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选择  _第1页
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选择  _第2页
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选择  _第3页
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选择  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选择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选择【摘要】该文多角度地分析了入世后我国银行法律制度从“分业”走向“混业”的必然性;在比较西方国家几种混业经营模式主要特点和长短处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我国银行混业经营的模式选择方案,并对相关的法律设计提出了初步构想。【关键词】分业混业银行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异业子公司【正文】我国银行法律制度在入世后必将实现从“分业”到“混业”的演变,这已是经济法学界人士的共识。但如何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模式选择与法律建构却不多见。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一、我国银行法律制度从“分业”走向“混业”的必然性银行分业经营制度产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美国。作为19291933年严重金融危机反思的产物,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一项银行法案,即格拉斯斯蒂格示法,正式确立了美国银行分业经营体制的法律模式。此后,这种在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之间设立“防火墙”的作法陆续为2/4各国所仿效。在我国,以法律形式确立分业经营模式,是从1995年7月1日商业银行法的实施而开始的。该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应该看到,分业经营制度对于阻止当时我国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继续生成与漫延,降低银行业的经营风险,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起到过重要作用。然而,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分业经营的合理性已经消失,银行业从“分业”到“混业”已是势在必行。与此相适应,我国银行立法也势必呈现从“分业”到“混业”的法律变革。其具体理由如下其一,从“分业”到“混业”的法律变革,是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为增强我国银行的实力与竞争力,促进民族金融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的需要。WTO下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对各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及其立法提出了新的法律性要求。作为WTO的成员国,我国将履行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等方面的承诺,将本国的金融市场进一步向外资银行开放。而1999年11月15日中国与美国就加入WTO达成的双边协议,反映了我国在金融服务领域所能承担的最大限度义务。这些义务包括3/4正式加入时,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外资银行可以对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开办外汇业务;逐步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在加入后5年内,取消所有地域限制;逐步取消人民币业务客户对象限制,在加入2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办理人民币业务,在加入后5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等等。上述中美双边协议虽然是中美之间的协议,但根据WTO规则的最惠国待遇原则,该协议所规定的中国对美方所承诺的具体开放义务,将无条件地适用于世贸组织的任何其他成员。这也就是说,在经过短短5年的保护期后(到2016年1月1日),外资银行将在中国境内与中国银行业全面较量。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已不是固守分业经营模式的外资银行。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和规制解除已成为全球金融业自由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英国、日本为拓展其商业银行发展空间,增强本国金融业竞争力,纷纷通过“大爆炸式”变法1,放松对银行业分业体制的法律管制,商业银行业务涵盖存贷款、投资和保险等各个领域。美国不甘落后,为确保其金融实力与竞争力,积极进行新银行法创新。1999年11月12日,美国金融服务业现代化法案正式通过,允许银行、证券、保险公司业务相互交叉,致使混业经营模式从法律上在美国也正4/4式得以确立。实践表明,混业经营模式增强了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对金融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多元化经营为银行的金融产品创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超市”的经营方式提高了服务效率,降低了服务成本。这些都满足了银行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需要。严峻的现实是,面对实行混业经营、服务品种齐全、资金实力雄厚、管理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的外资银行的竞争,我国囿于分业经营体制、功能单一、规模弱小、经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