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的化学用字_第1页
沉寂的化学用字_第2页
沉寂的化学用字_第3页
沉寂的化学用字_第4页
沉寂的化学用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沉寂的化学用字沉寂的化学用字人类通过化学加深了对五彩缤纷的物质世界的认识,又创造了数量庞大的新物质。中国的化学前辈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利用汉字形象达意地表示了这些化学物质和化学现象,并因此诞生了一批化学用汉字。从1871年傅兰雅和徐寿翻译化学鉴原,到1932年公布化学命名原则,再到1953年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化学名词审查小组公布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创用的化学新字共167个。前辈利用形声和会意原则创用的这些化学新字,仅从字形就能让我们对化学物质有一个大体的认识,比如气字头一般代表此物质为气态,石字旁代表非金属元素,金字旁代表金属元素,草字头代表含有芳香母核或萜类化合物,口字旁一般代表杂环,酉字旁一般代表含有氧元素,月字旁一般代表含有氮元素。这为化学的理解和学习提供了方便。无论是新造化学用字还是对已有字赋予化学含义,当初对每个字的创用都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的,在当时的情况下都是合理、科学的,所以这些化学用字绝大部分沿用至今。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有一些当时创用的化学2/7用字给大家带来了困惑和误解,亦或是一些字昙花一现,让大家现在查阅旧时文献时不知所以然。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几十年中,创用的化学专字从萌芽到逐渐成熟。这里笔者把新中国成立初期仍有使用或新造、后来逐渐停用或很少使用的一些化学用字与现在的规范表达方式或普遍用法进行对比分析,以助大家解惑。一矽硅之变硅,作为地壳里含量第二丰富的元素,因其在半导体工业中的广泛应用而为大家熟知。看到第14号元素SILICON,我们理所当然地想到“硅”,但是,“矽”作为SILICON的汉译名,其存在时间和影响范围却一点也不逊于“硅”。一直到现在,“矽肺”“矽钢”等词仍偶见于出版物。硅作为汉字虽存在已久,但那时无论读音还是词义都与14号元素并无半点关联1。傅兰雅和徐寿翻译化学鉴原时按音译原则造字“矽”表示SILICON,并在清末民初得到使用。1900年,日本学者定SILICON的日译名为“硅素”。受随后翻译日本化学教科书的影响,1915年,教育部颁布的无机化学命名草案将SILICON的中文名定为“硅”。虽然硅为官方所定,但因为矽影响甚广,矽的使用频率反而比硅要高。1932年中国化学会成立时,化学界的老前辈重新审议SILICON的译名问题,最后恢复了以音3/7译原则而创造的“矽”字的使用24。此后,矽字在国内得到了进一步推广。新中国成立后,化学家在统一化学名词时,因为化学物质中读X的名称太多,如锡、硒、烯等,为避免混淆,重新启用了硅字56。从此,硅在中国大陆为大家所接受并普及开来。不过,在中国的台湾地区,仍然在使用“矽”字。二苷甙之争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苷”做如下解释糖苷的简称;对“甙”做如下解释糖苷的旧称。也就是说,无论“苷”还是“甙”,指的都是同一类物质,其英文名称是GLYCOSIDE,又称配糖体,是由糖或糖衍生物的端基碳原子与另一类非糖物质连接形成的化合物。从现代汉语词典来看,“甙”其实已经废除,现在应该用“苷”。但是,在一些药学文献和药品名称中,“甙”字并不少见,比如强心甙、氨基甙等,对有些化学常识的人而言,自然不会引起误解,能判断“强心苷”和“强心甙”为同一物质,但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这恐怕还会引起误解和疑问。其实,“苷”非常符合中国化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学造字的形声和会意两项原则,因为GLYCOSIDE含有糖基,且糖又是甘的,植物来源较多,GLYCOSIDE的第一音节也有汉语拼音“”的读音,所以GLYCOSIDE翻译为“苷”是非常合情合理的7。但是,因4/7草字头的字在化学中多用来表示芳香类化合物,且“苷”与“酐”同音,1951年,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自然科学组化学名词小组另创了“甙”字表示GLYCOSIDE,他们认为“弋”有带着什么的意思,因此用“甙”表示带着糖基更为合适8。但医药卫生组并没有采用化学名词小组的这一建议,于是,苷和甙就在各自的领域中分别使用起来。当时,在植物化学中多改用甙,在生物化学中仍沿用苷。在药学界则受植物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共同影响,有些植物来源的药称甙,有些动物来源的药称苷,以至于在药典中苷和甙不统一的现象也很明显,甙和苷成了长期共存的同义词9。因后来有人反复提出“苷”和“甙”是否有区别的问题,且随着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一些关键性化学物质如核苷、脱氧核苷、核苷酸、三磷酸腺苷中都使用了苷字,为了方便学习和交流,化学组的专家几经讨论和协调,各学科专家正式推荐GLYCOSIDE使用苷字7,910。如此看来,虽然现在有些药厂对药品名中的甙字还没进行修改,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惑,但是,苷字乃是大势所趋,甙字将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三朊之退出很多人看见PROTEIN一词,会毫不迟疑地把它翻译5/7成蛋白质。提起植物蛋白质和动物蛋白质,我们大致可以想到来自植物的称为植物蛋白质,来自动物的称为动物蛋白质,但如果某天看到植物朊和动物朊,估计大部分人会想朊是什么物质呀其实,在中国有一段时间,朊和蛋白质都是PROTEIN的中译名,虽然现在“蛋白质”完胜了“朊”,但偶尔也有“朊”的支持者出来打抱不平11。人类对蛋白质的探索确实源于对鸡蛋中蛋清部分的研究,所以“蛋白质”这一名称很通俗易懂。早年与其对应的德文是EIWEIIMKRPER,就是“蛋白体”的意思。后来研究知晓蛋白质并非仅仅存在于蛋清中,它是所有生物细胞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于是科学家创造并统一使用了PROTEIN来表示这一大类物质。但中国当时仍然继续使用蛋白质来翻译PROTEIN一词。新中国成立后,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自然科学组化学名词小组考虑到蛋白质一词不便作为复合名词的词根,借用“朊”来表示PROTEIN。“朊”字从“月”从“元”,因为机体中诸多的器官均以“月”为偏旁,且“元”也有“原始的、基本的”之含义,故“朊”作为PROTEIN的译名也是非常确切的。但是随后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公布的生物化学名词中,没有采取化学名词小组的建议,仍将PROTEIN译为“蛋白质”。自此,进入了“朊”和“蛋白质”并存的时代。在有机化学命名原则6/7的修订工作中,中国化学会化学名词小组对“朊”字进行了讨论,提出废止“朊”这个生僻的单音字,仍然使用“蛋白质”。此后,“朊”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5,8,10。化学名词小组对“朊”的释义还是很有科学性的,但朊的启用和退出在中国科技名词领域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应是因为PROTEIN一词在生物、医药领域更为常见,且“蛋白质”这一叫法早已深入人心,作为后来者的“朊”没有全面取得生物、医药领域的支持,这也决定了它昙花一现的命运。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朊”作为PROTEIN的汉译词已经全面退出中国的科技名词领域,但在生物、医学领域时有出现的“朊病毒”或“朊毒粒”中的“朊”仍是PROTEIN之义11。四其他一些化学用字的变迁上面提到的矽、甙、朊虽然已经都不再推荐使用,但它们的创用和存在毕竟都留下了一定痕迹,并且时至今日也偶尔有矽、甙、朊的支持者站出来为其说话。而也有一些当时创用的化学新字无声无息地就被其他字词替代了。在这里笔者把所查阅到的一些类似的化学用字列一个简表,供查阅早年化学文献时参考。一门源于西方、充满全新名词的学科在具有古老文明的中华文化中传播时,先辈创用的化学新字既要担负科7/7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