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_第1页
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_第2页
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_第3页
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_第4页
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本科)推 荐 单 位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所 属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是否部属) 是 课 程 名 称 国学专书系列讲读 课程类型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验(践)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文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中国语言文学 课 程 负 责 人 胡晓明 申 报 日 期 2009年5月1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二九年三月填 写 要 求一、 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四、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五、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1 课程负责人情况1-1基本信息姓 名胡晓明性别男出生年月1955年8月最终学历研究生职 称教授电 话学 位文学博士职 务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文学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学科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中国江南文学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传 真同上所在院系人文学院中文系E-mailH通信地址(邮编)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方向中国文学与批评1-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本科生课程有:1、 昭明文选讲读,专业基础课,周学时二,学生总数为160余人。 研究生课程有:1、唐宋诗学研究, 专业课,周学时三,学生总数为85人。2、现代中国学术经典导读, 专业基础课,周学时三,学生20人。3、中国诗学专题, 周学时三,学生总数为12人。承担的实践性教学:指导本科毕业论文3人,自学考试论文3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14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11篇。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1、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华文化经典专书讲读(“全国百门精品课程建设计划”),2004年2007年。2、 国学专书讲读,上海市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62009年。3、 华东师范大学教材建设项目,20052006年。4、 教学研究论著:1、 唐诗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9年2、 楚辞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9年3、 文化的认同,安徽文艺出版社,2008年4、 诗与文化心灵中华书局,2006年5、 文选讲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 什么样的理由要考语文? 文汇报,2010年2月8日7、 兴于微言,以相感动 文汇报,2009,10,21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1、2006年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2、文选讲读于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3、中华文化经典专书系列讲读于2005年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4、文选讲读于2005年被评为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1-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1、 主持中国文化意象的再生产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重大课题,20082010年。2、 主持晚清民初的诗学,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2003-2005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1、文体、读者与思想:读文选札记,第六届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成功大学,2010年2、略论民国诗坛龚自珍形象的四个问题 龚自珍与二十世纪诗词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年3、中国美学与解释学札记 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4、寒山诗里的马祖与石头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与小川隆、陈蕾合作)5、略论中国文化意象的生产 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1、专著中国诗学之精神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获华东地区理论读物一等奖。2、专著跨过的岁月:王元化画传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获上海市新闻出版署2000年度十佳图书奖。3、 论文生生之证:中国诗学的时间体认获1992-94年度上海市社联优秀论文奖。4、 论文论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性格及思想史意义获1996-98年度上海市社联优秀论文成果二等奖。5、 论文论陈寅恪的古典今事解诗方法获1998-2000年度上海市社联优秀论文成果三等奖。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方勇性别男出生年月1956年6月最终学历博士后职 称教授电 话学 位博士职 务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主任、诸子学刊主编传 真所在院系人文学院中文系E-通信地址(邮编)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方向先秦文学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本科生课程有:1、庄子讲读,专业基础课,周学时二,共五届,学生总数为160余人。 2、 先秦诸子研究,专业基础课,周学时二,共4届,学生总数为200余人。 3、中国文学史,基础课,周学时四,共2届,学生总数为120余人。研究生课程有:1、庄子学史,专业课,周学时二,共五届,学生总数为70余人。 2、先秦文学史,专业课,周学时二,共五届,学生总数为80余人。承担的实践性教学:指导本科毕业论文11篇,本科函授论文16篇、自学考试论文16篇、夜大学论文5篇,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15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12篇。参与的教学研究课题:1、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华文化经典专书讲读(“全国百门精品课程建设计划”),2004年2007年。2、 上海市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国学专书讲读,20062009年。3、 华东师范大学教材建设项目,20052006年。教学研究论著:1、大学经典: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2、大学经典:老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庄子讲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年4、卮言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5、庄子闲读,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年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1、庄子讲读于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2、中华文化经典专书系列讲读于2005年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庄子讲读于2005年被评为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1、主持庄子生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研究上海市立项,20072010年2、主持庄子学史,教育部立项,2000年2005年。3、主持庄子纂要要,高校古委会立项,20062007年。近五年来学术论著:1、庄子学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2、庄学史略,巴蜀书社,2008年3、庄子诠评(增订版),巴蜀书社 2007年4、魏晋佛学与庄子学的互相倚重,浙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归青性别男出生年月1956年1月最终学历博士职 称副教授电 话学 位博士职 务传 真所在院系人文学院中文系E-通信地址(邮编)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方向魏晋隋唐五代文学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本科生课程有:1、中国文学史(上),基础课,周学时4,共五届,学生总人数160余人。2、文选讲读,专业基础课,周学时二,共五届,学生总人数300余人。研究生课程有:1、六朝诗学史,专业课,周学时二,共一届,学生总人数20人。2、汉魏六朝文学专题,专业课,周学时二,共三届,学生总人数15人。3、宫体诗研究,专业选修课,周学时二,共三届,学生总人数40人。承担的实践性教学:指导本科毕业论文19篇,本科函授论文23篇、自学考试论文25篇、夜大学论文7篇。指导硕士研究生论文7篇。近五年来教学研究论著: 1、中国古代文学(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教材)(参预撰写),商务印书馆2007年2、唐诗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3、南朝宫体诗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如何处理“下一课”,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6期获得的教学表彰 /奖励:1、2007年上半年,为中文系2004级开设的文选讲读获“最受学生欢迎课程”2、2007年下半年,为中文系2004级开设的中国文学史(上)获“最受学生欢迎课程”3、2008年上半年,为中文系2005级开设的文选讲读获“最受学生欢迎课程”4、获华东师范大学 “2008年优秀任课教师奖”5、获华东师范大学 “2009年优秀任课教师奖”。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近五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二十世纪宫体诗研究述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二十二辑2、观赏性:宫体诗的基本特质学术月刊2005年4期3、人物形象描写:宫体诗在诗歌艺术上的新贡献天府新论2005年5期4、宫体诗渊源论二题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3期5、佛教与宫体诗关系新探学术月刊2008年7期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王冉冉性别男出生年月1971年3月最终学历博士职 称副教授电 话学 位博士职 务传 真所在院系人文学院中文系E-通信地址(邮编)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本科生课程有:1、史记讲读,专业基础课,周学时二,共五届,学生总人数160余人。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基础课,周学时四,共五届,学生总人数300余人。 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基础课,周学时三,共五届,学生总人数300余人。 3、 中国古代文学史(网络),基础课,周学时二,共五届,学生总人数5000余人。研究生课程有:明清小说研究专题,专业课,周学时三,共四届,学生总人数48人。承担的实践性教学:指导本科毕业论文18篇,本科函授论文20篇、自学考试论文22篇、夜大学论文7篇。指导硕士研究生论文5篇。主持与参与的教学研究课题:1、 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教材建设项目红楼梦讲读,20092010年。2、 主持华东师范大学通识课程培育项目红楼梦研究,2005年2007年。3、 参与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华文化经典专书讲读(“全国百门精品课程建设计划”),2004年2007年。4、 参与上海市华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国学专书讲读,2006年2009年。5、 参与华东师范大学教材建设项目,20052006年。教学研究论著:1、奇情聊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10月。2、史记讲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3、唐宋散文选修读本,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5年6月。4、小说在明清时期的接受历程,中文自学指导2007年第2期。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1、红楼梦研究于2009年获华东师范大学通识课程建设优秀成果奖2、史记讲读于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3、中华文化经典专书系列讲读于2005年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4、史记讲读于2005年被评为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1、参与中国小说学史课题,教育部立项,2002年2006年,负责“清代小说学史”部分。2、参与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42007年,负责清代小说文体流变研究。3、主持华东师范大学预研究项目清代小说学思想史,20082010年。近五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1、红楼梦中的生命立场,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1期。2、清代小说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反思,文艺理论研究, 2008年第3期3、内丹道派与西游记在清代的文本阐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1期4、对红学考证的方法论反思,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1期5、章法:论金圣叹小说评点的叙事学,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二十四辑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查正贤性别男出生年月1973.10最终学历研究生毕业职 称副教授电 话学 位博士职 务传 真所在院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E-通信地址(邮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方向魏晋隋唐五代文学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本科生课程:1、论语讲读,专业基础课,周学时二,共二届,学生总人数62人。2、中国文学史(一) 基础课,周学时四,共二届,学生总人数155人。研究生课程有:唐代文学专题, 专业课,周学时三,共一届,学生总人数12人。承担的实践性教学:指导本科毕业论文14篇,本科函授论文11篇、自学考试论文14篇、夜大学论文3篇。指导硕士研究生论文5篇。近五年来主持与参与的教学研究课题:1、 主持华东师范大学通识课程培育项目唐诗讲读,2006年2008年。2、 参与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华文化经典专书讲读(“全国百门精品课程建设计划”),2004年2007年。3、 参与上海市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国学专书讲读,20062009年。4、 参与华东师范大学教材建设项目,20052006年。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1、论语讲读于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2、中华文化经典专书系列讲读于2005年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论语讲读于2005年被评为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4、2006年上半年,为中文系2004级开设的论语讲读获“最受学生欢迎课程”。5、2008年上半年,为中文系2003级开设的论语讲读获“最受学生欢迎课程”。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参与中国文化意象的再生产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重大课题(20082010年)。主持在情志与话语之间隐逸与唐代诗歌研究,教育部2009年后期资助项目。近五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1、元兢诗人秀句序释论兼论其诗学对初盛唐诗歌发展之意义,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2、从声病到体势论龙朔开元间诗学发展及其实践,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5期。3、暮归的诗学:孟浩然的诗艺习得与超越,文学遗产2006年第5期。4、以情纬文?论中国文学史的抒情结构及其困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2期。5、论制举与唐代社会隐逸风尚的关系,文学遗产,2009年第5期其中,从声病到体势论龙朔开元间诗学发展及其实践于2008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3. 教学队伍情况3-1人员构成(含外 聘教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科专业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胡晓明男1955,8教授文艺学课程负责人,主讲文选讲读并编写教材、网站录像方勇男1956,6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主讲庄子讲读并编写教材归青男1956,1副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主讲文选讲读,教学指导,课后辅导王冉冉男1971,3副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主讲史记讲读并编写教材、网站建设与维护、网站录像查正贤男1973,4副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主讲论语讲读并编写教材、网站录像3-2教学队伍整体结构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国学专书系列讲读教学组的成员,全是文学博士,知识结构能够很好覆盖国学专书系列讲读所需的各学科领域,其中一名是北京大学博士后,两名是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两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三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已经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学缘结构优化组合的教师队伍。课程负责人胡晓明教授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中国江南文学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主讲教师方勇教授的庄子研究享誉海内外,曾主持召开国际庄子研究会议。主讲教师归青与青年教师王冉冉查正贤多次获教学奖项,所编著的教材被台湾香港购买了版权。从年龄结构来看,是最佳的青壮年结合,而且还形成了科研、教学梯队。师资配置(含辅导教师)合理,师生比例约1:8左右,非常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3-3教学改革与研究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我们的教学改革立足于高校,纵深于文化,着眼于大学生,以论语史记文选庄子四部书为抓手,从教材、师资、课程等方面进行制度化的专书讲读建设,取得了多方面的教学研究成果,较好解决了许多重要问题:一、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四部经典正好具有塑造民族精神的根源性与派生人文内涵的核心地位,本课程又把教师研究性的“讲”与学生深入细致的“读”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扎扎实实研读具体作品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传统的浸染,具备根源性的人文素养。这就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技能的培养,而且还对人文教育进行了重构与强化,很好解决了高校教育急功近利,重知识、技能而轻人文教育的问题。二、通过对四部经典的文学史链接与文化史拓展,使学生了解到它们在文明进程中的伟大地位和重要作用,认识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全球化潮流中学习、弘扬民族文化,很好解决了高校教育将“全球化”误解为“西方化”,对传统文化重视不够的问题。三、打破了文、史、哲学科传统的人为界限,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新的结构优化,强调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全面性与系统性,将这四部文化经典融会贯通、链结聚合,帮助学生走进中华文化的内在血脉,使学生在深入、细致研读原典的基础上还能够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中华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整合能力,有助于形成较宽的知识兴趣和较高的思想视点。四、编写出了高质量的系列教材论语讲读、史记讲读、庄子讲读与文选讲读,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五、以网络为平台进行远程教育,以“课程描述”、“电子教材”、“教案精选”、“教学录像”、“资料链接”、“前沿关注”、“互动交流”等栏目帮助学生在线学习,将“专业性”与“大众化”结合起来。六、由于受旧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概论式、简介式的课程太多,妨碍了学生真正深入传统文化。我们的教学改革非常看重对原典的细读与精讲,而且,打破了僵硬的“讲授接受”课堂教学方式,增加学生课堂讨论的分量,力戒至今仍在一些高校流行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结合教材实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发言、讨论,甚至争论,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大胆创新。七、从课程设置来看,高校选修课的设置比较随意、主观,缺乏系统性、稳定性,不利于以人文经典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的教学改革将国学专书的讲读定位为基地班学生的必修课程,以系列课程的形式彼此呼应、相互渗透,为人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化保障。八、在考核方式上也进行了改革:减少单一的卷面笔试方式,减少死记硬背题目的成分,适当增加能力考核的比例。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让学生就某一专题自己动手找材料,进行阅读、分析;期中考核让学生提交研究性的小论文;期末时,也会有些基本知识的考核,但主要还是考核学生理解、思考的能力。3-4青年教师培养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1、长期以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有一大批全国著名的优秀学者队伍,长期从事人文教育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优良的教学传统。我们积极利用这一优势,通过结对子的方式,鼓励青年教师向老教师学习、请教,同时,也组组织老教师用听课、座谈的方式,评议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情况,总结成绩,发现不足,及时扬长补短。这样的工作已作为一个制度,长期坚持不懈。目前,国学专书讲读课程已经形成了中青年教师为骨干、青年教师挑重担的教师队伍,层次分明,衔接性高,保证了国学专书讲读课程的教学质量。2、我们还支持青年教师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有关的公选课、通识课,如唐诗讲读、红楼梦研究等课程,将国学专书讲读课程延伸,形成以国学专书讲读课程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群。青年教师的学业专长得到了发挥,积极性高,同时也拓展了国学专书讲读课程的内涵,使学生受益。3、为青年教师设立了“创新基金”、“研究基金”、“著作基金”、“教学建设基金”、“教材建设基金”,以科研、会议资助的方式,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与教学会议,经常组织教学观摩、讨论,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研究水平。4、支持青年教师的“丽娃文化沙龙”,使青年教师之间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交流,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互相学习与彼此进步。总之,我们采取各种有利于青年教师发展的措施,关心青年教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凝聚人心,激发热情,广大青年教师在愉悦、舒心的工作环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同时,也在不断地做好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不断吸收、补充新鲜血液,保证教学研究队伍的相对稳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青年教师查正贤所撰论文从声病到体势论龙朔至开元间诗学发展及其实践(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5期)于2008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在情志与话语之间隐逸与唐代诗歌研究获教育部2009年后期资助项目。所担任课程曾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年终考核多次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课程”,还曾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2009年后期资助项目。青年教师王冉冉所担任的课程有两门曾被评为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有一门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年终考核多次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课程”,曾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华东师范大学通识课程建设优秀成果奖、华东师范大学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一等奖。所主持的清代小说学思想史被华东师范大学预研究项目立项,还参与了教育部立项的中国小说学史课题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流变研究。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4课程描述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在全球化背景下,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不言而喻。注意到这一问题的高校,基本上都有了民族文化原典讲读的课程,但是有的偏重于全体大学生的传统文化道德教育,有的偏重于专业性、学术性更强的系列专书精读课程。前者的问题是太大众化,课程量则过于小。后者的问题是太专业性,课程量则过于大。我们目前所采取的是中间路线。首先,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把课程建设与文科基地建设联系起来,打破学科的人为限制,以“大中文”理念将多种学科综合交叉,使各专书的讲读分则独当一面,合则形成体系,既不像普及性课程那样的浮泛轻浅,又不像选修课那样因各自为政而成为“散兵游勇”。接着,我们优化组合了教师队伍,形成了青壮年结合的年龄结构、全是文学博士的阵容以及人文学院的最佳学缘结构,组建了科研与教学梯队,师资力量相当雄厚,发展态势很好。后来,我们被学校纳入教学建设基金项目、教材建设项目、精品课程建设计划,编写出高质量的系列教材论语讲读、史记讲读、庄子讲读与文选讲读(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以多媒体与网络为媒介扩大教学成果,及时引入新成果、新信息,将旧学与新知结合起来,将专业性与大众化结合起来。4-2 理论课或理论课(含实践)教学内容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一办学定位:1 华东师范大学是一所直属于教育部领导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学校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与人文素养,具有良好的实践和创业能力,同时又必须懂得“以人为本”的道理,尊重人,同情人,有远大理想和高尚的品德,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2 华东师范大学是一所重点师范大学。我校培养的本科学生,多数将来会做中学教师去教育初中、高中的学生,也有不少学生去从事新闻、出版、企业等方面的工作,对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文素养有着更高的要求。学校打破文理科界限,努力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注重实践性,使学生把对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理解落实到实践运用的层面。3 华东师范大学是一所有着优秀的人文教育传统、以人文学科见长的高校。在五十多年的办校过程中,我校形成了多学科发展齐头并进、以人文学科见长的办学特点和格局,人文学科教育有着优良的传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二课程目标定位: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溶入世界视野,据著名汉学家杜维明先生的助手黄万盛先生介绍,哈佛人文学科的名教授们(以史华慈教授为领袖)曾长期坚持“读经班”:以原典的形式研读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其中就包括中华传统文化的两部经典论语、庄子。海内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方法也日趋多元、与多种学科相交叉:哲学、史学、文学、美学、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符号学、阐释学、系统论不一而足。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化与大众化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出现了不少注译本与通俗性读物,网络与多媒体亦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越来越多地参与传统文化的评介。不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弘扬还存在着一定问题。从课程建设来看:1、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多是浮光掠影的概述、泛泛而谈的通论、断章取义的节选,于是,学生缺乏根源性的学养,具体表现为:读原典缺乏制度化的保证;对传统文化缺少原汁原味的了解,无论对传统文化是褒是贬都不能抓住要害。2、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未形成合理结构,有待优化。以论语、庄子、史记、文选为例,它们分属古代目录分类中的“经”、“史”、“子”、“集”,每一部都有自身的学统,可从古代延伸到现当代,可由自身的学统辐射于多种学科,单从文、史、哲任何一门学科的角度对它进行解读与阐释都失之片面,而高校对这些文化经典的课程设置却未能考虑到这些因素。3、对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不够到位,“故纸堆”尚未能与“新思想”有机结合起来。4、专业性与大众化未能有机结合,“专业性”了就只是局限于小圈子,“大众化”了就不免流于浅俗、以讹传讹。华东师范大学注意到上述问题,将国学专书系列讲读课程纳入多种教学建设项目中。本课程的专业定位与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全球化”背景下,凸显民族文化的经典之作,了解其在文明进程中的伟大地位与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纠正将“全球化”沦为“西方化”的错误倾向。2、学识与技能之外,通过对人文经典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品位,增进学生的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健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体会到精神的魅力、人文的丰采,把治学与做人统一起来,使智能与灵魂的成长皆得裨益。3、贯彻“大中文”的教学理念,打破人为的学科局限,以四部国学经典为载体,打通文、史、哲,综合多种学科,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具有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的文化评判能力与文化整合能力。4、及时引入前沿成果,以新思想阐释旧经典,发掘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5、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程的专业性与大众化能够得到很好的结合。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1、论语讲读:第一章 论语及孔子思想简介(3学时)第一节 孔子的生平、时代背景第二节 论语的成书与流传第二章 学而第一(4学时)第一节 论语的“学”第二节 “孝”、“君子”的观念第三章 为政第二、八佾第三(4学时)第一节 孔子的德政观念第二节 孔子的礼乐观念第四章 里仁第四公冶長第五(4学时)第一节 “仁”的观念及其提出方式第二节 “仁”的观念在后世的影响第五章 雍也第六述而第七(4学时)第一节 孔子论人、择人的准则第二节 孔子的述作观念与传统士人的著述理想第六章 泰伯第八子罕第九(4学时)第一节 传统思想中“命”的观念、对利的态度第二节 “斯文”与传承文化的使命感第七章 乡党第十、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4学时)第一节 孔子的日常生活与礼仪实践第二节 “仁”的特征再认识第八章 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3学时)第一节 孔子的为政观、正名观第二节 孔门诗学观与后世文学观念的发展第九章 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4学时)第一节 君子固穷与人格气节第二节 博学与专情:学的多与一第十章 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4学时)第一节 孔子的出处观念与传统士人的出处大节第二节 孔门后学的思想分歧与儒家学说的流衍2、史记讲读:第一章史记概述(4学时)1、后人对史记的的基本评价2、史记的实录精神。“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学术功力。史识超卓,将个人感情渗入史书之中却又能秉持公心,博极群书却又能“成一家之言”。司马迁严谨的史学态度。3、太史公对史体的创例与破例。史记的两种重要史法互见法与迭见法。史记深刻的史学精神。史记丰富的史学内容与详备严密的史学体系。4、史记的文学成就:在文人被俳优视之,文学被视为“雕虫小技”的时代,司马迁的“重文”倾向。文人传记在史记中的地位。史记纪传体例以及人物,事迹对后世叙事文学的影响。史记典故对后世诗文的影响。史记以人为中心的纪传体体例与“文学即人学”。史记不仅能够表现人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还很好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史记将曲折生动的情节与琐碎却又有味的细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司马迁在史记中注入真挚浓郁的情感,史记的章法、句法乃至用词都颇有独到之处。 第二章秦本记(2学时)1、了解秦国从一个诸侯国发展为大一统帝国的历史进程。以本篇为个案,理解史记的互见法与“原始察终”的史学理念。理解史记的“立例”与“破例”。2、掌握“三良”,“由余兴秦”,“五羊皮”,“穆公赦贼”,“孟明雪耻”五个典故,能对前人的秦本纪评点有一个整体了解。3、联系史记的其他篇章为秦本记定位,体会司马迁的“史心”。第三章项羽本纪(2学时)1、掌握本篇所形成的重要典故。2、理解此篇的文学技巧:立体化,“复综性”的人物形象塑造。内心描写与形象描写、事件记叙的有机结合。泛写与特写的有机结合。悲剧氛围的营造。“摇曳法”。“泣数行下”与汉书中“泣下数行”的不同文学效果。“有节制的互见法”。 第四章吕太后本纪(2学时)1、联系本篇与孝文本纪中缇萦,货殖列传中巴寡妇清的事迹与司马迁的态度,体会史记中颇为进步的女性观。2、参看外戚列传,体会司马迁对外戚作为汉代一种政治力量的评判。3、联系本篇与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陈丞相世家,李将军列传,六国年表序等,体会史记中对“公德”与“私德”的不同态度。 第五章孝文本纪(2学时)1、理解本篇中“互见法”的使用所达成的效果。2、“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是本篇的关键语,由此出发理解司马迁对孝文帝的历史评判。比照秦始皇本纪,体会诏令文书在此篇中的作用。参考教材后的文化史拓展,理解废肉刑、倡节俭、简丧礼的历史功过。3体会诏令文书在此篇中的作用。对孝文帝的“仁政”、“德治”能正确评价。4掌握本篇所形成的重要典故。联系后世相关诗文,思考“圣主”与“贤臣”并不完美的搭配。 第六章表序(4学时)1、深入细致阅读三代世表序、十二诸侯年表序、秦楚之际月表序,理解司马迁的史学态度、史学精神及对历史发展之大局的深刻体认。2、三代世表序中“疑则传疑,信则传信”的史学态度。六国年表序中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观念。十二诸侯年表序中的政治理想以及对由“王道”到“霸道”再到礼崩乐坏之“仁义陵迟”历史过程的勾勒,并从中体会司马迁在史学精神方面与春秋的传承关系。秦楚之际月表序中对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对“天人之际”的辩证认识。3、深入细致阅读其他表序,体会司马迁的重要历史理念及对历史进程言简意赅的描述。4、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中“仁义”为本,“形势”为末的历史理念。5、将各表序贯穿起来,再参之以各表,体会从三代到武帝时期政治模式的变迁。 第七章平准书(4学时) 1、联系货殖列传,了解从高祖立国到汉武帝时的财经政策,尤其是汉武帝改革财经政策的背景、财经政策的具体内容及其效果、影响。均输法的实质。改革币制、算缗、告缗、盐铁官营官卖、卖官鬻爵、财货抵罪,尤其是平准、均输等财经政策的历史功过。2、司马迁“以礼义防于利”,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减少国家对经济的行政干预,鼓励自由竞争等经济思想。3、参看酷吏列传,理解武帝时财经政策与酷吏政治的关系。参看封禅书匈奴列传大宛列传等,理解武帝时财经政策与穷兵黩武、奢靡腐败的关系,体会司马迁对大一统封建王朝繁荣背后之诸多隐患的揭示。 第八章齐太公世家 (2学时)1、齐国六百余年历史中重要人物与事迹。本篇所形成的重要典故。2、司马迁“略小取大,举重明轻”的剪裁技巧。本篇与管晏列传之关系。联系本篇与鲁周公世家晋世家等相关篇章,具体理解史记中“互见法”与“迭见法”之不同。3、将本篇与周本纪孝文本纪伯夷叔齐列传等篇章综合对照,体会司马迁对“立德”与“立功”的辩证认识以及对儒家正统观念局限之处的超越。4、理解本篇与黄老之学的关系。第九章陈丞相世家 (2学时)1、本篇主要事迹与所形成的重要典故。2、联系吴起列传商君列传万石列传张丞相列传等,参照司马光资治通鉴关于“三家分晋”的一段论赞,认识司马迁“德才”观的超前性及对“长者政治”的批判。3、理一步理解司马迁与黄老之学的关系。 第十章、司马迁与黄老之学(4学时)1、了解史记中表现黄老之学的重要篇章,系统把握司马迁对黄老之学的评价与运用。 2、由乐毅列传了解黄老之学的传承谱系;由太史公自序所引论六家要旨理解黄老之学的主要观念。3、由太史公自序、齐太公世家、陈丞相世家、曹相国世家、循吏列传理解黄老之学“虚无”、“无为”、“因循“”、“阴谋”等范畴。第十一章 苏秦列传 (2学时)1、了解此篇与司马迁身世的关系。联系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汲郑列传、张耳陈余列传,体会司马迁对世态炎凉入木三分的刻画。2、以此篇为窗口,联系张仪列传,了解纵横家在战国时代的风貌及司马迁评价纵横家所体现的胆识。,体会此篇的辞令之美。3、理解此篇的文学技巧:此篇不以富于传奇色彩、引人入胜的情节取胜,而是在一叹一笑、一俯一仰的“杯水风波”中营造出颇有戏剧性的小场景、小插曲。这些小场景、小插曲点缀于他游说六国的长篇大论之中,一方面使全文的节奏得到很好的控制,一方面为又为苏秦这个独特的人物形象摄魂描神,很好地塑造了人物。第十二章 匈奴列传(2学时)1、 了解匈奴民族的疆土物产、社会制度、风俗人情、历史发展。2、联系东越列传百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与此篇,了解汉代的对外政策与司马迁对 “尊王攘夷”、“内中国而外夷狄”的妄自尊大与狭隘封闭之民族观念的超越。3、本篇所形成的重要典故。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写作手法。第十三章儒林列传(2学时)1、了解从孔子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统治者怎么样看待儒学,儒学在政治生活中起到了怎么样的作用。2、理解司马迁于儒学最为兴盛的时期“废书而叹”的原因。理解司马迁的“废书而叹”是感慨儒学虽然开始为统治者所礼遇,却已被异化为功名利禄之学。其实,司马迁对先秦儒是相当尊重的,并无侯国的孔子被列入世家,儒家的经典六经又是司马迁作史时的重要参照考信于六艺(伯夷叔齐列传),可是,尽管儒学在武帝时被奉为官学,儒生地位大大提高,这时的儒学反而沦为利禄之学,阿世之学,记诵之学,儒学的真精神反而丧失了,所以司马迁要为之废书而叹。 第十四章 司马迁与儒学(2学时)1、了解史记中表现儒学的重要篇章,系统把握司马迁对儒学的评价与运用。2、联系儒林列传与孔子世家孟子荀卿列传仲尼弟子列传李斯列传叔孙通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领会司马迁对先秦儒的称颂与对秦汉儒者的批判。3、联系上述篇章与太史公自序、齐太公世家、陈丞相世家、曹相国世家、循吏列传,理解司马迁对儒学的评价。第十五章游侠列传(2学时)1、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侠”不仅受到法家的否定,还受到儒墨的“排摈”。2、了解此篇中“侠”的三种类型:季札、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之类的卿相之侠,朱家、剧孟、郭解之类的布衣之侠,以及“设财役贫”、“侵凌孤弱”的“暴豪之徒”。理解司马迁的写作重点是布衣之侠。3、“侠客之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