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_2017版高中生物第4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第1章生物进化理论第2节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22017022426_第1页
2016_2017版高中生物第4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第1章生物进化理论第2节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22017022426_第2页
2016_2017版高中生物第4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第1章生物进化理论第2节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22017022426_第3页
2016_2017版高中生物第4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第1章生物进化理论第2节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22017022426_第4页
2016_2017版高中生物第4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第1章生物进化理论第2节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2201702242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章生物进化理论第2节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B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D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变异是不定向的,多害少利的;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答案】B2某昆虫体色深浅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体色深的基因型为BB,浅的为BB,中间型为BB,其中深色的最容易被食虫鸟发现,浅色的也较易被食虫鸟发现,而中间型则比较安全,因此,在这种天敌的选择压力下昆虫种群不会发生A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种群数量的波动变化C基因型为BB个体的比例大于50DB基因频率高于50【解析】昆虫体色在自然选择下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由于天敌的影响,种群可以发生波动。基因型为BB的个体比BB个体多,B基因频率低于50。【答案】D3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A55和325B55和425C45和425D45和325【解析】由题可推知亲代中AA基因型的个体占的比例为1302050,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为30/100AA50/100AA1/255;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全部为AA,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中有1/4为AA,所以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30/100AA150/100AA1/4425。【答案】B4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某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19,则杂2合体AA的基因型频率是A01B06C09D018【解析】设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为A、A,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19,则隐性性状AA表现型的频率是081,可推出A的基因频率为09,则A的基因频率为01,那么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109018。【答案】D5在非洲人群中,约每10000个人中有四个人患囊性纤维原癌,该病属于常染色体遗传。一对夫妇生有一患病的孩子。此后,该妇女与另一健康男性再婚,他们所生的孩子患此病的概率是A1/25B1/50C1/100D1/102【解析】PAA4/10000,PA002,PA098,PAA098098,PAA2098002,人群中出现AA的概率PAA/PAAPAA4/102。AA4/102AA产生AA的概率4/1021/41/102。【答案】D6一个大山雀种群由800个个体组成,其中基因型为AA的有80只、AA有320只、AA有400只。如果有80只基因型为AA的大山雀迁出,80只基因型为AA的大山雀迁入,则新群体中基因A的频率是【导学号73730085】A30B40C60D70【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AA基因型频率为8080/80020,AA基因型频率为320/80040,故基因A的频率为201/24040。【答案】B7某种群中,AA的个体占25,AA的个体占50,AA的个体占25。若种群中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且AA的个体无繁殖能力,则子代中AAAAAA的比值是A323B441C110D120【解析】因AA的个体无繁殖能力,所以AA占1/3,AA占2/3。种群中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有以下几种可能11/3AA1/3AA1/9AA;21/3AA2/3AA1/9AA和1/9AA;32/3AA1/3AA1/9AA和1/9AA;42/3AA2/3AA1/9AA、2/9AA和1/9AA。【答案】B8某种群基因库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且A和A的基因频率都是50,一段时间3后,若A的基因频率变为95,由此判断,错误的是A此时,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B该种群所处的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CA的基因频率提高,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D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产生了新物种【解析】从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可知一段时间后A的基因频率提高,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该种群已经发生进化了,自然环境定向选择更适应环境的A基因控制的性状,说明该种群所处的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只能说明种群已经发生了进化,不能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种。【答案】D9某校共有学生2400人,色盲遗传病调查统计情况是在1180名女生中有患者20人,携带者56人;在1220名男生中有患者50人。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约为A3B4C5D6【解析】人类的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女性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控制色觉的基因,男性的体细胞中只有一个控制色觉的基因。由题干中的数据可知,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2025650/1180212201004。【答案】B10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患者在幼年时期夭折,但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却能对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现在甲、乙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乙地区流行疟疾。两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比例如下图所示。1在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乙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2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将_,乙地区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将_。3如果在乙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再调查,将会发现AA的基因型频率将会_。4疟疾盛行期间,乙地区人_填“有”或“没有”进化,甲地区人_填“有”或“没有”发生进化。上述现象说明_。4【解析】甲地区A的基因频率为9532965,乙地区A的基因频率为3952505。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甲地区A的基因频率会变高,因为AA幼年夭折。乙地区AA的频率会下降,原因是只有AA能抵抗疟疾。疟疾消灭后,AA的基因型频率会上升,因为AA和AA均适应环境。【答案】19655052上升下降3上升4有有自然选择导致人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能力提升112015安徽高考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导学号73730086】A75B50C42D21【解析】A、A基因频率已知,据此可推导出各种群的基因型频率。种群1中各个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AA64,AA32,AA4;种群2中各个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AA36,AA48,AA16,则混合后的大种群中各个基因型的频率变为AA50,AA40,AA10;混合后的A基因频率50401/270,A基因频率1703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随机交配后子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答案】C12如表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某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由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基因A的频率099081064049036025016010基因A的频率001019036051064075084090A由于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该生物发生了进化B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适应新环境C1970年,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8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解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A的基因频率不断减少,A的基因频率不断增加,由5于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可判断该生物发生了进化;由于A基因频率不断增加,则A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可能适应新环境;1970年A的基因频率为010,A的基因频率为090,若按平衡定律计算,得出AA的基因频率为2010090018,如果不遵循平衡定律就不是018;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性状的选择实现的。【答案】C132013天津高考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家蝇种群来源敏感性纯合体抗性杂合体抗性纯合体甲地区78202乙地区64324丙地区8415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解答本题需熟练掌握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和自然选择的作用。某通道蛋白中只有一个氨基酸被替换,可推知控制此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A项错误。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的频率为2022/100210012,B项错误。通过计算可知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是最高的,但是不能得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的结论,C项错误。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抗性基因频率低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项正确。【答案】D14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下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据图回答1R基因的出现是_的结果。6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_。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_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_。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_,原因是_。【解析】1野生敏感型基因通过基因突变产生了抗性基因。2由题意知基因型RS4,SS1,则RR95。故R基因的频率951/2497。31967年中期停用杀虫剂后,RR基因型频率减少,SS基因型频率增加,说明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低。4若长期不使用杀虫剂,会使R基因的频率降低,S基因的频率增加,使SS基因型频率达到最高。【答案】1基因突变2973不再使用杀虫剂低4SS在不使用杀虫剂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15图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下图甲、乙、丙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上述地雀之间的关系能体现基因多样性的类型是_。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_。2若干年后,小岛上出现地雀C的进化机制是_。3若图乙时期,小岛和大陆的两个地雀种群的相关基因型种类和个体数如下表。基因型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总数甲个体数20224201239821007基因型AATTAATTAATT乙个体数19616836400种群甲和种群乙的基因库相比较,甲种群基因库_填“大”或“小”。种群甲的基因A的频率为_。种群甲与种群乙相比,基因A频率更能保持稳定的是种群_。已知上表中乙种群每个个体有2104个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概率都是105,则该种群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是_。【解析】1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属于同一物种。同一物种的个体之间也存在基因差异,存在基因多样性;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产生了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的物种,能够体现物种多样性。3甲种群个体数只有100个,乙种群个体数有400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