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诊+11+三焦辨证.ppt_第1页
中诊+11+三焦辨证.ppt_第2页
中诊+11+三焦辨证.ppt_第3页
中诊+11+三焦辨证.ppt_第4页
中诊+11+三焦辨证.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节三焦辨证,三焦辨证,是继叶天士之后,吴鞠通在借鉴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将风温、风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湿温、秋燥等外感病的特点归纳为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三大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1.上焦病证2.中焦病证3.下焦病证4.三焦病证的传变规律,一、上焦病证,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温邪犯肺以后,它的传变有两种趋向。一为顺传,指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而出现足阳明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即从肺卫而传人手厥阴心包,而出现邪陷心包的证候。临床表现: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西寸独大;邪入心包,舌謇肢厥,神昏谵语。,二、中焦病证,病温自上焦开始,顺传至于中焦,则见脾胃之证。由于脾与胃虽以表里相属,而其特性各有不同。故可见阳明燥热证与太阳湿热证。临床表现:面目俱赤,呼吸息粗,腹胀便秘,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黑,脉象沉涩,为阳明燥热。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细或濡数,为太阴湿热。,三、下焦病证,温病之邪,久羁中焦,阳明燥热,劫灼下焦,阴液耗损,津亦被劫,乙癸同源,肝肾受灼,故多为肝肾阴伤之证。但亦有“湿久脾阳消乏,肾阳亦惫者”。临床表现: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蠕动瘈疭,心中大动,神倦,脉虚,舌绛少苔。,四、三焦病证的传变规律(1),三焦病的各种证候,标志着温病病变发展过程中三个不同阶段。上焦病证候,多表现于温病的初期阶段;中焦病证候,多表现于温病的极期阶段;下焦病证候多表现于温病的末期阶段。其传变一般多由上焦手太阴肺经开始,由此而传入中焦,进而传人下焦为顺传;如感受病邪偏重,抵抗力较差的病人,病邪由肺卫传入手厥阴心包经者为逆传。,传变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抵抗力的强弱等因素。如病人体质偏于阴虚而抗病力较强的,感受病邪为温热、温毒、风温、温疫、冬温。若顺传中焦,则多为阳明燥化证;传入下焦,则为肝肾阴虚证。如病人体质偏于阳虚而抗病力较弱者,感受病邪又为寒湿。若顺传中焦,则多从湿化,而为太阴湿化证;传入下焦,则为湿久伤阳之证。唯暑兼湿热,传入中焦可从燥化,也可从湿化;传入下焦,既可伤阴,也可伤阳,随其所兼而异。,四、三焦病证的传变规律(2),四、三焦病证的传变规律(3),三焦病的传变过程,虽然自上而下,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的病犯上焦,经治而愈,并无传变;有的又可自上焦经传下焦,或由中焦再传肝肾的,这又与六经病证的循经传、越经传相似。也有初起即见中焦太阴病症状的,也有发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