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中的传统文化_第1页
英语课程中的传统文化_第2页
英语课程中的传统文化_第3页
英语课程中的传统文化_第4页
英语课程中的传统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0英语课程中的传统文化英语课程中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指民族文化发展中积淀的相对稳定的东西,是支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某种习惯的程式,它既有历史传统的积淀,也有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发展1。本文的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提出的交际理念认为“如果一个人在交际过程中不考虑语境、社会规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只会说出某种语言里的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那么这个人无外乎是一个机器人。”这表明英语学科不但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更承载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担。一、民国与当代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比较1比较对象与研究方法本文选取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学制初级中学英文读本文法合编2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教科书GOFORIT为研究对象。新学制是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后,由无锡村前胡氏胡雨人之子胡宪生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材,被当时绝大多数中学采用。这套书共计3册,初中三年一年学习一册,其中第一册80课,第二册70课,第三册702/10课。新目标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联合编写的一版在全国广泛使用的初中英语教材。这套教材共计5册,包括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下册;九年级全一册。新学制这套自编教材是国人逐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英语教学的产物,新目标是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情况后修订的。虽然年代不同,但是两套教材的大背景与教学目的相差不大,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由于两套教材在编排和容量上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两套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完善初中英语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配置提出参考性建议。2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分类及呈现方式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其进行概念界定有一定的难度。2016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将文化定义为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从这一表述中就可以看出,英语教学中以目标语言文化输入为中心,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忽视。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分析,上面的定义并不够全面具体。研究者将中国传统文化总结为10个经典板块,分别是舞台艺术、笔墨艺术、建筑艺术、文学艺术、饮食文化、节日习俗、名胜古迹、服饰饰品、修身养性、思想意识3。3/10两套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分别如表1、表2所示。其中,“章节”表示在教科书中第几册第几课,如新学制的11表示第一册第一课;新目标的7A表示七年级上册。通过表1、表2的对比可以发现首先,在文化类别上,新学制中包含的中华文化类别多于新目标中的文化;新目标中关于舞台艺术、笔墨艺术、服饰饰品和修身养性阅读材料服饰饰品修身养性思想意识UNIT6孔子、曲阜选词填空的文化类别均未涉及。其次,在内容分布上,新学制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分布比较均衡,各个文化板块涉及内容相当;而新目标中的传统文化主要集中在饮食文化和名胜古迹、建筑艺术上,而其未修订前的七年级上册第9单元中涉及到京剧的阅读材料被删,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中介绍传统中医的内容被删。最后,在呈现方式上,新学制的传统文化内容在文学艺术、饮食文化、修身养性和思想意识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以篇幅较长的课文阅读的形式介绍的;笔墨艺术和名胜古迹的内容是以写作书信和诗歌的形式传递的;节日习俗的内容是以汉译英的练习方式呈现的。而新目标中只有名胜古迹的一种是以阅读形式呈现;建筑艺术和文学艺术以图片加以展示,饮食文化和思想意识是以练习的方式展现的。其中,关于舞台艺术和服饰饰品的文化内容,两套教材均未涉及。4/103教材中传统文化显性传播的内容培养学生传播中华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英语教材中直观明确地传播中华文化的相关内容和活动,有助于学生文化传播意识的养成。因此,对两套教材的传统文化显性传播的内容进行如下的统计对比。通过表3,可以发现两套教科书中显性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有所差异。从内容分布上,新学制中明确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比较多,包括历史地理、节日习俗、礼仪文化、文学艺术的内容,而且这些知识分布较为均匀,每册中都有所涉及。而新目标中介绍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对较少,总结起来只包括历史地理、礼仪文化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的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全册里。在文化内容上,新学制的文化内容比较具体,比如中国的端午节、汉字、传统礼仪等。在第二册的LESSON19中,课文以汉字“松”的组成开篇,“松”是由“木”和“公”组成的,而后引出课文的主题。这样明确地介绍中国的汉字构成,有表3两套教材中传统文化显性传播的内容新学制新目标位置内容呈现方式位置内容呈现方式156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以及北京有关的地理知识课5/10文阅读8BUNIT6一位外国学生学习中国历史阅读材料162介绍了端午节课文阅读UNIT9茶的发明阅读材料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21THEPINE汉字“松”的寓意课文阅读UNIT12中国人吃饭的习惯判断对错21BETTERBENDTHANBREAK用英语讲述“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故事课文阅读UNIT13中国的礼物文化阅读材料24THERIVER中国长江诗歌UNIT14外裔华人访问故乡阅读材料33THEMANUFACTUREOFSUGAR间接介绍中国的气候课文阅读36GENTLEMANNERS礼仪文化课文阅读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用英语的对应表达。而在新目标中,文化内容介绍时比较笼统,比如九年级UNIT12中对中国人吃饭时的习惯进行判断对错,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介绍各国生活方式的异同,而课文中大篇幅地介绍了哥伦比亚和瑞士人的时间概念,而中国人的吃饭习惯只作为判断练习出现。这样的安排不利于学生的对比、理解。4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特点新学制中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别较多,而且大部分类别的文化在三册书中的分布比较均衡,同时,书中明确地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次数较多,且有具体的文化现象并运用阅读、诗歌等体裁呈现出来。这样对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也要看到教材中的不足同目的语文化相比,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所占比例6/10较少,而且没有涉及中国的国粹京剧、中医、传统服饰如旗袍等。新目标中的传统文化主要集中在饮食文化和名胜古迹上,内容分布不均衡。书中显性传播和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不多,没有传统节日和传统服饰的介绍,更为可惜的是修订后将原版中有关中医和京剧的章节删除了。这套教材中的文化多数以图片以及练习的形式呈现。但是部分图片并没有配有文字介绍和说明,只是作为孤立的一部分出现的,如八年级上册UNIT1中出现在写作练习中的北京景色,这些传统的中国文化,如果不用文字的形式来呈现,学生很难用英语把它们表达好,更别说用英语来传播这些传统的文化。但不可否认的是,“配置插图可以使教科书具有跃出的生命”4,使文化的传达更生动有趣。二、英语教材中传统文化存在的必要性1有利于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社会风俗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初中英语教材中对于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都做了介绍,而对于中国传统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几乎没有提到。西方国家的圣诞节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与中国的春节一样重要。教材中在介绍圣诞节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增加中国人如何过春节的内容,有哪些习俗。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深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也可以使7/10他们知道用英语如何表达中华传统文化。因此,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存在,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注意到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从而理解、尊重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2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英语语言只是一种交流工具,若只是一味地吸收外来文化,忽视本国文化,那么这种交流就是不平等的,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同时教育部也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5。因此,英语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存在是必要的,正如诗经所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们相信,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中的优秀传统与当代西方优秀文化相结合,不但会催生中华文明的新生命,而且必将为当代人类文明增添一朵新的奇葩。3有利于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存在于英语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利还是有弊事实上,将中国传统文化用英语语言符号的方式呈现出来,是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文化知识通过中文与英语语言的呈现,学生可以更清楚地感受到中西语言构成的区别。在其学习的过程中,在发现中文表达与英语呈现方式的差异时,会激发他们的注意力,8/10在学习过后,自己再表达时会使用合乎所学语言国家习惯的表达,从而更好地用英语表达和传播中国文化,也能够提高其自身的综合语言能力。三、有效弥补英语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建议1关于英语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配置的建议通过上文中两套英语教材传统文化内容的对比,并结合其存在的必要意义,我们在思考英语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关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其所包含的内容甚广。虽然民国时期的新学制比现代人教版的新目标涉及的传统文化类别更多,但是依旧没有关于传统戏剧、传统医药和传统服饰的内容。新目标中更没涉及传统节日、文房四宝、服饰文化的内容。因此,英语教科书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应该具有多样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学习中华文化,也有助于培养其传统文化意识。第二,关于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新目标中大部分传统文化内容是以图片或者练习题目的形式来呈现的,这种没有与具体的现象相结合的文化内容,过于空洞,缺乏感染力。而民国新学制中,多数文化现象是以长篇的课文阅读方式呈现的,展现给学生具体的文化场景,相9/10对内容更翔实、生动。鉴于此,英语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亟需改善。如果教材以阅读的形式介绍具体的文化现象,并以图片辅助,这样效果也许会更好。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结合所教单元的主题,对传统文化做出补充,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2关于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的建议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在民国时期,1923年公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其中初级中学外国语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对我国传统文化做出明确规定。而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针对文化意识目标指出“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些对于祖国文化传播是有益处的,但是“理解中国文化”和“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均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