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学的校本研究实践初探_第1页
审美教学的校本研究实践初探_第2页
审美教学的校本研究实践初探_第3页
审美教学的校本研究实践初探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审美教学的校本研究实践初探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表明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但尊重每个孩子都有成为音乐家的这种可能),它的基本目标是育人。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基础。新课程下真正的音乐教育应该是“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知识技能是手段,审美是目的。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主要体现在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潜效应。小学音乐教师应该主动践行这些新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手段和形式,遵循审美体验的原则,以音响为基础、以情感体验为中心、2/4以文化为纽带,通过审美体验感受音乐,丰富情感。笔者结合校本研究专题和教学实践,对小学音乐课审美教学手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重点是通过多种手段强化体验,丰富情感,主要研究和尝试了五种手段,即视听结合、深入感知、范唱表演、创设情境、外化表现;目的是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使之学会审美,学会通过审美体验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视听结合强化体验,丰富情感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审美教学当以音响为基础。审美体验的决定因素是听觉思维,要使学生理解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首先强调要让学生听,通过多听完整的乐曲,使学生一开始就获得一个完整的形象。要用“听”把学生带进乐曲的意境,感受到乐曲的情绪。例如在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要强调旋律和力度的感知。旋律的色彩给人以明朗、积极、光辉有力的感觉,语调铿锵有力,歌曲旋律线条起伏,三连音、弱起节奏,运用有感召力的歌词以及变化的力度,表现出强烈的战斗性,使歌曲充满了激情。当同学们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乐曲时,都表现得精神抖擞,眼光里充满必胜的信心,然后把自己的情感描绘出来。再如在欣赏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时,可以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播放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乐曲的情绪和小提琴的优美音色。播放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的3/4现场演出录像,教师的语言和情景演示与音乐的展开同步进行,同学们在聆听的同时也能看到音乐家的精彩表演,做到音画同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体验音乐,丰富学生情感,从而更加充分地领略艺术之美。二、深入感知强化体验,丰富情感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们沟通思想、联系感情、改进德行;他能把人们带到更高、更美的境界”对音乐感知的越多获得的审美感受就会越深刻。审美教学就是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要素的特点,包括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方面的特点。在音乐中表现作用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例如在黄河大合唱的教学活动中,要抓住乐曲写于抗日战争,以黄河为背景,音乐采用强、弱对比的力度、紧凑的节奏、起伏跌宕的旋律、不同的速度等音乐要素,展现出宏伟磅礴的气势和鲜明的民族风格,音乐中的渐强表现了队伍由远而近的形象,反之表现由近及远的形象。要强调重音记号的使用,以此来感受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斥侵略者的残暴,号召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决心。通过对音乐的深入感知,增加对歌曲的理解。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起了他们保家卫国的满腔激情。三、范唱和表演强化体验,4/4丰富情感丰富情感体验是审美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美既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有感情的范唱和表演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的最好体现。如歌曲我们的田野的教学,要把握抒情歌曲的特点,把诗一般的语言和情景,再现给学生,给人以美的熏陶。这是学生不容易达到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范唱。教师范唱不仅要有优美的声音,更要展现一望无际的美丽田园风光,以激情感染学生,达到审美教学的目的,突破音乐教学的难点。再如歌曲那达慕之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