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哲学比较论中国哲学精神的艺术性_第1页
从中西哲学比较论中国哲学精神的艺术性_第2页
从中西哲学比较论中国哲学精神的艺术性_第3页
从中西哲学比较论中国哲学精神的艺术性_第4页
从中西哲学比较论中国哲学精神的艺术性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从中西哲学比较论中国哲学精神的艺术性从中西哲学比较论中国哲学精神的艺术性一般来说,在认识论上,西方哲学以纯粹理性的客观态度来阐释世界,在世界观上以主观态度的信神来看待整个人生,但是中国稀缺所谓哲学认识论的兴趣和宗教信仰的戒条,相比而然在人的理性张扬上走得更远,侧重于体认宇宙与人生的契合,在出世和人世之间的平衡上发展了直觉智慧,进而有一种“艺术性”的旨趣。这种独特的、传统的、地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人生关怀与心觉超越中西方哲学在艺术表现上所展示的不同,首先是在寻找和确立人生终极意义价值和超越精神上,艺术终究是为人的艺术,在人的角度,西方哲学的人生浸染着深深的宗教情怀,富有理性信仰,而中国哲学的人生况味则是浓厚活泼,充满情趣。西方哲学把人生放入社会圈中,认为人的生活过程是痛苦的,在遥远的未知地域存在“理想国”和“天堂”,人在现世只有刻苦修行赎罪才能到达上帝的乐土。在这种宗教意识的光环下,人生只应该是灵魂不断趋向上帝,接近上帝的过程,唯有如此人生才能获得终极意义,否则人生便是虚无。丹麦哲学家克尔恺郭尔说“人若从虚无的2/5深渊中奋发跃起,那么就必须皈依上帝,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的灵魂,给人以永恒解脱。”以此来看,这种广大深沉的虚无意识生长出虔诚的宗教意识,所以便衍生出西方式的超越精神将超越的对象归之于外在的客观的人格化的神,并把它作为超越现实生活的另外一个精神家园。中国人世界观不是宗教的,而是哲学的,甚至是艺术的。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哲学虽然否定了神的客观存在,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超越精神。中国哲学主要包括儒释道哲学,他们在人生智慧上有着共同的追求看重内在的心性超越而非外在的超越,所以他们反而更注重人生的存在与安享,儒家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重“礼”、塑“教”、存“人伦”,杨朱的“且趣当生,奚遑死后”都是对人生超越之时对现实生存的追求持续。从哲学角度,我们可以把这种人生超越称之为现世的超越,融出世于人世的超越,如果非得有二元论的表述,有彼岸天国和人间的话,那么彼岸就在此岸,天国就在人间,心中自有天堂,大隐隐于朝市,心远地自偏。这就是中国哲学式心觉的超越,也是冯友兰说的“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2天人合一的自然归宿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劝告希腊公民,不要总是费尽心思追逐名利,而把知识、真理和灵魂这些更重要的3/5东西置若罔闻,未经思索的人生是毫无价值的,真正赋予生活价值的是知识和哲学。现在我们注意这种为求知而求知的精神,仔细分析一下,它应该有一个前提我与非我,我之外存在我不知道的知识,我之外的世界必须去探索发现,我是主观的,我以外的世界是非我的,是客观的。这就是西方哲学知识论的一个问题主客对立、天人分离,这种设定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所以西方哲学性格便存在了人与人以外世界的对立,只有拉开距离才能客观地观察和描述。在中国哲学中,首先在知识方面是“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知识论被视为无益身心,结果有了“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所以理性的求知、逻辑的探索在中国稀缺。但是中国的主导哲学思路是什么呢是主客交融,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不正是人与自然的交融吗摒弃空言,艺术地生活,中国哲学的精神可见一斑。先秦的儒家孟子主张天人相通,他认为人性是“天之所与”,“尽心知性则知天”,这就是说只要人保持本性,并不断扩充它,就能与天相契。道家哲学更是主张天人合一,提倡回归自然,老子的“吾游心于物之初”,庄子的哲学名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傲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更为一绝的是他梦4/5蝶之故事,更是物我为一的经典。中国的佛教也主张天人合一,对于知识,佛教持排斥态度,认为到达佛的最高境界不是通过知识,而是参悟。澄明、天人合一是佛境最高境界。曾有人问崇慧禅师何为禅人当下境界答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句话说明,佛家追求的最高境界看似无我,其实有我,不过此我已融宇宙之中,就像水中的盐,只有澄明。所以说,一定程度上天人合一、天地境界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艺术追求。3娓娓道来的隐隐玄机这主要是说中西哲学在表达、阐明上的途径和方法之不同。西方哲学的表达可以说是一种渐进的、推理的、逻辑的方法,进而形成思维缜密、逻辑严谨、表述系统的风格;中国哲学的方法是暗示的、象征的、隐喻的,形成一种含蓄的,甚至诗意的、艺术的风格。引用冯友兰的说法就是,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之差别。儒家和道家认为最高的道理是不可言说的,老子的第一章就说,道是不可言说的,如果可以说就不是道了。论语的每一章只是寥寥数语,而且上下似乎没有什么联系;老子只有五千字;庄子较长,但是都是比喻论证。所以中国哲学注重目的而不注重手段,能够达到目的可以简单手段,甚至隐去手段。庄子外物篇说5/5“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是多么艺术性的表达,然而又充满哲学的意味深长。中国的禅宗更是主张不立语言文字,认为文字的会意反而曲解了佛法的本意,理解佛法唯有通过暗示的方法才可行,并且暗示的方法也只是“以手指月”的手,并不能把手当成显见的月亮。这种隐约的暗示在不识一字慧能那里体现得较为明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种诗意的哲学,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正是中国所特有的这是娓娓道来的智慧,若隐若现的玄机。不仅哲学,中国的绘画主张“言有尽而意无穷”;绘画上主张“计白当黑”“画外之画”;音乐上更是主张“弦外之音”,这些都从侧面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