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献综述_第1页
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献综述_第2页
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献综述_第3页
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献综述_第4页
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献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5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入手,结合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现状与具体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意义、价值、保护、利用、传承的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所引用文献中提出的观点进行了分类和总结。基本了解了我国目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其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体现了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先人们的集体智慧和创造力。XX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较早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2016年6月10日,我国迎来了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渐渐深入人心。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笔者在中国知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篇名,搜索1999年至2016年最后截止于2016年6月10日15点40分以来的文献,共计1719篇。主要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意义、价值、保护、利用、传承2/15等方面,其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保护模式,利用的研究居多。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研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及分类的依据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定义及分类XX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32届会议正式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下简称公约第二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是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按上述定义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2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分类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下简称办法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3/15办法将其分为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两类,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二我国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上述文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分类不难看出,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分类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约为依据,并结合我国具体实践而制定出来的。故办法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理论依据。王宁在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步中指出,非物质文化实际上是指那些具有不能用典籍记载、又不能外化的文化内涵的文化品种。这些品种不是没有物质载体但是,用外化物质再现出来的不是它们的最核心的内涵,它们的核心内涵是“非物质”的。它们核心的内涵是艺术家在表演和制作过程中含有的特殊内蕴和技艺,特别是表演艺术那种独特的技艺是难以穷尽描述,无法全然用语言或其他符号记录的。王文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不是物,也不是人,但又离不开人,离不开物”。4/15刘魁立在培育根基守护灵魂中国各民族民间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范围应该宽泛到各民族广大民众传统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即物质生活方面社会生活方面精神生活方面。向云驹在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与范畴一文中同样认为广义的非物质遗产,除了“遗产”一词要求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外,所谓”非物质”一词包容量也是极大的。非物质而系人为者,除了与人体相关某种意义上,人体也是物质的一种外,很难再找到别的对象。所以,非物质遗产除了特定的口头文化外,就是指人的行为文化或人体文化,即传人文化。他把人体的行为的文化非为一是艺术类,即由人来操作、表现、传承的艺术。离开现实的活态的既定的人体,这种艺术就不能得到完整展示、演示和保存。二是文化类,即由人的行为、言行所传达和表现的文化。这类文化离开人体或人群,就无以展现和传播传承。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义的研究一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独特性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护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XX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意识到保护人类非5/15物质文化遗产是普遍的意愿和共同关心的事项,从而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作出贡献。孙家正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在吸纳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必须从精神性、价值观、存在形态等各个方面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并以此来维系人类文明的多样性”。郑欣淼在保护文化遗产要注意四个问题中认为世界遗产很大方面是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不是单一的。“特别是在现在,我们搞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一个民族的认同感,一个民族的创造性,主要是靠文化的独特性来表现”。二有利于承载记忆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使得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整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承载着祖先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戴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惑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情感基因”也是“我们今天与过去的沟通渠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任总干事马约尔在文化遗产与合作的前言中说,保存与传扬这些历史性的见证,无论是有形文化遗产还是无形文化遗产,我们的目的是唤醒6/15人们的记忆。事实上,我们要继续唤醒人们的记忆,因为没有记忆就没有创造,这也是我们对未来一代所肩负的责任。郑欣淼在保护文化遗产要注意四个问题认为对文化遗产的意义,作为中华民族,要创造不愧于先人的文化,我们传统文化最深深的一些东西,都反映在这里面。文化遗产是反映了人类文化的记忆。三有利于维系民族感情刘魁立在从人的本质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现,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当中,非物质文化规范着这一群体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是维系和巩固群体团结和谐、密切社会联系的粘合剂,是一定群体、一定民族的凝聚力的载体发现,无论你的政治态度如何,无论你的年龄、性格如何,无论你有怎样不同于其他人的经历,无论你处在如何异样的生活环境中,它总会无形地把你同一定社会群体、一定民族牢牢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民族的每一个成员文化认同的依据,是整个民族所有子民的情感的“最大公约数”。刘永明在权利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上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反映了一个民族、族群、社区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是维系一个群体或民族文化认同的7/15重要纽带。四有利于发挥创造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同样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能够给我们当代人以启迪。孙家正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文化遗产的更为古老的文化观念和更为深远的精神根源,沉积着民族特有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的最深层结构,保留着民族文化的最原初状态。对它的发现与认识,人类将会在“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这类伟大命题上找到自己的答案,并将据此探索出“我们向哪里去”的道路。苑利的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学解读一文中也提到,人类所传承的除本能之外,还有他们引以为自豪的文化创造。人类可以通过这种文化的传承,来了解历史上所曾发生过的一切,并从中汲取经验,使自己少走弯路并由此获得可持续发展。王文章,陈飞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文化思想和观念、内容和形式、体制与机制、领导方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促进各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创新。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问题的研究一保护缺乏法律依据8/151立法的紧迫性、重要性王万平在的立法目的分析中说到“我国文物保护法主要是针对有形文化遗产制定的,其内容并不涵盖无形文化遗产部分因此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专门法律,建立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成为21世纪中国立法者的一项重要任务”。王文章,陈飞龙则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丰富性,以及它体现的民族性、独特性、多样性,决定了保护方式也是多样的。以上例举的几种保护方式,实施的基础是立法保护。立法保护是根本性的保护,只有健全的立法保护,才会使行政保护、财政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得到保证。2传承人缺乏法律保障靳宗伟说,文化部门曾考虑采取政府出钱补助的方式鼓励学艺,然而各地目前普遍保护资金困难,且持续一二十年补助,如何保障传承效果也是一个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章建刚说,这是必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人也有追求现代生活的权利,要求他们降低生活水平以保护传统技艺,不现实也不公平。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雷侃说,没有土壤的花草难以长久,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应恢复或保留其原生态的生存环境。为此,江西、宁夏正采取命名传承人加快传承链条的恢复,通过设立传承点复原非9/15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土壤。曹健,曾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难中认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及现代文明冲击,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土壤已然消失。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只有在相对紧密、系统和完整的文化空间里,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和活力传承。二界定与分类系统不完善顾军在从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维中这样说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时,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绕开“信仰”,直接对民间信仰所依托的文化载体传统节日与仪式实施保护。这一方面回避了某些敏感问题,一方面也达到了保护信仰类文化遗产最精华部分的目的。这种做法非常明智。而在此次申报工作中,尽管没有“信仰”一项,但与信仰民俗有关的部分正是通过这样两种方式纳入名录的。中国是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文明古国,文化遗产相当丰厚。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许多遗产都或多或少地与所谓的“迷信”结下不解之缘。如我们经常能看到的祭祖仪式、祭天仪式等都是这样一些根不算红、苗不算正的文化事项。对此,不仅当代有口诛笔伐之人,就是在古代对此嗤之以鼻者也不乏其人。1610/15刘锡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提出“把包含着某些蒙昧意识的民间文化看作当前大力提倡的先进文化的对立物的思想,在我国文化界和地方政府的官员中是渊源有自、根深蒂固的,追根溯源,这种思想源自阶级斗争理论和观念”。田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谈中认为我们不能仅仅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其物质生活的发达程度来判断某种文化现象的“先进”与“落后”,更不能以我们自己的审美原则和审美习惯来臧否在完全与我们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文化现象。无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XX年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还是其评出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都将“仪式”与“传统节日”独立列项,而我们的名录却将其笼统地划入大而无当的“民俗”类中。这种做法不但很容易造成了学科体系的混乱,而且也不利于与国际接轨。这种做法值得商榷。三保护模式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世界记忆工程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之一。但在近些年的保护实践中“重形轻神”。宋兆麟在关于非物质文化的界定问题中是这样认为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中的“记忆工程”,如录音、录像、11/15进博物馆只是一项基础性保护工作,不能成为最高目的。近些年的保护实践中“重形轻神”、“空壳化”。王宁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步中说,现代信息处理的技术日渐发达已经可以再现许多事象但是,仅仅把他们拍成照片甚至拍成电影,只能是一个个具体节目的存留并不等于抢救和保护。内在的艺术底蕴起码在当今还难以“克隆”即使全部“克隆”下来,也不等于抢救和保护。因为抢救和保护与历史的保存不是同一个概念。四保护与利用缺乏科学性、合理性郝苏民在回族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及保护中说道,在无法保证和确认能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关系、并可持续发展的所谓旅游开发或以“招商引资”来开发旅游,把文化遗产的保护权直接交给开发商或无法规可循的情况下交给旅游部门,致使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旅游开发”,其结果本来常常是令人啼笑皆非的。21麻永斌在论贵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中的“混沌陷阱”以历史文化名城、民族村镇保护与建设为例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中,发展旅游业在保护的权重分配格局中已占主导的话语地位。而发展旅游则主要以加强旅游配套设施为基本立意使得遗产没有得到真正保护,他叫做“自欺式”的保护。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方向12/15一完善法律体系朱祥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价值理念中说,传统法律的理论与实践统治三百多年,虽然取得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弘扬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但是以控制和掠夺自然为成本,付出了严重的“生态代价”,导致生物多样性消失,文化多样性濒危,生态环境危机等人类共同问题,因而需对传统的法学理论与实践进行反思和变革。刘魁立在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悖论中提到,通过各种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形式保护传承人,给他们以相应的荣誉和地位是极好的事,是应该的但现在有的儿女把老人口传心授的一套遗产保护起来,不许与别人交流,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然而为了扩大影响、扩大传承,而不去保护知识产权,那又如何防止跨国的文化盗用呢二建立界定、分类管理标准刘锡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中认为,公约中“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就是指的鬼神信仰、巫术、仪式等这一类神秘的精神文化。总之可以看出,各国专家们在起草并一致通过这个文件时,从世界范围来说,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口头文学口述传说、神话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等及语言、民间艺术表演艺术和工艺技能、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13/15而对那些鬼神信仰、巫术等蒙昧精神文化部分,是并没有明确列入保护名单之中的。没有明文列入公约的保护对象,并不说明鬼神信仰包括祖先崇拜等、巫术迷信等神秘文化不属于非物质遗产或民间文化。三完善保护模式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导方针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1重视保护的整体性,避免“空壳化”XX年,乌丙安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期间提到淮河地区为“申遗”。没事就跳花鼓灯,是撑得还是饿的实际上,人们只有在祭祀大禹王的时候才跳花鼓灯,是希望不要再发大水了。他说,如果这些问题都没有搞清楚,那么保护的只能是空壳。陈莉从民间传统娱乐文化看非物质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