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浩然之气”思想浅谈作者:郝苏彤 谷君峰 摘 要: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战国时期儒家杰出的代表人物,“浩然之气”是他道德意志和道德目标修养的最高境界。简要概述了孟子“养浩然之气”思想的形成,对其内容性质、修养方法以及西方文化中的有关现象进行了大致讨论,最终回归中国哲学史,对其意义进行了阐发。 关键词:孟子;浩然之气;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B22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055-02 孟子作为继孔子之后儒家的杰出代表人物,面对战国时代七雄割据争霸天下的动荡不安和道、墨两家激烈的学术竞争,在继承孔子和稷下黄老学派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独特的伦理道德气论思想“浩然之气”说。孟子该观点的提出,既指明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德意识修养之路,也在中华文明史上树立了一个无比崇高的伟大精神目标,供炎黄子孙世代瞻仰效仿。 一、“浩然之气”思想的形成来源 中国哲学史中有关于“气”的思想,早在孟子的“浩然之气”说提出之前就已存在,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国语周语中记载:“幽王二年,西周山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由此可见,关于“气”的论述最早当归为周代道统。继周代道统之后,易传中的阴阳二气感应说、与古代卜筮活动相关的望气占气说等观点都为孟子“浩然之气”思想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值得强调的是,这些观点中的“气”尚且局限在自然之气的范围内,还未达到精神的层面。 真正为孟子“浩然之气”说提供主要理论思想依据的是孔子的“血气三戒”说和稷下黄老学派的“精气说”。 论语季氏中记载:“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有关“血气”的观点并不是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其性质也应归为自然之气一类。但孔子针对于此观点阐发的通过人的理性去控制自然本性的思想,无疑为之加上了一层伦理道德的色彩,对孟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稷下黄老学派的“精气说”一向是学界公认的孟子“浩然之气”思想的直接来源。该学派著作内业有载:“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源,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乃能穷天地,被四海。中无惑意,外无邪灾,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谓之圣人。”稷下黄老学派一向把“精气”作为构成道的质料,认为道生万物是通过获得精气来完成的。他们把人心比喻为“精舍”,强调通过虚心、冷静、专一的方法,敬守勿失,而后鉴乎大清、视乎大明,方可至于神明1。由此,我们应该可以认为,稷下黄老学派对于“精气”的内容判断与修养方法和孟子的“浩然之气”是十分接近的。 二、“浩然之气”思想的内容性质 (一)“浩然之气”的内容 孟子关于“浩然之气”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书中记载:“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形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由此可以认为,孟子的“浩然之气”的内容是指人的道德意识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伟大的精神气象,无形又不可见。其内容要为“义与道”所支配,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修养才能达到“塞于天地之间”的程度与境界。 (二)“浩然之气的性质” 探寻“浩然之气”的性质,首先要反观其思想来源孔子“血气三戒”说和稷下黄老学派的“精气说”。前文已指出,孔子的“血气”概念明显当归为物质属性的自然之气。相较之下,稷下黄老的“精气”概念虽显得抽象模糊,但若指明其为“质料”一类事物便也可推断。孟子本人“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描述,则能让我们断定“浩然之气”有其物质属性的层面。 若单纯把孟子的“浩然之气”归为物质属性的自然之气,以“主客二分”的观点来进行判断,无疑有明显的缺陷。中国哲学历来寻求天人合一与天人之际的独特目标。人与万物的交融绝不同于主体与客体的机械统一,不能将其局限于两个独立实体之间的认识论关系2。 抛开“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可以看到孟子本人将“义”、“道”这些伦理道德层面的概念与其“浩然之气”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并且也是他强调突出的重点。宋儒朱熹曾评价说:“只是一气。义理附于其中,则为浩然之气。若不由义而发,则只是血气”。可见正是“浩然之气”的精神属性赋予了该思想独特的魅力,乃其精髓之所在。 所以,我们应把“浩然之气”视为一种以物质性的精气为基础修养而成的精神性的正义之气。 三、“浩然之气”思想的修养实践 与告子的性无善恶及荀子的性恶论不同,孟子仁政学说、王道理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善论,性善论的核心则是良知说。所谓良知,就是人人生来就具有的一种善性3。孟子将人的心性修养分为发现良知和扩充良知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进行也就是养“浩然之气”的过程。 人内心存有良知,仁义礼智本为人所固有,这就满足了“有义”的要求,所以人生而具备养“浩然之气”的可能性。其次,人应“立志”,即“持志养气”。深谙心性天命之间的关系,将“义”内化为精神信仰,与终身的志向相结合。最后要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心勿忘,勿助长”,“义袭不可取”,小心对待培养起来的“浩然之气”,避免使其“馁”,最终养成通达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 孟子养“浩然之气”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万物皆备于我”的“大丈夫”的境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只有达到这种精神境界才能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才能临渊不惊、临危不惧,才能手挥五弦、目送归鸿,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运用“浩然之气”的正面事例。胸中酝酿着一股势在必得的强烈信心,做事如同有神力相助一般,结果往往可以取得成功。这应该是一种极高的外在的物与内在的我相通相和谐的境界。但也应该注意,“浩然之气”在于用,但更重在养。我们应把它视为修身养性的长久之道,终身行而不殆。若是为了求其用才反而求其养,那就无异于舍本逐末了。 四、西方文化中类似“浩然之气”的现象及其对比 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认为,在每一个人的意识中都存在一个名为“集体潜意识”的概念;哲学家哈贝马斯在其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多次提到“类人”与人的对应关系。虽然涉及的领域与具体的操作原理不尽相同,但两者对于“集体潜意识”、“类人”的巨大能量和作用都怀着无比的崇敬和信仰。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虽然我们远在内陆,我们的灵魂却有那不朽大海的景象,引我们到这儿。”法国诗人兰波在其著作Eternity的开篇说:“我终将寻得永恒在那海天交接之地。”柯勒律治曾为了达到写作的最佳状态而大量服用毒品,也确实在恍惚状态下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半首诗篇他终其一生未能两次进入同样的状态,作品也未能完成4。 以上是作者简单列举出的西方文化中的一些有关“意志力”的现象。虽然从未有人或未能有人对于这个概念做出详细的描述与判断,但无疑总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信仰它的行列。由于作者的知识水平实在有限,在此无法对其做出深刻准确的分析,只针对孟子“浩然之气”的相应内容简单谈一下感想。 显而易见,西方文化对于“意志力”这一概念本身的界定以及追求和孟子的“浩然之气”说十分相似。但也正是在这种相似之中,隐藏着本质的区别。为何而求?为谁而求?如何去求?求之何用?用后归于何处?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谨慎对待的问题,也正是在思考求证的过程中,孟子“浩然正气”说所蕴含的对属人意义终极价值的追求凸显了出来,也在比较中让我们对孟子思想、儒家学派乃至整个华夏文明获得了一种深度的认同和自豪。 五、回归中哲史阐发“浩然之气”的作用与意义 本文的最后,作者想回到中国哲学史中品读孟子的“浩然正气”说。中国哲学史基于中国文化思想传统和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具有特殊的主体,这就是“通天人之际”,即从整体上贯通天道、人道而把握其关系。孟子养“浩然之气”由天之道求诚,自人之道寻思诚,再以思诚至诚,实现“反身而诚”的循环。动心忍性,通过修悟功夫的积累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完成从主观修养到客观践履、从主体心性外化为外在人格的对立统一,进入物我相通、相容、相合一的通彻之地,真正求得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树立胸怀,开创人生格局的发端,融造中华之栋梁之材。 学习中国哲学史,探寻中国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成都冶金职工大学辅导员招聘笔试真题
- 文化旅游项目规划师笔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隔离接地开关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车用交流发电机合作协议书
- 玉林市陆川县招聘特岗教师笔试真题2024
- 2025年市场调查服务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经典心理健康知识竞赛考试练习题库(350题)【答案】
- 2025年事业单位考试中国古代近代文学史知识考试题库(五套)【答案】
- 活动总结范文学校五四青年节活动总结怎么写
- 粮食局员工年末述职报告范文
- 2025-2030中国大麻烟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一年级家长心理辅导课件
- 工程采购水泵合同协议
- DB50-T 1808-2025“一表通”智能报表市级业务数据规范
- 特殊饮食情况的案例讨论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财会业务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360题)
- 《从偶然到必然:华为研发投资与管理实践》第1,2章试题
- 内部收益率的计算课件
- 中医基础知识津液课件
- 冷链物流工程监理总结报告
- 地下水监测井打井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