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云南省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1页
2020年云南省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2页
2020年云南省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3页
2020年云南省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4页
2020年云南省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0 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模拟检测卷语文模拟检测卷 一、语文知识积累一、语文知识积累(1 6 题,每题 2 分,第 7 题 8 分,共 20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贻误(y)烙印(lo)田圃(p)叱咤风云(ch) B麾下(hu)吞噬(sh)粗犷(gung)呕心沥血(u) C风靡(m)笨拙(zhu)分娩(min)芳草如茵(yn) D蕴含(yn)妖娆(ro)契约(qi)含辛茹苦(r)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 A.感慨魁梧受益匪浅如火如茶 B.要诀羞愧碌碌无为出类拔萃 C.贿赂毕竞无人无津风烛残年 D.娴熟摇篮暗然失色相形见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 A.小明同学的基础不太好,课堂上又无动于衷,这样的学习态度,怎么能提高学习成绩呢? B.伏案夜读,我们常常被那些对善与美情有独钟的灵魂感动得泪眼迷蒙。 C.云南省罗平县的 80 万亩连片油菜花相继盛开,黄绿相间,真是美不胜收。 D.高品质的景观设计和园林式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使这个小区成为昆明市标志性的居住 社区。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 A丽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能提升市民的精神生活品位,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B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关于它们的来历至少都有一个以上的动人故事。 C由于全社会厉行节约之风,对高端餐饮企业和星级酒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D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里程最长、钢结构最大、施工难度最大、沉管隧道最长、技术含量 最高、科学专利和投资金额最多的跨海大桥。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B B) 的确,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语言,一旦丧失,就断了历史,断了文化之脉。 它的强大生命力本身就是对其价值的最好证明。汉语之于我们,更是一种感情,一种精 神。 捍卫母语,珍爱母语,是我们的责任。有人说:“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它的历史。” 它连接起中华民族,是每一个华人血管里流淌的血液。 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够沿用至今的语种之一。 A. B. C. D.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明清的科举制度中,全省的考试一般称为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B.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往往在最后突然揭示故事的谜底,呈现出人意料的结局,被称作 欧亨利式的结尾。 C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威尼斯商人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莫泊桑、德国的契诃夫、 1 1 英国的莎士比亚。 D童年是高尔基写的自传体小说,通过叙述“那些铅一般沉重的丑事”,生动地再现了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7.根据提示填空。(每空1 分,共 8 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別字中的任何一种情况,该 空不得分)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甘愿牺性自己以换取百姓温暖的博大胸怀的诗 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郦道元的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衬托出山势雄浑高耸,给人以壮丽绚美之感的句 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5)请你写出连续两句含有“风”字的古诗词名句:示例: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 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811 题,共 10 分) (一)综合性学习(5 分) 请你根据下列材料,完成89 题。 目前,中学生带手机的现象极为普遍。有人曾对50 个学生一天时间使用手机的情况做过 抽样调查。详情如下: 手机功能上网聊天 玩游戏听歌曲打电话、发短信 人数 使用时间 31394246 20 分钟2 小时2 小时2.5 小时 8.请根据以上表格提供的数据,概括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特点。(2 分) 示例:中学生的手机大多使用在非通话功能上(或:中学生的手机真正使用在通话功能上的时 间很短)。 9.假如要你给学生家长发一条短信,劝说他们不要给孩子买手机,你打算怎么说?(3 分) 示例:尊敬的家长,假如你要给你的孩子买手机,除了方便联系外,你是否还考虑过它带来 的弊端? (二)名著阅读(3 分) 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 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买卖也就更顺心。拉了半年,他的 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 可以开车厂子了! (选文有改动) 10.选段中加点的“他”是谁?“他”是怎样的一个人?(3 分) 答:祥子。有理想,有信心,对生活充满希望。(只答出“对生活充满希望”也可,意对即 可) (三)汉字书写(2 分) 11请将下面词语用楷书正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2 分) 勇往直前不负韶华 三、阅读三、阅读(1226 题,共 40 分)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13 题.(4 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2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2.赏析句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2 分) 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士兵们欢欣鼓舞,军中奏起战斗乐曲的场面,突出表现 了雄壮的军容和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13.词的末尾一句“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答: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身先老(白发生),空怀一腔报国之志 的悲愤之情。(意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41717 题。(题。(1212 分)分) 送东阳马生序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 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 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 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 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 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 分) (1)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2)右备容臭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恭敬敬地)请教。 (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用。 16.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3 分) 答:得书之难、求师之诚、求学之苦。 17.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三点即可)(3 分) 示例:(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5)学习要勤奋刻苦;(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 题。(10 分)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 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 奠基与导引作用。 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 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 3 3 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 ,以 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唯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 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 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 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 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 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 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 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 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 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 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 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 ,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 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有删改)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分) 答: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或: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19.分析本文第段与第段不能调换的原因。(3 分) 答:第段和第段的内容与第段“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的句子相照应;第段从论述个 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第段从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阐述,二者是递进关系,不可调换。 20.文中第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答: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道理, 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 21.结合本文,按第段画波浪线的句式,补写一个事实论据。(2 分) 示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的范仲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等。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226 题。(14 分) 最美的照片 九岁那年,因为父母都在城里打工,不想让他一个人留守在家里,于是就让他跟着来 到城里,父亲托了很多的人,说了很多好话,他才得以在一所城里的小学借读。刚到学校的 时候,他总觉得自己土里土气的,不大喜欢跟别人说话,一说话就脸红,一个多月过去了, 他似乎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有一次班里举行了一个活动:评选最美的照片,班主任希望同学们将自己认为最美的 照片带到学校来,张贴在班级的文化角进行展览,并最终投票选出最美的照片。活动刚布置 完不久,同学们便都纷纷议论起来,有的同学说:“我去年和爸爸妈妈一块儿去欧洲旅游, 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下我们照了一张照片,绝对是最美的照片!”有的同学说:“我今年去香 港迪斯尼乐园,我的妈妈给我拍了很多张照片,我觉得其中有些照片绝对能获得最美的照 4 片!”还有的同学说:“我爷爷家里养了几株昙花,那次开花的时候我就在现场,还拍了 好多照片呢,昙花一现的照片恐怕独一无二吧!” 正当同学们都在热烈地讨论着自己的照片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坐在角落里默默不语, 他把头埋在桌洞里。在那时,他恨不得立刻离开教室,他不想听到同学说的那些话,因为从 小到大他的照片也不过三四张。家庭条件不好,他从小很少照相,仅有的那几张照片也是很 小的时候照的,他觉得跟其他同学的照片相比,自己的照片简直就是相形见绌。 到了第二天,同学们依次将自己的照片贴到了班级文化角里,可唯独就是没有他的照 片。班主任看了之后没有说什么,只是说本来今天要对所有的照片进行评比,但唯独缺少了 一张照片,所以推迟一天进行评比。他的心里一直惴惴不安,他不敢抬头正视大家,仿佛几 十双眼睛像是刺刀一般扎进他的心里。 又过了一天,当同学们陆续走进教室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缺少他的照片的位置贴上了 一张图片,大家定睛一看,图片上一个学生在帮一位老人用力地推着三轮板车上斜坡,而这 个学生恰恰就是他。原来有人目睹了这一幕并拍摄了下来,被投到报社并刊发了出来。看到 这张图片的同学们都目瞪口呆,啧啧赞叹,这一张质朴得不能再质朴的图片获得了同学们的 一致好评,大家一致认为这张图片才是“最美的照片”,并且推举他为这学期班级的“最美 少年”。 就这样,原来默默无闻、不善言辞的他一下子被同学们包围了起来,一时间所有的同 学都来主动找他做朋友,他也开始渐渐地与同学们打成一片。但是有一个疑问却始终萦绕在 他的脑海那张照片的来历,是谁拍的呢?带着这个疑问,他终于找到了刊发这张照片的 那期报纸,照片下面赫然写着拍摄者:胡中华,而胡中华正是他的班主任。 他倏地明白了一切,但他不会想到的是,这次班里举行的“最美的照片”评比,是班 主任提议,然后和其他所有同学一起策划的,他们想通过这次活动帮助他融入到这个班级里 来,而班主任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就是源于他无意中拍摄到的那张照片。 22.请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 分) (1)他不敢抬头正视大家,仿佛几十双眼睛像是刺刀一般扎进他的心里。 答:心理活动描写,“扎进”写出了他受到的伤害至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的自卑。 (2)照片下面赫然写着拍摄者:胡中华,而胡中华正是他的班主任。 答:“赫然”在这里是鲜明的意思,表现了他看到“胡中华”这个熟悉的名字时内心的震撼 和激动。 23.文章第段写同学们热烈讨论自己“最美的照片”有什么作用?(3 分) 答:文章写同学们热烈讨论自己最美的照片,为下文引出主人公的照片埋下了伏笔,使得内 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24.文章结尾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