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安防监控子系统_第1页
视频安防监控子系统_第2页
视频安防监控子系统_第3页
视频安防监控子系统_第4页
视频安防监控子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13.320 A 91 备案号:XXX-XXXX DB DB11/ XXX.2XXXX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技术要求 第 2 部分:视频安防监控子系统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urban rail traffic security Part 2:Video security monitoring subsystem (报批稿)(报批稿) 尚未定稿,仅供参考尚未定稿,仅供参考 XXXX-XX-XX 发布 XXXX-XX-XX 实施 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1/XXX.2XXXX I 目 次 目次.I 前言.II 引言.III 1 范围.4 2 规范性引用文件.4 3 术语和定义及缩略语.4 4 总则.5 5 系统总体结构.5 6 系统功能要求.6 7 系统性能要求.8 8 系统设备要求.9 9 设置.11 附录 A(规范性附录)控制权限规范与管理.12 DB11/X XXXXXXX II 前 言 DB11/ XXXXXXX 的本部分第 6.1.2、6.1.3、6.2.3、6.2.4、6.3、7.4、7.5.1、7.6.4、8.1.4、9.1.1、9.2 条(款)为强制性的, 其余为推荐性的。 DB11/ XXXXXXX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技术要求分为六个部分: 第 1 部分:通则; 第 2 部分:视频安防监控子系统; 第 3 部分:实体防护与入侵报警子系统; 第 4 部分:化学监测子系统; 第 5 部分:放射性材料监测与处置; 第 6 部分:武器与爆炸危险品检测及处置。 本部分为 DB11/ XXXXXXX 的第 2 部分。 本部分附录 A 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北京市公安局公共交通安全保卫总队提出。 本部分的归口单位为:北京市公安局。 本部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北京富盛星电子有限公司、亚太安讯网络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市警视达机电设备 研究所。 参编单位: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声迅电子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孙伟年、左武平、娄健、宋银芳、吴晓光、宋国建、曲长政、刘镇涛、高凤魁、王 小平、侯越红、李广俊、宋毅、梁海英、聂蓉、杨栋梁、王海鹰、鲍峰、邓再跃、于从平、陈光华、 周艳、张研、涂燕川、彭勃、张国健、孙亮、王金洁。 本部分 200X 年 XX 月 XX 日首次发布。 DB11/ XXX.2XXXX III 引 言 城市轨道交通是大型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经过多年发展,正 处于高速建设发展期,在北京市公共交通领域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高速交通系统,人流疏散量大、通道和流量受客观条件限制,内 部通风对通风系统依赖性大,存在相对薄弱环节,因此,对公共安全防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安全防范是人防,物防,技防系统的总成和有机结合。本标准主要对实体防范和技术防范系统的 设计、施工做出了要求和规定,涉及人力防范的要求由相关的法规、文件规定。 本标准是系列标准,由总体结构及一般设计要求、视频安防监控子系统,实体防护与入侵报警子 系统、化学监测子系统、放射性材料监测与处置、武器与爆炸危险品检测及处置等部分组成,为新建 和改造既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安全防范技术系统提供了技术依据。其他安全防范技术要求将结合实 际需要适时制定,作为本标准的分部。 DB11/ XXX.2XXXX 4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技术要求 第 2 部分:视频安防监控子系统 1 范围 DB11/ XXXXXXX的本部分规定了视频安防监控子系统的总体架构、系统功能、系统性能、相关设 备及设置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的范视频安防监控子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和改造,并可指 导工程验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修改 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 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17191.3 信息技术 具有1.5Mbit/s数据传输率的数字存储媒体及其伴音的编码 第3部分: 音频 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 50348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95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A/T 367200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GA/T 669.12008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 技术标准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 YD/T 1171 IP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性能参数与指标 DB11/T 384(所有部分) 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DB11/ XXXXXXX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技术要求.第1部分:通则 3 术语和定义及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1 图像资源 image resource 图像采集设备、图像存贮设备、图像转发设备等可提供图像内容信息的集合。 3.1.2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video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system 利用视音频技术探测、监视设防区域并实时显示、记录现场图像和声音的电子系统或网络。 3.1.3 智能视频分析 intelligent video analysis 利用现代计算机视觉的方法,通过对摄像机拍摄的视频序列进行实时自动分析,实现对视频场景 中所关注目标的定位、识别和跟踪,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判断目标的行为,以侦测和应对异常情况的 发生。 3.1.4 全局用户管理机构 global user management unit 根据应用需求和有关管理规定,对全局的用户进行添加、变更和撤消等管理的组织。 3.1.5 用户集 user set 具有相对统一使用特征的用户的集合。 3.1.6 DB11/ XXX.2XXXX 5 权限 competence 用户对视频资源的访问及控制能力。 3.1.7 级别 level 用于表示不同用户集在访问同一资源时的先后顺序。由0-99表示,不同数值代表不同等级,数值 越大等级越高。 3.1.8 用户组 user group 按照应用需求结合资源特性,由管理平台确定的用户集的集合,同一用户组对特定的资源具有相 同的权限和相同的级别。 3.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部分。 PTZ (pan-tilt-zoom)摄像机或云台所支持的动作,包括云台左右移动、上下移动和镜头的焦距 缩放 OSD (on-screen display)视频字符叠加器 SNMP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AVS (audio video coding standard ) 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 SDK (software development kit) 软件开发工具包 DAS (direct attached storage) 直接外挂存储 NAS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网络附加存储 SAN (storage area network) 存储区域网络 QoS (quality of service) 服务质量 PAL (phase alternative line) 逐行倒相 4 总则 4.1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视频安防监控子系统建设,应纳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总体规划、并进行综 合设计、同步施工、独立验收、同时交付使用。 4.2 轨道交通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设计应符合 GB 50348、GB 50395 和 DB11/T 384(所有部分)的规定, 并根据 DB11/ XXX.1XXXX 表 2 的要求设置。 4.3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视频安防监控子系统的设计、施工程序应符合 GA/T 75 的规定。 4.4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视频安防监控子系统中选择使用的设备、产品应具有国家认可的检验部门 出具的有效的设备、产品检验合格报告。 4.5 轨道交通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应满足与其他安防子系统集成的要求,并具有与其他系统的接口。 5 系统总体架构 5.1 系统总体架构图 系统总体架构图见图1。 DB11/ XXX.2XXXX 6 线路安防监控中心 路网安防指挥中心 车站监控值班室 管理平台 汇聚平台 接入平台 图像资源采集 设备 1 1 图像资源采集 设备 N 图 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架构图 5.2 架构说明 轨道交通安全防范视频监控子系统由图像信息接入平台、图像信息汇聚平台、图像信息管理平台 等三个部分构成。 5.2.1 图像信息管理平台 图像信息管理平台是轨道交通安全防范视频监控子系统路网级的指挥、决策和管理平台,可与 TCC 实现图像资源的共享与信息交互;具有图像信息汇聚平台上传的视频图像本地显示、控制、接收 报警信息、对重要事件和突发事件信息进行存储,对全网历史图像资源进行检索、回放和向上级指挥 平台转发图像与相关信息的功能。 5.2.2 图像信息汇聚平台 图像信息汇聚平台是轨道交通安全防范视频监控子系统线路或区段级的指挥、控制和管理平台, 对接入平台上传实时图像进行本地显示、控制,对重要事件信息进行存储,对接入平台历史图像进行 检索与回放,并具有转发功能。同时承担向上级管理平台报告本地系统运行状态与事件信息、接受并 转发上级系统的决策信息与控制信令的任务。 5.2.3 图像信息接入平台 图像信息接入平台是轨道交通安全防范视频监控子系统站、场、段的监控平台,实现对前端图像 资源的信号采集、图像的显示、存储、控制、转发、报警联动;向上级汇聚平台报告系统运行状态、 事件信息,接受并执行上级平台下达的控制信令的任务;对本地历史图像进行检索、回放和显示网管 信息。 5.2.4 车载接入平台 车载接入平台实现对列车图像资源进行信号采集、图像的显示、存储、转发和报警联动。 6 系统功能要求 6.1 实时图像调阅 6.1.1 各级平台可通过选用相应图像资源编码对指定的视频监控系统图像进行实时调阅,支持调阅图 像抓帧调阅。图像信息汇聚平台可调用车载系统的图像。轨道交通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图像资源编码见 DB11/ XXX.1XXXX 附录 A。 6.1.2 应能支持系统内多个平台的多个用户同时访问同一个资源点的图像信息。 DB11/ XXX.2XXXX 7 6.1.3 图像信息管理平台、汇聚平台和接入平台应具有线路或路网电子地图调用功能,支持通过点击 图像标识调阅摄像机图像。 6.2 图像显示 6.2.1 图像信息管理平台可选择任意汇聚平台的任意图像至显示设备上显示,也可采用自动切换或手 工切换控制方式监视。 6.2.2 图像信息汇聚平台可选择管辖范围内任意接入平台的任意图像或车载系统的图像至显示设备上 显示,也可选择循环监视。 6.2.3 图像信息接入平台可采用自动循环方式或手动选择方式,在显示设备上显示单画面或多画面图 像。 6.2.4 管理平台、汇聚平台、接入平台应具备多组自定义编组方式。 6.3 存储与回放 6.3.1 图像信息管理平台应可根据需要存储图像信息,可远程下载和调阅任意接入平台的任意视频录 像,可对录像进行光盘刻录复制。 6.3.2 图像信息汇聚平台应可根据需要存储图像信息,可依据权限规定远程下载和调阅管辖范围任意 接入平台的任意视频录像,可对录像进行光盘刻录复制。 6.3.3 图像信息接入平台应对本地接入的全部图像进行实时存储,对报警联动图像应进行备份存储。 6.3.4 各级平台可按照录像时间、摄像机位置、日期范围及相关属性等进行历史图像的分类检索,回 放速度应可设置。 6.3.5 音频与视频同步存储回放。 6.4 用户管理与权限管理 6.4.1 用户管理应具有用户的创建、修改、删除等基本功能。 6.4.2 可对用户进行资源划分和权限分配,使用户具有访问指定视频源的能力。本系统各级平台内与 平台间的控制权限的设置与管理,见附录 A。 6.4.3 应对访问用户进行用户名和密码的认证。 6.4.4 支持应急状态下用户权限的自动/手动设置和管理。 6.4.5 对前端设备的控制采用优先级控制策略,系统可设置不低于 99 个优先级。根据控制优先级别 来允许和限制对前端设备的手动或自动操作。 6.4.6 低权限用户在向高权限用户正在控制的图像资源发出控制命令时,低权限用户的控制命令无效, 系统应向低权限用户发送无权限提示信息。 6.4.7 相同权限用户按时间顺序占用资源。 6.4.8 高权限用户在停止操作后,控制权应锁定一段时间,锁定时间可设置。 6.4.9 提供用户操作日志并可打印。 6.5 设备管理 6.5.1 应对系统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综合监视与管理,可对系统配置和数据做及时的修改。 6.5.2 应实时监测摄像机、云台、模拟视频矩阵、操作键盘、画面处理器、字符叠加器、视频分配器、 视频编解码设备、存储设备等主要设备的工作状态。可识别设备故障,对故障进行定位,发生故障时 及时进行多媒体声音及图像报警并可打印报警报告。 6.5.3 应实时监测运行中的服务器的磁盘空间、进程数量、用户数量、内存、CPU 使用情况等参数; 应监测进程状态、进程占用 CPU 时间、进程内存使用情况。 6.5.4 应实时监测网络设备网络端口的状态、流量、丢包率等。 6.5.5 应实时监测各车站/场/段机柜温、湿度,当温、湿度超过预设值时应自动报警。 6.5.6 应具备系统管理日志信息和故障信息的统计、查询和报表生成功能。 6.5.7 设备管理应支持 SNMP 协议。 6.6 智能视频分析 6.6.1 智能视频分析功能应该易于启动和停止,并能够根据时间设定进行布防和撤防操作。 6.6.2 智能视频分析系统应支持多种检测模式。每一分析单元应支持单路视频的多层防区设置和多个 目标实时跟踪分析。 6.6.3 告警产生的同时,视频内容分析进程应不受报警触发的影响而中断。同时还应具有视频背景模 型的自动学习功能。 DB11/ XXX.2XXXX 8 6.6.4 每个图像信息接入平台宜具有不少于 4 路的智能视频分析功能,报警时应自动弹出画面,并将 报警数据上传到图像信息汇聚平台。 7 系统性能要求 7.1 一般要求 7.1.1 系统内各级平台之间应能有效地进行通信和共享数据。 7.1.2 视频格式与编码应符合 DB11/T 384.2 标准的规定,图像分辨率支持 4CIF。 7.1.3 系统音频信号应按 GB/T 17191.3 音频第二层的规定执行,音频的码流率应不低于 32Kbps。 7.1.4 系统内所有设备应开放控制协议,编解码设备应提供 SDK。 7.1.5 系统应采用模块化设计,系统规模和功能易于扩充,系统配套软件具有升级能力。 7.1.6 提供清晰、简洁、友好的中文人机交互界面,操控简便、灵活,易学易用,便于管理和维护。 7.1.7 系统应具备自检、故障诊断及故障弱化功能,在出现故障时,应能得到及时、快速的修复。 7.1.8 系统安全性应符合 GA/T 669.12008 第 9 章要求。 7.1.9 系统电磁兼容性应符合 GA/T 669.12008 第 10 章要求。 7.1.10 系统电源应符合 GA/T 669.12008 第 11 章要求。 7.1.11 系统所使用设备的环境适应性应符合 GA/T 3672001 中第 7 章的要求。 7.1.12 本地系统间联动响应时间应不大于 500ms。 7.2 实时图像调阅性能要求 7.2.1 对指定图像进行实时调阅时,本地系统响应时间不大于 500ms;平台间(不含车载接入平台) 响应时间不大于 1s。 7.2.2 至少支持 2 级图像转发服务,每级应能支持大于等于 10 个用户并发访问同一个监控点的图像 信息。 7.3 图像显示性能要求 7.3.1 视频图像字符叠加应符合 DB11/T 384.16 的规定。 7.3.2 模拟监视器水平分辨力不低于 500TVL,数字显示器不低于 1024768 点阵。 7.3.3 图像质量的评价应符合 DB11/T 384.52009 中 6.1 和 6.2 节的相关规定。 7.3.4 车载实时图像的记录质量不得低于其上传图像的质量。 7.4 视频格式与编码 各级平台间传输的视频格式与编码应符合 DB11/T 384.2 的相关规定。 7.5 通信协议 7.5.1 管理平台与各汇聚平台之间的通信协议应遵循 DB11/T 384.3 的相关规定,与 TCC 系统对接时 应进行通信协议的转换。 7.5.2 汇聚平台与各接入平台之间的通信协议,可参考 7.5.1 的规定。 7.5.3 汇聚平台与各接入平台之间的通信协议若不遵循 7.5.1 的规定,则汇聚平台在上传信息前应完 成通信协议的转换,即转换为 7.5.1 规定的通信协议。 7.6 存储性能要求 7.6.1 存储方式 图像信息各级平台存储可采用 DAS、NAS、SAN 等方式。 7.6.2 存储格式 图像存储格式宜选用采用 4CIF 格式。 7.6.3 存储策略 报警事件的相关视频片断应及时从连续存储区提取至事件存储区以保持连续存储区的存储空间, 事件存储区的报警事件应采取合理的备份或归档措施及时将视频数据迁移到中心数据备份归档存储区 长期保存管理。 7.6.4 存储时间 7.6.4.1 车载监控录像存储时间应保持 30 天,事件和报警信息应保持 90 天,存储地点不作规 定。 7.6.4.2 接入平台应具备全部图像 24 小时不间断录像功能,保存时间不应小于 30 天。地铁站 台检票出入口图像信息存储时间宜保持 90 天以上。 7.6.4.3 汇聚平台和管理平台可自行设定图像存储的天数,涉及重要事件的录像应永久保存。 DB11/ XXX.2XXXX 9 7.6.5 其他 7.6.5.1 应对录像文件采取防篡改或完整性检查措施。 7.6.5.2 涉及重大事件的录像文件,应采用不同介质存储,异地归档,长期保存。 7.7 网络性能要求 7.7.1 网络带宽 7.7.1.1 接入平台和汇聚平台间网络有效带宽,采用 MPEG2 编码方式时,不得小于要求上传图 像数量6Mbps,采用 AVS/MPEG-4/H.264 编码方式时,不得小于要求上传图像数量2Mbps 1.5。 7.7.1.2 汇聚平台和管理平台间网络有效带宽,采用 MPEG2 编码方式时,不得小于要求上传图 像数量6Mbps,采用 AVS/MPEG-4/H.264 编码方式时,不得小于要求上传图像数量2Mbps 1.5。 7.7.2 传输性能 IP 承载网络的 QoS 等级要达到 YD/T 1171 中所规定的 1 级(交互式)或 1 级以上。 7.7.3 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 7.7.3.1 前端设备与信号直接接入设备间端到端的传输延迟时间应不大于 300ms。 7.7.3.2 前端设备与管理平台用户终端设备间,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应不大于 1s。 7.8 智能视频分析 7.8.1 人脸比对 7.8.1.1 对于判定信息能够自动产生本地报警并向上级平台自动转发。 7.8.1.2 识别对象的视场角度偏差应大于等于 15 度。 7.8.1.3 系统的本地判别时间小于等于 5s。 7.8.2 入侵监测 7.8.2.1 对未经允许而进入特定区域的行为产生报警。 7.8.2.2 每路视频中,应可设置多个防区,并可同时进行检测和跟踪,每路画面应可追踪至少 15 个目标。 7.8.2.3 应能检测各种形状的物体,如人、动物、小型车或机车。 7.8.2.4 检测到目标后如果目标在防区内停留超过预定时间或目标在防区内走过预设的一段距 离方触发报警。 7.8.2.5 误报率 室内稳定环境小于 5%,室外自然环境小于 10%。 7.8.2.6 漏报率 室内稳定环境小于5%,室外自然环境小于10%。 7.8.3 逗留(滞留)监测 7.8.3.1 当人员在警戒区内滞留超过用户自定义的时间时产生报警,滞留的判别不受人员在警 戒区内的行为影响。 7.8.3.2 用户可以设置允许等候时间。 7.8.3.3 误报率 室内稳定环境小于 5%,室外自然环境小于 10%。 7.8.3.4 漏报率 室内稳定环境小于5%,室外自然环境小于10%。 7.8.4 可疑物品遗留监测性能要求 7.8.4.1 当物体在警戒区内滞留超过用户自定义的时间时产生报警。 7.8.4.2 应能监测各种形状的物体,如人、包、旅行箱等。 7.8.4.3 用户可以设置一定的允许物体遗留时间。 7.8.4.4 误报率 室内稳定环境小于 5%,室外自然环境小于 10%。 7.8.4.5 漏报率 室内稳定环境小于5%,室外自然环境小于10%。 7.8.5 逆行监测 7.8.5.1 在警戒区内当人员或车辆在禁行方向运动时产生报警。 DB11/ XXX.2XXXX 10 7.8.5.2 应支持不少于四个防区的设置。 7.8.5.3 应支持不同防区的不同敏感度设置。 7.8.5.4 应支持禁行方向的报警触发时间的设置。 7.8.5.5 误报率 室内稳定环境小于 5%,室外自然环境小于 10%。 7.8.5.6 漏报率 室内稳定环境小于5%,室外自然环境小于10%。 7.8.6 客流量突变监测 7.8.6.1 可以识别所监测视频信息中单位面积区域内乘客分布的密集程度,该密集度在单位时 间内突然增加时产生报警。 7.8.6.2 支持不同防区的不同敏感度设置。 7.8.6.3 可以设置单位面积内乘客分布的密集度。 7.8.6.4 误报率 室内稳定环境小于 5%,室外自然环境小于 10%。 7.8.6.5 漏报率 室内稳定环境小于5%,室外自然环境小于10%。 8 系统设备要求 8.1 前端采集设备 8.1.1 摄像机的水平清晰度不应低于 480TVL,并宜具有彩色/黑白自动转换功能。安装于列车外部和 轨道沿线的摄像机,应具有良好的强光抑制功能。 8.1.2 图像采集设备应能适应现场的照明条件。环境照度不满足视频监控要求时,应配置辅助照明, 或者采用微光、红外热成像类成像设备。 8.1.3 声音采集设备的性能应与监测范围相适应。 8.1.4 前端设备应根据安装位置和环境条件采用符合 GB 4208 中相关规定的防护等级配置和防破坏措 施。 8.2 传输设备 8.2.1 模拟视频传输应适合 PAL 制视频信号。 8.2.2 数字视频传输应采用 IP 方式,支持 IP 单播或组播。 8.2.3 信号传输可采用有线或无线传输方式,传输媒介应符合总体架构里面对通信方式的描述。 8.2.4 应优先保证报警信号和控制信号的传输。 8.2.5 列车行进间的实时图像传输应能以不低于 2CIF 格式、每秒 15 帧的速率,同时向 OCC 传输不低 于 4 路的图像信息。 8.2.6 列车一次运行结束后,应以不低于 4CIF 格式、每秒 25 帧的速率,将本次运行期间存储的全部 图像信息上传到 OCC。存储图像传输应支持断点续传功能。 8.3 视音频编解码设备 8.3.1 图像的一次编解码延时不得大于 300ms。 8.3.2 具有码率可变功能。 8.3.3 支持 IP 单播/组播、SNMP 协议管理。 8.3.4 每端口编码能力 25 帧/秒,帧率 125 帧/秒可调。 8.3.5 图像分辨率支持 4CIF、2CIF 及 CIF。 8.3.6 音视频编解码设备应采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宜使用机架式安装。 8.3.7 具有以太网接口,支持 TCP/IP 协议,宜扩展支持 SIP、RTSP、RTP、RTCP 等网络协议。 8.3.8 应具有 RS-232 或 RS-485 数据通道,可用于支持常用控制协议。 8.3.9 音频编码码率应支持 32 kBit/s 、64 kBit/s、128 kBit/s、256 kBit/s、音频采样频率 48 kHz。 8.3.10 应提供二次开发的软件接口。 8.4 存储设备 8.4.1 应按照 4CIF 格式的图像存储要求和备份策略配置相应的存储空间。 DB11/ XXX.2XXXX 11 8.4.2 应具有远程数据备份传输接口。 8.4.3 应支持按图像的来源、记录时间、报警事件类别等多种方式对存储的图像数据进行检索,支持 多用户同时访问同一数据资源。 8.4.4 应具有以太网接口,支持 TCP/IP 协议,宜扩展支持 SIP、RTSP、RTP、RTCP 等网络协议。 8.4.5 宜提供二次开发的软件接口。 8.5 视频处理设备 8.5.1 应采用模块化结构,易于扩展,便于维修维护。 8.5.2 应具备全交叉式矩阵全切换功能和云台镜头控制功能。 8.5.3 视频接口采用复合视频 75BNC,1Vp-p PAL 复合/75。 8.5.4 应具有动态汉字、字符叠加功能,可对字符进行远程设置和修改。 8.5.5 应具有视频同步丢失自动监测报警功能。 8.5.6 应提供完整故障诊断结果实时上报接口。 8.5.7 应具备视频分配功能。 8.6 图像显示设备 8.6.1 宜根据需要和可能选择合适的显示器或大屏设备。 8.6.2 显示设备应能清晰显示现场实时图像。显示设备的分辨率指标应高于系统对采集、传输过程规 定的分辨率指标。 8.6.3 接入平台图像显示设备的配备,应不低于 3 台。 8.6.4 汇聚平台图像显示设备的配备,不应低于图像信息接入平台数。 8.7 网络服务器设备 数据管理、视频转发、安全认证等重要服务器宜采用双机备份的方式。 8.8 用户终端设备 8.8.1 用户终端具有远程浏览、控制等功能。 8.8.2 固定终端主机采用通用多任务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带有通用的 Web 浏览器,具有操作简单、易 学易用等特点。 8.8.3 固定终端主机有 USB 接口和 100Mbps 以上的以太网端口;移动终端有 USB 或 SDIO 接口。 8.8.4 固定终端主机显示分辨率不小于 1024768,颜色位数不少于 16 位;移动终端的显示分辨率 宜不小于 640480 设置要求 9 设置 9.1 一般要求 9.1.1 摄像机的设置应符合 DB11/ XXX.1XXXX 表 2 的相关规定。 9.1.2 在乘客出入设施的全过程中,应能不少于 3 次拍摄到每位乘客的正面图像。 9.1.3 车厢内安装的摄像机应能基本覆盖整个车厢并有所重点。在列车的两端车头应安装用于监视列 车前、后方外部区域的摄像机。列车车载图像设备及缆线的安装,应符合列车运行环境的要求。 9.2 场所覆盖率要求 监控区域的图像覆盖率宜满足无盲区覆盖的应用要求。 9.3 全天候图像采集要求 9.3.1 在低照度情况下宜选用高灵敏度摄像机和辅助光源。 9.3.2 在雨雾、烟尘等不宜使用辅助光源的条件下宜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装置。 DB11/ XXX.2XXXX 12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控制权限设置与管理 A.1 用户集的划分 A.1.1 用户集分为一般用户集和特殊用户集。 A.1.2 特殊用户集为指挥平台决策领导和上级应急指挥领导。 A.1.3 一般用户集为按照优先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每个单位的用户分为领导、高级指挥员、指挥员 、值班操作人员、其它辅助人员5个用户集。用户单位可根据实际的应用需要,使用其中的几个或全部 用户集。 A.2 用户集编码 A.2.1 用户集编码由属性代码、线路代码、站代码、用户集标识代码组成。 A.2.2 用户集编码的总长度固定为7位,其组成结构如图A.1所示: 图 A.1 A.2.2.1 属性代码 属性代码表示了用户集作用范围,全局用户集的属性代码用“A”表示,可以跨平台进行访问,B- Z代码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