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9论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造作者魏家骏诠释孔子论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造性发展摘要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美学思想。关键词孔子孟子诠释美学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孟子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地位。在孔子死后,孔门弟子曾子和孔子嫡孙子思先后担当起了继承与传播儒学思想的重任。如果说,孔子在他的时代,用“舍我其谁”的自信来巩固宗法制度下的一整套观念体系,那么同样可以说,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和发展,儒学思想也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建立起一个新的诠释体系。处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儒学思想史上,就承担起了发展儒家思想的重任。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2/19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使儒家思想保持了自身的活力。他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自诩,从人作为生命的主体和人的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强化了孔子“仁”的理论的思想内涵,使之成为具有生存价值的一种理想与信念。因此,他的理论虽然在许多方面都与孔子的思想在表述上有一些差异,但却与之有着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在客观上起了丰富、开拓和深化儒家理论见解作用。本文着重就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做一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从孔子解诗到孟子解诗在儒学传统中,诗经是重要的文献典籍,相传孔子曾对诗经做了整理,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他是把诗经作为教材运用于教学活动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的。把诗经作为教材来要求学生学习和理解,体现出孔子对诗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十分重视。一般说来,后世学者把孔子所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当作孔子论诗的纲领,但对这句3/19话的理解,事实上是存在分歧的。近人匡亚明说“思无邪,本是鲁颂駉一诗中形容牧马人吆喝着叫马不要乱跑的意思却被用为比喻思想正派。”1而把“思无邪”理解为“思想感情的诚正”,也只能看作是后来的学者用自己的观念去对孔子的话作符合自己思想观念的解释,这里姑不详论。在论语中,多处专门论述到诗,其中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诗的社会政治、教育功能作综合地论述;另一种是对诗里的具体诗句的理解和阐述。孔子十分重视诗经在社会政治领域所发挥的作用。几乎可以说,他是把诗经当作立身之本来看待的。“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认为,学诗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仁人君子的必备条件或先决条件,从学诗起步,然后才能进一步学习“礼”和“乐”。他对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就是对学诗的具体作用的阐述。朱熹对“兴”的解释是“感发志意”,也是从诗对人的正确健康的情感和思想的形成,产生启发、诱导、陶冶等作用来加以解说的。他对自己的儿子也是这样教诲的“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4/19言。鲤退而学诗。”他还对儿子说“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是从维护“礼”的目的出发,来教育学生和自己的儿子的,在他看来,用诗经里的诗句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就其对个人的素养而言,是“不学诗,无以言”,即可以在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时说话有所依据,显示出符合“礼”的修养;而学习诗里面所提供的经验、原则,又可以作为政治活动中的决策依据,增加自己的施政经验,增强自己的施政能力,否则,“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所以,在孔子的理论中,诗经的价值是很具体的“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也就是说,他把诗经里的诗歌,当作“仁”的教本和“礼”的规范,让它在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孔子从这一原则出发,可以把诗里的许多诗句都往“礼”与“仁”的思想观念上去解说,对那些借诗里的诗句,能够举一反三地加以理解的学生,也就倍加赞赏。“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5/19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在一般人看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都只是极其普通的日常生活现象的描述,可是到了孔子的眼里,就都带有强烈的“礼”与“仁”的色彩,而且他的那些得意门生,居然也能够顺着他的思路,从普通的诗句里找到了“礼”与“仁”的深刻内涵。这种解诗的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来说,可以是一种理论预设,他们在孔子的仁学思想的前提下,借助于诗的素材,演绎出无所不在的“礼”与“仁”的观念,丛强化了“礼”与“仁”的无所不在。但孔子对诗的这些零散的解说,只是一些即兴的发挥,有时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比如说,从子贡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再到诗里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中间的联系在哪里呢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孔子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的原则出发,来解释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正是达到这种“和”的境界的一种途径。这样的解诗方法,在一般人看来,确有些匪夷所思,但又自有其牵想妙得的合理性的一面。而正是孟子,才从孔子的那些一言半语中看到了6/19儒家诗学见解的闪光,并且把它上升为一般的美学原则来加以推导与总结,形成了一种重要的诗学理论。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肯定,孟子是否正是从子贡和子夏的颖悟中看出了儒学思想的精髓,因为他曾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而子贡和子夏对诗的理解,正表明了他们具有“言近而指远”、“守约而施博”的过人的智慧,他们都能够从诗里面所描述的极其浅近的小事中,引伸出对“礼”与“仁”的深刻领会,并进而理解其中所包含的至大至深的“道”。对孔子的这种解诗的方法,孟子做出了这样的理论上的概括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在孟子看来,对诗句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对字面意义上,根据诗句里的片言只字,就望文生义地作机械的理解,从而损害诗的含义。而是需要用自己的领会和感悟,去探求诗的真正的蕴涵,才能把握住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7/19读诗与解诗的人的这种领会和感悟,是从自身的理解出发的,即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所说的“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孟子依据孔子解诗的实践提出的这一理论主张,实际上包含着现代解释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理解的“前结构”理论“把某某东西作为某某东西加以解释,这在本质上是通过先行具有、先行见到与先行掌握来起作用的。解释从来不是对先行给定的东西所作的无前提的把握。最先的有典可稽的东西,原不过是解释者的不言自明、无可争议的先入之见,它作为随着解释就已经设定了的东西是先行给定的。这就是说,是在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和先行掌握中先行给定了的。”2以子贡和子夏对诗的理解而论,他们都是从“礼”与“仁”的“前结构”出发来给定了,是以儒家“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和先行掌握”的“礼”与“仁”的理论作为前提的。至于他们得出的结论,又可以看作是诗的特定视界和解诗者的特定视界这两个不同的视界的相互融合。孟子的“以意逆志”这一解诗理论,在儒家美学思想的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不是单纯从对诗的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解释诗的精蕴,而是把孔子解诗原则和方法,理解成为一种教育手段,以诗作为一种教育的8/19素材,强化人们对孔子“礼”与“仁”的理解,显示出了那种思想教育功能的无所不在。事实上,孟子对诗的解说,同孔子所持的方法有着十分相似之处。比如,他在与公孙丑的一段对话中,就讨论了对小雅小弁的理解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者,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笑谈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传说小雅小弁这首诗,是被周幽王废立了的太子宜臼的老师写的,以此来抒发宜臼的哀伤和怨恨。孟子从宜臼的怨恨中看到的是“亲亲”,而既然是热爱亲人,那就是一种“仁”的表现。宜臼的怨恨为什么又会是出于对亲人的热爱呢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难以理解,但从孔子的“仁”的观点看来,是因为宜臼对其父周幽王不合“礼”制的行为有怨恨,而发抒出这种怨恨,正是出于对其父王的爱戴。孟子不也是转弯抹角地“以意”揣摩了小弁作者的“志”吗内在的人格之美的升华孔子从“仁”的思想出发,想努力塑造出一种完9/19善的儒者的人格,以挽救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颓势。他对人的内在精神的美做出过许多论述,认为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以“仁”和“义”来武装。他以“松柏”来做比喻“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赞扬了在社会大变迁的过程中,应当保持自己的独立的人格,顽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个永恒的经典性的精神意象。对君子人格上、精神上的美的形成,孔子就以“仁”为核心,做了这样的概括“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其中“义”是最本质的精神;在实行这种“义”的时候,需要符合“礼”的要求;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则应当表现出谦逊的态度;而诚实守信则是他成熟的标志。在论语颜渊中,他也表达了同样的见解“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在他看来,“义”是和正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了“义”,就有了做人的根本,因此,他还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些都说明,他把内在的正直和仁义作为君子内在所固有的品质,认为这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即使在物质生活比较匮乏的处境和条件下,孔子也特别推崇那种“安贫乐道”的精神,他对自己的精神境界做了这样的描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因此,10/19他也特别推崇他的得意弟子颜渊“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者,回也”从“仁”出发,在“礼”的制约下,达到“义”,于是一切行为就会都符合了道德的规范。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种以仁义来塑造“君子”形象的思想,他把孔子提出的“仁义”是人的内在本质的人格之美的理论,进一步上升到了生命的价值的高度,作出了形象的发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样一来,“义”就成为人的行为的最高的规范,据此,他就说出了这样掷地有声的话“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他看来,“仁”是天下最宽广的住宅;“礼”是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义”是天下最广阔的“大道”,有了这几样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如果说孔子是从人与外在社会的联系中应当保持的态度出发,来阐述一个君子对不仁不义的行为应当采取的立场,从而保持自身的纯洁,那么也不难看出,孟子则是把孔子“仁义”的思想,从个人的道11/19德修养的角度作了生动形象的发挥,使它成为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从而强化了君子的人格主体的内在力量。他不是被动地应对,去抵制客观世界里违背“仁义”的事对自己的诱惑,而是主动的排拒这种诱惑,让它根本不可能对自己产生诱惑。这样做,不是就可以像孔子所说的那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了吗而这种“义”的力量又是无所不在的,在孔子看来,一个能够称得上“君子”的人,需要十分重视人的内在精神的培养,使他的人格力量在言行的正派中表现出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强调了正派的品格、高尚的道德是可以具有感染力和召唤力的,有了这样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也就形成了他的人格的魅力。有了这种正气,就可以做到无所忧虑,无所畏惧“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他还说“刚毅,木讷,近仁。”他把刚强、坚定、质朴和说话谨慎都列入“仁”的精神内涵。这种人,就可以做到“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至于怎样才能达到“正”和“刚”呢孟子从人的自身修养的角度,用“浩然之气”来加以概括“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12/19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在这里,孟子对人格之美的形成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他认为,君子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力量,只能来源于自身的正气,也就是“浩然之气”,它要靠自身的正直去培养,把它与“义”和“道”结合起来,在长期的修养中获得,而不能靠一蹴而就。他用这种“浩然之气”,把孔子所说的道德的感染力和召唤力,转化成为人的自身的情感意志和内在动力,从而进一步造就了无所畏惧的批判力和战斗力。他甚至指出,一个人的人格精神的培养,离不开艰难困苦的磨练“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样,他就把孔子对颜渊的个人品德的赞美,提升到了人格的培养和锻炼成长的意义上,论述了艰难困苦的环境和外在条件,对崇高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缺少的意义。“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就把孔子对“仁义”的内修学说扩展到了外练的层次,从而拓宽了孔子所提出的人格规范的狭义范畴,把它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楷模,从对君子、伟人的要求,扩展到了社会上的每一个人,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也如同他在滕文公上中引述的颜渊的话“舜,何人也予,何人也13/19有为者亦若是。”亦即他所肯定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意思。这样,孟子就把孔子的“仁义”的理论和他所树立的圣人的典范,转化成为从普通人到君子、再到最高典范的圣人这几个不同层次人格美的,使孔子对人格之美的赞颂与渴求,变成了一种普遍的每个人都可以追求与达到的人格美的目标。从内在的美到外在的美孔子已经注意到了“美”和“善”的区别“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与此同时,孔子也注意到“质”与“文”的区别“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但是,孔子又是很注重一个君子的外在形象的,论语颜渊中记录了一段孔门弟子与棘子城关于外在形态之美的争论“棘子城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也。”子贡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不同意棘子城对“文”的价值的否定,认为如果没有“文”与“质”的区别,就好像把虎豹的色彩斑斓的毛色去掉以后,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也就没有区别了。刘向说苑还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14/19子桑伯子门人不说,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可见孔子自己也是很重视外表的美的。从人作为生命个体所具有的人格之美来看,孔子的评价,表现为对“美”与“善”或“文”与“质”这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形成的内在统一的关系上,一方面是内在的“质”或“善”,另一方面是外在的“文”或“美”。孔子看到了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即“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没有了外在的美的形式,内在的“质”就显得粗俗、粗鄙;相反,只有外表经过文饰的华丽,也会显得虚夸浮饰。他的得意弟子子贡充分理解了他的意思,就把这两个方面概括为“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把“质”与“文”的内在统一的关系表达得更加清楚了。孟子在他们的理论的基础上,发挥了他对这种“质”与“文”统一的关系的理解,也就是说,他是在人们的感性形态上,对这种统一做出一个具体的描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甚至撇开了孔子对子桑伯子那种“不衣冠而处”所呈现的“其质美而无文”的狭隘理解,从人自身的品质着眼,强调了一个君子,如果有“仁义礼智根于心”,就会在自己的外在形体上表露出他的高尚面色红润、身15/19躯高大、动作得体。在他看来,这些才是“文”或“美”的本质的表现。另外,他又说存乎人者,莫良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观其眸子,人焉廋哉。这里,他更进一步强调,一个君子有了“仁义”作为内在的品格,又会在他的眼神里表现出来,胸中藏有仁义,眼睛看起来就是清澈而明亮;相反,胸中没有“仁义”作内蕴,眼睛就会暗淡无光。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只要看着他的眼睛,从他的眼神里就可以推断出他的内在品格,这是无法隐藏的。对这种人格之美,孔子树立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最高的人格典范,那就是尧。他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大”,颇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伟大”,这种“大”,是对尧的内在精神和外表气度上所表现出的完美所作的最高的概括,因此,也就是接近于他在评价韶乐时所说的既“尽善”,又“尽美”。在孔子看来,尧作为最完美的人格主体,既具有内在的仁义品格,又具有与之相称的外在的容貌、举止、风度的美,从而达到了高度地完美地统16/19一,也就符合了他所说的“文质彬彬”的“君子”的典范。而孟子则融合了孔子所说的“善”、“美”、“文”、“质”、“大”这几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形成了他所特有的美的观念体系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孟子在这里所取的标准是“仁义”,也是人格美的基础和前提,由此出发,他把人格美分为六个等级善、信、美、大、圣、神,形成了梯级上升的人格美的不同层次。在他看来,第一层次是“善”,就是指一个人必须能够只追求符合仁义的东西;第二层次是“信”,就是指不但能够从行为上追求“善”,而且还要把它内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而且决不背离这一原则,这也就是他在离娄下中所论述的“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的意思;由此出发,又进一步把仁义的原则扩大到自己的全部人格,就可以达到“充实”,这样就不仅具备了善与信的品格,而且连外部的容貌、举止、风度也都能体现出仁义的原则,那就可以上升到了第三层次“美”的高度;如果更进一步要求,17/19再使自己的容貌、举止、风度做到光彩照人,气象非凡,那就可以说是“大”了,这是第四个层次。而更高的第五和第六层次,则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的了如果还能够用这种“光辉”的气象去感化万物,就可以称之为“圣”,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像“天”那样可以化育万物;而这样的“圣”人,又是妙不可知,不是一般人所能完全理解的,即孔子所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甲方验收合格协议书范本
- 矿泉水客户销售合同范本
- 维修保养合同协议书范本
- 高端会所会员合同协议书
- 驻地企业抗疫协议书模板
- 麻蜥蜴养殖采购合同范本
- 银行与孵化器合作协议书
- 私人租地合同协议书范本
- 机动车抵押担保合同范本
- 电力数据采集协议书模板
-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课后习题答案
-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单词表默写纸
- DB33-T 2355-2021 城管驿站建设与管理规范
- 工业机器人维护与保养PPT全套完整课件
- 新华书店读者问卷调查表
- JJG 315-1983直流数字电压表
- GB/T 15088-2009道路车辆牵引销强度试验
- 熠搜家庭户用光伏电站推介
-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课件
- 高中区域地理:极地地区南极、北极
- 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讲解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