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县生态文化资源调研报告_第1页
赣县生态文化资源调研报告_第2页
赣县生态文化资源调研报告_第3页
赣县生态文化资源调研报告_第4页
赣县生态文化资源调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赣县生态文化资源调研报告赣县旅游局一、赣县生态文化资源基本现状赣县于汉高祖六年建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素有“千里赣江第一县”、“世界客家摇篮”之美誉。它地处江西南部,于汉高祖6年建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全县辖19个乡镇,国土面积2993平方公里,人口63万。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扣“融入中心城区,提升四化水平”总体工作思路,围绕打造“世界客家摇篮休闲养生福地”品牌,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争创江西省旅游强县,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大开发、大发展的喜人形势。2011年全县共接待旅游人次达105.06万人次,同比增长35.5%,实现综合收入达2.9563亿元,同比增长68.9%。赣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客家人最早的集散地和发祥地之一,境内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和优美的生态自然环境,是集“古色、绿色、红色、客色”为一体的旅游胜地。赣县历史文化悠远古朴。境内有保存完整的湖江夏浒宗祠群、仿古建筑十八花厅;有“研究古建筑活博物馆”、“千年客家第一古村”之称的白鹭古村;有全国唯一一座“研究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院之称的“江西客家博物院”(客家文化城);有颇具宋阁韵味、唐楼遗风的楼阁奇观文昌阁;有“马祖禅宗弘法地”之称的田村宝华寺;有汉代古庙契真寺、宋代古刹麂山妙高寺、五云菩提山寺以及商代狮子岩、西晋储君庙等景区点。经过漫长的岁月,世代客家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在长期艰苦创业中孕育了“团结、勤俭、文明、开放”的客家精神和光辉灿烂的客家文化,有东河戏、柚子灯、云灯、龙灯、花灯、迎彩灯、抢打轿、烧瓦塔、坐班堂、唱古文、花鼓、灯舞、宗教祭祀舞等民俗文化活动,还有独具客家特色的客家擂茶、黄元米果、水酒、芋包等小吃,口味独特,令人回味无穷。赣县自然风光秀美怡人。境内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2.6%,可谓青山秀水,趣味盎然。流经赣县的第一大河-赣江,蜿蜒曲折,缓急自如,河水清盈秀美,流经岸边的湖江夏浒景区有大量沙滩和竹林,可赏可嬉,大诗人苏东坡曾经以一首“十八滩头一叶舟,清风吹入小溪流,三生有幸复游此,莫把牟尼境外求”、乾隆皇帝以一首“高属无双,有几个无双士到,峰推第一,可曾来第一人游”就很好的概括了湖江的美景和险境;“千里赣江第一岛”桃花岛,每逢桃花盛开之际,鲜花簇拥,鸟语花香,秀丽的山水、优美的环境让人流连忘返;宝莲西湖依山傍水,气候宜人,融湖光山色,青山绿水于一体,散发着“天然、清幽、秀丽、静美、纯朴”独特气质;素有“赣南小庐山”之称的宝莲山,景观丰富奇特,有云海日出,高原雪松、双佛神山,竹海、梯田、瀑布、溶洞、原始森林、高浓度负氧离子,夏季温度保持在17以下,是您探险避暑的绝佳胜地;丹霞地貌三溪乡寨九坳,一座浑然天成的地质公园,沟壑纵横,树木葱郁,丹霞壁立,美不胜收;十里樱花公园,把悠久的客家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溶为一体,构成一幅主题突出,意境深远,给县城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是市民休闲养生的好去处。赣县红色文化意义深远。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赖传珠等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1928年2月赖传珠领导的“大埠暴动”是共产党在赣南向国民党打响的第一枪;1931年9月毛泽东在白鹭村的福神庙主持召开了红军军团长总前委会议,研究和部署第三次反“围剿”的军事策略,总结反围剿战斗的经验,同时部署了第三次反围剿斗争,发出了向兴国高兴圩、老营盘之敌进攻的命令。1932年3月在赣县江口召开了一次具有深远影响会议,史称“江口会议”,毛泽东同志在会上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构想; 1933年2月中共苏区在赣县江口镇成立了中央对外贸易局江口贸易分局,成为当时苏区的第一海关,是当时中华苏维埃几百万边民的一条生命线,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二、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在推动旅游开发工作中,我们主要是做到了“五个坚持”:(一)坚持高位推动赣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学定位,把旅游业作为加快生态化建设的重头戏来抓。一是组织保障。坚持把旅游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了旅游工作的领导、协调和配合。全县上下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都做到向旅游工作倾斜,将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列入了有关乡镇和县直单位的年度目标任务绩效考评内容,实行每月一督查,真正形成了全县上下高度重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经费保障。县政府专门设立了旅游发展基金,不断加大对景区建设的投入,实行了财政投入、社会筹资等多种筹资方式,加大了旅游景区和配套基础设施投入。2010年全县共投入资金1.32亿元,2011年投入1.0693亿元用于旅游景区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政策保障。先后出台了赣县扶持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优惠办法、赣县创特色餐饮和酒店上档创星工作意见、大力发展全县乡村休闲(农家乐)旅游实施方案以及赣州和谐钟塔至赣县湖江夏浒文化休闲度假区(赣县段景点)建设实施方案、湖江夏浒景区十八花厅等建筑恢复性建设的实施方案等10多个政策文件,为又好又快发展我县旅游提供了政策保障,形成了百业促旅、融合互动的整体格局,进一步促进了全县旅游产业的发展。(二)坚持规划引领坚持旅游要开发,规划须先行的原则,整合旅游资源,投入380多万元,邀请专家精心编制了江西省赣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总规的基础上编制了赣县风景林建设(林相改造)规划设计、赣江(赣县段)两岸林相改造规划、客家文化城升级改造规划、湖江夏浒旅游概念性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狮子岩、燕子岩旅游概念性规划、赣州寨九坳风景区总体规划、赣南客家名人(樱花锦绣)公园规划设计、白鹭古村民俗文化景区修建性详规等一批规划,使景区开发建设有了科学系统、切实可行的规划蓝图。(三)坚持项目带动为使我县旅游业快速发展,我县坚持把景区建设作为重头戏来抓。一是快速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我县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旖旎的自然生态风光,深度挖掘客家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和佛教文化,将湖江夏浒旅游景区、白鹭古村民俗文化景区、三溪寨九坳风景区、田村宝华寺和杏林禅寺佛教文化景区、宝莲山风景区、狮子岩景区等8个重点旅游项目列入了全县100个重点项目中,全力以赴推进旅游业发展。目前,形成了“一个中心,三条主线”的精品旅游线路,拥有国家4A级景区1个(客家文化城景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1个(白鹭古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白鹭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湖江夏浒村)、AAA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白鹭古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江口清水塘和旱塘新村、茅店罗坑、白鹭村)、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8个(沙地坳上果园农庄、沙地银河湖农庄、沙地宝葫芦现代农业观光园、吉埠杨梅基地、沙地滴水山庄、茅店镇罗坑、江口镇清水塘、南塘镇麂垇脑)、三星级农家饭馆2家(南塘品绿轩、储潭恬心农庄)、三星级农家旅馆3家(沙地滴水山庄、储潭储君阁、茅店橙乡园)。二是景区建设初显成效。景区建设按照 “六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即一块牌子、一个目标、一个项目部、一支队伍、一张联系卡、一套制度,落实分管领导专管,责任干部和工作人员,抢时间,抓进度,保质量,齐心协力,快马加鞭推进建设步伐。如为打造湖江夏浒景区的核心景观,52个责任单位充分发扬“精心谋事、用心干事、专心成事”工作作风,克服重重困难,用了短短8个月时间,在湖江夏浒景区修建了18栋花厅、3栋绣花楼和1栋水阁楼,目前湖江夏浒景区已经正式开园。此外,宝华寺景区、杏林禅寺景区、三溪寨九坳景区等一大批景区已初具雏形。(四)坚持宣传促动一是节庆活动有声有色。节庆活动在塑造我县旅游整体形象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多年的旅游推介和品牌打造,我县已形成以客家生态文化为主题的,较有影响力、带动力、贯穿全年的节庆活动,进一步唱响了“客家、生态”主旋律,进一步彰显了“世界客家摇篮休闲养生福地”风貌。2012年赣县樱花节举办期间,仅9天接待海内外游客达25.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7682万元,同比增长38.2%和12.7%;二是旅游形象宣传推陈出新。在我县境内的省国道、高速公路旁竖立了旅游景区大型户外广告牌;重新编印了赣县旅游指南手册、创建了赣县旅游网;邀请了赣州2套电视台赣州天下游栏目组和江西电视指南频道畅游江西栏目组来我县录制电视宣传片,节目已经顺利播出,在全省范围提高了知名度;还邀请央视4套快乐汉语栏目组到我县拍摄赣南采茶戏、田村花灯、白鹭古村三集电视节目,2011年6月已经在央视4套播出,提高了赣县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五)坚持配套联动一是林业围绕旅游出景点。我县为充分改善自然、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做旺人气,带动投资,在取得生态规模景观特色效应、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达到吸引游客、留住人的效果。结合“一大四小”工程,按照“一花为主、多花结合、四季有景、规模种植”的原则重点对县内旅游景区的周边林相进行有规划的全面改造,大面积种植杜鹃、三角梅、枫香、樱花、梅花、桃花、桂花、花石榴、黄花槐、芙蓉、杜鹃、黄竹等树种,逐步形成月月有花赏、季季花不同的效果,进一步美化了景区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截止目前,投入2800万元在湖江夏浒景区种植杜鹃40万株、三角梅1万株,狮子岩景区种植杜鹃6万株、三角梅3万株,南塘麂山种植了枫香25万株,尤其是在与国家4A级景区客家文化城相连的贡江之滨赣南客家名人(樱花锦绣)公园,投入7000多万元主要种植了30000株樱花,10000株茶花,16万平方米杜鹃等等, 86棵500年以上树龄的古榕树点缀其中,郁郁葱葱,形成了以古榕树和樱花为主,高、中、低多层次赏花观景四季皆宜的生态园区,古榕之多、樱花之盛,堪称全国之最,成为一道美丽独特的风景。二是城建围绕旅游树形象。我县将城市建设与旅游紧密结合,将旅游发展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客家文化城于2010年成功升级为江西客家博物院,为配合客家文化城升级改造工程,在客家文化城周边配套建设了赣南客家名人(樱花锦绣)公园、将军堂、进士堂、文昌阁等景点,该公园还于2010年获得了江西省旅游创意奖。三是交通围绕旅游上档次。加大了旅游公路建设力度,2011年湖江至储潭的沿江旅游公路已建成,同时规划了狮子岩景区旅游公路、宝莲山景区旅游公路等,提高了旅游景区的通达性。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坚持“旅游强县”发展战略,营造了浓厚的旅游发展氛围,整合了全县力量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但目前仍面临许多困难:一是资金短缺的问题,仍然成为了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如:我县的宝莲山风景区,其景区内的资源类型是整个赣南各大旅游区中最丰富的一个,但因资金问题,基本处于未开发原始状态;二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县虽财政投入了大量资金,景区内路网建设已较为完善,但由于我县属国定贫困县,县财政资金有限,景区建设公路等级仍然偏低、通达性也差。如:宝莲山景区(韩坊梅街至小坪);田村至白鹭古村和宝华寺,成为游客进入我县各景区的瓶颈。其次,城区至景区的交通滞后问题还较为突出,到景区交通的快捷通达性和道路环境的舒适性还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三是融资平台不够,目前除三溪寨九坳景区和宝华寺、杏林禅寺、南塘麂山系客商与民间资金建设外,其他景区建设资金都是由县财政出资建设,或是由县内有关项目资金在撬动,景区成立的旅游开发公司并没有真正的发挥融资作用,景区建设吸引社会资金的力度也不够。(二)旅游产业链条不够紧密。一是旅游产品企业偏少。全县没有一家专门研制旅游工艺品的大型企业,旅游产品市场占有量份额不足,未能起到旅游产品与旅游的相互拉动。二是旅游特色商品宣传不够。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偏少。全县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大型旅游纪念品市场,对全县的特色商品的包装、宣传、推介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策划,造成来赣县的游客因没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而感到遗憾。三是旅游元素开发力不强。全县特色饮食文化与旅游元素的有机结合程度低,至今全县特色饮食文化未达到很好的挖掘,有待进一步发扬、宣传和推介。(三)旅游宣传力度不够响亮。近几年,我县旅游业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宣传思路,逐步打响了 “世界客家摇篮休闲养生福地”的旅游品牌,通过节庆活动、推介会等各种方式,拓宽宣传渠道,扩大覆盖面,以提升知名度。但由于在宣传方面投入有限,在二级、三级、长线旅游市场开发方面趋于弱势,宣传促销投入的不足,影响了旅游长远发展。(四)旅游招商平台不够宽广。我县虽然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在旅游产业发展中也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同时也引进了一批客商,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引进真正的旅游产业龙头企业,旅游项目招商的程序、规划和平台仍不够完善,许多项目想进来,却不知如何操作,项目用地更是无法落实。(五)林相改造管理不够细致。我县在全省首创的景区林相改造工作,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以各种景观花为主题开展的各种节庆活动,不仅提高了我县的旅游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更是极大的提升了赣县的知名度,也积极激活了全县各种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但林相改造工作目前的任务仍是任重而道远,许多景区今年种的花和树,迎接完绩效考核后,成活率好坏,存在明年就不管的现象,因此林相改造工作的管护和考核监督机制是今后的一项长期工作。四、下步打算一、继续推行旅游产业督查考核机制。为营造全县齐力抓旅游的氛围,旅游产业将继续根据景区建设的需要,将有关任务列入有关乡镇与单位的年度绩效考评内容,并对旅游产业考核工作进行每月督查通报工作。二、继续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方式方法。一是在省国道、高速公路旁竖立大型户外广告牌和旅游标识标牌,维护办好赣县旅游网站,制作高档次旅游宣传画册、旅游风光宣传片,形成一套高品质旅游宣传系列资料;二是继续开展大型旅游节会活动,通过举办中国(赣州)客家生态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如樱花节、桃花节、杨梅节、旅游风光摄影大赛等活动,提升旅游宣传效果,增强我县旅游景区的吸引力;三是准备拍摄全县主要景区(点)风光宣传片,制作完成后将在省内电视台择时滚动播出;四是将在“赣州号”北京至深圳专列、市公交车、出租车、高速大巴上投放我县旅游宣传片。三、继续抓好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我县将继续扎实做好白鹭古村的开发招商工作;进一步做好湖江夏浒景区的管理运营和后继开发工作;切实抓紧三溪寨九坳丹霞地貌景区建设;全力抓好宝莲山景区的旅游开发和招商工作。紧紧抓住旅游景区建设的重点和关键,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推进,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落实。四、继续抓好旅游项目招商推介工作。一是精心包装宝莲山景区、白鹭古村、湖江夏浒景区、狮子岩景区等重点旅游项目,力争我县旅游项目招商有更大的突破;二是制定更加优惠的旅游产业招商引资政策,以互惠互利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投资兴业。五、工作建议为使我县旅游产业加快发展,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在项目、政策、资金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主要表现在:。 (一)政策支持方面 1、建议将赣县旅游产业发展列入到国家、省、市旅游发展战略当中,着力突出千里赣江第一县的品牌优势,打造成赣粤闽湘港、澳、台及沿海地区休闲养生度假胜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