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章第一章 认识威风锣鼓认识威风锣鼓 第一节第一节 什么是威风锣鼓什么是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是诞生并主要流行在山西临汾一带的民间传统打击乐。以鼓、锣、 钹、铙四件乐器组成的四个声部的合奏为表现形式,由于其鼓声如雷,钹音清 脆,锣鸣镗镗,威风凛凛,所以叫做威风锣鼓。它属于清锣鼓,素锣鼓,不与 丝竹管弦乐相配合(过去有的伴以小斗锣)。四个声部,各自独立,有分有合。 不管出现哪个声部,鼓是核心,贯穿始终。一般铙可以伴钹,出现重叠,而在 铙击奏时,却不能出现钹的声音。因此通常说:“有钹就有铙,有铙却无钹。 ”就是这个道理。 威风锣鼓同其他民间打击乐一样,没有固定音高,只是由音响、节奏、力 度、速度及其技巧来表现乐曲的感情。它以连续击奏套曲为主,其节奏稳健, 强弱分明,声震长空,引人入胜。 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 流传于山西临汾地区的洪洞、霍县、汾西等地的“威风锣鼓”是汉族人民 古老的、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过去多在庙会、祈神、求雨等活动中表演。演 奏者在敲击大鼓、锣、钹中倾情舞动,把自己生命的律动和祈求丰收的愿望都 融汇于表演之中。表演者配合默契,整齐划一,气势磅礴,威风凛凛。强奏时, 鼓声震天,钹光闪烁;轻奏时,又如春雨滋润禾苗,给人们带来愉悦与鼓舞, 从而增强求得好年景的信念。 关于威风锣鼓的名称,和表演的气势密切相关,但民间的传说中,还渲染 着神话的色彩,说它与“尧王禅让给舜,又把娥皇、女英两个女儿嫁给舜”有 关。按当地说法:尧的家乡在洪洞羊獬村,舜在神里村(一说在万安村),每 年农历三月初三,羊獬村群众组成威严的仪仗和锣鼓队去神里村迎姑娘回娘家; 四月初八又送她回婆家。由于是仪仗锣鼓迎送,威风无比,所以称“威风锣鼓” 。锣鼓的套路有三番:“要往游康衢”、“华封三祝”、“万民颂尧王”,三 者都是纪念和赞颂尧王的宏恩大德。尧舜禅让是后人加以渲染的描述,民间有 关尧王的说法虽无考证,但却说明当地群众对太平盛世,丰衣足食的向往,对 关心群众疾苦的清官之期望。“华封三祝”源于尧王传说的吉祥祝词,祝愿尧 2 王“多富(福)、多寿、多男子”;民间吉祥图案中,把佛手、蟠桃、石榴三 者象征“华封三祝”。因此,当地村民以“华封三祝”寄寓多福、多寿、多子 孙的愿望。 当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后,“威风锣鼓”也发展成为展现新时代农民心声 的动态形象。 1990 年 9 月山西临汾 410 名农民组成的“威风锣鼓”队在北京 第八届亚运会开幕式上大显身手,他们敲出、舞出震撼大地的强音,显示出了 当代中国人民豪迈的气概。 第二节第二节 威风锣鼓的编制威风锣鼓的编制 威风锣鼓的编制,包括乐器配备比例和队伍组建。乐器配备,通常一个鼓 配二至三个锣,召钹比鼓少些,铙钹比召少些。如百人锣鼓队,一般是扁鼓二 十二面(有的还另外配有三至五个大架子鼓),召钹十八副,铙钹十二副,锣 四十八面。这个比例,也不是绝对的,主要根据乐器体积音量大小而定,达到 声部协调,音响和谐为目的。每个声部的人数,必须配成偶数,以便排列队形。 锣鼓队的编制,不强求一律,规模可大可小,队员可多可少.一般来说,少则四 十人,多则百人为宜。特殊情况,亦可组成数百人大型锣鼓队,或在舞台上表 演的二、三十人的微型锣鼓队。因此,应视实际情况和需要而定。不论大型或 小型,每个队都必须有一名指挥员。队员男女均可,但应有选拔,起码条件应 该是:身体健康,爱好文艺,对敲锣鼓颇感兴趣,愿意学习,不怕吃苦,有一 定音乐基础的更好,要根据演奏需要,在排练以前,将队员按个头高低分成大、 中、小三类,以便配备乐器、划分声部。为利于排列队形,大个头拍召钹和铙 钹,中等个头击鼓,小个头打锣,如果女队员占多数,可以全部打锣。 第三节第三节 威风锣鼓的源流威风锣鼓的源流 威风锣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始于四千多年前的唐尧时期。尧王建 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据说他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出嫁时,就是由当地 的锣鼓欢送和迎接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临汾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发祥地之一,十万年以前的 丁村文化遗址,就在临汾南部,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就繁衍生息在这里。据史 3 书记载,在唐尧时期,临汾一带就萌生了用有节奏的打击乐声来伴唱吟歌,这 也说明打击乐最早在此起步,也就为威风锣鼓的诞生提供了孕育的精血和养分。 1980 年,在紧邻临汾市的襄汾县一带,发掘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寺型龙山 文化,其中就有鼍(音驼)鼓,土鼓和石磬,这是当前国内发现最早的乐器, 这些古老的乐器,很早就在临汾一带流行。 威风锣鼓一开始,也可能只有鼓,其钹,锣由石片骨片,陶片,木头等代 替。进入青铜时代,发明了铜和冶炼技术,才逐渐有了铜质钹锣。它在历史的 长河里,在民间这块肥沃的土壤中成长着、健全着、完善着。 威风锣鼓,过去用于迎神赛社,朝山进香,求神祈雨,或在年节的社火活 动中做前导。没有社火活动的地方,只在村中十字街头,围成一圈,进行敲打, 借此热闹。建国以后,则成为节日喜庆中群众文艺活动的重要项目和游行队伍 的仪仗音乐。改革开放以来,在临汾地、市多次举行威风锣鼓专题比赛的基础 上,从队伍、服饰、曲牌、队形、动作、舞姿、技巧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 进步和发展,就连它的名称,也是在 1980 年元宵节地区举行的第一次锣鼓比赛 时,从各地“锣鼓”,“威风”“锣鼓家伙”等不同的叫法中,统一为“威风 锣鼓”的。这样,既区别于其它锣鼓,更与本身特点名符其实。 第四节第四节 威风锣鼓的现实意义威风锣鼓的现实意义 时代赋于威风锣鼓以幸运,在本世纪八十年代末,短短的几年内,多次参 加全省,全国性和世界性的重大表演,大大促进了威风锣鼓的改革与发展,达 到了质的飞跃,演进成今日的崭新面貌。它三次进京表演,名声大噪。一次是 1980 年在全国首届农民运动会上,一次是天安门广场,庆祝国庆四十周年专题 文艺晚会“我爱你中国”的录相表演,再一次,则是 1990 年,在举世瞩目 的第十一届亚运会上。三次表演,震惊了首都,震惊了全国和来自世界各国的 朋友。威风锣鼓一举成为代表中华民族声威的艺术形式。中外文化名人和新闻 工作者,纷纷撰稿评论,赞誉威风锣鼓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遗产“, 是古今中外首屈一指的民族鼓乐”,是“黄河之魂”,“惊世之宝”,“中华 第一鼓”,“天下第一鼓”。 从此,威风锣鼓不胫而走。全省,全国不少地方,纷纷邀请威风锣鼓队与 教练,为他们表演和传授技艺。仅编者亲自领队表演和充任教练培训锣鼓隐所 4 去的地方,就有本省十一个地,市和国内的上海市,广东的深圳的江苏的,南 京的,仪征市的,四川都江郾,辽宁大连,陕西西安的,云南玉溪的,青海格 尔木等,所到之处,观众对威风锣鼓,无不赞口叫绝。 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如今的威风锣鼓,已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它不仅 仅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参加文艺比赛的重要项目,而且成为省内外,海内外, 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成为迎接宾客, 举行盛会喜庆典礼,开工剪彩的礼乐;成为活跃贸易市场,促进经济交流的良 好形式;也成为融洽感情,增进友谊的有效方式。 第五节第五节 威风锣鼓的特点威风锣鼓的特点 威风锣鼓为什么如此诱人,博得人们的青睐呢?为什么能够有广泛的社会 功能呢?其原因还是因为它有着独厚的自然特点。 一、个性突出,风格独具,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威风锣鼓突出表现在一个“威”字上。演奏起来,气势磅礴,慷慨激昂, 粗犷豪放,威武雄壮。音响刚柔相济,跌宕起伏,时而缠绵婉转,曲折悠扬, 象山间小溪,潺潺流水;时而紧锣密鼓,搅地荡天,似虎啸雷鸣,声震长空。 曲牌结构,严谨流畅,悦耳动听,雅俗共赏。乐器音域宽广,声若洪钟,深沉 浑厚,刚中有柔。表演击奏多姿,形体健美,队形变化,繁而不乱,各种技巧 交替施展。再加槌缨,钹饰和鲜艳夺目的服装,呈现着花团锦簇同五彩缤纷的 诱人景色。这个特点,概括为:“融服饰,舞姿音响,技巧,队形于一体,集 粗犷剽悍,倔强好胜,风度于一身。” 临汾财处黄土高原,水深土厚,人民性多刚直,好气任侠,勤劳俭朴,倔 强剽悍。自然条件造就了人,也造就出独特风格的音乐,这种音乐的个性,就 象那黄河一样,冲过壶口“卷作千雷震地声”。诗言志,乐也言志,他正是黄 土高原人们征服改造自然志向的写照。 威风锣鼓从它诞生之日起,始终溶在临汾一带的风土民情和数千年的沧海 桑田中,无矫揉造作,无“南腔北调”,独有的性格和情趣,蕴藏着强烈的艺 术魅力和感染力,所以,聆听它惊心动魄,催人奋进,观看它,心旷神怡,流 连忘返。 5 二、生活化,通俗化,大众化,具有时代气息。 威风锣鼓表现的内容,大都是借物言志,托物寄情地歌颂人们的生活,是 人们群众思想感情最直接的流露,反映着人们的理想和追求,表现着时代精神。 仅从全区范围内收集到的二百余首曲谱中举例说明。有借历史故事表现古战场 激烈气氛,反映临汾人民勇敢豪迈气魄和战胜困难的精神,如单刀赴会、 二仙攀道、三战吕布、五马破曹、六出祁山、唐王点兵 等;有借动物,花草自然现象反映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情怀的,如二 龙戏珠、狮子滚绣球、老虎下山、鸭子贩蛋、狗咬阵、 风搅雪、厦坡里滚核桃、小茴香、乱插花、乱纽丝等; 有以锣鼓点数字和曲牌顺序,反映当地人们淳厚直爽,朴实无华优良传统美德 的,如三点子、四点子、八点子、五点子、六点子、 十二牌等等,这就说明,威风锣鼓总是把群众生活所熟悉的声音、景物、 事象和感受到的情趣,通过艺术本能,通俗地、形象地表现出来,使其成为人 民的心声,时代的脉搏。因此,不论观赏它还是学习它都喜欢接受。 三、群众性,灵活性,自娱性,生命力强,易于普及。 在临汾一带的较大村镇,几乎都有单独的锣鼓队,不少小村也有联队,他 们都有自己的传统锣鼓曲谱,不论男女老幼,都能参加击奏。过去的锣鼓队, 一般一、二十人,多系中老年,1980 年以来,参与人员成倍增加,队伍日益扩 大。连妇女儿童都参加比赛登场表演。因此出现了少儿锣鼓队、女子锣鼓队, 这就说明了威风锣鼓的群众性。 威风锣鼓的娱乐性灵活性,具体反映在活动的时间场合和方式上。平时、 节日、白天、黑夜、舞台、广场,或动或静都可以演奏。当人们劳动之余,高 兴的时候,随时可以把乐器拿出来聚集在一起自敲自乐。由于不受任何条件限 制,所以在群众中很容易普及。 6 第二章第二章 记谱与念音记谱与念音 第一节第一节 民间记谱与念音民间记谱与念音 威风锣鼓传统曲牌,流传在民间的很多,俗称“锣鼓歌”“锣鼓经”。其 记录形式,都是符号式的口读谱,这些符号各地不一,大多用圈圈点点、斜杠、 横道和八叉等来代替。老百姓看看这些符号,就能流畅地唱出自己要敲的锣鼓 歌来。书写方法,均系从上到下竖向而记。如字谱|4/2 平 平|平叉 平|匡 匡|匡匡 匡|,符号式口读谱竖写则是: 例一 x x x x x 例二 o o o o o x x x x x 例三 / 。/ 。/ x / 。 o 。 o。 o o o 例四 o o o o o | | 随着文字书写和书报横排习惯,有的地方也逐渐改成为从左向右横格式记 录。 上述符号的念音及节拍划分,各有不同。如: 例一,x 代表召钹和铙钹。每个单独八叉和顿点为一个四分音符,即一拍, 三个连续八叉和用竖杠连起来的顿点,每个符号为一个八分音符。这样,按照 字谱读下来。在时值上则少半拍(即一个八分音符)。虽然在“口读谱”上没 有显示,但当地人们却能习惯地把缺少的那一个八分音符读出来。至于铙的声 音,也没有显示,而当地群众却知道召钹只拍强拍,自然就把铙的声音现露出 来了。“口读谱”的例二、例四,都是一个道理,只是符号有所变化。 例三的符号,一般不常见,它以斜杠代表召钹,八叉代表铙钹,圈圈代表 锣。符号中每一个斜杠、圆点、八叉代表圈圈,都是一个八分音符。其中,圆 点没有念音,却有时值,所以每个四分音符(即一拍),都是由两个符号组成。 这些记法,在民间代代相传,它象“密电码”一样,只有本地、本村人知 道。从符号上看,只体现了锣钹配合的关系,却没有鼓的显示。 民间符号式口读谱的念音,也由于方言差别,把锣音念成镗、当、旦、刚、 光、匡、康、锵和一二三四五六七等;把召钹声音念成平、庆、穷、恰等;把 铙音念成嘁、嚓、叉等;把鼓音念成咚、嗵、噔等,各有不同。 7 第二节第二节 简谱记谱方法和念音简谱记谱方法和念音 为了进一步完善、统一威风锣鼓的记谱方法和念音,现参照中国民族民 间器乐曲简谱规格,根据威风锣鼓的特点和传统习惯,以字谱和符号相结合 的方法,缩编双行记写。如: 念谱:| 平叉 平| 平叉 平|平叉 平叉|平叉 平| 鼓谱:| xx xxxx| xx xxxx|xxx xxx| xx xxxx| |匡匡 匡| 匡匡 匡|匡匡 匡匡|匡匡 匡| | xx xxxx| xx xxxx|xxx xxx| xx x| 上面一行为念谱,即召钹、铙钹和锣的念音与节拍。队员见平拍召,见叉 拍铙。见匡打锣。下面一行是鼓谱,鼓手按音符击奏。两行曲谱用谱头线相连, 拍号记在乐曲开头处,中间有小节线,符号下面有减时线。其它速度、力度、 反复、休止、延长等等,都标有记号和注以汉字。基本念音,是按各种乐器发 出的声音,召钹念平,符号作“平”,铙钹念叉,符号作“叉”,锣念匡,符 号作“匡”,鼓念咚,符号作“x”。(详见字谱符号说明) 第三节第三节 各种符号的说明各种符号的说明 威风锣鼓四种乐器发出的基本声音为平(召钹)、叉(铙钹)、匡(锣)、 咚(鼓)属于正击。但在运用技巧和闷击、花击以及击奏的位置变化时,字谱 和符号则有变化。 威风锣鼓曲牌,按照简谱记谱规格,也标有各种记号,说明书如下: -保持音记号。即保持力度平衡、扎实、音响饱满,节拍要奏足。 |: :| 反复记号。表示在这记号中间要反复击奏,有几个点就反复几 次,最多不超过四个。 DS 段落反复记号。表示在这个记号中间要反复一次。 V 换气记号。表示此外要换气。 渐强记号。表示逐渐强起来。 渐弱记号。表示逐渐弱起来。 8 第三章第三章 乐器乐器 第一节第一节 乐器名称及特点乐器名称及特点 威风锣鼓的乐器,由鼓、锣、召钹、铙钹四种组成。过去还用小斗锣的, 现在大多不用了。 鼓 为全国通称。因其形状圆而扁,故称“扁鼓”。其直径均在 62 公分至 50 公分之间,鼓腔高低在 30 至 40 公分之间,鼓棰长短在 25 至 30 公分之间。 建国前后,随着威风锣鼓的改革与发展,其大小几经变化,过去鼓大而重, 要用架子支撑或者人抬,有条件的村镇还加上笨重的“门鼓”,所以从不移动 表演,但它的共鸣浑厚,震耳欲聋。 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的欣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人们精神焕发,春风得意,敲锣打鼓就很自然地手足舞蹈起来,把民间 吹打乐那种活泼的表演方法,揉进威风锣鼓里来,取其“动”变之长,充其威 风之神韵,敲打起来,想要表演,鼓就得表演者自己背,为了方便灵活,鼓就 适当缩小,从而大大提高了威风锣鼓的可视性、观赏性。 锣 铜制,为全国之通称。直径 40 公分,锣边 5 至 7 公分。敲起来,它不 像京锣那样纯正清脆,也不像苏锣那样的低沉,而是浑厚沙哑,带有粗犷风味。 现在锣重量轻了,便于推、举、端、托、表演灵活,颇受群众欢迎。也由于客 观存在体小身轻,数量众多,所以编排队形,考虑动作时,总是以它为基础。 召钹 铜制,直径在 33 至 40 公分之间。 它的称谓极不统一,它是由两扇钹对击而发出音响,在威风锣鼓里称召钹; 也有因其共鸣腔大而叫“大碗钹”的;有的地方叫“铙钹”;临汾这一带简称 叫“召”,为了统一,还是叫召钹为宜。 召钹,在威风锣鼓里的地位十分显要。因它的音响清脆洪亮,它可领导一 切乐器,而其它乐器,则无能为力。 另一方面,威风锣鼓曲牌,百分之九十五是从召钹开头的,如一首曲牌是 这样开始的:|:平平平平平匡匡匡匡匡:|,它非常自由,可 9 任意延长,一人拍钹,可等待他人接锣。所以有号召、呼唤人们来敲锣鼓的意 思。 过去的召钹,共鸣腔(碗子)大,钹扇也大,一般八斤左右,拍起来嗡嗡 作响,威震四方。现在的召钹一般四斤左右,但由于锣鼓队人数众多,加之有 了队形和表演,及服装的鲜艳,以视觉上的满足,弥补了音响上的不足。 铙钹 称谓也不统一。有叫钗钹的,还有叫召钹的,威风锣鼓里则称铙钹, 简称“铙”。 我们的看法是:在威风锣鼓里,两扇钹相对而击称谓召钹,上下相擦出声 而称铙钹,可简称为“召”和“铙”。 铙钹在锣鼓队里数量少、音量小,但它最大的作用是掌握节奏,掌握情绪。 在威风锣鼓曲谱里,铙钹一般是在后半拍的位置击奏,如:|平叉 平|平 叉 平|,这就说明弱拍的铙钹快与慢,至关重要,决定着曲谱的节奏。故铙 钹手通常由老练、稳健、节奏感强的人担当。 第二节第二节 乐器的配件与加工乐器的配件与加工 乐器从厂家出厂后,有的并不能使用,还需要配件与再加工,现分述于下: 鼓 鼓的配件有: 1.底绳二条。(各一米,尼龙绳最好,麻绳、皮条亦可) 2.背带一条。(三米,以布质为优,它可防滑) 鼓的加工主要是系鼓带,要系的科学。其步骤:先把底绳系在鼓的一侧的 两个铁环上(细绳双股,粗绳单股),与鼓另一侧的绳子相等;然后,将两边 铁环上的绳子,按鼓手背鼓的角度(约 25 度)给固定,使其外边长里边短,形 成斜角,最后用背带系在尼龙绳上。(剩余的背带,两头要相等,扎成大花起 装饰作用),鼓的高低以背起鼓放在表演者腹部宜。这样背起的鼓,鼓面平稳 不会摇晃。 鼓棰 厂家出厂即可使用。 锣 锣的配件有: 1.支撑杆一个(粗约 3 公分,直径长约 30 公分) 10 2.尼龙绳一条(长约 50 公分) 3.塑料管一条(长约 20 公分) 随着威风锣鼓表演艺术的提高,锣的加工也做了改变,将支撑杆放在锣内 三分之一的地方为其适宜的长度;支撑杆两面的剖面,要锯成马蹄形与锣内侧 的弧圆面相吻合;支撑杆的位置要与锣原先钻的两个小孔成垂直状,然后在支 撑杆与锣边接触处,从外边一边钻出两个小孔,用木镙丝拧紧,以防支撑杆转 动(要注意撑杆尽量靠锣边,以防手握支撑杆后,接触锣面,影响声音),最 后把塑料管套在尼龙绳的中间,将尼龙绳的两头,穿过锣边的两个小孔,拴在 支撑杆上,绳子的长度,以手插进塑料管套握住支撑杆为宜。 锣棰 厂家出厂即可使用。 召钹 召钹的配件有: 1.丁字形牵引二条。(长 15 公分,用汽车轮胎割成,如 T 状) 2.护手垫二个。(用厚橡皮垫做成,直径 7 公分左右,正中钻一小孔) 3.细铁丝一尺五。 4.红黄绿三色绸子 40 公分见方各二块。 加工:先用小圆锉刀把召钹碗子中间的小孔,挫得圆滑后,将牵引带由召 钹的内侧通过小孔穿到外侧,拉紧后再穿入护手垫中间的小孔,然后根据击奏 者手的薄厚,把护手垫量好,再把牵引带折回到护手垫上端,用铁丝固定,使 手插入召钹与护手垫之间非常牢靠为宜。最后,把三色绸子的一角绑在一起系 在护手垫外牵引带形成的小圈上。 铙钹 铙钹无须大的加工,只是用沙布把铙柄打磨打磨就可以了。 第三节第三节 乐器的操作方法乐器的操作方法 鼓 背鼓:双手拿好鼓棰,鼓带斜夸在左肩上,左手在鼓带下伸出以击鼓, 右手则无鼓带的限制。 鼓挎好后,鼓腔贴腹部,鼓的前沿略低,双手握住鼓棰的后疙瘩(无缨穗 的一端),左手举至胸前靠右,右手举至头顶,准备开打。 打鼓前,要思想集中,情绪饱满,精神振奋,昂首注目,好像即将冲锋陷 阵的战士一样。 11 锣 加工好后,锣手可用左手在锣面的一方,插进塑料套圈,握紧支撑杆, 然后根据手的大小再整理绳子,至合适部位固定。 右手用拇、中、食指握住锣棰底端。开打前和鼓一样要求,思想集中,目 视前方,两腿平分,挺胸收腹,右手将锣棰举起,左手(锣)按教练要求,或 提或端,准备开打。 召钹 召钹加工好后,左手指平展,插入召钹与护手垫之间,呈握球状,如 手感摇晃,还得紧握手垫,重新绑扎直至牢靠。 右手与左手同。 拍召前,两脚平分与肩同宽,两手握召,召面向上,曲肘托于胸前两侧, 目视前方。 拍召,过去有“召不下头”的说法。意取激烈、紧凑之势。现在有所发展, 有新变化。基本方法有二:一是胸前拍;二是头顶拍。胸前拍,即在胸前的部 位两钹合击。合击时,两钹钹碗必须对齐,不仅共鸣好,且乐器不易损坏。应 特别注意的是,两钹合击后,应立即离开,否则形成聚音,钹即烈缝。头顶拍, 和胸前一样,只是在激烈紧凑的节奏里使用,以显示一种勇往直前,威风凛凛 的英姿,加上必要的技巧,给人一种催人上进的力量。 铙钹 铙钹预备时,两手握住铙柄(中间的疙瘩),铙面朝上,平放于胸前 的两侧,开打后,两铙在胸前上下相擦发出叉叉的声音。故有“铙不过顶“的 说法。 铙手应特别注意:1、两铙是上下相擦而过,发出叉的声音,不是上下碰撞 或斜面相拍发出“平”的音响。2、两铙擦时,铙面不要上下垂直,而要倾斜 20 度左右,约在全铙五分之四的地方接触相擦,以防擦破手指。3、有铙的地 方没有召,有召的地方却有铙,所以两手上下的手势要一致,一般情况下,强 拍右手上,左手下,弱拍右手下左手上。4、威风锣鼓里铙的疙瘩,没有气孔, 所以不能相互对拍,否则铙会破裂。 第四章第四章 击奏方法与基本技巧击奏方法与基本技巧 第一节第一节 鼓鼓 鼓的类别:威风锣鼓的鼓,基本上有三种。一是现在最普遍通用的扁鼓;二 12 是阴阳鼓,即一个鼓手打一大一小两个鼓。大鼓架在架子上,小鼓架在其右侧, 拍钹时敲其小鼓,敲锣时敲其大鼓。优点是层次分明,音域宽广,更能显出阴 阳对比。三是架子鼓。这种鼓在击奏时不能死打而要弹鼓,还要敲出阴阳鼓的 效果。即拍钹时敲鼓的前沿。打锣时敲鼓心,听起来也是轻重缓急,音响丰富, 对比显明,悦耳动听。 鼓是威风锣鼓的灵魂、核心。它对威风锣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敲鼓 则十分讲究。 敲鼓,不论什么音符,都是右手打强拍,左手打弱拍。如四分音符,|X X|(俗称一点子)如用单棰,即右手打,如用双棰,左右手同时打;八分音符 |XX XX|(俗称二点子) ,则右左手先后均匀地各打一下;前八后十六分音符 |XXX XXX|(俗称三点子) ,则右手连续打二下,左手打一下;前十六后八分 音符|XXX XXX|(也称三点子)则右左手各打下后,右手再打一下;再如十六 分音符,|XXXX XXXX|(俗称四点子) ,即在一拍时间里,右左手均匀地交替 各打两下,而阴阳鼓则不完全相同,一般情况下按照大鼓的要求去打就可以, 而遇到钹锣交错节奏紧凑的地方,就得左手压过右手去打。 如:|平平 匡平 平| |XXX X X XXXX| 第一、三拍都是打小鼓,第二拍,右手打匡(强拍)左手得到右侧打平(弱 拍) 。这种打法经过反复练习,就可得心应手。 这是几种最基本的打法。除此,根据鼓谱需要,还有一些花彩的敲法,以达 到刚中见柔,威中透情之目的。 敲鼓帮:用左右鼓棰击打鼓帮,发出嘎嘎的脆声,如: |打各打各 打|打各打各 打|打各打各 打打|O 打 打| 此打法仍以右手打“打”,左手打“各”。 敲鼓边:此打法严格地说不是敲,而是利用鼓皮对鼓棰的反弹作用弹出来的 效果。即两手虚握鼓棰,手心向上,向前捶到鼓皮边沿,使鼓棰按音符在鼓皮 上弹动,敲时要巧、要脆、要轻。 13 如:|匡 匡 O|嘟儿 嘟儿 匡| 这儿的嘟儿,就是敲鼓边。 嗑鼓帮:就是按照节奏用鼓棰前疙瘩,在鼓钉上左右划动,发出|花儿 花儿| 的音响。 例如:匡匡 匡匡|花儿 匡|。如 花儿 是一拍,鼓棰不要回划,如果是 |花 儿花儿 匡|,那么两手从两侧向前划去,再从前向两侧划回,但必须是在一拍 时间完成。 按鼓:多用于后八分休止。 如:|匡匡 匡匡|O 匡 匡 O| |XXX X X |O X X O| 在最后一拍与锣配合休止,要干净利落,就必须按鼓。即在最后一拍击鼓后, 左手立即用手按住鼓面。 闷击:一般用于轻松愉快的情形,即用左鼓棰后端,按住鼓皮,右鼓棰稍轻 击鼓, 如:|匡 匡 O|工 工 工 匡 O| |X X O|工 工 工 匡 O| 工即闷击。 鼓的基本动作:鼓手把鼓背好后,目视前方,右手举棰至头顶,左手扶鼓, 或冲跑或齐步走出。开打后胸部略向后倾,两腿分开成马步状,随着节奏两腿 自然颤动。 威风锣鼓素以粗犷奔放、慷慨激昂为特点,所以击鼓时,要幅度大动作大。 四分音符、八分音符,鼓棰要超过头顶,十六分音符,鼓棰应与胸部相平,这 样不仅曲牌听起来威风,动作看起来,更为威风。 鼓的其他动作:都是随着威风锣鼓表演性的增强而发展丰富的。如“马步跳 打”(双脚离地面前进或后退同步跳打) ;“马步跳喊”(同步跳打时加喊声,以 增强威风气氛) ;“左转打”、 “右转打”(以一脚为轴心,向左或向右转九十度, 转时要有力,落地必有声,要把转、打、下蹲同时在节奏里完成) , “左弓箭跳打” “左弓箭后退打”等等,可因队形所需而定。应该明确威风锣鼓是打击乐,应以 14 击奏为主,动作多少,要看对威风锣鼓是锦上添花还是画蛇添足适当运用。 鼓棰的技巧:敲威风锣鼓时,常常会遇到前八分休止符或换气符号,在这短 暂的停留中,鼓棰中挽一些花,以增强威风锣鼓的美感。 “单棰花”:右手握住鼓棰的后端,手心向上,利用甩鼓棰的惯性,加上食指 的“护送”,使鼓棰以手心为轴心,由外向上再到里,在胸前旋转一周, ,即算完 成。要注意,这是在八分音符的时间里完成。 “双棰花”:它和单棰花的要领一样,只是左手有鼓带的限制,只能靠下挽花。 “盘头花“:击奏中遇到的较慢节奏,为了占满空间,还要显示威武的气慨, 才用盘头花,即右鼓棰抬高到头顶,逆时针转一周落下。 鼓点(谱)的设计:威风锣鼓的锣钹谱是“死”的,但鼓点是“活”的,它可 因人而定。因人是对初学者而言,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如平叉匡|平叉匡|,初 学者可设计为 平叉 匡|平叉 匡| 平叉 匡|平叉 匡| XX XXX| XX X |,熟练后可设计为:XX XXXX|XX XXXX|,当然最理想的 鼓点是 平叉 匡|平叉 匡| XXX XXXX| XXX XXXX|由此可找出威风锣鼓鼓点设计的一般规律:即锣鼓钹 谱为八分音符时,鼓谱即为八分音符或前八后十六或前十六后八分音符。如果 锣钹谱是四分音符,只要不是结束句的最后一拍,一般情况下,鼓谱应设计为 十六分音符或前八后十六分音符,如|平平 匡匡|,鼓谱就应设计为:|XXXX XXXX|XXXX X|,最后一个匡,应设计为四分音符,表示一句的结束。但也有 特定情况下的设计,如:|匡 匡 | 匡 匡| | 嗨嗨 | 嗨 嗨| ,四声锣的情况下,为 了增强气氛,在敲锣的同时还要加四声嗨,那么鼓点就不能打十六分音符,而 应打四分音符,更显得震撼有力。 附:鼓练习曲: 1、X X|XX XX|OX X| 15 2、XX XX|OX X|XX XX|OX X| 3、XXX XX|XX XXX|XXX XX|XX X| 4、XX XXX|XX XXXX|XX XXX|XX X| 5、XX XX|XXXX X|XXX XX|XXXX X| 6、XXX XXX|XX XXXX|XXX XXX|XX X| 7、XXXX XXXX|XXXX X|XXXX XXXX|XXXX X| 第二节第二节 锣锣 一 、 锣的打法: 锣的敲法多用于端锣、举锣、托锣、提锣、敲锣边、按锣。 现分述于下: 先讲端锣:左手端锣于肚脐平,前沿略向下倾,右手握住锣棰的底端,开 打后,右手从头顶通过耳侧,下到腹部击锣,当锣棰接触锣面的一刹那,要利 用手腕的爆发力甩向锣面。右手击锣时,两腿膝关节随着节奏自然弯曲一下, 右手上扬时两腿自然站直,就这样,随着节奏,周而复始的颤动。 (要注意:锣 的里沿不能接触身体) 再讲举锣:当曲谱由低潮将要转入高潮,或者打到情不自禁、极其兴奋之 际,自然要用举锣。举锣,就是左手把锣举到肩部略靠前成 45 度的地方,右手 从头顶的右侧,下到左肩部击锣,其手腕的爆发力和腿的颤动与前述同。 和举锣相联系的就是推锣。为了显示高潮,表达情绪的激奋,增强威风锣 鼓的气氛,往往以剽悍、粗犷的推锣动作来助威,使之“威”上加威。 推锣从举锣的部位开始,向左上方 45 度的方向推起,推锣可根据教练要求, 或注视锣的方向,或注视正前方均可。 推锣一般是在“平”的半拍推起,如匡平 匡平|匡匡 平平|匡在肩部打,平就 得推起。第二拍匡,又要把锣拉回到肩部同时击锣,但第二小节第一拍就得在 肩部打完匡匡,到平平,再起,推上去停留一拍。按此推锣,如果是平匡 平| 平匡 平|就是先推锣,后半拍击锣。由此可见,推锣是锣表演中的一个动作, 也是威风锣鼓的独到之处。 下面再讲托锣。托锣和端锣、举锣不一样,前面几种均可利用腿部颤动时 向上的反弹作用,连身躯带推锣一气呵成,而托锣就要靠臂力的支撑。 托锣,身体朝正前方,身体的重量放在右腿上,左腿跨前半步,脚根着地,脚 尖跷起。左手持锣,举到头部略靠下的部位击打,击打时曲肘收回,然后颤动, 16 头部略向后扬,犹如抬头望月(锣) 。 提锣,在威风锣鼓里是较轻松的敲法,在由高潮转入低潮,缓和气氛的同 时,使敲锣者也得到“喘息”的机会才用之。 提锣有多种敲法,根据情况与队形的需要,可弓箭步敲,并可提到腹部敲。 敲锣边:当威风锣鼓进入轻松欢快或抒情段落,可敲锣边。如鼓谱是|打各 打各 打|打各打各 打|打各打各 打打|O 打 打|,锣可敲边|当当 当|当当 当| 当当 当当|O 当 当|。 再如锣匡匡 匡匡|O 匡 匡|当|,最后这个当,就是锣边,它虽用的不多, 但可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敲锣边根据动作的联贯性,端锣、提锣均可。 当威风锣鼓进入紧张、激烈之时,也可敲锣边,如“大杀”曲谱中的“出 征”一节。 锣旋律|匡匡 匡匡|匡 匡 匡 匡 匡 O|匡 匡 O|匡 匡 匡 匡 匡 O|匡 匡 匡 匡 匡 O| |XX XX|X X X X X O|X X O|X X X X X O|X X X X X O| |匡 匡 O|匡 匡 O|匡 O 匡 匡 O|匡 匡|匡 匡 |X X X|X XX| X X X X X|XX XX|XX XX| “X”作敲锣边铛音的附号 一半或三分之二的锣可端锣演奏旋律,另一半或三分之一的锣可提锣敲锣 边演奏,|当当 当当|当当 当 当|使人隐约听到马蹄声声,风声阵阵,将士出征 的情景,这段锣的二重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按锣:多用于后八分休止符。最后一拍敲完后,右手不要抬起,立即用手 掌按向锣面,形成休止。 二 、锣的动作 锣的动作与威风锣鼓其他乐器一样,要刚(劲) 、粗(犷) 、豪(放) 、美, 才能引人入胜。 前面讲过的推锣、托锣是表演中的动作,举锣、端锣、提端都是敲锣的方法, 也是最基本的动作。动作是在威风锣鼓发展前进中产生、提炼、发展的,所以 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下面讲讲在训练实践中,常用的几个动作: 左右甩锣:第一拍,面向正前方,挺胸收腹,锣面垂上朝前,左腿向左大 跨一步,成大马步,与此同时,锣向左甩去,停留在膝盖之外的部位。第二拍 不动。第三拍转向右侧,动作和第一拍一样,第四拍不动。来回向左向右,始 终挺胸部一字甩开,不要弧线,才显得刚劲有力。 17 上下推拉:第一拍,双手扶锣,锣面垂直朝前,两臂伸直,推到头顶,整 个身体尽量抬高。第二拍,两腿稍曲,把锣拉到胸前。第三拍,推拉各一次, 第四拍,推上。 如果两句曲谱连起来,那么左右甩锣,上下推拉,也要连起来。由此可见 当锣连续四拍或八拍休止,此动作完全是为了充实空间,增强威风的气慨。 众星捧月:当队形变换成若干小组时,小组人数不论多少,均可作此动作。 以七人为例,第一拍变队形,第二拍既成圆形,一人在中间成圆心,两手平着 高举,锣面朝上,其余六人成圆,把锣推向上前方,目视铜锣,同时右臂后伸, 与左臂成斜一字形,此时身体的重量放在左腿,右脚根离地靠后半步虚立。 海底捞月:在众星捧月的基础上,右脚不动,左腿由左侧向后转,左腿大 跨成弓箭步,锣面朝上,放到膝盖前击打。该动作要打、动一拍完成。 排练中,上述两个动作常连贯使用,一气呵成。 三 、锣棰的技巧 锣棰的任务有二,一是按曲谱的音符、节奏把锣敲响、敲好,二是掌握运 用好锣棰的技巧。但不要单纯为技巧而技巧,要把技巧与曲谱、技巧与动作, 技巧与情感,看作是相互依存、相互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情感的激发, 情绪的发泄,是威风锣鼓发展的必然。 单棰花:右手举过头顶,拇指、食指、中指握住锣棰的底端, (达到松而不 掉)由上向里时,再由下向外,在一拍时间里旋转一周。锣棰由上向里时,手 腕要向里向下压,锣棰向外时,加上它旋转的惯性,就会成为锣棰花。单棰花, 一拍一“花” ,一般是在缓和、抒情的节奏里使用。 如:匡匡|平叉 平|,在第二小节的第二拍,就要用双棰花,即八分音符挽 一花,这样锣棰花和曲谱就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了。 纺线花:它是模仿过去单车纺线往出抽纱的动作而得名,是在特定的曲谱 中使用,用来抒情、耍彩,起点缀之效用,故不宜多用。 挽花时,右手从右侧下部向右后方向开拉,一拍一个花,边拉边挽花,目光随 着棰花转。纺线花的挽法和双棰花一样,只是在手的运动中挽成。如:|匡匡 O|嘟儿 嘟儿 嘟儿匡 O|,这儿的嘟儿就是挽纺线花。 抛锣棰:它是在威风锣鼓表演中,利用拍钹的间隙,把锣棰高抛二米左右 接上再打的一种技巧。从抛到接,时间较短故不宜过高,否则在规定时间里, 接不到棰,影响下面敲锣,同时过高易偏离方向,影响整体队形。 第三节第三节 召钹召钹 18 如何持召、拍召,第三章第三节已讲过,现在讲一下召的技巧。 召的技巧十分重要。它与曲谱、形体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如果没有技巧, 它将没有生气,没有活力,好像是一个只有心脏跳动的植物人一样。所以说, 良好的技巧,它不仅可使人们体会到“威风”的含义,而且能使威风锣鼓的精 髓淋漓尽致地发挥,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召最主要的技巧,就是翻召。也是威风锣鼓的一绝,翻召在民间有个说法 “召不过头” 。 翻召,总的说就是“前翻”和“后翻” 。 前翻,又分“前小翻”和“前大翻” 。 前小翻:即拍钹后,钹面翻向正前方,成 90 度角。一般是在缓慢节奏里使 用。 如:平叉 平|平叉 平| 可一拍一翻,对召来说就成了|平翻 平翻|平翻 平 翻|。 前大翻:拍钹后,利用手腕的翻转,把钹面翻向左右两侧,即翻一百八十 度。这种翻法,一靠手掌把钹碗控制牢,不要摇晃;二靠手腕的转动,用好一 刹那的爆发力;而且它只能在半拍的时间里完成。 后翻,又分“后小翻”和“后大翻” 后小翻:它和前小翻一样的道理,只是翻的方向相反。 后大翻:也是和前大翻一样,拍完后,向后翻 180 度。它还往往与前大翻 联起来使用,形成翻 270 度或者 360 度。即拍后把钹面翻向后 90 度或 180 度, 然后顺势翻向前 90 度或 180 度。 上述前翻、后翻是召钹里常用的最基本的翻法。 还有一种是难度较大,不大常用的翻法,即“拍前翻” 。 其翻法是利用拍钹前的后八分音符把钹后翻 90 度,然后按音符拍钹,拍后 再前大翻。整个过程是在一拍半的时间里完成 270 度的翻召。如果放在节奏里, 就是|O 后翻 | 平翻|。例如匡匡 匡匡|匡匡 平增|在第二小节第一拍的后半拍就 要后翻,也就成了匡匡 匡匡|匡匡翻 平平翻,通过反复练习,理解节奏,定 会熟能生巧取得成功。 随着威风锣鼓的发展,尤其是队形排列的需要,还会产生新的动作和技巧, 但只要掌握了“翻召”这一基本技巧,也就奠定了拍召的基础,其他难题也就 会迎刃而解。 第四节第四节 铙钹铙钹 19 铙钹,由于是上下相擦,就受到许多限制,加之它有重任在肩,越是热闹, 越要冷静,越是激昂,越要稳住阵脚,故技巧不宜过多。 转铙,在擦铙的过程中,铙随手转,手随铙走,熟能生巧,得心应手,自 然而然,铙柄就会在手心里转动。要曲谱某句的最后一拍,就可以转铙,如平 叉 平叉|平叉 平|,最后一个平,就可转铙。转铙,可利用四分音符的时间, 顺势扬到头顶,但要转而不离手。 抛铙, “转铙”是“抛铙”的准备, “抛铙”是“转铙”的必然。在转铙的 基础上,高抛离手,然后接住,就是抛铙。这一技巧难度较大,要训练有素, 万无一失。抛铙多高为宜,即要看铙手的熟练程度,还要看曲谱允许的时间, 一般以一米五的高度为宜。 第五章第五章 组合组合 威风锣鼓是群众性极强的文化艺术活动。参与群众之广泛,击奏艺术之高 超,翻江倒海之气势,催人奋进之激情,都使人过目不忘,激动不已,这是几 千年来,人民群众不断发展创造的结果。也是其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要达到 此目的,就必须搞好组合,这是威风锣鼓之关键。 为什么要搞组合? 俗话说“百人百性”,在威风锣鼓队里,不管多少性,在这都是一个性, 就是“威”。 “威”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非常具体,威武之师,必整齐统一,不仅鼓点齐, 服装齐,动作齐,队形齐,而且情绪统一,快慢统一,强弱统一。要达到此目 的,只有练,不是一个人练,也不是一个声部练,而是要锣鼓队四个声在一起 整体合练,这就是组合。 第一节第一节 念谱、背谱念谱、背谱 一、念谱。现在的威风锣鼓曲谱都是按照简谱法记载的。 念谱的基础。不但要念会,而且要念好,要念出阴阳顿挫,要按照节拍、 音符、提示,念出情绪,念出节奏,念出韵律。 念谱可由一人领念一句,大家复念,稍熟悉后,就可齐念直至记牢背熟。 二、背谱。威风锣鼓不像其他乐队那样可以看着乐谱演奏,必须熟记熟背。 20 威风锣鼓和其他事物一样,都有着自身规律,掌握了这一点,就会帮助你加深 理解,加强记忆。 (一) 对应句式多:威风锣鼓里,多是下句对上句,或理解为问答句, 如前句是|平平|,下句是|匡匡|,前句是|平平 叉平平|,下句则是|匡匡 平 匡匡|。 (二) 交错句式多:就是音符结构不变,只是锣钹的位置互换。如前一 句是 |平匡 匡平|平匡 平|,接着就是锣钹位置互换成了|匡平 平匡|匡平 匡|。 (三) 蛇退皮句式:即一句比一句少,接连递减,俗称“蛇退皮”。如 第一句|:平叉 平|平叉 平|平平 叉平|叉平 平|匡匡 匡|匡匡 匡|匡匡 平匡|平匡 匡 :|。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能否认识它、掌握它,掌握了它就好记了。 第二节第二节 无器练习无器练习 无器练习,就是没有乐器的练习。即消除念谱中的枯燥情绪,还要为拿乐 器作好准备,也为了缩短和减少拿乐器后不可避免地、短暂地燥音过程。它是 由念谱到持器的过渡。也是提高学者兴趣的手段。 第三节第三节 练乐练乐 合乐合乐 一、练乐: 练乐应分开声部练,对初学者来说,不受干扰不受影响,条件不具备者, 也应分成两个部分,一是鼓,二是锣钹铙。 鼓,应会两个乐谱,鼓谱要学会,锣钹谱也得学会,因为鼓和锣钹要配合 在节奏里。如果鼓谱打得很熟,却不知锣钹到了什么地方,势必相互脱节,相 互扯皮。所以一个好的鼓手,在威风锣鼓队里,应是一专多能的全面手。 记两种乐谱,并不是很难,也要寻找它的规律。在威风锣鼓里,锣钹如果是 八分音符、四分音符,这时鼓谱不是八分音符,就是前八分后十六分音符;当 锣谱最后一拍是四分音符时,鼓一般是十六音符(通常都要反复),结束句, 鼓则是四分音符。例如曲谱是:|平匡 匡平|平匡 平|,鼓谱是 XXX XX|XX XXXX|,那么鼓手可念为:平冬冬 冬平|平冬 平冬冬冬|,这就是把两种乐谱 合二为一,好记多了。 21 锣钹铙在乐谱中的交替、交错进行也不很难。交替进行比较容易,钹上句, 锣下句,你问我答,虽然平淡,但较顺畅。交错进行,略有难度,如:|平匡 平匡|平平 匡匡|平匡 平|匡平 匡平|匡匡 平平|匡平 匡|,确实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但掌握了它的规律,也就化难为易了。在这儿要掌握两点:一 是前半句是钹开头,钹是强拍(只是第二节第二拍没钹),后半句锣照着钹的 路走就是了。二是钹手心中必有锣(谱),到锣点时,钹手的肘子略往下压, 就代表了锣(谱),这样拍起来,就不会乱了章法。反过来说,锣手心中必有 钹,到钹点时,锣手的手臂上去,挽一锣花,就代表了钹(谱),即占住了空 间,也不会乱了方寸。只要寻找规律,反复练习,定会掌握自如。 二、合乐: 这是掌握威风锣鼓最关键、最重要的一项程序。因为各声部在练乐时,重 点是:记谱、打会,不可能有深层次的练习和进一步的要求,而合乐就要达到 队列表演前的击奏任务。 那么如何练呢? 首先练齐。因为练乐时各声部是分开练的,既没有合作的体验,更没人合 乐的感觉,可说是七股八岔,这就需要把各种乐器击奏的快慢、音符统一在曲 谱的节拍里,做到整齐统一,不管几十人也好,几百人也好,敲起来是一个声 音,一个点子。 其次练轻重缓慢。威风锣鼓有它的喜怒哀乐,有它的阴晴圆缺,有它的阳 刚之美,也有它的抒情之娴,这一切,就要靠曲谱演奏的轻重缓急来体现来完 成。要轻如淑女拂袖;重如智深擂棰;缓如仙女下凡;急如战马奔腾。 打击乐是有极限的,轻与重,缓与急,是相辅相成相互衬托而言的,所以 合乐一是靠手来体会;二是靠脑找感觉。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老师要我们这 样”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根据情绪的发展就非要这样”的理性认识。 再次,练激情。轻重缓急,是威风锣鼓演奏在手脑并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 认识中的一次飞跃,但这还不够,还需进一步练激情、练情绪。 威风锣鼓的演奏,如果没有激情,即是能打出轻重缓急,也是干巴巴瘪皱 皱的,没有活力,没有生命。 激情,不能做作,要靠内心的思维,要靠朴实的感情,情绪才能真实,才 能丰富,只有这样轻重缓急也才能真正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广东依顿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聘成本会计岗等人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辽宁盘锦市卫生健康委所属部分公立医院校园招聘9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答案详解
- 2025届春季河南新乡市卫龙校园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2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贵州黔西市钟山镇卫生院第二批次招聘编外人员10人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班组安全教育培训资料课件
- 2025年临沂平邑县部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17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绿色通道”引进教师9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年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五中学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答案详解
- 2025贵州医科大学附属乌当医院招聘合同制员工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
- Ice-O-Matic CIM登峰系列制冰机培训手册
- 《穴位埋线疗法》课件
- 【大型集装箱船舶港口断缆事故预防应急处理及案例探析7500字(论文)】
- 发展汉语-初级读写-第一课-你好
- 律师事务所人事管理制度
- 高中英语完形填空高频词汇300个
- 2023-2025年世纪公园综合养护项目招标文件
- 脑梗塞并出血护理查房
- 男朋友男德守则100条
- 医院感染科室院感管理委员会会议记录
- 鲁班锁制作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