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4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名镇魏家湾经济与文化研究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名镇魏家湾经济与文化研究1导语明清时期的魏家湾属于临清州下辖的清平县管理,因其位于京杭运河与马颊河沿岸,具有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号称“漯阳之名镇”1。靠着国家漕运的刺激,魏家湾不但有中央政府设立的钞关、驿站、水次仓、巡检司衙门,而且商铺林立、货物山积、人口众多,粮食、食盐、布匹、药材等行业相当发达,为山东运河流域著名的商业城镇。经济的发展刺激了文化的兴盛,明清魏家湾不但出现了诸多的庙宇、寺观,有“一步踏三庙,十里看百帆”之称,而且教育也相当发达,出现了诸多的进士、举人、太学生、贡生、岁贡等,成为一方文化之胜地。清末因黄河北徙、运河淤塞、战乱频兴,魏家湾商人离散,经济一蹶不振,逐渐走向没落。2交通枢纽,河工重地明清两朝,魏家湾位于京杭运河与马颊河沿岸,水路交通便利,同时临近临清、济宁、聊城、德州等商业名城,陆路交通也颇为发达,良好的区位优势使魏家湾成为“南近曹州,北通岱岳”的“一方之胜地”1。而明清2/14中央政府为保障漕运在该地设置的河道部门,施行的水利工程,又进一步提高了魏家湾的政治与交通地位,使其成为山东运河沿岸重要的河工要地。明清时期魏家湾位于临清州、茌平县、东昌府的交界地带,流经其境的马颊河因地势低于运河,所以常常作为运河的减河,通过闸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座将运河多余之水泄入马颊河,然后入海,所以明清两朝在魏家湾的河工多为筑堤、建闸、分洪、保运等,是完全围绕保障国家漕运而开展的。明初,“会通河为元转漕故道,岸狭水浅,元末已废不用,黑洋山决口后,其道遂淹”2,永乐十年随着北京城市建设及与北方蒙元残余势力作战军需的日益庞大,朝廷派工部尚书宋礼疏浚会通河,“自魏家湾开支河二,泄水入土河,复自德州西北开支河一,泄水入旧黄河,使至海丰大沽河入海”3,行水金鉴亦载,“尚书宋礼疏浚会通河,用老人白英计,改从南旺分水,遏汶北合漳、卫,遏泗南入沂、淮,其北道魏家湾与土河相连,开二小河以泄之,”4可见明初魏家湾是极为重要的河工要地。永乐后,随着京杭运河的贯通,国家漕运量逐年提高,黄河对山东运道的侵害也日益严重,导致魏家湾等地河工频兴。据续修清平县志载“县境运河在魏家湾,离城三十里,南接博平县界田家口起,北至二十里铺,直3/14接临清州界止,计长三十九里,东西两岸计长七千一百二十丈,内东岸官堤七段,长一千零二丈,主簿承修防风三段,长一百一十七丈,上河通判管修”5。成化元年建水闸二,“曰魏家湾,曰李家口,东岸浅铺八,曰朱家、曰张家、曰十里井、曰赵官屯、曰戴家、曰陈官屯、曰赵家、曰潘家桥西岸浅铺六,曰张家,曰李家,曰李官屯、曰王官屯、曰丁家屯、曰魏家湾”6,其中魏家湾为减水闸,作用是将运河洪水泄入其他河流,以减轻运河压力,浅铺则为疏浚河道的组织,以防止泥沙淤塞,保障漕船顺利航行。大明会典载“清平县戴家湾闸夫三十名,魏家湾等浅铺九,老人九名,夫八十一名,今存四十五名,捞浅夫一百三十二名,今存六十六名”7。老人为基层社会管理夫役的头领,主要负责河工人员的分工与协调。除减水闸与浅铺外,“魏家湾以南大坝下旧有引河一道,水势情形应行挑浚,有利民生运道”8,引河不但可以用来泄洪,还可以在运河淤塞时用于通航,具有重要的功能。另有滚水坝一座,“水多则开闸放出,下游则乐陵、海丰一带入海”9。魏家湾段运河弯曲较多,也是利用“三湾抵一闸”的原理,“若津道径直,缓缓而行,则水浮沙沉,随路淀积,疏之不胜疏矣。今多用弯曲,使之左撞右激,自生波澜,鼓动其水而不使之稍宁,则沙亦带之而去,无复停顿”10,这样不但减少了置闸筑坝的耗费,而且利用河流的自然流4/14动原理使运道通畅,具有科学性。入清后,中央政府依然视漕粮为“天庾正供”,运河为“国家命脉”,所以对黄淮运的治理有增无减。顺治二年七月,“决流通集,一趋曹、单及南阳入运,一趋塔儿湾、魏家湾,侵淤运道,下流徐、邳、淮阳亦多冲决。是年孟县海子村至渡口村河清二日,诏封河神为显佑通济金龙四大王,命河臣致使祭”11。清初因战乱未息,国家财力有限,加之明末清初兵燹导致运道损坏严重,所以只能通过祈求神灵保佑黄运安澜。雍正四年内阁学士何国宗与山东巡抚陈世琯勘察山东水利,“东昌府城南七里河下归徒骇河,城北魏家湾河下归马颊河,德州四女寺减水闸下归老黄河,皆运河东岸泄水入海故道,年久淤塞,应行疏浚”2。雍正五年又动银筑堤,“由博平魏家湾减水闸泄运,经东昌卫、博平、高唐、夏津、恩县、平原、德州至德平,曲折七十余里达乐陵,直省庆云,于海丰大沽入海”12。雍正年间对魏家湾运河的疏浚,不但改善了运道环境,降低了水患发生的频率,而且对于国家漕运的正常运行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乾隆三十二年因运河连年漫溢,朝廷派大员与河臣一起治水,“山东八里庙添建滚水坝,并将徒骇河头之龙湾,马颊河头之魏湾,老黄河头之四女寺各建坝,落低七尺,以导其北注,开伊家河以畅其南流”13。乾隆三十八年河臣奏“马颊河下游由东岸魏家湾水坝入口,5/14经博平、清平、高唐、夏津、恩县等一百六十余里,河身宽窄深浅不等,只能泄运河异涨之水,若运河西岸上游开通,添闸宣泄,运河必将涨满,亦应导其去路”2,建议排泄多余之水。清代魏家湾运河除上河通判、清平与堂邑主簿管理外,还设有巡检司,“魏家湾有巡检司,临河有清阳驿,下十余里有戴家湾、戴家闸”14,巡检司多设于关津、要冲之处,级别虽然不高,但是掌治安、巡防、捕盗之事,权力非常之大,而驿站主要为传递官方文书人员的食宿之所,一般也设于较大的市镇。清代魏家湾段运河挑浚多是集数县之力,“濒河聊城、堂邑、清平、博平、馆陶等五县,协同挑浚,届期听上官檄摊夫数,遵照募雇强壮人夫携带侉板、跳板、跳架及锨、镢、錂、铲、布兜各器具,及时挑浚,立限竣工,其夫价、器具银两,知县具印领,赴河道库领发,向例间年大挑,募夫二百九名,一年小挑,募夫五十五名”15。另“额设魏家湾汛守兵二名,丁家墩守兵三名,戴家闸守兵六名,月河口守兵五名,二十里铺汛守兵二名,沿途催儧,日夜毋许其停留”15,催促境内的漕船入京。综上所述,明清时期对魏家湾河道的治理多集中于前期,后期鲜有记载,这是因为明清初期在魏家湾兴修闸坝、挑浚河道、开挖引河为后代提供了河道治理的经验,6/14所以其后多是因循,很少有大的改变。另外清代中后期,运河淤塞,黄河北徙,魏家湾运河已经很难通行,基本不能承载漕船航行与商货流通的重任,因此相关河工举措也极其少见。总之,正是因为明清中央政府对魏家湾段河道的管理与治理,才在数百年间保障了国家漕运,刺激了城镇经济与商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山东运河的名镇。3商业中心,文化高地明清两朝,魏家湾依靠国家漕运的刺激,在经济与商业上也实现了繁荣,有“金魏湾,银临清”之称,镇内店铺林立,货物山积,人烟辐辏,不但建有国家征税的钞关、收粮的水次仓,而且有晋商的山西会馆,各种寺庙、楼阁、祠观,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魏家湾钞关位于运河拐弯处,最早设立于宣德四年,为临清钞关的分税口,由临清榷关户部主事管理,征收船货税收。雍正七年为体恤商人与百姓,命“免直省关豆米额税,复设通州分司之黄村,临清关之德州、魏家湾、尖塚、樊口等口岸,免征临清关船料,以扬州关归两江总督遴员征收”11。可见此时魏家湾商业比较繁荣,为南北货物流通的必经之地。其后,魏家湾钞关曾短暂关闭,但乾隆七年又题准“临清关所属之德州、魏家湾、尖塚、樊厂等处口岸,准其照旧设立,以便巡查”16,其商业地位已不容朝廷忽视,所以才会设关征税。征税操作方法为,7/14在关前运河里设一道铁索,两岸由绞盘控制,平时铁索提出水面,拦截过往船只,收税后将铁索沉入河底,将交税船只放行。魏家湾钞关自明宣德年间设立,期间虽有数次裁撤,但基本很快复设,直到民国二十年运河基本无法通航时才最终取消,存期500余年。这既体现了魏家湾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也说明了其商业与经济的繁荣。除钞关外,明清中央政府在魏家湾还设有兑粮漕仓,因其位于运河岸边,专门收兑国家官粮,所以又称“水次仓”。续修清平县志载,“水次仓,在魏家湾,创于明初,名曰水次兑军仓,高唐、禹城等县均纳米于此,系国有”5。当时清平、高唐、夏津等县的漕粮都在此完纳,有“三大厫”之说。关于水次仓,包世臣在闸河日记中写道“三十里至魏家湾,为粮食码头,清平之首镇,而高唐、清平两州县兑漕水次在焉”17。清代曾担任过工部尚书的张祥河亦道“立冬节届开新漕,水次年年一往还。才见明波排画鹢,疏林黄过魏家湾”18。该诗不但说明了水次仓兑粮主要在冬季进行,而且也体现了百姓每年交粮的场景。漕仓与钞关的设立,使魏家湾的粮食业、盐业、药材业、杂货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山东运河沿岸重要的商品转输地与销售地,聚集了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服务业人员,被誉为“清平首镇”,“地滨运河,舟楫往来,8/14南北各货云集,居人以是居奇致富,声妓之声甲一邑”15。清平县乡土志亦载“明清之际运河行魏家湾,商业昌茂,民殷富,最为繁盛之区”19。魏家湾商业的繁荣除了依靠运河交通优势外,还在于其附近有临清、德州、聊城等大型商业城市,为其带去了大量的人流、物流、文化流,提升了其商业地位。魏家湾商业最为发达者为粮食业,有八大粮行,主要收纳通过运河与陆路而来的粮食,数目很大,既可以平衡当地市场粮价,赈济灾荒,还可以让边远地区的漕户在魏家湾直接从粮行买粮交兑,从而减少长途运粮的耗费。此外,魏家湾还有盐店、杂货铺、药材铺、布店、典当行、客店数十家,其中规模较大者有“大泰茂”、“仙缘聚”、“庆嘉号”等。这些店铺既在当地销售货物,还为中转商人提供货源,属于囤积与中转皆备的商业机构。经济的繁荣也吸引了外地商人的聚集与本地商人的崛起,其中晋商在魏家湾建有山西会馆,为联络乡谊、商业交流所用,本地也出现了“南家大户”、“朱家大户”、“冯家大户”、“彭家大户”、“高家大户”等土著地主,他们通过商业经营而发家致富,然后购买土地、建造庭院、积累财产,在魏家湾乃至清平县富甲一方,其中“半个魏湾属南家”的民间谚语,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土著地主雄厚的经济实力。商人、手工业者、服务人员在魏家湾的聚集,使人口得到了暴涨,当地居民中有“百家姓,百家姓,魏湾就占七十9/14姓”的说法,也证明了当时魏家湾人口的密集。清代魏家湾最为兴盛的时期为康熙、乾隆两朝,当时清平县诸镇“野多沙土,人多种木棉,连顷遍塍,大约所种之地过于种豆麦”10,每到棉花收购季节,“四方贾客云集,每日交易以数千金计”10,百姓通过经济作物的种植,获得了超过粮食种植的收入。魏家湾的集市与庙会贸易也很发达,集市为一六日,“集斗行十人,征银十九两七钱九分,花秤行三人,征银四两五钱,猪行五人,征银二两八钱,牛驴行一人,征银二两八钱九分五厘”10。其征银数额在清平县诸集中为最多,庙会则为碧霞元君祭祀之日,为四月初八与十月初八,届时不但有大量的民众前来祈祷许愿,而且方圆数百里的商人、小贩、百姓也前来贸易,借此博取利益。商业的兴盛使魏家湾的街道布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七大街十六巷”之说,七街为西魏后街、前河崖街、永兴街、中心大街、钞关前临河街、五神庙前南北街、文明皋以西东西街,十六巷则包括殷家胡同、王家胡同、丁家胡同、魏家胡同、彭家胡同、吕家胡同、梁家胡同、南家胡同等十六个较大的胡同,其中最繁华之处为临近运河的中心大街与钞关前临河街,每天都人群熙攘,异常热闹。咸丰五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后,山东运道淤塞,魏家湾等沿运城镇的经济也陷入衰落之中。增辑清平县志载,“清平地瘠民贫,市物无珍异贸易无10/14贵重者,凡日用所给,肉一斤值大钱一百,鸡大者二斤值大钱一百四五十,鸭大者四斤,值大钱二三百,鱼虾水族贸易者少入境以杂货为大宗,洋布、煤油次之,出境以杂粮、棉花为大宗,布匹、估衣次之,木材较临清为丰,入春运贩络绎不绝,工无专业,商无大贾,合境之人无非农者工商则百分之一二”15。可见清末魏家湾等地的经济已难以与前相齐并论。明清魏家湾商业的繁荣也促进了宗教信仰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魏家湾有“七十二庙”之说,其中较大规模的庙宇为兴佛寺、水南寺、奶奶庙,其中兴佛寺为清平县最大的宗教建筑群,明代曾多次重修,探花张天瑞曾撰碑文曰“魏家湾,清平属地也,湾之南旧有兴佛寺,北向大殿一楹,珈蓝殿翼于左,祖师殿翼于右,天王殿置于前,方丈回廊十有余楹”10。其布局严整,规模宏大。水南禅寺位于运河南岸,明正德年间创建,康熙十四年重修,占地约五亩。其他如天齐庙供奉黄飞虎、姜子牙,白衣堂供奉观音菩萨,文昌皋供奉孔子,吕祖庙供奉吕洞宾,三官庙供奉天地水三官,关帝庙供奉关羽,较小的庙宇还有龙王庙、五神庙、真武庙、三义庙、土地庙等。除庙宇外,魏家湾在明清时期教育也比较发达,据家谱记载,明清两代出了蔺而如、张鹏、李清连、李振东、李德玉、魏西琨等近十余名进士、举人、秀才。在运河文化考察中,11/14我们查阅魏家湾丁马庄村志得知,明清两代,丁马庄一村就出了三十五名生员,包括太学生、贡生、岁贡生、邑庠生、廪生等,据此估计,魏家湾明清两朝有功名人数当超过百名,其数目非常可观。明清魏家湾经济相当发达,是山东运河沿岸重要的商业中心、物流基地、漕运码头,聚集了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服务人员,繁荣了近五百年,而商业的兴盛也带动了民间信仰的丰富与教育的进步,大量寺庙在魏家湾的分布,充分体现了该地具有宗教文化生长与发展的土壤,也证明了当地百姓精神信仰的多样性。教育的发达与人才辈出,则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造就的,是一种运河流域独具特色的家族文化与社会文化。4河变兵起,城镇衰落明清运河城镇的历史变迁有一个明显的规律,那就是北方城镇经济的崛起往往完全依赖于运河交通,自身与本土商业并不发达,经济的繁荣多为外地商人所造就的,所以这种依靠单一交通优势而产生的繁荣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一旦运道改变,就会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而魏家湾、张秋、阿城、七级等城镇就具有很大的代表性。明清两朝运河虽时有淤塞,阻碍漕船航行,但因国家重视,不时疏浚,所以影响不是很大,但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后,不但运道被阻,水源匮乏,而且黄河改变了12/14山东地区的水环境,使京杭大运河的利用价值日趋衰落。早在嘉庆年间,魏家湾所在的清平县就“城多飞沙,随浚随积,加漕渠埋没几尽,人文风俗亦凋敝不振”10,运道已不甚畅通。咸丰元年黄河决口,又淹没清平县,水漫全境,百姓受灾,城镇被毁。咸丰五年“大水,河决铜瓦厢,由东明注菏泽,分流至张秋镇,夺运归大清河,曹州、济宁、东昌以下皆水”5。光绪末年,随着河东河道总督与运河沿线闸官、闸夫的裁撤,运河更处于一种无人管理的状态,“自南漕折运,东昌、临清间运河已成废渎,偶值夏秋淫潦,东昌西北自白家洼等处水无所泄,由涵洞灌入运河,直达临清,百余里间商民用小船营运取便,一时涸可立待”5。此时的运河已经处于自生自灭的境界,水源完全依靠降水,与周围的自然河道缺乏调剂与联系,甚至成为排泄洪水的废渠,漕运的作用不复存在。正是因为清中后期山东运河的衰败,才导致了魏家湾等城镇的没落,交通优势的丧失,不但使外地的商人不再来此贸易,而且本土百姓也失去了从事饮食业、服务业、商业经营的机会,进而导致了城镇整体地位的降低。清中后期频繁的战乱与匪患也是导致魏家湾衰落的重要原因。清末社会动荡不安,山东运河流域更是战乱频兴,匪盗遍布,这种现状既使经济与商业失去了赖以发展的稳定环境,也使百姓流离失所、商人遁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收费管理办法权限
- 月末盘点管理办法
- 朋辈导师管理办法
- 影子老师管理办法
- 抗洪救灾管理办法
- 暖气使用管理办法
- 文字稿费管理办法
- 异动申请管理办法
- 持证奖励管理办法
- 抛秧秧田管理办法
- 双眼皮基础知识课件
- 2025至2030铝矿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代谢性疾病健康指导课件
- 学堂在线 大国航母与舰载机 章节测试答案
- DB11-T 593-2025 高速公路清扫保洁质量与作业要求
- 大班早期阅读培训
- 2025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中层及职员社会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出国劳务人员安全责任保障协议
- 2025年中国石膏砌块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精细化工技术考试试卷及答案
- 客户接待流程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