二万零五百八十八328 0000读作:三百二十八万305 0006读作:三百零五万零六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1个0或连续几个0,走只读1个“零”。 教后反思教学课题万以上数的写法及大小比较(课本第1112页)教学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在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读法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多位数的写法。2、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3、培养类推、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多位数的写法,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计算本。教学流程初备复备一、复习引入在( )里填上或。290( )300 456( )4803700( )3720 2223( )2229提问: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3。出示例题。先让学生看一看前两道小题,想一想含有万级的多位数应怎样写,并与同伴交流想法。学生独立写出“七亿”这个数,并与同伴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写多位数时,也应从最高位写起。2、即时练习。完成“写一写”。先让学生看前两道小题,想一想,含有0的多位数应怎样写,并与同伴交流。 学生独立写出“五千万零四”这个数,并与同伴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3、议一议。提问:怎样写多位数呢?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多位数的写法法则:(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写。(2)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个数位上写0。4、教学例4。(1)让学生独立尝试,比较两组数的大小,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2)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三、巩固练习1、写数。三百零四万零七十 写作:四亿零三百万零二 写作:三千万零三 写作: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和 73544和73579四、全课小结写多位数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练习设计二千四百一十一写作: 四百零五万六千写作: 99999板书设计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和 16499和16504 164991604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教后反思教学课题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课本第1517页)教学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学会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学会将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3、培养数感和符号感。4、培养学生类推、归纳能力。教学重难点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多位数的近似数。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计算本。教学流程初备复备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出示例1情境图,让学生读一读我国陆地总面积及人口总数。2、教师指出:这都是多位数,在读、写时很不方便,又容易出错。为了读、写更方便,我们常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这些大数。(揭题板书)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1)探索改写方法。先让学生读一读例1中的两个多位数。学生在读数的同时,教师作出如下板书:=960万 =13亿再让学生读第二幅情境图,教师板书:=7245万,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上面三个等式,看看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用亿作单位表示整亿的数只需要去掉亿后面的八个“0”,并写上“亿”字。(2)尝试练习。让学生完成书上的两个填空练习和“试一试”。全班交流,教师强调:改写时,不要漏写了“万”或“亿”字。2、教学例2。(1)引导学生认识求近似数的必要性,认识四舍五入法。(2)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出示例2。先让学生试做,同时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议一议:在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在求近似数时,千位上的数比5小,应该怎能么办?39290千位上的数比5大,应该怎么办?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四、全课小结你认为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时要注意什么?练习设计让学生完成第22页中的“试一试”和“想一想”。板书设计可以写成960万可以写作13亿=7245万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用亿作单位表示整亿的数只需要去掉亿后面的八个“0”,并写上“亿”字。教后反思教学课题数字编码(课本第2123页)教学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通过研究邮政编码和学生学号等实例,体会数字信息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2、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装的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掌握多位数的写法,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教学流程初备复备一、引入课题师:课前,你收集到哪些由数字组成的编码吗?指名汇报,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信息。(1)了解邮政编码的含义。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邮政编码中各个数字分别表示特定的含义。(2)了解邮政编码的作用。师:你认为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3)即时练习。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2、教学例2。(1)自学。让学生自学例题内容,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知道了什么?(2)交流。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学号“”中,“03”表示什么意思?“10”表示什么意思?“24”“表示什么意思?“1”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3)解决问题。师:根据这种编号的规则,从学号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学号表示2005年入学的2班的40号女生。师:这班有45人,最后一名是男同学,你能编出他的学号吗?先让学生独立编写,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4)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7页“试一试”。三、全课小结结合学生表现情况进行小结。四、布置作业课本第22页练习三中的第2、3、4题。练习设计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7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板书设计身边的数字编码有: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学生学号等2005年入学的2班的40号女生可以编为教后反思教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课本第23-26页)教学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教学重难点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计算器实物。教学流程初备复备一、认识计算器:1、展示或观察P37的第一幅插图:让学生认识一下计算器。2、教师介绍计算的功能键及简单的功用:显示屏、开机键(ON/C)、关机键(OFF)、清除数据键(C.CE)、四则运算键( )、数字键(0 、1 、29)。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1、教学例1:(1)、出示题目:181+63= 181-63=(2)、小组活动:用计算器计算以上各题。(3)、全班交流结果及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想一想:在上面的计算中,如果把181+63输成了181+53,怎么办呢?2、教学例2:(1)、学生合作完成。(2)交流结果。(3)做一做:用计算器计算:4980-2680= 9126=7300= 6897-5329=3、教学例3:(1)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同例2。(2)算一算:1680+9275-732825736-8690+2673三、课堂活动(P41的课堂活动):指导学生活动。四、课堂总结:今天的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五、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七的习题。练习设计1. 填一填。电子计算器上是( )键,它可以接通计算器( ). 还有( )的作用;是( )键.是( )键,是( )键,是( )键。2. 先估算. 再用计算器计算。80360+3807= 42100+73000= 178079806=3256+9584= 67098 23010= 35432l一=板书设计用计算器计算例1:181+63=244 181-63=118例2:2680+2500=5180(元)答:共要5180元。用计算器计算:4980-2680=2300 9126=7300=1862 6897-5329=1568例3:7830+6780-13600=1010()算一算:1680+9275-7328 25736-8690+2673教后反思教学课题整理与复习(课本第28页)教学课时第1课时课型复习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复习、整理的过程,学习复习整理的方法,感受复习与整理的必要性,逐步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2、通过复习,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熟练地读写多位数。教学重难点能熟练地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整万、整亿的多位数,能正确地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计算本。教学流程初备复备一、指导整理与练习回忆知识点。出示数位顺序表,对照数位顺序表在小组内说一说学到了什么?小组交流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知识点。二、指导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整理与复习”中的第24题及补充题。1、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题中这几个数分别的几位数,最高位各是什么位,并选择一个数让学生说一说各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题中各数,再议一议:怎样读多位数?读多位数要注意什么?2、第3题。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写数,并在小组内议一议: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3、第4题。同桌合作,进行多位数的大小比较练习。4、补充题。(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 (2)填空。(用四舍五入法)39208( )万 ( )万( )万 ( )万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还有什么疑难问题想提出来?五、布置作业练习五的第1、3题。练习设计一个数的千万位、万位和十位都是8,其余数位都是0,这个数是()。A b c 3一个数,千万位上是3,万位上是6,千位上是7,十位上是5,其余的数位都是0.这个数是( )板书设计数位顺序表教后反思教学课题第二单元 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加减法的关系(课本第33-34页)教学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景亲历、感受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经历探索发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让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得到培养。3运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主探究出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并能运用加减法中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计算本。教学流程初备复备1、准备练习、感知关系,出示表格。男生人数:17女生人数:18全班人数请同学们很快说出本班男生、女生及全班人数。请同学们根据表格中的信息,任选两条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预设1:我班男生有17人,女生有18人,全班有多少人?171835(人)预设2:我班有35人,男生有17人,女生有多少人?35-1718(人)预设3:我班有35人,女生有18人,男生有多少人?35-1817(人)2.说出17、18、35这三个数,在这三个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名字?二、学习新知,理解关系1、观察比较,交流发现观察思考,比较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将你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2归纳总结,形成完整体系:把你们的发现用式子表述出来,可以怎么写?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差=被减数。(板书)看书:我们的发现与书中小朋友的发现一样吗?看看书比较一下。预设:书中小朋友还说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你是怎样领会的? 3、改编:一辆汽车上午行驶168千米,下午行驶183千米,这一天共行,了多少千米?列式计算。改编成两题减法应用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三、巩固练习,掌握关系1.教科书第44页课堂活动第1、题。2.同桌的同学仿照第44页课堂活动第1题的形式相互出题练习。3.教科书第44页课堂活动第2题。(先想、再算、后交流我是根据什么来算的)4.练习八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探究了什么?运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了哪些问题?练习设计巩固训练,掌握关系P44的课堂活动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关系 171835 加数十加数=和。 35-1718 被减数-减数=差 35-1817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差=被减数。教后反思教学课题加法运算律(课本第36-37页)教学课时第2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懂得用字母表示的意义。2通过经历对加法运算定律的探究、发现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3在学习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其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计算本。教学流程初备复备一、 探究加法交换律1、不公平的比赛请两人进行计算比赛:(1)12+25 25+12 (2)53+96 67+60500+300 300+500 190+12 98+1202、质疑比赛的公平性为什么不公平?哪一组题更容易算?你发现了什么?3、发现运算律像这样的算式,你还能说出来吗?说说看。这些算式的共同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算式来概括他们的共同特点吗?预设: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不变。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算式中的各种数字,得出加法交换律的表达式。看书,再次理解加法交换律。板书:交换律,ab=b+a。二、 探究加法结合律1出示主题图,得出两种不同的算法。 提问:该怎样列式? 预设:8996104(板书)提问:请同学们再想想该怎样计算?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全班交流。2.试一试:再次加深印象。在书上完成“填一填”。3引导归纳。1、 从上面两组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提问:那么左、右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提问:你们的发现是不是适合其他算式?请自己举例验证。如果适合,请用一个等式表示。2、 小结:同学们又发现了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为了简便易记需要几个字母表示?学生分组尝试用字母表示。汇报并板书:(ab)ca(bc )。我们约定俗成把它称作加法结合律。学生齐读加法结合律,(ab)ca( bc)。三、巩固练习1第37页课堂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填空,再集体评讲。3练习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评讲校对答案。四、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练习设计P38练习七第2题板书设计加法运算律12+25=25+12 153+315+85=153+(315+85)500+300=300+500 加法结合律 :(ab)ca(bc )。30+20=20+301200+650=650+1200 加法交换律:ab=b+a。 教后反思教学课题用加减法运算律解决问题(教材第39页)教学课时第3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应用进行简便计算。2在自主探索中使学生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3培养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计算的灵活性,增强自觉运用定律、性质的意识。教学重难点运用定律、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计算本。教学流程初备复备一、复习引入1填空(1)45155( )45。(2)5613017056( 130 )。(3)(257c)d257( + )。(4)215a185215 a。2提问:以上几题,请你们分类并说说根据什么填写的?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 ab)ca( bc)3引入课题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带给我们什么好处?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怎样用定律、性质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运用运算律1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简算,解决生活问题。(教学例3)(1)出示主题图,获取数学信息。(2)自主探索连加中加法交换律的运用。 同桌相互交流算法。 全班交流。(3)比较优化:这些算法哪种更好,为什么?小结:在一些计算中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4)及时练习完成:565328135,482159+18, 596+32-196说说交换律在运用时,要注意什么?2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算(教学例4)(1)出示主题图,获取相关信息要求:分成4人小组在答题板上列式,帮助小冬算出还剩多少套?(2)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参与讨论。(3)汇报。(4)组织讨论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提问:两种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提问:两个算式都在求还剩多少套,结果也相等,你能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5)尝试练习:175-36-64,360018001200。学生独立计算,并说明简便计算的道理。(6)出示 137(3750),读一读。教师组织讨论:怎样计算更简便,为什么?(7)教师:用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也可以用一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它们的差不变,这叫做减法的性质。(8)你能用字母表示出减法的性质吗?a-b-c=a-(b+c)三、总结教师: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用加减法运算律解决问题200-108-42 200-42-108 200-108-42=92-42 =152-108 =200-(108+42) 减法的性质: =50(套) =50(套) =50(套) a-b-b=a-(b+c)教后反思教学课题一个数加(减)接近整百的数(课本第40页)教学课时第4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掌握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运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2、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等能力,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多加几要减几,多减几要加几”的算理;运用“多加几要减几,多减几要加几”的算理进行正确计算。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计算器实物。教学流程初备复备一、激趣引入1不公比赛:男同学算左边3道,女同学算右边3道,看谁算得快。出示:496300 1359732200 86798147100 29899预算后说一说,为什么A组同学算的快?你能不能将、B组的题目在不改变计算结果的前提下,也看成加或减整百、整千的数,从而提高计算速度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出示课题。1教学“多加了要减去”的简算法。(1) 情境引入 P40例5.列式:867+98。(2)分小组讨论。张阿姨可能会采用哪几种方式付款?(867+50+10+10+10+10+5+3、276+100-2.)(3)哪种情况口算快而准(4)把付整找零的过程说一说(5)用竖式检验 (6)想一想:为什么原来加98却变为加100,为什么要减去2?(多加要减去)(二)教学“多减了要加上”1、小军现有374元,他想去买一个复读机需要297元。还剩下多少钱?1)列式374-2972)请你想一想他会怎样付钱?根据实际付钱的过程再列式374-300+33)哪种情况口算快而准4)用竖式检验5)想一想:为什么原来减297却变为减300,为什么要加上3?(多减了要加上)2、形成结论。(1)理清简算的步骤。(A)简算时,先找什么?(接近整百、整千的数)(B)然后呢?(把接近整百、整千的数,化成整百、整千的数)(C)计算时数字变化怎么办?(还原多加要减,多减了要加上)三、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练习设计在里填上合适的符号,在填上合适的数。2481982482001286197128620032497324板书设计一个数加(减)接近整百的数867+98 374-297=867+100-2 多加几要减几 =374-300+3 多减几要加几”=967-2 =74+3 =965(元) =77教后反思教学课题整理与复习1(课本第43页)教学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回顾和整理的过程,通过对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2通过对多位数加减法的整理与复习,提高学生对多位数加减法口算、估算、用计算器计算能力。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体验对本单元知识的有序整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体验对本单元知识的有序整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计算器实物。教学流程初备复备一、回顾整理1出示教科书第55页主题图:请同学们看看主题图讲的什么事?(出示情境图)提问:学了本单元,我们有哪些收获?请大家说一说。 提问:我们能不能把本单元所学的内容整理一下,让我们大家更加清晰、明了。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交流,最后组内形成较为合理的方案,在班内交流。教师根据交流的情况出示知识结构图:多位数的加减法口算和估算口算化成“万”作单位数的口算整千数相加减估算“四舍五入”改写成整万数口算用计算器计算认识、了解计算器用计算器计算多位数加减法加减法的关系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算式中的未知数、验算运算定律及性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减法性质简便计算教师:请同学们根据知识结构图一一举例。二、巩固练习,拓展训练1教材P43第1题。(填一填,说出填数的依据)背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关系。加法: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和=加数+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2教材P43第3题。3、教材P43 练习九第1、2、4题。学生独立完成,针对典型问题进行评讲。三、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练习设计在里填上合适的符号,在填上合适的数。2481982482001286197128620032497324板书设计整理与复习 教后反思教学课题整理与复习2(课本第44页)教学课时第2课时( 16)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2、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难点正确运用加减法的运算律,灵活地进行计算。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计算器实物。教学流程初备复备一、知识整理:1、说说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性质是怎样的,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减法的性质: a-b-c=a+(b+c)2、填空:(1)两个加数( ),( )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2)三个数相加,先把( )相加,或者先把( )相加,和不变,这叫加法的结合律。 3、我会表示: + =( )+( ) - - =( )-( )二、运用运算律进行简算:1、对口令:师:65+25生:(等于25+65)78+64+22= 155+(145+207)= 839-(257+139)=2、P44第6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订正,说说自己在计算时用了哪些运算律。指出:395+99 395+201 63798 937-201一个数加减接近整十整百数时我们应该怎样处理。3、P44第5题。先让学生判断,说出理由,再订正。4、P44页第7题。 5、学生独立完成其他作业。三、拓展练习:11+12+13+14+15+16+17=?说出你的计算方法。练习设计在里填上合适的符号,在填上合适的数。2481982482001286197128620032497324板书设计整理复习2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减法的性质: a-b-c=a+(b+c)教后反思教学课题线段、直线和射线(课本第47页)教学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3、经历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初备复备一、教学单元主题图多媒体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教师:你从图中看见了哪些数学现象?教师:对了,这幅图中有很多线和角,生活中也有很多线和角。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线。二、进行新课1教学线段。教师:同学们看一看两根电线杆之间的一段电线,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一些性质,如“发现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这段电线的差异?学生讨论后回答:发现两点之间,可以画很多条线,其中线段最短。教师: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两点间的距离。教师:通过以上的探究,你知道哪些有关线段的知识呢?教师:能说一说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线段吗?2教学直线。多媒体课件演示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的过程。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现在的线段有什么变化?教师:这样的延长是无限的延长,想象一下这条线是怎样的一条线?教师:有多长呢?这样的线有端点吗?能量出它的长度吗?小结:无限延长的线无端点,不能量出它的长度。3教学射线。多媒体演示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的情景。教师: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什么样的线?教师:这样的线叫射线。比如手电筒和探照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课件配合演示手电筒和轮船上的探照灯光线。教师:请同学们自己确定一个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你发现了什么?4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2个端点能度量线段,1个端点不能度量射线,直线没有端点,不能度量。三、巩固小结1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2小题。2完成练习十二第13题。3画一长3 cm的线段,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4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四、拓展延伸: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思考题。练习设计1、把5厘米长的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得到的是一条( )。A、直线 B、线段 C、射线2、一条射线长100厘米。这句话( );直线比射线长这句话( )。 A:正确 B:不正确3、角的两边可以看做是两条( )A、直线 B、线段 C、射线数一数下面图形中有几条射线、线段和直线?直线( )条 射线( )条 线段( )条板书设计线段、直线和射线线段:连接两点间的最短的距离所得的图形。直线:一条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后所得的图形。射线: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后所得的图形。教后反思教学课题角的度量(课本第49页)教学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边和顶点;能用常用的符号来表示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初备复备一、引入新课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射线,请同学们确定一个点,以这个点为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教师:有什么发现?教师:看看同学们画的角,是一样大的吗?学生发现有的角大,有的角小。教师: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和重叠比较外,还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二、进行新课1.量特殊的角。教师:角的度量需要量角器,下面我们动手自制一个简易的量角器。学生对折半圆:变成直角。 90度直角再对折(学生操作) 902=45(度)。教师:请同学们把纸片展开成半圆,发现什么?学生:半圆上有一些折痕。教师:把这些折痕画出来,你能在这个半圆的折痕上从左到右找到0度、45度、90度、135度和180度的角吗?教师:我们把0度写作0,把45度写作45。请同学们用这种写法,在半圆上标出相应的度数。教师:这样一个简易的量角器就做成了。同学们可以把书本封面上的一个角放在这个量角器上比一比,看看是不是90?2.量一般的角。教师拿出一个25的角问学生:用你们手中的量角器能量出这个角的度数吗?教师:这就需要我们有更精密的量角器。教师:看,这个量角器和你们手中的量角器比,有哪些不一样?学生直观地发现,这个量角器的刻度更多,并且有内外两圈刻度。教师:这里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这样的量角器有内外两圈刻度,有两条0刻度线,方便同学们从两个方向测量角的度数。教师:同学们测出1号角是25,这里角的符号我们通常用“”来表示,所以可以记作1=25。请同学们用这种方式记你们测出的其他角。学生记角。教师:量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3.做活动角。指导学生做活动角,然后让学生旋转一条边,形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在做活动角的过程中,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回答后,请学生判断图47中两个角的大小,然后用量角器量一量,指导学生总结出角的大小主要看角张开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结论。图47三、课堂作业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第13题。练习设计1、角的计量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角的大小用( )来测量。2、把半圆平均分成( )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 )记作( )。3、量角的步骤是:(1)两角器的中心点与( )重合,0度刻度线与( )重合。(2)看( )刻度是多少,这个角就是多少度。板书设计角的度量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1、 “两重合”: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零度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2、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后反思教学课题线段、直线和射线(课本第47页)教学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3、经历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初备复备一、教学单元主题图多媒体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教师:你从图中看见了哪些数学现象?教师:对了,这幅图中有很多线和角,生活中也有很多线和角。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线。二、进行新课1教学线段。教师:同学们看一看两根电线杆之间的一段电线,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一些性质,如“发现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这段电线的差异?学生讨论后回答:发现两点之间,可以画很多条线,其中线段最短。教师: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两点间的距离。教师:通过以上的探究,你知道哪些有关线段的知识呢?教师:能说一说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线段吗?2教学直线。多媒体课件演示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的过程。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现在的线段有什么变化?教师:这样的延长是无限的延长,想象一下这条线是怎样的一条线?教师:有多长呢?这样的线有端点吗?能量出它的长度吗?小结:无限延长的线无端点,不能量出它的长度。3教学射线。多媒体演示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的情景。教师: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什么样的线?教师:这样的线叫射线。比如手电筒和探照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课件配合演示手电筒和轮船上的探照灯光线。教师:请同学们自己确定一个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你发现了什么?4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2个端点能度量线段,1个端点不能度量射线,直线没有端点,不能度量。三、巩固小结1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2小题。2完成练习十二第13题。3画一长3 cm的线段,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4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四、拓展延伸: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思考题。练习设计1、把5厘米长的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得到的是一条( )。A、直线 B、线段 C、射线2、一条射线长100厘米。这句话( );直线比射线长这句话( )。 A:正确 B:不正确3、角的两边可以看做是两条( )A、直线 B、线段 C、射线数一数下面图形中有几条射线、线段和直线?直线( )条 射线( )条 线段( )条板书设计线段、直线和射线线段:连接两点间的最短的距离所得的图形。直线:一条线段两端无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浙江省商务究院实习人员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浙江金华市武义县司法局招聘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幼儿园招聘公益性岗位教师(3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养殖业标准化建设方案
- 2025新疆兵团粮安储备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招聘19人考试含答案
- 2025西安国际港务区陆港第七小学招聘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铁岭银行见习生招聘50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体育专业中级运动防护师考试真题附答案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东-广东计算机文字录入处理员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学校公共卫生管理实务案例分析答案及解析
- 粘膜免疫 2课件
- 电子课件-《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三菱-第三版)》-A04-1724-课题一-可编程序控制器基础知识
- 统计业务知识(统计法规)课件
- 实验计划样表
- 三阶魔方入门教程课件
- 艾滋病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
- 广告策划与创意课件-2
- 地质勘察任务书模板
- 全国中心血站上岗证考试题库
- 环境社会学整本书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ppt(最新)
-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完整版课件(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