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生超前消费心理成因与对策初探_第1页
农村中小学生超前消费心理成因与对策初探_第2页
农村中小学生超前消费心理成因与对策初探_第3页
农村中小学生超前消费心理成因与对策初探_第4页
农村中小学生超前消费心理成因与对策初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士学位论文(设计)题 目:农村中学生超前消费心理的成因与对策初探 姓 名: 高昊 学 号: 学 院: 教师教育学院 专业/届别: 心理学/2013届 指导教师: 胡振江 职 称: 教授 摘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很多人都已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却忽略了培养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农村中学生的消费心理,提出合理的对策,对于帮助家长和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地消费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消费现状 ;中学生 ;超前消费 ;原因 ;对策ABSTRACTTransition from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to quality education today, a lot of people are recognizing the importance of quality education, but it ignores spending by fostering students healthy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 qualities education in the importance of. Analysis of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y, reasonable response, to help parents and teachers guide students rational consumption was very important.Key words:II目 录摘要2ABSTRACT3前言2一、当下农村中学生的消费现状3二、农村中学生超前消费心理成因6(一)学生自身原因61、消费上的依赖心理62、好吃懒做、好逸恶劳63、盲目攀比6(二)家庭原因61、家长过分溺爱62、灌输不良思想63、不良的生活环境64、家长的漠不关心75、畸形的关爱7(三)学校原因7(四)社会原因7二、农村中学生超前消费的对策9(一)端正家庭教育的风气9(二)改善社会文化市场9(三)加强学校科学消费教育9参考文献9附录10致谢11独创性声明129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前 言目前,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消费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但由此带来的后果却令人担忧。当下农村中学生的消费心理与姿态究竟如何?不久前,本人在牡丹江市第九中学进行了一次中学生消费现状的随机调查。问卷调查: (1)调查对象:在第九中学(普通中学)随机抽取了初三3个班级150名学生进行调查。 (2)问卷编排:问卷中共有十一道封闭性问题。(3)问卷内容:问卷中十一道题目主要涉及了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涉及零用钱,包括零用钱的来源、数量、自由支配程度、是否有计划地使用以及主要用于什么;第二方面涉及消费行为,包括消费的意向、场所、更换频率等;第三方面涉及初中学生主要消费心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发出问卷15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139份。现根据问题的回答情况以及我在学生阶段的多年经验,对当下中学生的消费心理状况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出对策。一、 当下农村中学生的消费现状问题1:平时是否有零用钱?A、几乎每天有,90人 B、偶尔有,47人 C、没有,2人 单从是否有零用钱来看,中学生消费情况或许不太清楚,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当前农村的总体生活水平与以前相比,确实有了明显提高。这起码是当前中学生中出现的浪费、摆阔等不良超前消费现象的一个客观原因。问题2:每天有多少零用钱?A、五元以下,36人 B、五元至十元,67人 C、十元以上,36人现在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其一,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每天消费占家庭总收入的1/10以上。其二,从答案C的数据来看,在农村这是一组超前的不健康的消费数据。问题3:谁给零用钱?A、父母给的,134人 B、亲戚给的,1人 C、压岁钱积攒的,4人 现在,大多数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还可以,父母拿得出零用钱。但,也有少数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就连儿女的学杂费也难以支付。零用钱,对这些家庭来说,无非是“雪上加霜”。只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中学生,却很难体察到父母的难处和苦楚。因此,就目前农村经济现状及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认为,很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科学的消费教育。问题4:吃零食、抽大奖吗?A、常有,15人 B、偶尔有,85人 C、没有,39人无论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学生吃零食的现象都比较严重,尤其是女同学。这些学生的书包里经常备有零食,一到课间休息时间就开始大吃特吃,从几毛钱的果冻、杏肉、膨化食品,到几元钱的果奶、蛋糕、薯片,应有尽有,他们每个月在吃零食、抽大奖上的开销是一笔不小的数目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我认为这一点应该多加重视,发扬节俭的传统美德。问题5:主要在什么方面消费?A、主要消费食品、服装,103人 B、主要消费学习用品,26人 C、主要消费随身听、山地车、MP3、肯德基等,10人 从学生消费倾向来看,学生有过早地接触并参与成人的消费方式和标准的倾向。消费倾向在学习用品的占26人,这是值得提倡的消费,但同时要注意有些学生是为了攀比而盲目地购买上百元的高档书包等学习用品,是不值得提倡的。问题6:时尚消费?A、常购买李宁、耐克等名牌物品,17人 B、有足够零用钱时,才考虑时尚消费,85人C、不知所谓的“时尚”,37人对于正处在成长阶段的中学生来说,过早地进行时尚消费,这是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从时尚消费的调查情况来看,农村中学生超前消费心理的症状已渐趋明显。中学生追求名牌、派头,绝非是一日之事,可以说,已日趋严重。问题7:购买物品时,首先考虑什么?A、首先考虑样式,50人 B、首先考虑价格42人 C、首先考虑质量,47人“样式、价格、质量”,可以说是购买物品时都会同等重要的三要素,有近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在购买商品时,却过重地考虑样式,而忽略了质量。这主要是由于学生还缺乏综合的辨别能力。因此,很有必要对中小学生进行如何选择物品这方面知识的教育。问题8:是否经常参加同学生日宴会?A、经常参加,17人 B、参加最好朋友生日宴会,88人 C、没参加过生日宴会,34人。从以上数据来看,学生无论是开生日宴会,还是参加同学的生日宴会,这已经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不能排除参加宴会和举办宴会的某些学生是怀着相互攀比的心理参与到其中的。这些学生是盲目攀比现象的一种典型。这是需要家长和老师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避免学生将盲目攀比的性格形成。问题9:在消费上提出的要求,父母拒绝时,有何反应?A、坚决要购买自己所想或所需的物品,20人 B、与父母商量后,再决定,108人 C、坚决听从父母的,11人。 从问卷本身上看,有不少学生对于A、B选项存在着犹豫,对于选项选好了又修改的不在少数,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在选择商品时,仍然存在着固执己见的心理。这主要与父母在平时对儿女的“百依百顺”的态度有直接的关系。问题10:如何处置压岁钱?A、自己随便处置,77人 B、交给父母处置,50人 C、用来交学费,12人。可见,压岁钱是导致中学生在消费上随意性的主要原因。因为,即使在农村,每个学生每年的压岁钱,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这么大数额的零用钱放在学生身上,确实是影响了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我认为,可以给孩子一些压岁钱,关键是给多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科学、理智的使用压岁钱。问题11:喜不喜欢父母来学校看你或送物品给你?A、喜欢,75人 B、不喜欢,因为父母会影响学校教学秩序,52人 C、不喜欢,因为父母是农民,太“土”,在同学面前没“面子”,12人。第十一个问题虽然不是直接属于学生消费状况的问题,但却能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了部分学生已产生了“畸形”的消费心理,甚至有些学生,在填写问卷的同时,还会附加一些话语。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喜欢父母来学校的探望,但是有64名学生选择了不喜欢,就说明这其中存在这一些问题。害怕父母来学校影响到自己的学习情绪,学校安排的学习内容,扰乱秩序,还有一些学生害怕父母来学校给自己丢了“面子”,这似乎已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歧视体力劳动者,看不起劳动人民的现象,已充分说明了学生在消费上的“虚荣”。二、农村中学生超前消费心理成因可以说,产生中小学生超前消费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归纳起来,无非是以下四个方面。(一)学生自身原因1、消费上的依赖心理当前大部分中学生是独生子女,平日在生活上有过分的依赖、享受心理。他们崇尚西方的“享乐至上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思想,盲目地追求感官上的快乐。2、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导致不少学生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生活不能自理。艰苦奋斗观念日益淡薄,他们认为劳动是父母的事,自己只要把书读好便行,导致他们形成不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心理。因此,在校园食堂里,经常可以看到大量的剩菜剩饭。问其原因,学生的回答竟是吃不了或饭菜不合胃口等。3、盲目攀比社会消费急剧增长,超前消费似乎成为了时尚。学生中讲吃喝、比穿戴、赶时髦的盲目攀比也跟着普遍存在。他们在生活上讲究排场、舒适、阔气,高消费、盲目攀比的现象日趋严重。(二)家庭原因1、家长过分溺爱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片面追求子女考试成绩,过分溺爱子女,对子女期望过高,百倍关心,万般呵护,对于子女的学习往往以奖励金钱或物品的方法进行鼓励,忽略了对子女进行基本能力和素质的训练和教育,最终导致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在生活上缺乏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在消费上有过分依赖享受的心理。2、灌输不良思想一些家长素质低,给子女灌输拜金主义观点。他们认为“读小学赚大钱,读大学赚小钱,不识字照样赚钱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认为“读书最辛苦,赚钱最实惠”,使子女的享乐欲望日益膨胀,厌学逃学现象日益严重。3、不良的生活环境一些家庭环境恶劣,子女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打麻将赌博成风、酗酒作乐成恶习,他们从不过问子女的学习情况,也没有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影响子女的学习,从而给子女的学习环境及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和危害。4、家长的漠不关心一些家长由于工作忙或外出经商,对子女的关心教育不够。学校开家长会,他们也不参加:教师家访,又无人接应。学校与家庭之间不能及时交换情况及意见,贻误了教育、转化学生的最佳时机。于是在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下,这些学生就容易染上赌博、喝酒等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消费方式。5、畸形的关爱一些家长由于自己曾经亲身经历过贫困和物质匮乏,所以在生活日益富裕的今天,格外关注子女的身体发育和物质享受。特别是夫妇双方的老人对孙辈呵护有加,在一个正常甚至离异的家庭中对于孩子的消费,只要有能力,都很少会去加以限制。即使经济条件差的,有些家长也会千方百计满足子女的要求的,他们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让孩子“吃的营养,穿的漂亮,玩的高档,用的排场”。(三)学校原因一些教师忽略了国情教育,过多讲述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希望能够通过国内外消费水平的对比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斗志,但在某些同学身上却起到了反作用。一些教师目光短浅,想从学生身上捞油水,如搞些有回扣的推销书籍、有偿补课等。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认为“我交学费上学,你拿工资上课,礼尚往来,公平交易”,淡化了师生感情,客观上因学校招收高价自费生,名目繁多的收费,也使学生产生了“校门八字开,培养栋梁材,无钱难进来”的想法。(四)社会原因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人们讲究的利润、效益等功利主义影响了学生们的思想。重利、自私、计较报酬、着眼行为的“实惠”等现象普遍存在,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不能全面、客观、辩证地认识分析问题,深受其害。社会上出现的不正之风影响了学生。如互为利用、徇私舞弊、损公肥私等现象,使学生纯洁的心灵受到污染。一些厂商对商品夸大其辞甚至用虚假广告作宣传,引导学生追求奢侈消费。如五花八门的健身健脑保健品广告、增加学生负担的各类学习资料广告、美观诱人的各种学习工具广告等,使缺乏辨别能力的学生无所适从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社会文化市场中出现的不健康影视片污染了学生的心灵,以及影视文化中传播不恰当的消费观念和不适宜的消费内容,使学生过早地解除到了成人的消费方式和标准。三、 农村中学生超前消费的对策当前农村中学生中出现的超前消费心理,并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而是中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时出现偏差的结果。我们应全面分析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根源和规律,从实际出发,找出对策。从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看,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一)端正家庭教育的风气家庭教育是中学生的启蒙教育,作为子女第一任“老师”的家长,应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作用,并明确家长承担的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以正确引导子女养成从小合理消费的习惯。家长应重视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觉悟,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改善自身素质,并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是否从为了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出发的。家长应该优化家庭的环境,为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舒适的学习空间,以免让子女染上社会不良的恶习。家长应学习、掌握教育和培养孩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以免教育孩子科学消费时方法不恰当。(二)改善社会文化市场社会有关部门应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符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产品,应坚决加以取缔。如舞厅、歌厅、黑网吧、游戏机室应杜绝学生进入,以免学生在其内沾上恶习。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应多搞些科学消费宣传,可用传单发放,也可张贴在墙报栏上等一些明显的地方。学校周边消费场所的业主,要以对祖国的后代负责的精神,不能见利忘义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除了特殊急需情况外,也要扼制学生的不良消费。公安、工商等部门要对学生经常消费的场所加强管理,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美好环境。(三)加强学校科学消费教育利用历史,对学生进行科学消费教育。使学生了解到消费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适当的消费有利于生产生活,并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兴衰等大事。坚持 “三会一课”,利用早评、大课间、班会、教学研讨会等机会对学生进行消费教育,介绍有关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知识。如组织学生开展“零用钱怎么花?”的大讨论等,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了配合对学生进行科学消费教育,学校或班级可设计“小银行”或“小金库”,使学生平日的零用钱通过积蓄,在确实需要花费时,能派上大用场。为了让中小学生的消费尽快走出误区,家庭、社会、学校三者应密切结合,共抓齐管,统筹兼顾,把合理消费教育开展下去,以保证当前中小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勤工俭学活动,培养他们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是最深刻的,学生在各种勤工俭学活动中可以得到锻炼。亲身参加劳动可以使学生了解劳动的艰辛,从而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提倡、呼吁同学们加入到“光盘行动”中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9 。总之,中学生消费教育是一项宏伟的社会工程。我们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实践和勇敢探索,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不断提高,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再努力实践,最后促使正确的消费自觉内化为广大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把农村中学生的消费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以此为起点将整个社会的消费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保证节约型社会早日建设成功。参考文献1 朱群芳,未来中国消费新热点 J 2000 (2)2 焦利军,邱萍,消费心理学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3 施应玲,中小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d, 华东电力大学学报 ,2006(3)4 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a,教育科学研究,2001(7)5 于政,我抛弃了“享乐至上”的思想d,中国青年报,1954年第18期6 刘欣,家庭教育中影响人生价值实现的因素分析b,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07期7 邵广喜,培源中学学生消费现状调查a,培源中学8 张士刚,东坎镇一项调查显示农村中小学生赊欠消费现象严重d,农民日报,2005(11)9 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11)10 中小学生消费心理分析及对策g,黑河学院,2005(6)附录农村中小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说明:您好!我是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09级心理学的学生,想要了解中小学生在消费上的看法,为这一消费状况的发展提供帮助。本调查问卷共十一道封闭性问题,每个问题都有三个选项,请同学们选择与自身最贴近、最符合、最真实的选项,在括号内填入、或。年级_ 班级_()1.平时是否有零用钱? A、几乎每天有 B、偶尔有 C、没有 ()2.每天有多少零用钱? A、五元以下 B、五元至十元 C、十元以上 ()3.零用钱从何而来? A、父母给的 B、亲戚给的 C、压岁钱积攒的 ()4.吃零食、抽大奖吗? A、常有 B、偶尔有 C、没有 ()5.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