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领导哲学“三纲”新解_第1页
儒家领导哲学“三纲”新解_第2页
儒家领导哲学“三纲”新解_第3页
儒家领导哲学“三纲”新解_第4页
儒家领导哲学“三纲”新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儒家领导哲学“三纲”新解儒家领导哲学“三纲”新解西方领导理论经过了三个发展时期,即特质轮、行为论和权变论,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领导模式,值得我们借鉴。然而,领导的实质是一种文化,而不是一种客观的纯粹的技术。中国的领导哲学有两个分支,即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儒家的“内圣外王”。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则集中体现在大学之中。大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集中阐述了儒家的领导理想和实现这一理想的根本路径,这个理想就是“三纲”,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实现这一理想的路径就是“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综观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无论是“三纲”,还是“八目”,都存在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性。本文的主要任务,就是结合孔子的思想体系,以及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环境,对儒家领导哲学的“三纲”进行重新阐释,以发现孔子思想真正的精髓。一、明明德明明德是儒家领导纲领的核心,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与“德”合成一个名词,即“明德”。什么是“明德”曾子在大学中引用了以下文献给以说2/7明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这段文字中,“克明德”之“明”是动词,明德不是一个名词概念,“克明俊德”之“明”显然也是动词,只有在“顾諟天之明命”中,“明命”似乎可以等同于“明德”,因为从赋予的角度说是“命”,从得到的角度说就是“德”。然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而,曾子最后的总结是皆自明也。曾子这里的“明”其实是“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字,动词,使显明的意思,他根本没有阐释“明德”的内涵,或者说,曾子把“明德”理解成了“德”,即世俗的道德。后来的孟子主张人性善,应该就是从大学中受到的启发,既然道德是上天赋予人的,说明人的本性就是善的。从“明德”到“德”的演变,一字之差,毫厘千里,孔子的人性观及其自我超越的根据就荡然无存了,孔子的思想就从人的终极超越沦落为世俗道德的完善了。朱熹对明德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说“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末尝息者。故学者当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1朱熹认为,“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字是3/7动词,明之也,“明德”是一个名词,是人先天的德性,人的先天德性本来是无所不明的,犹如明镜照见物体,纤毫可见,毕竟真实,所以称为“明德”。而人的先天“明德”,受到了人欲的遮蔽,使本有的“明德”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人欲就像镜子上的灰尘,遮住了镜子的本性,使镜子不能起到照见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明德”的丢失,朱熹说,本体之明从来没有熄灭,只是我们迷惑于物欲,遮蔽了它的光明,人生的价值就是“明明德”,“以复其初也”。南怀瑾先生批评了朱熹关于“明德”的观点,并且指出,朱熹对于“明德”的解释,实受道家和佛教的影响2。的确,朱熹对“明德”的阐释在四书中是不能直接找到任何依据的,考察道家与佛教的相关文献可知,朱熹虽然反对佛道思想,可是他的理学与其说是对孔孟的直接继承,不如说是深受佛道思想启发下对孔孟的改造与发展。把人的本性比喻成明镜,朱熹之前,道家与佛教早已为之。先看道家。老子曰“涤除玄鉴,能无疵乎”3鉴,即是镜子,玄鉴,玄妙的镜子,比喻人的本性或者说本心,此心没有受到污染之前犹如明镜一般,无所不知,受到污染之后,光明就被灰尘遮蔽了,“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就是擦掉镜子上的灰尘,使其一尘不染,恢复其本4/7来的光明。再看佛教。禅宗五祖弘忍欲传衣钵,立六祖,要众位弟子阐述自己修道的心得体会,择其透彻者传授衣钵。大弟子神秀受师弟们推举,作偈一首,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忽使惹尘埃。”五祖一看即知神秀未能明心见性。慧能不识字,听他人朗诵神秀的偈子,心里知道他没有得道,也作一偈,请人写在墙上,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4五祖认可了慧能的悟境,遂传其衣钵。在禅宗的这个故事里,神秀用明镜比喻人的本心,认为这面明镜已经沾惹了很多灰尘,需要时时勤拂拭,慧能则说,镜子本来就是明的,根本没有什么灰尘需要拂拭。五祖心里知道,神秀尚在修行之中,还有需要修行的,而慧能已经到达彼岸,已经悟道,心里一尘不染了。可见,以明镜比喻人的本心是中国儒释道三教的传统,朱熹的阐释并不牵强附会。先秦时代,儒道的划分并非泾渭分明,况且,孔子曾经师从过老子,对老子思想的领悟不见得比庄子差,只不过孔子是以出世的境界积极入世,庄子则一如老子,积极入世以拯救众生出世,所以,从论语、大学、中庸等文献分析,孔子哲学的最高范畴不是仁,应该是道,道就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就是明德。5/7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王阳明认为“天命之谓性,命即是性。率性之谓道,性即是道。修道之谓教,道即是教。”5人先天具有的德才是真正的人性,后天的德已经受到污染,不明了;能够见到自己本有的人性,就是悟道了,人性就是道;从后天的开始觉悟,直至“明明德”,这个过程就是教化。中庸的性与道,即是大学的“明德”。二、亲民何谓亲民曾子引用了如下文献予以解读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朱熹据此认为,“在亲民”实际上是“在新民”。他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6王阳明不同意朱熹的见解,他说“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7王阳明认为,“亲民”就是亲近、爱护人民的意思,明明德者爱护人民,推己及人,使人民每天都有新的进步,直至止于至善。这也说得通,但是与朱熹整体阐述不存在本质上的冲突,只是文字略有不同而已,把握儒家的实质精神,6/7无需斤斤计较于个别文字的差别。三、止于至善何谓“止于至善”曾子在大学中阐述道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从曾子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他把“止”解释为“归依”,即应该以为标准、为依据。那么,“止于至善”就可以阐释为“以至善为归依”。具体而言,“至善”就是仁、敬、孝、慈、信五者。曾子似乎并没有领悟孔子的深意,首先,仁、敬、孝、慈、信只是一般的世俗的道德要求,说不上是什么“至善”;其次,“至善”与“明德”是什么关系如果是同一个范畴,为什么前后分为两段说如果不是同一个范畴,“明德”的层次高,还是“至善”的层次高最后,就字面意思说,如果“善”是指人的正确的、美好的言行,“至善”应该指至高的、完美无瑕的善,什么才是完美无瑕的仁、敬、孝、慈、信呢以上这些问题,孔子在经文里没有说,曾子在传文里也没有阐明。朱熹显然看到了以上问题,他对“止于至善”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他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7/7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8朱熹的见地揭示了大学三纲领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止,不仅有归依的涵义,更有不迁移的意思,李一冉直接借用了佛教的术语,把“止”解释为“不退转”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