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述:对于现在讲过的内容,张亚旭老师考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负启动效应,返回抑制,选择性注意(早晚期模型),面孔识别。另外,个人认为在最后一次课上老师提到整体优先效应,以及作业做到过的三种模式识别理论很有可能成为考点。具体往年题目(目前讲过的知识点绿色高亮):张亚旭老师往年考题By cyblocker信息来源:DMPBDWM07年期中1,认知研究有必要结合神经科学吗?结合与不结合的区别在哪?举例说明。2,用可能图形和不可能图形说明认知加工过程中的自上而下(top-down)的认知操作成分3,注意的过滤器模型研究中,因为过滤器位置引发了学者的争论。语义基础上母浩舳对这个争论有影响吗?请说明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的比较不同之处:1、过滤器模型假设,选择性注意的基础是对输入刺激的物理属性的粗略分析;衰减模型则认为,前注意分析更为复杂,甚至可能由语义加工组成。2、过滤器理论中的过滤器是“全或无”的工作方式;而衰减模型认为是衰减的方式,未选择的通道不是完全关闭的,而只是关小或阻抑。相同之处1、两模型的根本出发点相同: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过滤器予以调节;2、过滤器的位置相同: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3、过滤器的作用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具有知觉性质。因此,二者并称为知觉选择模型。自上而下加工 - 概念又叫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ually driven processing),是认知心理学说明人在知觉过程中对知觉信息加工的一种方式。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是确定人们所接受到的刺激物的意义的过程。知觉有赖于两种不同形式的信息,即来自环境的信息和来自知觉者自身的信息。所谓知觉者自身的信息是指知觉者已有的知识、概念,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便是人在从事知觉活动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概念去加工当前的信息的过程,例如,设想人们要知觉“13”这样一个图形,如果它是出现在“12、13、I4”这种系列中,人们便运用头脑中关于阿拉伯数字的知识进行自上而下的加工,把它知觉为“十三”;如果它是出现在“A、13、C”这种系列中,人们便运用头脑中关于英义字母的知识,把它知觉为英文字母“B”。自上而下加工 - 注意捕获与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注意捕获对揭示两种控制过程一一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在当前对注意捕获的研究中,主要存在两大类的实验范式:线索化范式与视觉搜索范式;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刺激驱动的注意捕获与自上而下控制的关系:注意捕获是否涉及注意的空间转移;刺激的显著性对注意捕获的影响;实验范式对注意捕获的影响。总的来说,没有任何一种视觉刺激能绝对的独立于自上而下的控制之外来捕获注意,因此也可以这样认为,注意捕获被默认为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但这个自动化的过程可以被内源性的调节所抑制或者易化。4,根据提取引起遗忘范式设计一个新的实验,研究你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要求:要有实验目的、研究逻辑、实验步骤、实验预期;不得与前人研究重复5,想与-想(no-think)中的no-think与反应-不反应(no-go)中的no-go在认知成份上有何区别?请说明。07年期末1、举例说明面孔知觉过程中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加工各自的定义。(5分)2、什么样的证据能够证明返回抑制是一种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5分)3、有关推理过程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对你个人生活有何启发(5分)4、举例说明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对临床心理学的指导或借鉴价值(10分)5、举例说明认知心理学中模块理论与相互作用理论之间的区别。(10分)6、抑制过程在语言认知过程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请设计一个实验,研究这方面的问题。要求:(1)清楚阐明研究所关心的具体问题、实验的逻辑、实验的步骤以及对结果的预期等四个方面;(2)不能重复已有研究。(15分)08年期末什么样的实验能说明早期经验对面孔结构识别的影响?什么样的实验能说明狗有返回抑制功能?逻辑上,选择性注意与工作记忆之间有什么关系?负启动中的抑制过程与返回抑制中的抑制过程有什么区别?二者哪一个与情景记忆提取中的抑制过程更为接近?为什么?用汉语认知为例说明模块理论和相互作用理论之间的区别。抑制过程可能在推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设计一个实验说明这个问题。09年期末一、什么样的负启动效应支持选择性注意的晚期选择模型?二、如何用手动反应抑制解释经典返回抑制范式中所观察到的抑制效应?三、举例说明提取导致遗忘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四、以语言理解为例,说明心理学研究中基于问题的途径(problem-based approach)的价值。五、什么样的发现能够证明知识是按知觉/功能等特征而不是按有无生命这样的范畴储存?六、举例说明如何考察语言理解过程中自上而下加工的时间进程?10年期末1,Keenan等人(2000,Neuropsychologia;2001,Nature)认为自我面孔识别哪一侧大脑半球为优势半球?他们的上述两项研究具体发现了什么样的实验结果,为他们的观点提供了证据?(8分)2,Lachter等人(2004,Psychological Review)在讨论选择性注意时,提到了渗漏(leakage)和滑脱(slippage)两种可能性。这两种可能性各自的含义是什么?哪个可能性与Broadbent(1958)的经典理论并不矛盾?为什么?(8分)(注:这是当年的作业内容)3,负启动、返回抑制、提取导致遗忘、回想不回想(think-no think)、反应不反应(go-no go)等五种范式所测量的抑制过程,有何本质区别和联系?(12分)4,在人们的语义记忆中,台灯这一物体可能的表征性质是什么?如何在脑损伤病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检验(10分,私以为这道题最BT了)5,在句子理解领域,(1)模块理论(modilar theory)的主要假设是什么?(2)哪些模型性质属于模块理论?(3)什么样的实验证据能够挑战这一理论?(12分)单选 10*1多选 5*2名词解释 4*3整体优先效应,特征整合理论,空间框架模型,语音中介假设简答 4*10在注意和记忆领域中,哪些现象体现了认知的灵活性?范畴特异性损伤的解释有哪些?用重排序通达模型和整合模型解释词汇歧义的消解。在演绎推理中哪些现象体现了认知功能的局限?论述 2*14哪些行为和神经证据论述了面孔加工是否具有模块化的特性?模块理论和相互作用理论是什么?哪些实验证据可以验证它们?题目比期中稳健多了.大都是重点内容.至于一些比较难的实验细节顶多在选择题中涉及(T-T范式、TOJ神马的)本学期认知心理学三次小测的题目,便于大家期末复习小测1:注意1 为什么行为主义观点会在心理学研究中逐渐消亡?2 什么是信息“自动加工”?什么是“控制加工”,并以具体实例说明3 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步骤包括哪些?并以具体例子说明4 注意到“早选择”和“晚选择”是如何被“知觉负载”理论整合起来的?5 Posner关于注意神经网络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6 视觉搜索的特征整合理论主要论点有哪些?7 Posner的空间提示示范是如何应用的?得到了什么样的主要结果?8 关于注意捕获,主要有什么样的争论?9 有什么样的证据说明,visual neglect 病人可能会把左侧不能主观报告的刺激加工到语义层次10 有什么样的证据说明,注意到选择可能会以客体为单位?小测2:知觉与记忆1 什么是知觉的整体优先效应?有什么样的实验证据2 什么是知觉的模板匹配理论?为什么说这个理论不能恰当解释人们的知觉过程?3 什么是面孔识别中的测量效应?有何重要的研究?其理论意义是什么?4 有什么样的实验证据证明,人能在无意识状态下知觉面孔的情绪信息?5 Baddeley最新的工作记忆模型包括几个部分?各有什么功能?6 为什么STM被WM概念取代了?7 记忆加工水平说有什么主要观点,又有什么样的证据?8 Directed-Forgetting主要的认知机制是什么?9 什么是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相应使用何种测量方法10 为什么有人说表现在功能上等同于知觉?小测3:语言1阐述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息交流系统的一些根本性特征。2什么是视觉字词加工中的词优效应? Interactiveactivation 模型是如何解释这个效应的?3什么是视觉字词加工中的regularity effect和consistency effect? 什么是词汇命名(语音提取)的双通道模型?4听觉言语有什么特点?请阐述听觉词汇加工Cohort模型的基本要点及相关证据5请阐述语言产生过程的基本框架,比较独立两阶段模型与相互作用模型的异同。6什么是句子理解中的 “garden path effect”?这种效应对我们理解句法加工有什么贡献?7Garden-path model 和 Constraint satisfaction model 就句子理解中的context 和 lexical 信息如何作用有什么主要观点?8什么是“Whorf 沃尔夫假设“?你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有什么看法?1. 举例简述内部表征的意义2. 说明右图的含义。(某个元音辅音的双分离现象)3. 面孔刺激和非面孔刺激的知觉过程有什么区别?举出实验证据。4. 举例负启动现象的非抑制机制的解释。5. 说明分心信息抑制机制的灵活性6. 如何研究狗的返回抑制?如何保证是返回抑制而不是反应抑制。1.一份研究报告有哪些主要部分?对比中国和外国的心理学研究,你认为中国的心理学实验报告有哪些主要的方面需要改进?2.解释多重记忆模型以及该模型的主要概念(如“语义记忆”)3.阐述注意忽视对意识研究的涵义。4.阐述人在决策、判断中常用的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可能带来的偏差。5.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基于客体的视觉空间注意?6.阐述言语产生的过程、理论、主要研究范式(或实验证据)。7.Garden-Path Model和Constraint Satisfaction Model对于句子理解中的context和le-xical信息如何作用的主要观点是什么?8.什么是演绎推理?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有哪些不同?9.为什么问题表达方式会影响人的思维、决策的成功与否?10.用实验证明在加工汉字形声字(如“杠”)时,对形旁、声旁都进行了语义和语音的返回抑制【解释】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IOR)是指对原先注意过的物体或位置进行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滞后现象。采用突然变暗或变亮的方法,对空间某一位置进行线索化,会使对紧接着出现在该位置上的靶刺激的反应加快,即产生易化作用;Posner和Cohen发现如果线索和靶子呈现的时间间隔(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SOA)大于300ms,则易化作用会被抑制作用取代,对线索化位置上靶刺激的反应慢于非线索化位置,这种抑制作用被称为返回抑制。【经典实验】Posner和Cohen的实验被看作是经典IOR实验,呈现水平排列的三个方框(A),要求被试眼睛始终盯住中间小框,然后两个外周方框之一变亮(B);最后在线索化外周小框内(C1)或非线索化外周小框内(C2)或中间小框内出现靶子(C3),要求被试觉察到靶子时尽快做出按键反应*。在经典IOR实验的基础上,研究者在IOR领域进行了大量深入的实验研究,这些实验大都可以归纳为两种主要的实验范式,即线索-靶子范式(cue-target paradigm)和靶子-靶子范式(target-target paradigm),其中线索-靶子范式在IOR研究中应用得较多。另外,由于刺激的呈现方式、状态的不同、实验任务的不同等因素,IOR领域内还存在一系列比较具体的模式和方法,与两大范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实验程序】在IOR研究中,依据继外周位置线索化后是否对中央注视点位置线索化可以细分为两种不同的实验程序:单线索程序(single-cue procedure)和双线索程序(double-cue procedure)。单线索程序是指在靶子呈现前仅对单一外周位置进行线索化;而双线索程序则是指在靶子呈现前,继某一外周位置线索化后,再对中央注视点位置进行第二次线索化。Posner和Cohen于1984年进行的经典实验是用的是单线索程序,由于返回抑制被认为是随着线索-靶子呈现的时间间隔(SOA)的延长而使注意脱离了最初的线索化位置,从而导致后来注意再返回到线索化位置时出现的一种反应滞后现象,所以后来的众多研究者为了可靠地观测到返回抑制效应,一般都采用了双线索程序,以保证注意从外周线索化位置上的脱离。【近年来研究成果】早期返回抑制的研究涉及其特性和机制等多方面的问题,近期则倾向于将返回抑制和其它实验范式结合、重视特定人群的研究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等。此外,对于返回抑制机制的探讨也有一定的进展,尝试从注意运动的角度来阐释返回抑制产生的原因。1、返回抑制与其它实验范式的结合研究如:返回抑制与语义启动和侧翼干扰范式;返回抑制与Stroop干扰范式;返回抑制与整体局部范式2、特定人群中的返回抑制研究如:婴幼儿的返回抑制研究;老年人、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返回抑制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返回抑制研究3、返回抑制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4、返回抑制的注意动量说1返回抑制(简称IOR):为什么视觉系统需要返回抑制机制?研究者认为,这种抑制能高保证高效的视觉搜索。具体地说,一旦注意已经指向某一位置,那一位置即被加上标签,结果无需返回去再次搜索那一位置。没有这样的记录,搜索过程将处于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访问同样位置的危险之中。返回抑制是指对原先注意过的物体或位置所做的反应表现出的滞后现象。Posner 与Cohen 发现,采用突然变亮或变暗的方法,对空间某一位置进行线索化,会使对紧接着出现在该位置上的靶子刺激的反应加快,即产生了易化作用;但是如果靶子刺激延缓约300ms后出现,则易化作用会被某种抑制作用所取代,此时,被试对线索化位置上靶子刺激的反应慢于非线索化位置。Posner 与Cohen 将这种抑制作用称为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return,简称IOR),认为它减少了注意返回原来位置的可能性,有利于对新位置的搜索,提高了注意选择的效率,具有适应意义。返回抑制的实验研究一般采用线索靶子模式:在屏幕中央并排出现三个大小相同的小方框,让被试注视中间小框;然后,迅速加亮或涂黑一个外侧小框(外源性线索),或在注视点处呈现一个指向左侧或右侧小框的箭头(内源性线索),这被称作线索化;接着中间小框加亮或涂黑;间隔一段时间后,靶子出现在外侧线索化小框或非线索化小框,测量被试对出现在外侧线索化小框或非线索化小框的靶子的反应时。二者比较,若前者多于后者,则为返回抑制;若前者少于后者,则为易化。在返回抑制的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是返回抑制的产生机制。目前存在着两个对立的假说:注意抑制说和反应抑制说。前者认为返回抑制源于注意受到抑制,后者认为返回抑制源于反应受到抑制。双方各有论据,争论至今未息。现在的研究主要针对注意抑制说。有少量的实验结果表明,注意状况可影响返回抑制。例如,外源性线索和内源性线索对返回抑制可有不同的作用;双线索条件下的返回抑制值少于单线索条件下的值;线索重复可影响返回抑制。此外,分心作业对返回抑制也可产生重要影响。Maylor 发现,当从线索呈现直至靶子刺激反应的整个过程伴以分心作业,与无分心作业的条件相比,若分心作业较简单,则返回抑制值不变或减少;若分心作业较复杂,则返回抑制消失。这些实验结果也有不一致的情况,但它们表明注意对返回抑制还是有作用的。相关论文李晓轩 王玉改摘要返回抑制是指在空间某一位置呈现一线索,一定时间之后(一般为自线索呈现后约300毫秒),对再次出现在该线索化位置刺激的反应比出现在非线索化位置刺激的反应慢,这与线索在出现初期(约100毫秒以内)引起的易化作用正好相反。该文介绍了有关返回抑制的稳定性、容量与机制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在客体返回抑制与辨别任务的返回抑制研究中存在的争论,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些展望。关键词注意,返回抑制,线索,靶子,SOA分类号:B842.31 引言注意领域中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IOR)的研究始于本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逐渐成为注意研究的一个热点。该现象最早见于Posner 与 Cohen1的报道。他们在实验中考察了线索引起的注意定向的作用,其实验安排如图1。在实验中要求被试眼睛盯住中间小框。首先,某一周边小框变亮(线索化)。其次,间隔一段时间后中间小框变亮(将注意从第一次线索化位置引开)。最后,在某一周边小框(线索化小框或非线索化小框)出现靶子。靶子出现后要求被试尽快作出按键反应。结果发现,当从第一次线索出现到靶子出现之间的时间间隔(SOA)在约100毫秒以内时,对出现在线索化位置靶子的反应时小于出现在非线索化位置靶子的反应时,即易化作用;当SOA达到200300毫秒时,易化作用被抑制作用所取代,即在线索位置靶子的反应时长于在非线索位置靶子的反应时。Posner 与Cohen称这种抑制现象为“返回抑制”。并且认为返回抑制反映了人的心理机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注意不是执着于原来注意过的位置,而是得以迅速转向以前未被注意过的位置,以利于快速的搜索活动。图1 Posner 与 Cohen(1984)所采用的典型返回抑制范式注: 刺激画面由左向右呈现。在每个刺激画面的三个小框中,中间小框为注视点所在框;大框A与B内灰色的小框代表小框变亮,即线索化;大框C1与C2内的两个小框里的星号代表靶子。C1示表靶子出现在线索化位置,C2表示靶子出现在非线索化位置。2 返回抑制的稳定性Berger2通过比较注意位置与忽略位置的返回抑制,探讨了返回抑制的稳定性。他首先在中心位置呈现一个箭头,指示靶子将要出现的位置(靶子出现在该位置的可能性为80%)。要求被试注意箭头所指示的周边小框,忽略另一周边小框。500毫秒后,周边某一小框变亮。之后出现靶子。结果发现,被试利用了箭头提示的信息,当靶子出现在注意的小框时,反应时短;当靶子出现在忽略的小框时反应时长。但是,从线索化(即周边小框变亮)的角度而言,不论是在箭头指示框或者箭头指示的相反的框,都一致地出现了返回抑制。因此,返回抑制似乎是自动的,即便在所注意位置返回抑制也不能被主动地抑制。不过,也有研究 2发现,当指示箭头在靶子出现之前很短时间呈现时,返回抑制有所下降。所以,尽管返回抑制是一种较强的自动的现象,但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被主动地抑制。还有的研究探讨了当靶子出现的位置固定时返回抑制是否会被抑制2。在实验中,一半被试的实验条件是靶子固定地出现在左边,另一半被试的实验条件是靶子固定地出现在右边。实验开始时,第一次线索化出现在靶子要出现的周边小框,或者出现在中心小框。第一次线索化后500毫秒,对中心小框线索化。之后5001000毫秒出现靶子。结果发现第一次线索出现在周边小框时的反应时慢于第一次线索出现在中心小框时的反应时。说明即便是在靶子位置固定时返回抑制仍然存在。可见,返回抑制确实具有相当强的稳定性。3 返回抑制的容量Pratt与Abrams 3最先考察了返回抑制的容量。他们在实验中采用对两个周边小框先后线索化两次的方法。在一种条件下两次线索都出现在同一小框,在另一种条件下两次线索分别出现在不同的小框。结果发现在两次线索重合位置,以及不重合时的后面线索化位置均出现返回抑制。而两次线索不重合时第一个线索化位置的反应时与重合时非线索化位置的反应时相同。这说明不重合时第一次线索化对反应时没有影响,即不存在返回抑制。因而认为仅仅是最近的线索化才引起返回抑制;当后面不同位置出现线索化时,先前位置上线索化引起的抑制自动消失。Tipper等人4认为Pratt与Abrams探讨返回抑制容量时仅用两个周边小框有局限性。Tipper等人采用4个周边小框,在一次试验中连续对其中三个小框线索化。结果发现,三个连续线索化位置都出现了返回抑制。因此认为返回抑制的容量不止一个,而是至少可达到三个。Abrams与Pratt5实验1重复Tipper等人的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但是,在实验2中对4个小框中相邻或隔开的两个小框依次线索化时,发现在相邻条件下,两次线索化位置均出现返回抑制;在隔开条件下只有第二个线索化位置出现返回抑制。在实验3中他们进一步考察了在靶子可能出现的位置为6个时,连续对不相邻的3个位置线索化,结果也发现仅仅在最后线索化位置出现返回抑制。因此,他们提出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返回抑制,一种是弥散性的,其容量较大;一种是集中性的,其容量较小,如只有一个。4 在辨别任务中是否存在返回抑制在采用简单觉察任务时(如图1),几乎所有研究都一致地发现了返回抑制。但是,当实验采用辨别任务时,许多实验并未发现返回抑制。例如,Terry等人6的研究。他们在实验中将字母A、B看作靶子,C、D看作干扰项,当靶子字母出现时(不管是哪一个字母),都按空格键作出反应,如果出现的是干扰项字母,则不按键(实验1);靶子字母和干扰项字母分别呈现在两个周边小框,依据靶子字母的位置(左侧和右侧)分别按对应键进行反应(实验2)。结果发现,在以上两种条件下返回抑制均未出现。另外,其它有关颜色辨别、大小辨别、亮度辨别、图形辨别的实验也没有发现返回抑制2,7。不过,也有研究发现在辨别反应任务中存在返回抑制。Pratt 8分别在周边两个位置(线索化位置和非线索化位置)同时呈现靶子和干扰项,要求被试尽快将眼睛移向靶子,记录被试的眼动反应时,结果发现存在返回抑制。Lupianez等人9在颜色辨别任务中,应用5个水平的SOA,即100/400/700/1000/1300毫秒,发现当SOA为100和400毫秒时,出现线索化位置易化;当SOA为700毫秒时出现返回抑制,在1300毫秒时返回抑制消失。因此,Lupianez认为在辨别任务中存在返回抑制,只是出现的时间要晚于一般觉察任务时的300毫秒,而且消失得快。5 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返回抑制还可以分为基于位置的返回抑制和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两种。我们前面所述返回抑制一般都是基于位置的返回抑制,即当随后出现的靶子与先前线索所在位置相同时,反应时较长;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是当靶子出现位置上的客体与先前线索化时的客体在客体特征上相同时,反应时较长。Tipper等人10,11最早报告存在客体返回抑制。他们将原来实验中静止的周边小框变为运动,见图2。在屏幕上出现三个黑色的小方块,中间的小方块为注视点位置。开始时,周边的方块一个高于注视点,另一个低于注视点。500毫秒后周边的方块开始旋转,当转到水平位置时,对周边任一方块线索化100毫秒,再间隔100毫秒后,以同样的方式对中心方块线索化100毫秒,在线索化的同时方块继续沿着原来的方向运动。方块运动到90 或180 位置时,在周边任一方块内出现靶子,要求被试尽快按键作出反应。结果发现在90 和180 位置时,均有返回抑制,即靶子出现在原线索化方块的反应时大于出现在原非线索化方块的反应时。因此,该研究支持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图2 Tipper等人(1991,1994)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的实验方法图示注: 在图中A为方块运动的起始位置,B中的白色方块为周边线索化,C中白色方块为中心线索化,D1为靶子出现在90 时的原线索化方块上,D2为靶子出现在180 时的原线索化方块上。图中箭头代表方块运动方向。图中没有标明靶子出现在原非线索化方块时的情况。Abrams与Dobkin 12发现当线索化后的周边方块运动90 后,如果靶子出现在线索化方块内,则眼睛扫视运动的时间会长于出现在非线索化方块内的时间。该结果与Tipper等人(1991,1994)的研究结果一致。Law等人13还发现存在基于颜色的返回抑制。然而,Muller 与 Muhlenen14的实验却不支持客体返回抑制。他们采用与Tipper 等人(1991,1994)相似的研究方法,结果并没有发现客体返回抑制,而是发现存在一种从左到右的注意追踪。6 返回抑制的机制Maylor与Hockey15讨论了引起返回抑制的几个原因。首先,在实验1他们通过靶子-靶子实验范式(与图1所介绍的线索-靶子范式相对应),发现当第N+ 1次靶子出现在第N次靶子的位置上时,反应时长于出现在第N次靶子对侧位置的反应时。因而排除了返回抑制是由于对出现线索不作出反应而导致反应上抑制的原因15。在实验3中,当将靶子出现时的注视点转移到第一次线索化位置阶段注视点的下方时,发现返回抑制仍然存在。因而认为返回抑制不可能是对线索引起的感觉习惯化所产生的。另外,在实验13中均发现返回抑制可持续1000毫秒以上,因而排除了返回抑制是由于线索引起的前掩蔽作用所产生的。现在关于返回抑制机制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返回抑制中是否存在注意的抑制。Posner与Cohen1认为返回抑制是注意再次回到先前注意过的位置时受到了抑制,因此形象地称之为返回抑制。这一假设引起了两种不同观点的争论,一种支持Posner与Cohen的假设,被称为返回抑制的注意观点,即认为返回抑制是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
- 智能快捷箱管理办法
- 学生出早操管理办法
- 杭州市户籍管理办法
- 天津市出差管理办法
- 唐山市种子管理办法
- 地震队安全管理办法
- 团员发展及管理办法
- 期货总账户管理办法
- 服装代加工管理办法
- 军品维修现场管理办法
- 2025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招生考试数学真题试卷(真题+答案)
- 2025云南省临沧市大数据有限公司招聘(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版
- 2025年理财规划师考试试卷:退休生活规划与资产配置
- 绞吸式挖泥船施工河道清淤及方案及组织设计
- 上海市青浦区2025年物理高一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考试试题及答案
- GB/T 18186-2025酱油质量通则
- 八大浪费培训资料
- 2025-2030年中国威百亩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GB/T 16857.13-2025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坐标测量系统(CMS)的验收检测和复检检测第13部分:光学三维坐标测量系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