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论坛会议综述_第1页
“张栻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论坛会议综述_第2页
“张栻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论坛会议综述_第3页
“张栻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论坛会议综述_第4页
“张栻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论坛会议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张栻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论坛会议综述“张栻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论坛会议综述为纪念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家和教育家张栻诞辰880周年,由中华朱子研究会、四川师范大学、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香港孔教学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联合举办的“张栻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论坛于2016年10月1821日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来自美国、法国、德国、韩国、中国内地和台湾、香港地区的11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论坛共收到学术论文60多篇。与会学者围绕着张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和意义这一会议主题,对张栻在中国哲学史、经学史、教育史、理学史上的地位、影响及其现代价值和意义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一、关于张栻思想及其价值张栻,字敬夫,号南轩,广汉绵竹人,是宋代蜀学和湖湘学的代表人物,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为“东南三贤”,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湖南、四川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实乃道学之宗主,学者之宗师。张立文教授认为张栻系统阐述了湖湘学理论思维,并从太极之所以生生、理为事物的所以然、性的善与不善、心为2/9万物主宰和中和之辩等方面全面地分析了张栻为宋明理学的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张劲松先生对张栻在宋代道学中的宗主地位和历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史影响及其现代意义作了较为详细的梳理。自胡安国、胡宏父子开创湖湘学派以来,“通经致用”、“康济时艰”就成为湖湘学派的学术思想传统。朱汉民教授从湖湘学派追求道、治一体的学术旨趣出发,认为湖湘学者在学术风格上追求内圣与外王、道德与事功的统一而体现出理学经世派的学术特色,从而使其没有沾染空谈心性的迂腐之习。蔡方鹿教授认为,张栻在对佛老的批判中提出经世致用和求实、求理的实学思想而强调道德性命离不开日用之实,重视躬行践履而主张知行互发、把知付诸行,重视笺注诂训之细节而提出“朴学”的概念,把义理与训诂结合起来,由此全面地彰显出张栻的经世致用思想。李振刚教授、邢靖懿讲师认为张栻发扬了儒家的经世传统,以追述孔孟之道为务,以内圣外王为旨归,将道、学、治贯通一气,把道德与功业、内圣与外王系于一线,集中阐述了张栻躬行实践、经世致用的思想。而赵淼博士以“经世纪年序”为中心深入地分析了张栻经世思想及其实践活动的内在根据就是从易与春秋中所彰显出的太极之道、皇极之道,亦即儒家传统的中正之道。心性论自宋明理学兴起以来就一直是宋明理学的重3/9要理论之一,作为理学家的张栻,对此理论作了许多独到的阐述。向世陵教授认为张栻对性善的解说及其援太极说入性论的理路坚守了湖湘学以性为本的基本立场,使其明显地区别于朱学。杨柱才教授就张栻对周敦颐太极图说所作注解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张栻太极图说解的最大特色在于,无论以太极为至静之体还是以性论太极,都强调太极“流行”的意义,而区别于朱子太极解义以理气关系为主导建立起来的哲学架构。刘兴淑副研究员对张栻的人性论思想作了分析,认为“纯粹至善”的性论既是张栻建构太极本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见识高,践履又实”思想的反映。张琴讲师以张栻批判地发展了胡宏“性一分殊”与“性体心用”的思想,认为张栻建构了以性为本位,分别以太极与心为核心的宇宙论和心性论体系,太极与心分别为性气之动力机制与性情之妙用的主宰者与体现者,二者均具有表达本体之性的功能与作用,均为具本体意义的理学范畴。肖永奎博士通过辨析张栻性论思想的源流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张栻论性不承袭一家,坚持以求真为宗旨、以传道为己任而有着自家体认的性论特色。张卉博士认为张栻所论之心在根本上乃是具有理性和道德属性的认知器官,所论之性乃是万物万理共同属性的“万有之根”,而其“心主性情”的论述标志着张栻心性论的体系化。4/9宋明理学家虽然吸收了一些佛道的思想,但往往是公开地贬斥佛道,而在张栻的学术思想中,力斥佛教之弊、辨别儒佛之异亦成为其重要内容之一。刘学智教授以张栻辨析儒佛立本虚实之别、“道心”与“人心”和“理”与“欲”之异及其修养功夫不同,认为张栻在时儒反佛风气的影响下对佛教持根本否定的态度,其学术思想重要内容之一即为力斥佛教之弊、辨析儒佛之异,但张栻反佛少有理性分析和肯定而有简单化的倾向。而李承贵教授通过从“辟而堕于释氏”与“礼而杂于异端”、“有适有莫”与“无适无莫”、“反经”与“固本”、“亲物去物”与“此得彼失”等方面论述了张栻的佛教观,同样认为张栻囿于宋儒的“集体性误判”而显示其佛教观的简单化一面。与会学者还对张栻的其他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如舒大刚教授从“忠孝传家,世生贤达”、“仁以孝悌为本,孝以爱敬为实”与“政治以励俗为本,劝俗以孝悌为要”三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张栻的孝悌观。刘原池先生就张栻所提出的察识与涵养相须并进的修养工夫论的内涵及其意义作了深入地分析。施维礼助理教授以张栻孟子说中对万章上二的注释为例探讨了儒家如何透过对历史的诠释加以创造其文化的传统。马耘助理教授就张栻南轩易说对“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诠释作了辨析,厘清关键概念义涵,并与程朱之说加以比5/9较。辛晓霞博士对张栻借用中庸“时中”来阐释孟子“易地则皆然”之缘由进行了论证。张利明助理研究员讨论了张栻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邹啸宇博士生探析了张栻的天理人欲之辩。二、关于张栻与其他学者的关系张栻作为“湘学”代表人物,与朱熹“闽学”、吕祖谦“婺学”三足鼎立,三人号称“东南三贤”,他们相互之间常常切磋学问。与会学者就张栻与朱熹之间的论学作了研究,如成中英教授基于张栻与朱熹的论学讨论,总结并整合了有关可以认知的心性关系,反映出九个有关心与性情以及其他心理功能的关系,显示出一个更为完整的心性结构。陈代湘教授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朱熹与张栻的思想异同,针对牟宗三所谓张栻完全被朱熹所“吞没”的观点,认为张栻从朱熹中和新悟后虽然在有些问题上转从朱熹,但也不是在所有问题上混同于朱熹,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师门传授宗旨。杨世文研究员就现存张栻写给朱熹的74札书信逐一进行了考证,对于研究张栻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陈良中副教授以癸巳论语解为例,对比剖析张栻论语解定稿与朱熹对此书的评议展现两人解经方法、旨趣和思想的异同,认为张栻与朱熹相比,张栻解经不重训诂,疏解语言多带有讲章的率6/9意,而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疏体的谨严。张栻之学,“盛行于湖湘,流衍于西蜀”,张栻本人及其思想的流传成了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胡昭曦教授以宋元学案二江诸儒学案为线索从学统方面对张栻之学返传回蜀进行了学案式的梳理和探讨。钟雅琼博士以时间先后之序、附以亲疏之别对张栻与蜀地学者的交游情况作了细致的考述。金生杨教授较为详尽地论述了张栻继承和扬弃张浚学术思想的问题。参加会议的学者对张栻与其他学者的关系作了诸多有价值的考述,如郭齐教授就胡宏对张栻的影响作了分析,认为张栻改良并完善了胡宏的性本体论,同时通过太极形性之说使胡宏的观点向二程靠拢,彰显出张栻不固执一隅、唯善是从的治学态度。邹锦良讲师通过分析周必大与张栻的“知行”之辩,认为这种由“知行”问题引发的争论实际上反应了南宋时期旧儒学与新理学之间的歧异互动的现象。三、其他理学研究成果本次论坛不仅对张栻的学术思想有着多方面的研究,而且对宋明时期的理学思想及其他理学家作了诸多有价值的研究。徐公喜教授从宋明理学融儒释道法思想为一体、发挥新意与创新、具有形而上科学理性精神、与时俱进时代先进性、重于政事经世社会性、理论模式多样性转变六7/9个方面论述了宋明理学理治思想理论的特性。戴鹤白教授通过详细地分析了朱熹张浚行状的形式、史料价值等问题,认为张浚行状是传记文献和历史文献方面一篇杰作,不仅预示了中国文学传统小说塑造理想化人物的先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朱熹本人及其政治思想的间接自画像。陆永胜博士论述了朱熹的政治伦理哲学,认为朱熹政治伦理哲学以对天理的形上论证为前提,然后从天理出发,以体用一源、理一分殊两条思维原则涵摄现实政治制度与规范为其提供天理合法性、合理性和永恒性论证。邓庆平副教授就朱子为何要重视小学及怎样重视和朱子所谓的小学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教育功能及怎么承担的问题作了深入地剖析。刘增光博士后以朱子理学、王阳明良知学与罗近溪的思想为例讨论了宋明理学关于道德意志及其相关问题。粟品孝教授、熊英助理研究员从李石的学术源流、学术内容及其后学与张栻、朱熹、魏了翁等人的联系诸方面来考察了李石与宋代蜀学的关系。谢晓东副教授细致地考证了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与朱子语类中六封有关联的重要书信的年代。曾春海教授从唐君毅道德自我的觉醒与道德价值系于心性的实践功夫出发,于唐君毅对朱熹“格物致知”功夫说的评论与对王阳明以致良知义来全解大学文本“格物致知”的不同,在交叉分析两人的“格物致知”工夫的基础上,认为朱熹与王阳明的工夫论8/9是可相互补充的。宋道贵讲师以真德秀的皇极说为中心阐述了真德秀通过使皇极本体化而赋予其现实的政治意蕴。与会学者就中国哲学其他问题的研究成果,如文碧方教授就韩愈与佛教的关系的梳理,认为韩愈作为一个以道自任的儒者立场不容置疑,但作为一个毫无身心修养戚戚怨嗟的文士而信服并向往老僧大颠“胸中无滞碍”之境也应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这也正是后来理学家所一直关注并致力于何以兼顾协调的问题。魏义霞教授就康有为对宋明理学与先秦诸子的关系的问题作了分析,认为康有为视界中的先秦诸子乃是宋明理学的思想来源而使宋明理学呈现出多种思想的和合体状。陈来教授通过回答中华文明的哲学基础是什么的时代问题,从思维与宇宙观德方面,以关联宇宙、一气充塞、阴阳互补、变化生生、自然天理和天人合一为线索,认为中国文明的哲学基础主要体现为宇宙观,这种宇宙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