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专题二第1讲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_第1页
第一部分专题二第1讲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_第2页
第一部分专题二第1讲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_第3页
第一部分专题二第1讲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_第4页
第一部分专题二第1讲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讲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节目录,专题主干整合,典例试做读图,完成(1)(2)题。(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解析:(1)根据景观图片中山体的形态和火山喷发的景象可以判断出该山体属于火山,其岩石为岩浆岩,是由来自上地幔上部软流层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因此,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地幔。(2)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地球表面的各种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喷出岩和侵入岩都属于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形成,变质岩是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经过高温、高压变质而成,因此A、B、D选项都是错误的。答案:(1)D(2)C,拓展提升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模式图图中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2地壳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判读技巧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变式图较多,但不管哪种变式图,在判断时都应把握以下四个关键点:(1)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源于岩浆,也是地壳物质循环中各类岩石的起点和归宿,因此找准岩浆是判断岩石圈物质的基础。(2)各类岩石要重熔再生形成岩浆,大多要经过变质作用,因此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箭头指向的应为变质岩。(3)组成岩石圈的物质中,岩浆岩只能由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且岩浆只能生成岩浆岩;因此在箭头太多、太复杂的模式图中,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据此可以判断出沉积岩。,名师押题1图1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数码表示岩浆、岩浆岩、变质岩、风化物、沉积物,箭头表示各种地质作用,读图完成(1)(2)题。(1)图1中表示岩浆岩与变质作用的分别是()A、AB、CC、BD、I,(2)从成因上对图2岩石分类,与图1中序号对应正确的是()A珊瑚石B大理岩C玄武岩D花岗岩解析:(1)根据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图示中沉积岩这一已知条件,顺着箭头推理可确定为变质岩,为岩浆,为岩浆岩,为风化物,为沉积物。相应的地质作用分别是B、I为变质作用,C为重熔再生作用,D为冷却凝固作用,E、H、G为风化、侵蚀作用,F为搬运,沉积作用。(2)珊瑚石为沉积岩,大理岩为变质岩,玄武岩和花岗岩为岩浆岩。答案:(1)C(2)B,典例试做(2012高考江苏卷)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1)(2)题。,(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ABCD(2)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A褶曲隆起B褶曲凹陷C断裂下降D断裂上升,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理解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这一概念。(1)从图上地势的起伏状态可以判断出地形类型,属于谷地的有四处。同一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即图中的虚线,其起伏状态可以看作同一岩层的形变状态,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向下弯曲的为向斜。把上下两图复合起来,既是谷地又是背斜构造的是处和处。(2)根据上题的分析,图中处同一岩层发生了上下错位,并且埋藏深度低于左侧,显然是发生了断裂,并且相对于左侧发生了沉降。答案:(1)D(2)C,拓展提升1判读地质构造的基本技巧(1)区分背斜和向斜构造时,不应单纯从形态上来判断,而应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方面进行研究。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为向斜。例如:下图中A、C为背斜,而B、D为向斜。,(2)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是断层而仅为断裂(地质学上将这类断裂称为节理)。2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技巧,地质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读分析。(1)看图例、比例尺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看比例尺可以知道缩小的程度。(2)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3)判断地壳运动状况和受外力作用状况褶皱水平运动。断层升降运动。岩层破碎或缺失部分侵蚀作用。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此处有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可能有过下降运动。,(4)看岩层是否缺失若岩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岩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地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5)看是否有岩浆活动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岩层形成时代。(6)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有的地质平面图往往绘有等高线,可以据此分析山脉的延伸方向、分水岭所在地区、最高点、最低点、相对高差等。如,没有等高线,则可以根据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特点,河流总是从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出地势的高低起伏状态。3地质构造的应用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具体如下图所示:,名师押题2下图是某地岩层水平分布图。据图回答(1)(3)题。(1)下列四幅剖面图与沿ab剖面线的剖面图一致的是(),(2)图中甲、乙两处地形与地质构造的组合,正确的是()A甲:山谷背斜B甲:山脊向斜C乙:山谷向斜D乙:山脊背斜(3)关于图示地区地质史上所经受地质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曾受过水平挤压的地壳运动曾受过水平扩张的地壳运动乙处侵蚀作用强烈甲处侵蚀作用强烈ABCD,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剖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虚线为等高线,从a至b,经过了山谷、山脊,且a处海拔在150200m,只有A图符合。(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貌及地质构造的判断。从等高线上看,甲处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为山脊;乙处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为山谷。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甲处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是向斜;乙处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是背斜。(3)本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若受水平扩张的地壳运动影响,会有断层形成,图中信息无法判断有断层出现。甲处为向斜,侵蚀作用较弱。答案:(1)A(2)B(3)A,典例试做(2012高考安徽文综卷)根据材料和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图中A地、B地的地貌分别为_、_,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它们形成的主要过程。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图并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A处为河流发源地的点苍山,是图中断层中岩体上升而形成的断块山;B处为断层陡坡下的平原,是由图中各河流形成的洪积冲积扇连在一起形成的洪积冲积平原。答案:断块山洪积冲积平原内力作用形成断层,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方向运动为主;A侧岩体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B侧岩体相对下降,形成谷地,同时流水等外力不断将风化、侵蚀产物搬运到谷地边缘堆积,形成洪积冲积平原。,拓展提升1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2外力地貌的应用(1)风向的判定(2)河流流向判定,名师押题3下图为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的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完成(1)(2)题。(1)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