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案_第1页
《荆轲刺秦王》教案_第2页
《荆轲刺秦王》教案_第3页
《荆轲刺秦王》教案_第4页
《荆轲刺秦王》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10荆轲刺秦王教案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2、情感与态度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重点难点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课时安排五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时间一、导入咏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秦王纵横平赵燕。男儿有志纾国难,太子无奈求圣贤。家国重任擎一身,樊首舆图封两函。始皇幸存统四海,荆轲忠勇高云天。二、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10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复习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3/10初有国策国事短长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东周一篇,西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丈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三、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根据“思考和练习”一的提示,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第二段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第三段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划出疑难词句。第二课时教学时间一、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4/101、听录音,正音正字徵(ZH)卒(C)提(D)樊於(W)期夏无且(J)拜谒Y濡R缕变徵ZH淬CU火忤W视图穷匕B见XIN八创CHUNG箕J踞揕CHN之偏袒TN陛B下拊F心瞋CHN目怒叱CH2、学生自读课文。二、找学生读,讨论第一、二、三自然段疑难词句。三、翻译下列句子。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将奈何,为之奈何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被陵辱。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5/10第三课时教学时间一、找学生读,纠正读音。二、讨论“行刺准备”剩余部分。三、翻译下列句子。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第四课时教学时间一、找学生读“易水诀别”部分,纠正读音。并讨论“易水诀别”部分。三、找学生读“秦廷行刺”部分,纠正读音。并讨论“秦廷行刺”部分。四、翻译下列句子。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6/10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愿大王少假借之北蛮夷之鄙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第五课时教学时间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提示奏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丈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7/10同时也报“见陵”之仇。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4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8/10侠义之土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小结第一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自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1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2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提示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提示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10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自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1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顾笑武阳(14自然段)秦廷搏击(1517自然段)倚柱笑骂(18自然段)遇难去世(19自然段)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四、完成课后第四题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0/10提示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局限性。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