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精品课程申报书-东华大学_第1页
机械原理-精品课程申报书-东华大学_第2页
机械原理-精品课程申报书-东华大学_第3页
机械原理-精品课程申报书-东华大学_第4页
机械原理-精品课程申报书-东华大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课程申报表(本科) 申请学校 东华大学 是否部属是否已获市级精品课程 获奖年度 课 程 名 称 机械原理 课程层次(本/专) 大学本科 课程类型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验)课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工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机械类 课程负责人 孙志宏 申报日期 2008年4月28日 填 写 要 求一、 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四、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五、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1 课程负责人情况1-1基本信息姓 名孙志宏性别女出生年月1968年3月最终学历博士研究生职 称教授电 话-108学 位工学博士职 务副院长传 真所在院系机械工程学院E-通信地址(邮编)上海市松江区大学城人民北路2999号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邮编: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1-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讲授主要课程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学生总数机械原理专业基础课48届800机械设计专业基础课46届600工程设计制图专业基础课41届60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名称学生总人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600机械设计课程设计500毕业设计/论文届 数本科生人数硕士生人数2002届422003届222004届122005届/12006届222007届/42008届13教研论文编号题 目刊物名称时 间1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进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验室研究与建设, 2007年2机械设计教学与CAD应用的紧密结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第十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2006年3关于典型的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功能及结构的探讨高等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教学研究课题编号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1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现代化的研究与实践教育部2001.7-2003.10主要参加者2机械原理CAI课件的研制上海市教委2000-2001主持3上海市重点课程“机械原理”建设上海市教委2008-2010主持4上海市重点课程“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建设上海市教委2007-2009参加4东华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东华大学2002.9-2004.9主持5机械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东华大学2004主持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2007年,指导大学生获得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07年,指导研究生获得“科创杯”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奖二等奖2005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排名第一)2006年,获得桑麻奖教金;2006年,指导大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006年,指导大学生获得上海市大学生工程问题挑战赛一等奖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东华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入选东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1999年,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获得唐翔千奖教金1-3学术研究学术研究课题序号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1并联机器人的宽容控制及虚拟模拟解耦器教育部2000.6-2002.12主 持2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现代化的研究与实践教育部2001.4-2003.10主要参加者3管道清洗机器人研制上海市科委2003.9-2005.6主要参加者4基于网络环境的服装企业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横向2003.10-2005.12主 持5喷丝板微孔检测系统的开发横向2003.2-2004.7主 持6精梳机棉卷自动换卷及自动接头装置的设计横向2007.4-2008.8主要参加者7日产200吨全自动涤纶短纤维打包机产品研发,横向项目横向2007.9-2008.9主要参加者学术论文序号题 目刊物名称时 间1线阵CCD小幅角位移测量输出信号处理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2线阵CCD小幅角位移实时检测系统微计算机信息2007年3转杯纺纺杯支撑装置的改进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4Research on Eliminating Set-Marks by Image ProcessingQuality Textiles For Quality Life, (The Textile Institute 83rd World Conference)2005年5基于NET的服装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5年6并联机器人单关节的公式法模糊控制研究机器人2002年7基于Matlab的气动伺服系统测控实验平台东华大学学报2003年2.主讲教师情况(1)2-1基本信息姓 名庄幼敏性别女出生年月1957年7月最终学历大学本科职 称副教授电 话学 位工学学士职 务教师传 真所在院系机械工程学院E-通信地址(邮编)上海市松江区大学城人民北路2999号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邮编: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讲授主要课程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学生总数机械原理专业基础课45届470机械设计专业基础课47届570机械设计基础专业基础课51届56工程设计制图专业基础课44届280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名称学生总人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270机械设计课程设计670制图大测绘84毕业设计/论文届数本科生人数硕士生人数2004届1/2006届2/2008届2/教研论文编号题 目刊物名称时 间1CAD与机械设计教学紧密结合机械设计教学研究2004年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2005年,上海市教学改革三等奖2006年,参与指导大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006年,指导大学生获得上海市大学生工程问题挑战赛三等奖2004年,全国机械设计网络课件决赛优秀奖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学术研究课题编号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1温度测试人模设计横向2006.1-2006.7主要参加者学术论文编号题 目刊物名称时 间1经编机十杆机构运动误差综合机械设计与研究2002年2全铰链大行程速比系数机构设计中创新思维原则的应用东华大学学报2003年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主讲教师情况(2)2-1基本信息姓 名高志民性别男出生年月1949年10月最终学历研究生职 称副教授电 话学 位工学硕士职 务主干课程组组长传 真所在院系机械工程学院E-通信地址(邮编)上海市松江区大学城人民北路2999号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邮编: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讲授主要课程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学生总数机械设计基础专业基础54届320机构分析设计研究生5届110工程设计制图专业基础25届350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名称学生总人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220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220机械制图大作业60毕业设计/论文届 数本科生人数硕士生人数2004届12006届22008届21教学研究课题编号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1提高学生计算机设计制图能力的教学实践东华大学2002.-2003.主要参加者2机械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东华大学2004主要参加者3上海市重点课程“机械原理”建设上海市教委2008-2010主要参加者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2007年 指导大学生获得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07年 上海市育才奖2006年,参与指导大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006年,指导大学生获得上海市大学生工程问题挑战赛三等奖2005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2002年、2004年,分获东华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学术研究课题编号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1基于网络环境的服装企业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横向2003.10-2005.12主要参加者2日发纺织机械发展战略研究横向2004.7-2005.9主要参加者3设计与成衣生产线横向2002.9-2004.10主要参加者学术论文编号题 目刊物名称时 间1基于NET的服装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5年2平面四杆机构极位夹角的取值范围东华大学学报2003年3并联机器人单关节的公式法模糊控制研究机器人2002年4渐开线齿廓齿轮副引入约束数目的研究机械设计与研究2002年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主讲教师情况(3)2-1基本信息姓 名骆袆岚性别女出生年月1976年10月最终学历硕士研究生职 称讲师电 话学 位工学硕士职务教师传 真所在院系机械工程学院E-通信地址(邮编)上海市松江区大学城人民北路2999号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邮编:研究方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讲授主要课程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学生总数机械基础实验专业基础25600机械基础实验课专业基础22376计算机信息检索公共8130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名称学生总人数三维造型设计100认识实习650制图大作业90毕业设计/论文届数本科生人数研究生人数2004届1/2005届1/2007届1/教学研究课题编号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1机械基础实验双语教学建设东华大学2007.12-2009.12主持2机械基础实验精品课程建设东华大学2005.1-2007.10主要参加者3机械基础实验示范中心建设东华大学2003.3-2005.3主要参加者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2005、2007年,参与指导学生分获上海市大学生三维设计大奖赛一等奖、二等奖2004、2005年,参与指导学生分获上海市大学生机电21世纪毕业设计大奖赛二等奖2004、2007年,指导学生分获东华大学校级优秀毕业论文2004年,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2-3学术研究近五年承担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学术研究课题编号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1冶金轧辊的小功率熔覆涂层和应力快速调整关键技术研究科技部863项目2003.3-2005.6主要参加者2钢板轧制中大型铸铁轧辊的振动时效上海市科委2003.3-2007.12主要参加者3新一代高性能化纤切断刀关键技术研究上海市科委2006.9-2008.9主要参加者学术论文编号题 目刊物名称时 间1Student-centered instruction in the introductory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course for non-majorsICCSE 2006,ISTP检索2006年2新一代高性能化纤切断刀关键技术研究摩擦学报,EI收录2006年3高校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国教育教学杂志2005年4化学短纤维切断刀的发展纺织学报2004年5遵循教育心理学原则,避免学习负迁移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3.教学队伍情况3-1人员构成(含外 聘教师)姓 名性别年龄职称学科专业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孙志宏女40博士教授机械设计及理论负责人庄幼敏女51副教授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讲教师实践环节指导教师高志民男58副教授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讲教师实践环节指导教师毛立民男52教授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讲教师实践环节指导教师骆袆岚女32讲师在读博士机械制造主讲教师实践环节指导教师王永兴男 40副 教 授在读博士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讲教师实践环节指导教师单鸿波男34副 教 授博士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讲教师实践环节指导教师3-2教学队伍整体结构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本课程的教学队伍共有7人。教师队伍情况如下:学历结构方面:教学队伍中,所有教师具有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其中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85.7%,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28.6%。年龄结构方面:教师队伍中,55岁以上的主讲教师1位,占14.3%,45-55岁的主讲教师2位,占28.6%,45岁以下的主讲教师4位,占57.1%,其中5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共4位,占57.1%。学缘结构方面:7位主讲教师中,其中有5位分别从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青岛大学、中国纺织大学获得机械工程的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学缘结构丰富、多样。师资结构方面:本课程的7位主讲教师中,其中教授2位,副教授4位,讲师1位。高级职称人数共6位,占85.7%。他们都同时承担本门课程的实践环节指导任务,每年面向学生人数为200余名,主讲授课教师3位,实践环节指导教师4位。本教学队伍中的教师均长期从事本科生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指导、及课程设计环节的指导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教学态度认真,责任心强,积极参加教学法的研究和教学改革,教学效果优良,受到学生的好评,历年来学生评教成绩均为优秀。主持或参加的教学改革项目曾获得国家级、上海市级、以及校级教学成果奖。3-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近五年来,主要围绕以下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并取得一定效果:1)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现代化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参加项目)。内容:围绕我校学分制教学改革,以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持,建立网络化教学管理平台,提高我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为推进学分制改革做出很大贡献。2) 面向新世纪的“机械原理”课程改革,校级教改项目,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内容:为了适应课时压缩与授课内容增加的矛盾,任课老师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先后出版发行机械原理CAI课件一套(被全国10余所高校购买使用),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机械原理网络课件”, 为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 该网络课件不仅有中文版,还有英文版。认知实验教学环节,采用小班化指导、双语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很好,深受同学欢迎。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团队形式进行训练,训练的题目不再千篇一律,内容也不仅仅停留在方案设计、循环图、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等,而是鼓励学生运用三维设计软件,将设计方案进行三维造型和运动仿真,同时进行运动学分析。这样不仅提高了同学的兴趣,也加快设计进程,使同学得到综合能力的训练。3)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并多次获奖。内容:通过课程设计环节和日常教学过程中的精心安排,注意发现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学生,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对他们提出的好想法进行扶持和鼓励,指导他们参加各种竞赛。近几年,指导的学生先后获得2008年,第六届陈嘉庚青少年发明三等奖2007年,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07年,“科创杯”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奖二等奖2006年,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006年,上海市大学生工程问题挑战赛一等奖2008年,发明专利“残障人士辅助驾驶系统装置”获得授权,(授权公告号:CNC)从2007年起,联合教务处和校团委,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举办了“创想杯”东华大学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为更多的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创新设计施展才华的机会。首届就吸引了五十多名各年级学生、十多项创新设计作品参加比赛。这项赛事将每两年举办一次,长期进行下去。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机械原理”课程被评为上海市重点课程和东华大学精品课程,与本课程建设有关的教改项目多次获得校教学成果奖。任课教师也因为出色的教学成果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教系统三.八红旗手”,上海市“育才奖” 、香港“桑麻奖教金”,校优秀青年等称号。3-4师资培养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要构建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并实现教学质量,乃至学校发展建设的可持续性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以及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前提和保证,在近五年来,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青年教师加强培养,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1) 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设立导师制度。为每个新进校或新开课的教师,配备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指导,包括听课、批改作业等。课程组定期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研讨。让新教师尽快掌握本课程的知识要点,授课技巧和方法,保证教学质量。2) 培养青年教师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风范,热爱教育事业,对同学充满爱心,以极大的热情进行工作。同时也给予青年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 使青年教师树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职业道德风范;鼓励他们承担和主持教改项目,以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工作中面临的各项任务。3) 关心青年教师的自身成长,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和出国进修,目前,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全部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全体教师中,有2位教师在读博士,2名教师曾出国进行双语教学的培训,1名正在积极申请,3名教师主持横向科研项目,3名教师主持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同时,每年鼓励和资助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学研讨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以提高和扩大青年教师的影响力、拓展教学思路、开拓视野,为后备队伍的培养打好基础的目的。经过几年的实践,队伍中的中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近两年的学生评教中,课程组成员的“学生评教”优良率达到100%,深受学生欢迎。在近三年内,先后有1位教师晋升教授,2位教师晋升副教授职位,1位教师获得东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称号。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也有了极大的提升,现有科研项目组成中,青年教师项目比例接近50%,增强了研究能力,拓展了知识面,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工作。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4课程描述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我校创建于1951年,前身是华东纺织工学院,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1960年就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建校之初设定了三个专业:纺织、纺机、染整。在纺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机械原理就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当时的教学主要是照搬苏联的教育方法,教材是苏联的翻译本,课程授课学时多,作业量大且难度高。在1966年-1976年期间,由于十年文革的影响,教学建设、课程建设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进展。文革以后,课程建设得到任课老师的普遍重视。以华大年老师为代表的老一代主讲教师,潜心进行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教材的建设,他们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机械原理、机构分析与设计等教材,其中机构分析与设计,机械原理获得国家级和上海市级优秀教材,为提高我校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也给后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在教师科学研究基础上申请的发明专利“双摆线齿轮减速器”获中、日、德、意、法、英、美七国授权.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教师陆续退休,中青年教师担负起主讲的重担。近几年,课程数量的增加,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图等传统课程的课时都被大幅度减少,但由于学科的发展,需要讲授的内容却不断增加,这给任课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形下,课程组的老师积极进取、苦练内功,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学习,如每年参加全国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机械类课程论坛,虚心学习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同时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研究和改革,先后承担了国家级、市级和校级教改项目近10项,使教学效果和质量不断提高。目前,我们承担了“机械原理”上海市重点课程和“机械原理双语教学的建设”校教改项目,重点进行双语教学、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的撰写、英文网络课件开发等任务,预计在2010年底完成上述建设。 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东华大学是国家重点大学,地处上海市。学校积极推行“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国际化的办学视野和严谨求实的教学管理,面向全球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机械工程学院前身是纺织机械系,是我校建校初期的三大系之一。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为教育部重点扶持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和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专业培养和课程体系中处于主干地位。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贯坚持“以增强和提高学生对机构或机器的认知、实践、设计能力为出发点,围绕国家教指委制定的教学大纲进行授课,同时,在课堂授课、课程设计和课外科技活动等环节中分别引入计算机设计与分析、实物加工制作、双语教学等内容,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相结合,使学生具有创新设计的意识、掌握机械产品设计和制作的基本能力,同时掌握现代计算机软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其他机械设计的后续环节,从而为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机械原理整个课程由浅入深,重点突出,由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常用机构及其设计机械传动方案设计,贯穿这一主线,进行以下多个知识点的学习。序号课程内容学时数12第一章 绪论22第二章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83第三章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84第四章 机械中的摩擦和机械效率45第五章 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86第六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67第七章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88第八章 齿轮系及其设计89第九章 其他常用机构及组合机构410第十章 机械的平衡411第十四章 机械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2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机械原理课程的重点是通过对机构的组成原理、机构运动学分析的方法、机械中力的类型和求解方法、各种常用机构的运动原理和设计方法的学习,最终掌握拟定机械运动方案的能力,具有设计和分析简单机械能力,以适应社会对机械设计技术人员的开发和研制能力的要求。2008年以前,我校的机械原理课程在第三学年的上学期开课,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与以往学习的课程,如数学、力学等不同,它与工程实际的联系更紧密。对大多数没有工程实践经历的同学老说,这门课程的入门比较困难,特别是各种机构的实际运动状态和效果,凭几幅平面图或照片是很难讲解清楚的。另外,机构的设计、分析方法也是同学们从没有接触过的。这些都是机械原理课程的难点所在。学生也普遍反映机械原理是一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机构原理听得懂,创新机构难下手”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探索机械原理教学改革的新路,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专业建设、提高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近10年,我们的解决办法如下:1. 跟踪学科发展动态,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同学学习的热情。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本学科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涉及的领域也不断扩大。为了让同学及时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认识到学科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习积极性,任课教师阅读大量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并进行归纳整理,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地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同学,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和拓展视野。如微型机械(Micro-mechanism)、纳米机械(Nano Machine)、挠性机械(Compliant-mechanisms)、机器人技术(Robotics)等机械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研究内容和成果,以及机械学科在航空航天、深海作业、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应用等。同时,CAD、CAE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现代机械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将三维虚拟样机技术、参数化设计技术和计算机运动仿真技术结合在“机械原理”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一同讲授,使学生既可以及时掌握最先进的机械设计手段,加快设计进程,同时也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同学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 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立体化教学,成效显著。现在课时数减少了,而授课内容却有所增加,如果再采用传统的板书将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从1996年开始,我们就探索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多媒体授课,先后尝试用Visual C语言、Authorware软件、Visual Basic软件、PowerPoint软件制作电子课件,提高上课效率。另外,为了避免任课教师再“搬运”实物模型和挂图,丰富教学素材,先后探索运用3Dmax软件、Solidworks、ADAMS等三维设计和分析软件将常见的机构制作成三维动画,像齿轮范成这样的以往难以理解的概念也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机构运动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我校在2000年出版的机械原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被全国10余所高校使用,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我们还自行开发了机械原理网络课件,并进行网络环境下基于知识点的素材库、资源库的建设,所有的机构三维动态仿真全部发布在网上,从而便于同学课后复习、自学,也便于教师灵活组织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素材库和资源库的建设,在同类课程的网络课件中,具有我校鲜明的特色。3. 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国际对话能力。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化进程,对我国机械专业技术人员的国际交流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国际对话能力,我们积极进行双语教学。先后有两位主讲教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赴美国进行双语教学和教学法培训,回国后,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中进行双语教学。自编英文补充教材、英文电子授课课件,并开发英文版的网络课件,网络课件中加强了关键词汇的中英文对照,同时将国内外与机械学科有关的中英文网站推荐给学生,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对于机械原理课程中以认知性、验证性为主的实验,通过对常见机构的实物模型的观察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对机构运动特性的试验验证,加深同学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针对这一特点,我们采用相应的改革和建设措施。1. 注重教学效果,坚持“小班化”教学,让学生”Learn by DOING”近几年,我们始终坚持机械原理认知实验教学以15人/班为单位进行,这种方式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作用,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此外,部分实验要求各小组协同试验,为此对各小组的实验方案提出了如具备协调性和连续性等更高的要求,培养了学生系统思考的能力。2. 引入双语教学方法,让学生“Learn by listening”实验教学时的讲授内容与理论教学有重复性,双语教学讲授能够使学生多次接触专业外语词汇,在循序渐进中接受机械专业的专业术语,利于学习成果的巩固;实验教学重在动手操作,存在大量的实物演示,教师边做边讲解,学生边做边学习,让学生利用科学方法解决语言学习的问题,又让教师利用科学方法有步骤地开展教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从讲台后面走到学生中间进行试验讲解、演示和指导,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使得原以为枯燥的专业外语学习变得轻松。 3. 建设新型实验,引导学生建立创新意识为了引导学生建立创新性思维,我们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自主开发和购买实验设备,建设了“机构运动参数的测试和分析”、“机构创意设计”和“虚拟样机设计”等新实验,建立了从认知型、验证型实验到综合性实验,然后到设计性实验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得学生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开始之前就在创新意识培养、三维虚拟设计软件使用方面得到了锻炼。认知性实验包括:序号实践课程内容学时数1机构运动简图测绘2齿轮范成加工及参数测量3回转体的平衡实验4机构运动参数的测定5机构创新设计实验66虚拟样机设计64-2 实践(验)课教学内容4-2-1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使学生较全面、系统掌握和深化机械原理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确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械的能力”及“开发创新能力”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 1)以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拟定为结合点,把机械原理课程中分散于各章的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起来,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2)使学生能受到拟定机械运动方案的训练,具有初步的机构选型与组合和确定运动方案的能力。 3)使学生在了解机械运动的变换与传递及力传递的过程中,对机械的运动、动力分析与设计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 4)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算、绘图、运用计算机和技术资料的能力。5)通过编写说明书,培养学生表达、归纳、总结和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也逐渐提高,如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所以,我们的建设指导思想就是完成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创造条件,让同学在上述各种能力也得到训练,效果显著。4-2-2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时间为1.5周,设计题目如下:1 健身球检验分类机12.半自动平压模切机设计2半自动钻床13.电瓷帽坯件成型机3.压片成形机14.电机转子嵌绝缘纸机4.旋转型灌装机15.精压冲压机构及送料机构设计5.巧克力糖包装机16.螺钉头冷镦机6.书本打包机17.碾压式切管机7.垫圈内径检测装置18.医用棉签卷棉机8.自动洗瓶机19.自动制钉机9.高位自卸汽车20.自动链条编结机10.冲压式蜂窝煤成型机的设计21.榫槽成型半自动切削机的设计11.剥豆机22.薄壁零件冲床的设计23.螺旋挤香机传动系统设计24奶茶自动封盖打包机25自动碎纸机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题目每年不断进行补充、更新和调整。4-2-3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以2-3个同学为一个设计小组,完成老师指定的题目,每个教师指导7-9个小组。课程设计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主,教师起到点拨、引导、难点解答的作用。4-2-4考核内容与方法课程设计结束后,每组同学要提交的材料有:设计说明书一套、三维虚拟样机及计算机运动仿真的动画(光盘)、用于汇报答辩的PPT文件。具体考核内容和标准如下:1) (10分)整个实践环节遵守纪律、积极思考,无抄袭、copy他人设计现象2) (20分)设计说明书撰写格式规范、内容充实、完整且安排得当 3) (20分)方案设计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的机械原理、以及其他前期课程的知识,最终方案的合理和可行,且有创新性 4) (20分)三维运动仿真效果能够真实、合理地反应出所设计机构的运动情况 5) (10分)选用合适的方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且结果合理、正确,本课题组对最终方案具有客观评价 6) (10分)设计小组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分工明确、合作愉快,每个成员都承担一定的工作量,且参与所有设计环节。7) (10分)答辩时叙述条理清楚、明确,能够很好地表达本组设计意图 4-2-5创新与特点经过坚持不断地建设和改革,我们具有在以下几方面形成鲜明的特点:1) 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理念。一改以往所有学生的设计题目千篇一律的传统,广泛搜集合适的课程设计题目,并鼓励学生自选课题开展研究,扩大了题目的数量和类型。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不再采用“单打独斗”的模式,而是以小组(一般-人)为单位进行设计,每个小组一个设计题目,小组成员分工不同,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2) 坚持以学生的成才和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我们在教学环节中大胆实施改革,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各方面的培养。增加对设计的机构方案进行三维虚拟设计和运动学仿真的要求。例如,利用ADAMS 或SOLIDWORKS这样的三维虚拟设计软件,同学们能够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很快地在计算机里进行实现和仿真,利用软件进行空间位置和干涉状况的判断,并及时进行调整。同时,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机构的运动学分析,将分析结果与设计要求进行对比,及时进行调整直至达到要求。通过这样的改革,给学生充分的发挥和想象的空间,使他们巩固和掌握现代机械设计手段和方法。3) 注重实践,鼓励创新。我们还鼓励和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有意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同时,也根据国家或上海市各种与本学科有关的大学生科技竞赛,引导学生进行立项和设计。近三年,我们指导的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三等奖,“上海市工程问题挑战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培养的学生成绩优秀,综合素质高,先后有一名获得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奖学金前去深造,3人获得本校免试直升硕士研究生资格,1人获得上海市优秀研究生称号。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1. 教材主讲教材,机械原理西北工业大学孙桓主编、全国优秀教材。辅助教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还采用自主开发并出版的机械原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电子课件。另外为了配合双语教学,推荐给学生中外作者编写的英文版教材:1) Mechanisms and Machine Theory, Ye Zhonghe, Lan Zhaohui, M.R.Smith,High Education Press2) Robert L. Norton编写,McGraw-Hill出版社出版的Design of Machinery3) J. Robert Thrower编写, Delmar 出版社出版的Machine Design等。4) 自编补充资料机械工程专业外语为了进一步丰富同学们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和跟踪本学科国外优秀大学的教学情况及学科进展,推荐给学生的以下网站:Index of Mechanism Terminologies /rapidproto/mechanisms/The magazine of ASMECourse list of the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UCSDStudying Material for ADMAS software/cams/camdex.htmFour-Bar Linkage Analysis and SynthesisThe Antique Mechanism Design四川大学机械原理英文网站2教学环境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保证教室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授课。另外,利用校园网,借助学校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构建了机械原理网络教学平台,自主研发的中英文网络课件、授课用的电子教案、素材、习题等各种教学资源已经上网。学生可以随时在网上学习、网上练习、在线测试、查找资源,学生可以通过BBS或Email与教师进行交流。3.实践性教学环节1) 编写和出版了机械基础实验指导书,2) 学院拥有总面积达400平方米的机械基础实验教学基地、机械制造加工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中进行,其中有:a) 陈列室,提供了大量的挂图和实物模型,供学生认知感受;b) 常规实验室,提供教师与学生必要的实验设备,进行机构的运动学、动力学测试分析;c) 创新实验室,学生利用常用零件进行机构的构思和搭建;d) 学生机房,利用ADAMS 或SOLIDWORKS这样的三维虚拟设计软件,同学们能够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很快地在计算机里进行仿真验证;e) 加工中心,提供学生一些基本机构样机的加工基地,帮助同学们树立工程化的思想意识;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1.建立专业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本学科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涉及的领域也不断扩大。为了让同学及时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认识到学科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习积极性,任课教师阅读大量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并进行归纳整理,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地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同学,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和拓展视野。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