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辨 证,中医教研室:刘保成,辨证论治概要,一、概念:辨证: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患病过程等 资料,运用中医理论综合分析,辨清疾病 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及正邪关系, 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 治疗方法,对病证具体施治的过程;,二、分类:1、八纲辨证各种辨证的总纲;2、脏腑辨证各种辨证的基础 应用于内伤杂证;3、六经辨证伤寒 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温病4、经络辨证;病因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情志辨证等;,外 感辨证法,三、辨证论治的特点:1、同病异治,异病同治;2、强调个体的特异性:(特别强调人、病、证三者之间 的辨证关系);3、恒动变化的观点;四、辨证与辨病的关系:,症:症状、体征;证: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多方面的病理特征的概括;是对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变程度、正邪系、病变趋势的综合,并涉及到影响疾病性质的诸如年龄、体质等自身和自然、社会等外界因素。是对疾病阶段性的本质的认识(主要矛盾)。辨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等,用中医理论综合分析,从而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变程度、正邪关系、病变趋势等,概括、确定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病: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特点和规律的概括,它一般不因患者、地域的差异而改变。是反映疾病群过程的一个综合性诊断。(中医的病名主要是根据具有一定特点、有一定变化规律的某一个或几个突出的临床表现而确定的。故对疾病的本质的认识并不成熟)是对疾病整个过程的认识(基本矛盾)辨病:临床根据疾病的这些主要的特点、规律来认识疾病,确定疾病病名的过程。,辨证与辨病总结: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基本矛盾的概括 (共性);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的概括(个性); 可见,疾病的发展过程往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比较规则的演变发展轨迹。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又可表现为若干相应的证候。即,正是一个个相互联系的证构成了疾病发展变化的轨迹。,辨病析证论治:认识疾病时:既重视辨证,又注重辨病, 并以辨病来指导辨证;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治疗疾病时:以治证为主,治病为辅。 (病不同,虽证同亦有一定的差异性),八纲辨证,概念: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个辨证的纲领。 八纲辨证:医生对通过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变位置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从大体病位表或里; 从基本性质寒与热; 从邪正斗争实或虚; 从病证类别阳或阴两大类。,八纲辨证的特点:六纲可分属于阴阳,故八纲应以阴阳为总纲 ;八纲病症可互相兼见; 八纲病证可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一、表 里,表和里用以概括病证表现部位的深浅、 病情的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表: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 病属表,病较轻浅; 2.里:脏腑、骨髓 病属里,病较深重;3.半表半里:少阳病证。,1、表证 :1.1病机:六淫、疫疠、虫毒 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 机体,客于皮毛肌腠,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所致;1.2特点:起病急,病情较轻,病程较短, 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等特点 ;1.3临床表现:恶寒(或恶风)发热(或自觉无发热)、 头身疼痛、脉浮、苔薄白为主要表现; (但内部症状不明显)1.4常见表证: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风湿遏表证、燥邪犯表证、暑湿袭表证、风袭表疏证等 ;,1.5常见的三个类型: 1.5.1表寒证(外感伤寒证、):以感受寒邪为主。 特点:恶寒重、微发热,无汗、头身痛, 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1.5.2伤风表证(太阳中风证):以感受风邪为主。 特点:恶风、微发热,汗出,脉浮缓。1.5.3表热证(外感风热证):感受湿热(风热)之邪, 在温病学中属卫分证。 特点:发热重,微恶寒,口渴,咽痛, 舌质正常或尖边稍红, 苔薄白而干或苔薄微黄,脉浮数。,2、里证 :2.1病机:2.1.1 是外邪袭表,表证不解入里;2.1.2 是外邪直接入里, 即“直中”;2.1.3 内伤等致病因素而出现的种种证候。 2.2特点: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 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其起病可急可缓, 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2.3临床表现:多样。但无恶寒发热脉、舌多有改变,脏腑气血功能失调的症状;2.4常见表证:里寒证、里热证、里实证、里虚证。(里证的具体证候,必须结合其他辨证才能进一步明确。),3、半表半里证:在六经辨证中通常称为少阳病证。3.1病机:是指外感病邪由表入里的过程中, 邪正分争,少阳枢机不利,病位处 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所表现的证候。 3.2特点:邪在少阳 3.3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 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 目眩,脉弦。,4、三证鉴别简表 (寒热、主症、舌脉),5、表证与里证的关系:5.1 表里同病:5.2 表里转化: 5.2.1 由表入里; 5.2.2 由里出表;,二、寒 热,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1、寒证:阴邪致病导致机体阴气偏盛而阳气 受损,或阳气虚衰而阴寒内盛。2、热证:阳邪致病导致机体阳气偏盛而阴液 受伤,或阴液亏损而阳气偏亢;,1、寒证: 1.1病机: 实寒证:感受外寒,或过服生冷寒凉所致, 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 虚寒证:因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而阴寒偏胜者, 即阳虚证。 表寒证:寒邪袭于肤表; 里寒证:寒邪客于脏腑,或因阳气亏虚所致者。 1.2临床表现:恶寒,畏冷,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倦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润,脉紧或迟等。,表里,虚实,2、热证:2.1病机: 实热证:火热阳邪侵袭,或过服辛辣温热之品, 或体内阳热之气过盛所致,病势急而 形体壮者; 虚热证:因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而虚阳偏胜者, 即阴虚证。 表热证:风热之邪袭于肌表; 里热证:热邪盛于脏腑,或因阴液亏虚所致者。2.2临床表现: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冷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等。,虚实,表里,3、寒热证鉴别要点:,4、特点总结:寒证热证,1、冷(四肢);2、淡(面色、舌质);3、稀(分泌物、排泄物);4、润(口淡不渴、苔润滑);5、静(精神倦怠、不欲多言、脉迟),1、热(面红发热);2、深(舌质红、苔黄);3、稠(排泄物、分泌物);4、干(口渴喜饮、大便秘结)5、动(躁动不安、脉数)。,5、寒证与热证的关系:5.1 寒热错杂:寒证与热证同时并存;如:上寒下热,表寒里热(寒包火),表热里寒等;5.2 寒热转化:寒证与热证,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是由邪正力量的对比所决定,其关键又在机体阳气的盛衰),寒证可以化热,热证可以转寒。 5.2.1 寒证化热:是指原为寒证,后出现热证, 而寒证随之消失的病变。 5.2.2 热证转寒:是指原为热证,后出现寒证, 而热证随之消失的病变。,5.3 寒热真假:病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时候,有时会出现一些与其病理本质相反的“假象”症状与体征。5.3.1真热假寒:是指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证 候。亦可称热极肢厥证,古代亦有 称阳盛格阴证者。 机理:是由于邪热内盛, 阳气郁闭于内而不能布达于外。 5.3.2真寒假热:是指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的证 候。此证实际是虚阳浮越证,古代亦 有称阴盛格阳证、戴阳证者。 机理:是由于久病阳气虚衰,阴寒内盛, 逼迫虚阳浮游于上、格越于外。,三、虚 实,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1、实证1.1病机:邪气充盛、停积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正气尚未虚衰,脏腑功能亢进。 1.1.1 是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故病势较为亢奋、急迫,以寒热显著、疼痛剧烈、呕泻咳喘明显、二便不通、脉实等症为突出表现; 1.1.2 是内脏机能失调,气化障碍,导致气机阻滞,以及形成痰、饮、水、湿、脓、瘀血、宿食等有形病理产物壅聚停积于体内。 1.2临床表现:一般是新起、暴病多实证; 病情激剧者多实证;体质壮实者多实证。 (强烈;有余;停聚的特点),2、虚证:根据的程度不同,有不足亏虚 虚弱虚衰亡脱模糊定量描述。 2.1病机:人体正气虚弱、不足为矛盾的主要方 面,脏腑功能弱,而邪气并不明显。 2.1.1 由先天禀赋不足所导致;2.1.2 但主要是由后天失调和疾病耗损所产生。,2.2临床表现: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等。 (津液亏虚、精髓亏虚、营虚、卫气虚)2.2.1气虚:面色晄白,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 乏力,自汗,动则诸证加重,舌淡,脉弱;2.2.2血虚: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 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女月经量少、 衍期或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2.2.3阳虚:畏寒肢冷,面色晄白,口淡不渴,精神 委靡,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胖苔白, 脉沉迟无力;(多见于心、脾、肾阳虚)2.2.4阴虚:形体消瘦,午后潮热,颧红盗汗,五心 烦热,口燥咽干,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 苔,脉细数(多见于肺、心、胃、肝、肾阴虚),3、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4、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4.1虚实夹杂:病人身上虚证与实证同时出现; 临床辨证时,应区分虚实的孰轻孰重, 并分析其间的因果关系。 4.2虚实转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正邪力量对 比的变化,实证可以转变为虚证,虚 证亦可转化为实证。 4.2.1实证转虚: 是病情先表现为实证,由于失治、 误治,以及邪正斗争的必然趋势等原因,以致 病邪耗伤正气,或病程迁延,邪气渐却,阳气 或阴血已伤,渐由实证变成虚证。,4.2.2虚证转实: 是指病情本为虚证,由于积极的治疗、休养、锻炼等,正气逐渐来复,与邪气相争,以祛邪外出,故表现为属实的证候。但为正气奋起欲驱邪外出,故脉象较前有力,于病情有利。另:本为虚证,由于正气不足,气化失常,以致病理产物等停积体内,而表现某些实的证候者,一般不能理解为是虚证转实,而应属于虚实夹杂的范畴。,4.3虚实真假:“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 就是指证候的虚实真假。 4.3.1真实假虚:是指本质为实证, 反见某些虚羸的假的现象。 4.3.2真虚假实:是指本质为虚证, 反见某些实盛的假的现象。,四、阴 阳,阴阳学说在辨证上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阴阳是辨证的纲领: 八纲中的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余六纲, 阴里、寒、虚; 阳表、热、实。 所以说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阴阳有具体的辨证内容:亡阳证、亡阴证以及阴证(阳虚证、阴盛证)(寒热、虚实中已讲) 阳证(阴虚证、阳盛证)等。,2.1 亡阴证:2.1.1机理:是病久而阴液亏虚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可因壮热不退、大吐大泻、大汗不止、严重烧伤致阴液暴失,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亏乏而欲竭所表现出的危重证候。2.1.2临床表现: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色赤,唇舌干燥,脉细数等为证候特点。,2.2 亡阳证:2.2.1机理:是在阳气由虚而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但亦可因阴寒之邪极盛而致阳气暴伤,还可因大汗、失精、大失血等阴血消亡而阳随阴脱,或因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等,阳气暴脱,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阳气欲脱的危重证候。2.2.2临床表现: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为证候特点。,2.3 亡阳证与亡阴证鉴别表:,5.1证候相兼:指在疾病某一阶段,其病位无论是在表、在里,但病情性质上没有寒与热、虚与实相反的证候存在。5.2证候错杂:指疾病某一阶段的证候,不仅表现为表里同时受病,而且呈现寒、热、虚、实的性质相反,因而证候显得相互矛盾、错杂。5.3证候真假:某些疾病在病情危重阶段,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以掩盖病情的真象。5.4证候转化:八纲中相互对立的证候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五、八纲证候间的关系,病例一,XXX,男,38岁,农民 两天前因食糖萝卜过多,食后受寒,胃痛剧烈,不思饮食,胃脘胀痛拒按,怀抱热砖,侧卧于被中,语声低微,偶有呻咛,舌苔白满,根部略显微黄,脉弦滑。 进行八纲辨证。,病例二,伤寒六七日,身热目赤,索水到前,多置不饮,异常大躁,门户洞启,身卧地上,辗转不眠,要求入井,医意治承气急服。,喻诊其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乃曰:是谓阳虚内脱,内有真寒,外有假热,观其得水不遇咽,而不可与大黄、芒硝,天气燥蒸,必有大雨,此证顷刻身大汗,不可救矣,急以附子15g干姜15g、人参、甘草6g煎成冷服,服后寒战濈濈(ji汗出的样子)有声,以重棉盖被,缩手不敢应诊,阳微之状如著,再与前剂,微汗热退而安。,脏腑辨证(了解),概念:是以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 不同证候,加以分析归纳,并作为辨证依据的。具体内容:根据脏腑的生理病理及经络循行的表现来判断病变的部位;用寒、热、虚、实来辨别病情;以脏腑间的相互关系,来分析病证的传变规律。,心病的辨证,心阳(气)虚: 【心位气虚、阳虚】心气虚: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时加重,面色苍白,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虚数无力或结代;心阳虚:若兼有形寒肢冷;心阳虚脱:若大汗淋漓、昏迷不醒、四肢冰冷、脉弱而不易摸到。心阴(血)虚: 【心位血虚、阴虚】心血虚:心悸心烦、健忘、面色苍白、惊悸不安、精神疲乏、舌淡、脉细,心阴不足:若兼有低热、失眠多梦、盗汗、颧红、口渴、遗精、舌红少苔或舌尖干红、脉细数。,心病的辨证,心火炽盛: 【心火上移、下移】心胸烦热,失眠,面赤口渴,舌尖红赤,苔黄,脉数,或见口舌生疮,舌体糜烂疼痛,或吐血纽血,甚则狂躁、谵语;痰迷心窍: 【心神痰湿证】面色晦滞,脘闷作恶,意识模糊,梦多难入睡、烦躁不安或精神呆痴、语无伦次、哭笑无常,甚则狂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有的意识不清、语言不畅,甚至昏迷不省人事、喉有痰鸣音,偏寒的多苔白脉滑;偏热的多苔黄脉数。,心血瘀阻(真心痛): 【心位瘀血证】多由瘀阻心络所引起,主证为阵发性心痛,剌痛如绞,放散至左肩背,甚则可见唇及指甲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紫斑点、苔少,脉涩。心脾两虚: 【心阴血不足脾气不足】面色萎黄、精神困乏、四肢疲倦、食欲减退、心悸、健忘、失眠、舌淡红、脉细软弱。心肾不交:【心之虚火肾水不足】心烦、心悸、不眠、头昏、眼花、耳鸣、腰膝酸软、梦遗、舌红、苔少、脉虚数(等肾之阴水不足,心之虚火上亢时心肾功能失常)。,肺病的辨证,肺气虚: 【肺位气虚证】咳嗽无力,痰多清稀、面色苍白、声音低微,易疲乏、多自汗、咳喘气短、体倦懒言、形寒自冷、易患感冒、舌淡苔白,脉象虚弱。肺阴虚: 【肺位阴虚证】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午后颧红;或声音嘶哑,口干咽燥,舌干红,苔少,脉细数。风寒束肺: 【卫分、肺位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痰多清稀、苔薄白、脉浮紧。,风热袭肺: 【肺位风热】发热、咳嗽、痰稠色黄、咳嗽胸痛、出鼻血、咽喉肿痛、烦躁口渴、喜喝冷饮,便秘、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肺肾阴虚: 【肺、肾位阴虚】咳嗽、痰少、动则气促、腰酸腿软、潮热、盗汗、遗精、消瘦、口渴、舌红少苔、脉多细数。,脾病的辨证,脾气虚弱(脾失健运,中气不足): 【脾位气虚证】食欲不好、消化不良、食后胃腹胀闷、腹满肠鸣、大便稀薄、形体消瘦、四肢无力,精神困倦、舌淡苔白、脉虚细缓;如更有少气懒言、脘腹重坠、久痢、脱肛、脏器下垂(如子宫下垂、胃下垂、肾下垂等),劳累后即有气坠感,则为脾气下陷。脾阳虚衰(脾胃虚寒): 【脾位阳虚证】胃腹胀痛,喜热敷、喜按压、食欲不好,肠鸣嗳气,大便稀薄,小便清长,或浮肿尿短;有的可面色苍白无光泽、形体消瘦、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口流清水、舌淡苔白、脉沉濡弱。,脾不统血: 【出血症脾气虚证】便血(大便下血、先便后血,血色紫暗)、尿血(无痛尿血)以及月经过多、崩漏不止。伴有腹部隐痛、食欲减退、大便稀薄、精神疲倦、懒言、面色萎黄,口不渴、尿清长,有的还可能有四肢困乏或皮下出血、舌质淡、脉细弱。寒湿困脾: 【脾位寒湿】饮食减少、胃腹满闷、恶心欲呕、口粘不渴,或渴不欲饮、头身困重、腹泻肢肿,或皮肤暗晦而黄、白带多、苔白厚腻、脉濡迟或缓。,肝病的辨证,肝气郁结: 【肝位气郁情志异常】胸胁胀满走窜作痛,胸闷不舒;或呕逆吐酸、食欲不振,腹痛腹泻,或有瘕积(瘕与积都是坚硬不移的有形之物)、瘕聚(聚散无常)。妇女乳胀,小腹胀痛、月经不调,咽部有异物梗阻感。情绪抑郁、急躁易怒、胃胀或痛、嗳气、呕吐、便秘或泄泻等,舌苔多薄白或薄黄,脉弦。肝阳上亢(包括肝风内动): 【肝位肝、肾阴血不足】 【肝位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急躁易怒、睡眠不安、耳鸣目胀,或面红目赤、四肢发麻、行走时感到头重脚轻,有的还可出现颧红、手足心热、麻木、震颤、口燥咽干、腰酸腿软、舌质深红、脉弦细数等。肝风内动:眩晕欲倒或突然昏倒、昏迷、震颤、抽筋、流口水、喉内痰响,随后可遗有口眼歪斜、语言不流畅或失语、半身瘫痪、舌红苔黄,脉弦动而硬。,肝经实火: 【肝位火】眩晕、头痛、耳鸣、耳聋、胁肋灼痛,面红目赤、急躁善怒、尿黄、便燥,或有口苦、咽干、吐血、鼻血、心烦易怒,甚则发狂、苔黄或干、脉弦数肝阴不足: 【肝位肝、肾阴血不足】头昏眼花、目涩眼蒙、两胁隐痛、绵绵不休、口干心烦、时觉烦热、两眼干燥、视物不清、舌红少苔、脉细数。还可有颧红、手足心热、耳鸣耳聋、腰酸腿软、梦遗、口燥咽干等肝脾不和:【肝气郁结脾不足】两胁胀满、饮食减少、腹胀肠鸣、大便溏薄,或腹痛则大便泄泻,或月经退后、痛经以及经期乳房胀痛、面目浮肿、苔多薄白、脉多弦缓。寒滞肝脉:【肝位寒】呕吐清水、胃部、两胁及小腹胀痛、睾丸坠胀、阴囊收缩,或有手足冰冷、舌白润滑、脉弦迟或沉弦。,肾病的辨证,肾阳虚:肾阳虚: 【全身阳气不足】面色淡白、腰膝酸软、形寒怕冷、四肢不温、神疲乏力、头昏耳鸣、尿少,腰腹胀满、周身浮肿、下肢更甚等水潴留,五更泄,舌淡胖苔白、脉沉弱;肾气不固:【肾阳虚肾气固摄无权】 肾阳虚兼见阳痿、遗精、早泄、尿多清白,遗尿或尿失禁等生殖、泌尿系统症状;肾不纳气: 【肾虚气不归元】肾阳虚兼见喘促、气短,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益甚等;,肾阴虚:肾阴虚: 【全身阴液不足】 形体虚弱、头昏耳鸣、失眠健忘、腰腿酸软、遗精、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阴虚火旺: 【肾阴虚内热】 阴虚证颧红,唇赤、潮热盗汗,虚烦不眠,阳强易举、咽痛或咳嗽、尿红、便结、脉细数等;五心发热、尿如指膏、视力减退、女了闭经不孕,男子精少不育。肾精不足: 【肾阴不足肾精不足】肾阴虚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形体虚弱、矮小侏儒,或有畸形、方颅、鸡胸、龟背、囟门下陷、智力迟钝等。,六经辨证 (略),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辨证纲领。伤寒论包括多种热性病。书中除将一些病证的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种类型,并以此进行辨证外,又说明了有关病证的传变关系。,三焦辨证(略),三焦分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其辨证主要用于热证。(1)上焦证候: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无汗,身困重而痛,头昏沉胀痛,耳聋,神情呆滞,沉默、思睡,不爱言笑,不想饮食,舌苔白腻,脉濡软无力,有时可有肠鸣、腹泻等。(2)中焦证候:发热但不高,汗出热不退,胸腹闷胀,不饥亦不想进食,口渴不思饮,大便稀溏不爽利,尿短黄,面部及眼白淡黄,苔灰带黄,神情呆滞,泳濡,小腿冷;有的可有身痛、皮肤小疱疹;有的可见神志昏糊,痰多,心烦欲吐。(3)下焦证候:如为膀胱湿滞,则多小便不通,头脑胀痛昏沉、小腹胀闷、舌苔灰白黄腻、脉濡。若是大肠湿滞,则感小腹板结胀满、大便不通、头胀、胃满闷、舌苔灰黄、脉濡。,卫气营血辨证(略),中医的卫气营血辨证,是六经辨证的发展,也是外感热病常用的一种辨证方法,它代表病证浅深的四个不同的层次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