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孙中山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_第1页
浅谈孙中山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_第2页
浅谈孙中山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_第3页
浅谈孙中山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_第4页
浅谈孙中山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孙中山对我国民主革命的贡献 【内容摘要】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然而不断的革命,不断的失败,革命精神却从没消失。他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文化上也为后继者留下了珍贵遗产。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革命志士在革命的道路上前进。【关键字】孙中山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国共合作孙中山是20世纪对中华民族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为了拯救贫弱的祖国,复兴古老的中华,他勇敢地站在时代的前头,为黑暗的中国寻找光明之路。孙中山作为20世纪中国的知识精英,他不仅走出晚晴,放眼全球,而且将其一生奉献给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他的奋斗历程和拯救中国、复兴中华的伟大理想和实践,振奋了国人,启导了国人的努力方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研究孙中山拯救中国、复兴中华的思想,不仅是弘扬孙中山精神的需要,也是继承他的精神财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需要。一、创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同盟会1895年至1911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在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的措施下,一批新兴知识分子产生了,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于是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应运而生。1905年,孙中山领导和组织了第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同盟会,同盟会确认其政纲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发行民报作为机关刊物。其中1906年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太平天国以后中国南方爆发的一次范围最大的反清革命斗争,牺牲义军将士及其亲属逾万人;黄花岗起义参与及牺牲者多为同盟会骨干成员。同盟会在1912年造成大清帝国的覆亡,促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中华民国的建立。二、提出了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学说早在1894年11月,孙中山就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目标。在此基础上,1905年8月孙中山又领导成立了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接着他又把这十六字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形成了其完备的民主主义思想体系。民族主义以“反满”为基本内容和中心口号,力求用革命手段推翻以满洲贵族为首的政府避免为帝国主义“共管”或“瓜分”的厄运,争取建立独立的“民族的国家”,并以“五族共和”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反对清政府对国内各民族的统治和压迫,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共创民族平等合作、共同参政的共和政体,从而把民族解放运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民权主义是经由“国民革命”的途径,创立一个“平等”、“民治”、“国民”的共和国,并在“民主立宪”的原则下就相应的政体问题,设计“革命程序论”、“政党政治论”、“权能区分论”、“地方自治论”、“全民政治论”和“五权宪法论”等一系列具体的建政方略。它作为带有共和制度要求的民主革命政纲出现,在社会政治思想领域产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无疑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思潮的高峰。 民生主义包含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个方面的内容,孙中山将其解释为“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民生主义“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就是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致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显然,他的民生主义的宗旨和精髓是既要振兴实业,广泛发展资本主义;又要防患于未然,防止资本主义的弊端。植根于近代中国社会土壤的孙中山的民主政治思想,作为时代的产物,自有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但是无可置疑,它是中国历史上此前为止最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是留在近代中国思想宝库中一笔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具有开创性的重大意义。三、发动和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终结了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推开了中国跻身现代化国家的藩蓠。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的革命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迫出来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清政府“可以比做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的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么?”革命已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这一点,连有的在华外国人也觉察到了。长沙海关税务司伟克非在信中写道:“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不乐的”。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性巨大进步;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在政治上,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复兴创造了必要前提,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开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新阶段。在经济上,共和国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方针、条令和政策,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在思想文化领域,广泛而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人们观念的现代化,民主、民权、自由、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加之后来的新文化运动,也使中国文化现代化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孙中山因此成为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大人物”,辛亥革命也因此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端四、慷慨接受马列主义与无产阶级新潮思想的洗涤,开辟了国共合作之路。孙中山晚年,恰逢世界上的大事层出不穷。1917年爆发了俄国的十月革命;1919爆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1921年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孙中山对这些事,不能漠然视之,无动于衷。孙中山曾尊称列宁是“革命的圣人”,对俄国的革命,早有向往之心;中国共产党是在俄国革命的影响下诞生的,所以他也不能不倾心于中国共产党。他检阅了自己的队伍,深深地感到老国民党人已日即消沉,再也负不了时代的使命。于是在共产国际的推动下,决定改组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从此,中国的革命形势就起了很大的变化,波涛汹涌,滚滚向前。长期革命斗争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组织革命军队的重大意义。黄埔军校由此诞生。他汲取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先河。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革命军事学校,它的创设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了基础。建立了武装,开始了北伐。虽然在1927年将阶石、汪精卫相继叛变后,革命力量受了很大的挫折。但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第一次的失败,以后的成功,是不可想象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当社会主义潮流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而蓬勃发展时,孙中山的思想是紧随着这一潮流与时俱进的。他看到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而大为兴奋,甚至希望在中国建立的不再是英、美那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像苏俄那样的人民共和国。有的学者认为,在中国,孙中山的思想是最接近马克思主义的那样一种思想。这就是为什么孙中山晚年决心走“以俄为师”的道路,接受共产国际帮助,欢迎中国共产党人帮助他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缘故。我们说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不仅包括了共产党人的努力,也包括了孙中山这位革命先行者的努力。五、传承先进文化,努力用近代文明荡涤封建主义思想意识污秽,把自己四十年革命生涯的经验留给了后继者全科论文中心 孙中山创立了“行易知难”说,认为“能知必能行”,突出重视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的指导意义,极力强调知对行的指导作用,并把它作为救国的必由之路。他认为当今处于科学昌明时代,“凡造作事物者,必先求知而后乃敢从事于行”,之所以如此,“盖欲免错误而防费时失事,以冀收事半功倍之效也”。并进而申明:“凡能从知识而构成意象,从意象而生出条理,本条理而筹备计划,按计划而用功夫,则无论其事物如何精妙,工程如何浩大,无不指日可以乐成者也。”结合自己制定的革命方略在实际革命斗争中的遭际,孙中山指出这一有计划、有步骤的革命方略对于推动革命进程极为必要,“惜乎当时之革命党,多不知此为必要之事,遂放弃责任,失却天职,致使革命事业只能收破坏之功,而不能成建设之业”,究其原因,“是知与不知之故也”。民国建设计划的失败也在于此。孙中山把“不知亦能行”看作人类文明进化的第一个重要阶段,认为“行先知后”、“以行求知”是人类认识的普遍原则,不会因科学昌明时代的到来而改变,指出“科学虽明,惟人类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较于知而后行者为尤多也。”例如“生徒之习练”、“科学家之试验”、“探索家之探索”、“伟人杰士之冒险”,都是“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有助于促进人类文明,国家富强。因而他强调,“不知而行”是人类进化之“门径”,有志于国家富强的人们应该“黾勉力行”。基此认识,他以美国实业发达为例证,勉励国人抓住机遇,以实业救国奋发图强。 孙中山承继中国传统思想的优秀成分,并汲取西方近代学说的进步成果而熔铸创造的“三民主义”学说,作为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纲领,反映和概括了当时整个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动向,是当时中国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他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并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他主张“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民之需要”,敢于向几千年来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制度和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势力宣战。他最早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期望中国迎头赶上世界先进国家,并为推动实现这个美好理想而顽强工作。他历经艰难险阻,但始终百折不挠,忠实地实践着他所说的“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的誓言。他强调“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他把“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列宁在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中称赞孙中山“是充满着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的革命的民主主义者”。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虽然是旧时期的民主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