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中等教育出路初探_第1页
农业中等教育出路初探_第2页
农业中等教育出路初探_第3页
农业中等教育出路初探_第4页
农业中等教育出路初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农业中等教育出路初探农业中等教育出路初探当前形势下,各地农业中等教育生存现状均不容乐观虽然国家对三农很重视,对农业中等教育大力扶持,给予了极为优厚的政策读农业中专门槛极低不受中考分数限制,再低的分数也进得了没有学费困扰,再穷的人家也读得起,不但不要入读者掏一分钱,而且国家还每年给1500元补助。但即便如此,农业中等教育仍然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当今的青少年热爱农业、愿意学农者寥寥无几,农业中等教育招生极其困难,有些学校甚至陷入招不到一个学生的尴尬境地。农业中等教育发展前景岌岌可危,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严峻的形势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农业中等教育的出路在哪里为生存,不少农业中等教育学校只好另辟蹊径,改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办普通高中。有的农校尚能勉强开办两三个农学专业班,有的农校索性连“农”的边都不沾了“连农的边都不沾了”,还算得上是“农校”吗但改办普通高中,是农业中等教育的理想出路吗我们且看看这些改办普通高中的农校招收到的生源质量如何。大多数农校招收到的生源,质量都不理想,录取分2/7数远远低于当地普通高中学校的录取分数,基本上是拾人家普通高中学校的“残羹剩饭”。以广西河池农业学校为例,每年招收到的学生中考成绩绝大多数是B至C之间,还有少数是D的。这样低的进口,这样差的生源,纵使教师有三头六臂的功夫、有八仙过海的本领,也难以与普通高中学校一较高低,根本没有竞争力。河池农校自2001年改办普通高中至今14年,考上一本的有6人,二本的20人,三本的30多人,上专科的达到70。教师是努力地教了,奈何学生要么是无心向学,要么是基础太差,老师辛苦三年下来也出不了什么成绩。出口不高,就无法吸引到优质生源没有优质生源,学校就难出成绩。如此循环反复,改办普通高中的农校只能在险滩恶水的漩涡中苦苦挣扎,难有出头之日。由此可见,改办普通高中是农业中等教育的一条出路,但绝不是理想出路。我以为农校要想彻底摆脱困境,寻求更好的出路,还是要立足于农业谋发展,因为农校在这方面有深厚的物质基础和充分的资源优势硬件方面,农校有农田、养殖场、大棚、实验室等场地设施软件方面,有科班出身的专业师资队伍,在当地农业方面有一定的人脉和知名度。农校就得抓住“农”字做文章,凭借现有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用两条腿走路,走出一条具有农校特色的发展之路。3/7一、办职高,开设种类丰富、内容多样的专业课现实中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外乎向高校输送生源和向社会输送合格建设者两种。走“精英教育”的路,对半路出家办普高的农校来讲,具有“生源差,先天不足”的劣势,要想在与普通高中学校竞争中出人头地,干出一番事业来,犹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另辟蹊径,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这条道上下功夫呢换句话说,就是农校不应办普高,而应办职高。农校应把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体现在教学上,就是不仅要搞好基础教育,还要教给学生谋生的一技之长,使学生踏出校门后便能用所学技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说,农校给高中学生提供的既有普高课程,又有种类丰富、内容多样的短平快的专业技术课,三年后学生既可以参加高考,上大学继续深造也可以进入社会,用所学的谋生本领自食其力,开创新生活。对生源质量不高的农校而言,后者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我认为办职高,用两条腿走路,对学校和学生都有好处,能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双赢。在完成普高文化课之余,农校可以开设养殖、种植技术课,还可以开设电子商务、农业经纪人等培训课。养殖方面,如羊、猪、鸡、鸭、竹鼠、桑蚕、黄粉虫、蝇蛆4/7等的养殖技术种植方面,如油茶油葵等经济林木类、柑橘葡萄草莓等水果类、铁皮石斛金银花鱼腥草等中药类,利用桑蚕产业废料发展蘑菇种植等,诸如此类农业实用技术,使学生出了校门就可以在农业农村这块“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另外,针对网络创业门槛低、受众面广、成功率高的特点,还可以开设电子商务培训课,教给学生开网店、微博微信营销的技能技巧,使学生在家就能实现创业针对当前农村经济日趋活跃的形势,学校还可以开设农业经纪人培训课,使学生掌握农业经纪人应知应会技能,为将来从事为农业经济发展牵线搭桥的“红娘”做好知识储备。这类农业技术专业课,实用性强,项目也很有发展前景,“钱途”不错。教学时采用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基地动手操作相结合,使学生边学边做,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实践中消化、巩固所学知识,并反过来激发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类课程内容单纯,学习时间不很长,一个学期可开设两三门。三年下来学生已学习掌握十来种农业实用技术,走入社会后完全可以自食其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热情,可以在实践基地收益分配方面,给予学生按一定的比例提成,使学生体验到收获的愉悦和快乐,强化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习的积极5/7性。二、办农业培训机构和农业技术指导站农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与上级主管部门、当地政府业务部门加强联系,合作举办各类农业培训班,为本地、本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有偿的技术服务。现如今在国家三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各地政府纷纷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农校应该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当地政府业务部门的联系,争取到更多举办培训班的机会,既可以彰显学校在农业技术研究方面的实力和水平,提高学校知名度,又可以为学校开辟一条增收渠道每期培训班,学校可获得几万至几十万元收益。农民培训班,既可以在农校校内举办,也可根据客户要求到农村去举办。培训的内容可根据客户的需求订制。农校还可以把自己变身为农业技术指导站,为农民提供有偿服务。现在各地都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推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规模化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如横县主打茉莉花品牌,全县常年种植茉莉花万公顷,年产鲜花8万吨,拥有花茶加工厂150多家,是全国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基地、花茶加工基地和花茶批发,交易集散基地。如宜州市在维持好传统的粮食、蔗糖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桑蚕产业,全市6/7桑园总面积达万公顷,鲜茧产量达万吨收集处理蚕沙万吨,生产生物有机肥3406吨生产桑枝菌棒达6016万棒,产值达亿元桑蚕茧丝绸资源综合利用总产值达亿元,增长20,被评为广西十佳桑蚕生产基地县。截至2016年10月,宜州已连续8年为中国第一大桑蚕基地县市。作为农业技术人才济济的农校,应抓住这一大好时机,定位于农业技术指导站,充分参与到当地的农业发展战略中,成为政府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得力助手、农民依托农业发家致富的得力帮手。农校为农民提供有偿的技术指导、技术服务的同时,既提高了农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又为学校开辟了一条增收渠道。为了使农校“立足于农业,用两条腿走路求生存”的发展思路得以变成现实,农校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学校领导对农校发展方向必须定位清晰且坚定不移。因为定位不清就会朝三暮四,摇摆不定,在迟疑、观望、折腾中徒费时光突出重围、摆脱困境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是一届又一届领导坚定不移地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