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1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2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3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4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与环境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快慢的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 (1)工业革命以前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高高低 原始社会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高高较低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工业革命时特点 高低高(18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 (20世纪50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3)近现代 特点 三低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原因: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及行为的变化) 3人口零增长国家: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人口负增长国家;英国,比利时,芬兰等 4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 社会经济因素 2制度因素 3计划生育因素 5世界人口达到50亿:1987 7 11 达到60亿:1999 达到65亿:2006 2 28 年龄结构 014岁 65岁(中国60岁)以上 年轻型 大于等于40% 小于4% 成年型 30%40% 老年型 小于30% 大于7%|60以上大于10% 自然增长率小于等于1.0%为低增长,出生率小于等于1.5%为较低增长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1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被称之为人口的指数增长。 2自然资源(必须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存在于自然界中可直接利用的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3自然资源的分类: 一(1)矿产资源:它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 (2)水资源:淡水储量只占世界总水量的2.535左右,而可利用的淡水储量只占淡水储量的0.03%左右。 (3)土地资源:1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下降,使土地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2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森林资源(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的作用):森林的大面积毁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事件增多。 二 无限性资源(一定时间内超越技术水平以上的)和有限性资源 有限性资源又包括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即可再生但需要一定的时间)若过度开发,可再生资源有可能变为不可再生资源。 (注:科技开发水平决定开发资源的数量 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资源的数量) 4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5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佳人口数量) 注:重点阅读P14页,区分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含义,了解三者的联系即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 6人口容量(最高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1)与自然资源储量(首要因素)成正比 (2)与科学技术水平成正比(3)与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4)与人类的文化生活消费水平成反比 7分析地区人口容量需要考虑的因素: (1)气候的两要素 气温影响农作物的热量,降水影响其水分(2)地形(3)经济,科技水平和开放程度(一般不提及文化消费水平) 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容量低的原因:(1)气候干旱,水源缺乏且多高原山地地形,耕底面积小(2)深居内陆,对外开放程度低(3)经济和科技水平低,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对人口容量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容量高的原因:(1)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状况良好(2)科技水平高,经济发达,人口受教育水平高(3)地区开放程度高 我国南部地区人口容量高的原因:(1)气候适宜,热量降雨多,农作物成熟快(2)经济科技水平高 第三节 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1)必须改变定居地(2)改变定居地须持取一段较长时间(3)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2人口流动:短期离开定居地后又返回的现象(人口迁移是人口流动的一种形式) 3分类(1)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划分: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省际迁移和县际迁移(2)按人口迁移方向的不同来划分: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 4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力/排斥力与拉力/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土地,水源,地形,资源,植被,矿产等)1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地域差异2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经济因素1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2经济布局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三政治因素1战争2政策(经济政策,人口政策如接纳移民) 四社会文化因素 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家庭和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5我国当代人口迁移 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口意愿性迁移较少 20世纪5070年代的人口迁移均以行政调动为主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发性人口迁移较多 (城乡地区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 6人口迁移的影响 7世界人口的迁出国与迁入国各有什么特征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1婚俗中包含着许多影响出生率的内容,如初婚年龄的大小、婚姻的稳定程度2宗教对人口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鼓励生育) 3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一是从早婚早育(为了增加劳动力)到晚婚晚育 二是从多子多育到少生优生 三是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四是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1概念: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2城市区位分析:自然地理区位(相对稳定):(1) 地形:温带平原,热带高原,山区河谷或开阔低地(2) 气候:降水适中(沿海地区)和气温适中(中地位地区)(3) 河流:沿河设城,河流交汇处或河口水运的起点或重点 社会经济区位(不是一成不变的)(1)资源:矿产(2)交通运输:武汉,徐州(3)政治:首都:雅典,罗马城,西安,洛阳,杭州 新首都:华盛顿,堪培拉,巴西利亚,伊斯兰堡(4)旅游(5)科技(经济)(6)宗教: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7)军事:嘉峪关市 3日本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原因:山多平原少、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资源匮乏多进口、海岸线曲折多海湾港口易于贸易 4城市的区位选择考虑因素:地质(避开灾害多发区,考虑地基承载力),地形(平原),河流(码头建在河的凹岸处),注意环境保护 5城市地域形态(区位因素影响城市形态):集中式(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组团式(用地分散,交通联系不方便,投资较大)条带式,放射式 6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7中心商务区的特点:建筑高大密集、经济活动最为频繁、内部分区明显、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交通通达度高 8西方城市结构学说: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9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其等级主要是根据中心地提供的职能种类和服务范围来划分的。 10一个地区城镇的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反比,城镇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商业因素、行政因素、交通因素的影响。 11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六边形数目大,低级中心地反之(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低级中心地3倍)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体系(相同级别的中心地服务范围彼此独立排斥)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中不断上升(衡量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2城市化的意义3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4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关系尤为密切,工业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未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5城市的兴起又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6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点;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发展不合理(南美洲国家“虚假城市化”,印度、孟加拉、印尼的“滞后城市化”) 7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8中国城市化特点第一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病 2逆城市化阶段表现:城市中心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祖昂贵、就业困难、社会不太安定,促使居民向环境良好、房租地价便宜,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 3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1产业活动所具有的区位特征与产业部门的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2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矿业(石油在地质历史时期生成)其开采活动受石油矿藏状况和运输条件的限制。3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的是工业生产(由于需降低省成本,劳动密集型产业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的是商业和服务业(主要面向消费人群)4生产协作类型:某种产品生产过程中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布匹的生产) 相对独立的零部件厂的生产联系(汽车生产) 5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类型一:自发和规划建设 类型二:传统(矿产)资源 新兴(硅谷,中关村)技术和资金规模效益 6商贸联系:区际贸易(更密切,自然资源,资本,技术,产品,劳动力,信息,市场)国际贸易(存在关税,货币汇率,制度差异,贸易壁垒等) 7现代物流业:产生原因:满足区际间物资源流动的需要 作用 8科技与信息加强的意义: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增强发展后劲。 9技术的扩散类型:近邻扩散、等级扩散、位移扩散。 10我国纺织业的“产业集群现象”原因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1农业区位因素 一自然因素1光照:影响因素(纬度、海拔、气候)年辐射量;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的地域分布) 2热量:活动积温(指标):对农业的影响(产量、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方法) 3土地:接近水源、城郊土地(城郊农业,高效农业)、土地类型、土地肥力 4地形;坡度与高度 5水源 二技术经济因素1劳动力 2技术装备和生产技术(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提高劳动生产率 3种植方式:单作、间作、套作、混作、连作等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三年五熟、一年三熟等落实作物布局的具体形式 三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影响产品价格,农业类型与规模 2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改善(影响园艺业、乳畜业、商品农业) 3农产品消费状况 4政府政策 2绿色农业:特征(无污染、无公害)和核心(绿色)及根本途径(更新传统观念、依靠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注重生态经营) 3农业专业化与综合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4几种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热带种植业农业、地中海式农业、混合型农业和商品化农业5集约型农业:劳动集约化、资金集约化(生产资料投入为主)、技术集约化 6亚洲水稻的种植特点7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种植和牧羊业(混合型) 8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降水丰富的地区,非洲的埃及和尼日利亚、南欧的部分地区、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和南美洲北部。 9我国的水田(平地水田、梯田水田)和旱地(平地旱地、坡地旱地)为搞好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所研发基地项目的结算审计工作,我跟踪审计部特针对本项目作如下要求,请各施工单位、供货单位遵照执行:and performance test copies of the record. If necessary, review should be carried out; 4) for spring hangers (included simple spring, hangers and constant support hangers) it should also be recognized as setting and locking of loads. 5) check the surface quality, folded layering and without cracks, rust and other defects. 5) after completion of the test and control drawing number one by one, by series baled. Color alloy steel parts, the parts marking installation location and rotation about the direction you want. 7.3.14. hangers installation 7.3.14.1 hanger layout a. a clear design of hanger should be installed strict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rawings and designs shall not be installed wrong, missing, etc. B. own arrangement of piping support and hanger set and selection should be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general layout of piping systems; cold installation of steam pipe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reserved for compensation of thermal expansion displacement and orientation. C. support systems should be rational to withstand pipe loads, static load and incidental load; reasonable piping displacement; guaranteed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stress are within the allowed range. Strength, stiffness, and meet requirements to prevent vibration and soothing water, withou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