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分析_第1页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分析_第2页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分析_第3页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分析_第4页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分析摘要长江三角洲呈现出多层次、多核心的城市KEYWORDSURBANTOURISMTOURISMCOREPERIPHERYSPATIALSTRUCTUREFORMINGMECHANISMTHEYANGTZERIVERDELTA汪宇明2002严春艳,甘巧林XX对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12。张河清,成红波XX对核心边缘理论在南岳恒山区域旅游产品开发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3。龚军姣XX认为核心边缘理论为旅游线路设计提供了科学的指导4。史春云,张捷等XX对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进行了分析5吴信值,黄翔等XX基于核心边缘理论对武汉城市旅游圈构建进行了研究6。WEAVER1998分析了客观存在的核心边缘关系的主岛屿与从属岛屿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发展对这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影响,并构建了环扣型旅游边缘空间结构模式图7。PAPATHEODOROUXX从旅游流角度探讨了区域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并构建了以旅游流为基础的区域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模式图8。PEARCE1995对带状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进行了分2/12析,把旅游核心区域分为一级与二级两个等级,并把沿一级与二级旅游核心而环绕形成的边缘区域有内及外依次分为一级至四级等四个旅游带,并对旅游度假胜地的等级进行了分析9。本文主要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LOCALHOST一、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特征一上海是长江三角洲第一层次上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旅游核心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核心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无锡等6个,其他不同等级的旅游中心城市有扬州、镇江、南通、绍兴、湖州、嘉兴、泰州、舟山等44个。其中上海城市旅游发展在长江三角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中的重要旅游极核。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中,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第一层面上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中的核心,其他城市是以上海为核心的边缘区域。二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呈现多层次、多核心的特征3/12第一层次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发展区域在我国旅游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旅游发展的核心区域。在全国旅游发展空间格局中,属于我国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中的旅游发展核心。第二层次是以上海为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发展核心,其它城市为边缘区域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第三层次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形成了以南京为城市旅游发展核心,扬州、镇江、泰州为城市旅游发展边缘区域所形成的南京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以杭州为城市旅游发展核心,绍兴部分、湖州、嘉兴部分等为城市旅游发展边缘区域所形成的杭州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以宁波为城市旅游发展核心,绍兴部分、舟山等为城市旅游发展边缘区域所形成的宁波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以上海为城市旅游发展核心,嘉兴部分、南通、苏州等为城市旅游发展边缘区域所形成的上海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以苏州、无锡、常州为城市旅游发展核心形成的苏锡常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等5大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第四层次在长江三角洲5大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体系中,每一个都市旅游圈内部还有若干二级旅游核心城市。如南京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体系中,在南京4/12为第一层面上的城市旅游发展核心之外,还有扬州、镇江、江都、丹阳等二级城市旅游发展核心。第五层次城市中的若干重要旅游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也会演化为城市旅游发展核心区域,如常州溧阳天目湖旅游度假区与溧阳市杭州新安江富春江千岛湖国家风景名胜区与杭州市、富阳市等之间的关系中,溧阳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杭州新安江富春江千岛湖国家风景名胜区属于旅游边缘区域,但因为这类旅游边缘区域因为拥有质量与等级较高的重点旅游区而逐渐演化为次一级的旅游核心区域。绍兴诸暨的五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诸暨市、绍兴市杭州天目山、大明山旅游区与临安市、杭州市湖州天荒坪省级风景名胜区、莫干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湖州市等之间的关系中,那些远离旅游中心城市的旅游边缘区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渐演化为最近距离的旅游中心城市的次一级或同级的旅游核心区域。在这个层面上,以大城市城区的旅游区为核心及城郊旅游区为边缘形成的环城游憩带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与城郊若干城市旅游核心区域形成了复杂的大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在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发展区域,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等城市已形成了比较明显的环城游憩带状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态。以上五个层次上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多层5/12次、多核心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特征。三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具有平行多极特征以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锡常为核心构成的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在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中的地位是平行的,之间相互关联,又具有明显的空间边界。这是长江三角洲第一层次上的平行多极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特征。苏锡常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中,苏州、无锡、常州都是它的城市旅游发展核心,三市构成了苏锡常都市旅游圈的平行多极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特征。二、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总体演变态势一六大核心城市旅游发展在长江三角洲及全国占据核心地位1旅游总收入指标分析长江三角洲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6城市在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由表1分析11998XX年间6市旅游总收入占长江三角洲的比重一直占80左右,但10年间所占比重除XX年“非典”特殊年份外,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长江三角6/12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特征依然显著,但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发展实力在逐步增强。2虽然6市在长江三角洲的比重具有逐步下降趋势,但在全国的比重虽然近两年有所下降,但总体上仍然呈上升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长江三角洲这6市在全国的城市旅游核心地位仍较显著。31998XX年间,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总收入在全国的比重虽然近2年下降,但总体上仍然呈上升趋势,长江三角洲在全国的旅游实力逐渐增强。长江三角洲在全国旅游发展空间中作为第一层面上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态越来越显著。4XXXX年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近3年长江三角洲6大核心旅游城市旅游总收入增速趋缓,在长江三角洲与全国的地位整体上有所下降。旅游资源指标分析笔者主要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A4A级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3个方面对长江三角洲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6大核心旅游城市的旅游资源数量占长江三角洲的比重进行了分析6市国家4A级旅游区占长江三角洲的比重为,长江三角洲国家4A级旅游区在6市高度集聚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6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长江三角洲的比重为。上海等6市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区,丰富的旅游7/12资源是取得核心地位非常关键的因素。二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边缘区域旅游发展迅速,旅游地位日益提升由表2分析11998XX年,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中属于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常州、南通、扬州等9市的旅游总收入占长江三角洲的比重在XX年前不足20,但旅游发展平均增速为,大于属于城市旅游核心区6市的平均增速,也大于全国平均增速,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发展迅速。2常州等9市旅游总收入占长江三角洲的比重逐年升高,由1998年的升高到XX年的占全国的比重也由1998年的升高到XX年的。10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地位迅速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机制的构建密不可分。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加强城市旅游核心区域对城市旅游边缘区域的扩散作用,缩小不同等级旅游城市之间、城市旅游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的旅游发展差距,使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均衡、协调、和谐、快速、健康、有序发展。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有助于推动该区域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发展,从而推动城市旅游发展迈向空间相对均衡阶段。三、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8/12机制分析笔者主要对第二、三层次上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一长江三角洲第二层次上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1998XX年,上海旅游总收入占长江三角洲的比重约在40,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旅游城市。虽然占长江三角洲的比重在逐年降低,但在全国的地位基本上呈升高趋势。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的极核城市,是第二层面上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核心城市。上海城市旅游发展在长江三角洲及全国的极核地位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第二层次上的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二第三层次上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1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宁波等日益成为长江三角洲重要旅游核心城市1998XX年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宁波城市旅游总收入占长江三角洲及全国的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南京、无锡、苏州3市的比重呈持续增长态势。XX年南京等5市旅游总收入占长江三角洲比重为,5市作为长江三角9/12洲城市旅游核心区的旅游核心地位十分显著,近10年也呈现逐渐增强态势。常州、嘉兴、镇江等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地位日益提升1998XX年,常州、嘉兴、湖州、镇江等4市旅游总收入占长江三角洲的比重逐渐升高,但份额较小,属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边缘区。常州等4市在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收入中的比重近10年来,除湖州个别年份有所下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4市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地位有所提升。泰州、舟山、绍兴、南通、扬州等5市旅游城市持续被边缘化1998XX年泰州、舟山、绍兴、南通、扬州等5市旅游总收入占长江三角洲及全国的比重呈总体下降趋势。泰州等5市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地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旅游发展持续被边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城市旅游发展成两极分化趋势,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城市旅游交通枢纽的形成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圈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机理旅游者基本上有两种方式前往某城市旅游目的地一是直接前往二是通过某一中转旅游城市间接前往。通过某一中10/12转城市前往的主要原因有1目的地旅游城市缺乏火车或航空等中长途交通运输方式,没有直达旅游交通可抵达。中转旅游城市往往是区域旅游交通枢纽,具备火车或航空等中长途交通运输方式,旅游者只有通过中转才能抵达目的地旅游城市2中转旅游城市客源规模大,旅游交通规模效应明显,通过中转旅游城市能节省旅游交通成本包括旅行时间成本。中转旅游城市往往是旅游核心城市,中转旅游者往往会做短暂停留,这样中转旅游城市具有共享客源优势,旅游需求增加,继而带动旅游产业在中转旅游城市集聚,促进中转旅游城市旅游核心地位的形成与提升。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发展区域中,15座地级以上城市基本上是其市域内主要节点的旅游交通枢纽城市,每座城市与其所辖的或周边的次一级旅游城市或旅游区域形成市域范围内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等城市是以其为中心形成的大城市旅游圈层空间结构中的旅游核心城市,是大城市旅游圈的旅游交通枢纽,在各自大城市旅游圈中,其它旅游城市都是以其为一级旅游核心形成相应的大城市旅游圈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城市旅游资源空间互补性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圈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资源基础国内游客对长江三角洲浙江6市旅游资源形象感知中,11/12山水风光大于文物古迹,对民俗风情、饮食烹调的感知也较强11。浙江省是沿海城市,海滩类旅游资源形象感知较高,其中海岛舟山最高,其次为宁波11。国内旅游者对江苏省8市的旅游资源感知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与浙江省6市差异性也较明显。虽然长江三角洲16市旅游资源相互之间具有互补性,但在整体上又被感知为具有丰富山水风光与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的江南旅游胜地,具有整体性。这种旅游资源的互补性与整体性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圈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机制。参考文献1汪宇明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J经济地理,002,2233723752严春艳,甘巧林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热带地理,XX,2343713753张河清,成红波核心边缘“理论在南岳衡山区域旅游产品开发中的运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005,24368714龚军姣核心边缘理论在旅游线路设计中的运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XX21331345史春云,张捷,尤海梅,李东和,王艳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学报,XX,62663112/126396吴信值,黄翔,胡召芹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武汉城市旅游圈构建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XX155587DBWEAVERPERIPHERIESOFTHEPERIPHERYTOURISMINTOBA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