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及《论语》指引下的语文教学思考_第1页
孔子及《论语》指引下的语文教学思考_第2页
孔子及《论语》指引下的语文教学思考_第3页
孔子及《论语》指引下的语文教学思考_第4页
孔子及《论语》指引下的语文教学思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孔子及论语指引下的语文教学思考孔子及论语指引下的语文教学思考一、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但是知识传递的重要条件、课堂有效性的基本保障,而且将会影响学生的整个人生。语文教师因执教学科的特点,会有更多机会触及学生的心灵,在心灵碰撞的过程中,用知识传递知识,用智慧启迪智慧,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将产生重要影响。孔子对于弟子,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教导都体现出大智慧和“仁爱”精神。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孔子的弟子愿意追随他在外流浪十多年而不改其志,甚至在他去世以后还在墓地旁结庐为其守孝而不愿离去。正因为有这些爱戴孔子的弟子,孔子的思想精髓才被记录整理为论语。现在我们讲台下面坐的是追求独立、张扬个性的“90后”,不敢奢望他们像颜渊一样听话,像子路一样忠诚,像子贡能于危难中解救老师。但是只要平等对待并尊重学生,教学中和蔼可亲,对专业知识驾轻就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轻易否定,在言谈举止、为人处事方面体现老师的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就可以吸引学生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建构健全的心理人格,激发他们追求更大的成功2/5和真正的快乐。当然,维持和谐的师生关系绝不能以包庇、纵容学生的随心所欲甚至是曲意逢迎其无理要求为纽带,也绝不是在讲课时寄希望于用笑话来迎合学生。二、良性的语文教育教学语文教育的本质特点是“内涵的多元性、体验的独特性”。内涵的多元性主要是从语文材料的丰富性及其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角度来说的;体验的独特性,主要是从不同学生个体对具体语文材料不尽相同的理解这个角度来说的。这是语文课程教育最为突出的特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课程标准里的第二个基本理念,很好地体现了学科教育必须突出学科特点的基本教学原则,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2000年的新课程标准提出“以人为本”,这是语文教育的又一次飞跃。可如果悉心研读孔子,就不难发现现代人绞尽脑汁做出的教育改革方案,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人在教学中始终如一地实施着,并身体力行地把语文教育的本质特点“内涵的多元性、体验的独特性”诠释得淋漓尽致了。孔子的语文教育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他尊重人,不轻易否定人,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夫子以“盍各言尔志”始,弟子们各述其志。其实夫子多么希望弟子的理想高度和自己一致啊,但当听到回答并非如己所愿时,他尊重弟子们的个性并不3/5妄加评论,并没有因为弟子的思想与自己不一致而对其加以否定。尊重学生,张扬多元个性,这才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有的观念和做法。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该如何做呢永远保留学生观点以期达到语文“体验的独特性”,抑或廉价鼓励美其名曰“以人为本”如果这样的话,那老师就丧失了“以智慧启迪智慧”的天职。虽然在语文认知体验时“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就算是第“一千零一个”读者,解读的对象也只能是哈姆雷特,而不应该是别的什么东西,否则学生会抓住这一点无止境地要求“体验的独特性”。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因此它自然而然成为教育的基础和核心。语文教学的过程是知识传递的过程,如果语文教师能够“以人为本”,那这一教学过程还会真正成为“成人”教育的过程。教学与教育融为一体,这才是良性的语文教育教学。学生从学语文到学知识、学做人,完善的不单是知识,更是人格。三、“冷读”论语,启发教学在文人眼里,论语主要是讲“个人修身”的,但在我眼里,论语就是至圣先师孔子的教学实录。如果学生的目标仅在于考取一所“重点大学”,三年里接触过的任课老师在高考完的那一刻便很难再被忆起。而孔子的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无论后来去做官、做学问还是做生意,其4/5行为都能体现出老师的学术与文化熏陶。这正是激发我从教学角度“冷读”论语的最大动力。古人说读论语“念一句受用一句,得到一句就是一句”。余英时先生也说论语需要“冷读”,尽管社会上曾掀起一股论语热,但论语是不能“热读”的。因为它深深地蕴含着孔子的精神,可以成为中国语文教师的“根”,值得我们用一生来体悟并身体力行。语文教育的成效决定于教育者的理念背景与精神格局,如果语文教师不能通过学习与思考来加强自己的人文思想理念,铸造个体独特的精神格局,那教师本身也许就只能怀有空虚的心灵,又拿什么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呢因此,语文教师应从论语、从孔子学起,“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现在有的学生置身校园,却不知自己心灵到哪里去了。从古到今都有“难教的学生”,连孔子也说“朽木不可雕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也”。虽然每位教师都引导这些“不好的学生”转化,但教育毕竟不是“万能的主”。怎样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呢如果在教育中采取“攻心计”慢慢了解沟通,然后用“美学计”加以熏陶,可能教育会出现转机。而整个过程贯穿的无疑是孔子“仁”的教育,更重要的还是孔子对子路那种“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语文教师要苦练内功,应该做“学而时习之”式的5/5老师。孔子五十尚且“学易”并带出一批批贤士。我们应该以对话而非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灌输的方式来构建孔子式的课堂,时常用鲜活的思想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发现自我、发现人性的美好、发现生命的本质。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吸引学生,学生的心灵自然愿意放飞在思想的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