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的核心概念_第1页
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的核心概念_第2页
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的核心概念_第3页
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的核心概念_第4页
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的核心概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3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的核心概念摘要世界与大地一显一隐,一开放一锁闭,它们的统一构成作品自足体宁静的自持;作品的两大特点是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世界和大地的争执以及这种争执进入澄明与遮蔽的争执中的实现从而使真理在作品中出现并自持;从世界与大地的关系及相向运动可以得出艺术的本质。关键词世界大地争执真理一“世界”与“大地”是海德格尔艺术哲学中的一对核心概念,它是海德格尔对“生存空间”的双重建构,这种建构后来发展成为“天、地、神、人”的四重建构。海德格尔认为,世界与大地的对抗与统一构成了艺术作品,而后者是世界与大地的承受者与体现者,只有从艺术作品入手,才能对实现对二者的解蔽。但艺术作品之为艺术作品是归于“无”的。因此我们无法直接找到艺术作品的作品存在,而须从作品最直接的现实性物因素入手。在分析了传统的物的概念以后,发现那不过是对物的扰乱而不能给人以存在意义上的物的概念,它无非是人们将制作器具的过程强加到物上去罢了,但是这却给我们以启示。器具,它具有物因素,但不具有物的自身构形的特性,2/13因此它不是纯然物;它也和作品一样是被制作存在,但又不具有作品的自持。因此在纯然的物与作品之间它是一个处于中间地位的存在者。也许能从器具入手来分析作品中的世界与大地。而且,事实证明,在海德格尔对凡高的一幅画农鞋的分析中“通过这一幅作品,也只有在这幅作品中,器具的器具存在才专门露出了真相”。1)然而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沾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定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器具归属于大地,它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正是由于这种保存的归属关系,器具本身才得以出现而自持,保持着原样。2)“器具之器具存在”在这一幅画中达到它的无蔽状态,即“器具之本质存在的充实”3)充分显露出来,这种充实海德格尔称为“可靠性”。可靠性是“器具之器具存在”的根据,“凭借可靠性,这器具把农妇置入大地的无声3/13的召唤之中,凭借可靠性,农妇才把握了她的世界。世界和大地为她而存在,为伴随着她的存在方式的一切而存在,但只是在器具中而存在可靠性才给这单朴的世界带来安全,保证了大地无限延展的自由。”4)那么,这种“可靠性”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农妇劳动时对鞋想得越少,看得越少,对他们的意识越模糊,它们的存在也就益发真实。”在农妇这里,物本身并不显露出来,因为它已被有用性所遮蔽。5)这就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讲的“上手状态”“每一场所先行上到手头的状态是上手事物的存在,它在一种更源始的意义上具有熟悉而不触目的性质。”6)可是,在我们对作品的观照中却不是这样,当人远离了现实于目前的、感性上手的事物即“意义”的“世界”,而沉入那种“非意义”中去,沉入那人与物交相一体的整体中去,器具的器具存在便更加真实了。但是这里所说的“非意义”并不是“没意义”,可以说是一种“无意义的意义”,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言的“大地”。因此,“可靠性”指的是器具不断地沉潜于大地、向大地的归属性。在这种归属中,农妇才得以把握她的世界及大地的意义。世界与大地在这里得以呈现它们自己世界是显露出的意义领域,而大地则是凭借可靠性得以归属之“非意义”所在。在如此这般对这幅画的分析中,世界与大地的关系及它们处于相互联系中的特征得以向世人开放4/13“这个建筑作品阒然无声地屹立于岩地上。作品的这一屹立道出了岩石那种笨拙而无所促迫的承受的幽秘。它却使得白昼的光明、天空的辽阔、夜的幽暗显露出来。同时也照亮了人赖以筑居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大地。大地是一切涌现者的返身隐匿之所,并且是作为这样一种涌现把一切涌现者返身隐匿起来。”7)大地与世界的动态平衡构成一个完整的、自足的系统作品。大地是沉寂的、封闭的、收敛的,“大地的本质就是蛇那种无所迫促的仪态和自行锁闭”8)在其自行锁闭中有一种无限丰富的可能性。而世界则是开放的、外露的、展现的,它总是在不断的向外开放中制造出意义来。“世界和大地本质上彼此有别,但却相依为命。”)二者之间构成一种类似“在场”与“不在场”的关系。作为意义的世界呈现在人的感性视域中,为人所把握;在这种“在场”的意义之后却蕴含着“不在场”的无限可能性,它作为“在场”的基座、背景而存在。这种“非意义的意义”是不断生成、不断聚积的。大地与世界,一隐一显,作为一个自我完形的作品的源始要素,它们均反映出整体的面貌与意义。反映,指的是“联系”、“作用”、与“影响”。世界是“隐”着的大地的现实性,大地是“显”着的世界的“支架”与“底座”。但世界与大地不是静态的,它们处在不断的“生5/13发”当中。“神庙作品阒然无声地开启着世界。”10)“开启”出来的世界是历史性的此在的时间与空间结构,“神庙的坚固耸立使得不可见的大气空间昭然若揭了”11)在开启中显示出隐藏的大地的意义,“当一个世界开启出来,大地了耸然突现”,12)“世界建基于大地,大地通过世界而涌现出来,”13)世界立身于大地之上,以大地为基,而大地通过世界而得以显示、开放出来获得自身那种“非意义的意义”并且在同时将世界重又置回大地之中,从而“神庙作品阒然无声地开启着世界。同时把这世界重又置回到大地之中。如此这般,大地本身才作为家园般的基地而露面。”14)世界与大地之间相互生成、“相依为命”,世界须得立身于大地之上才能达于显现,大地也总是力图通过世界而显露出来。正是由于有这种关系,人便让作品成为作品,这种“让”的结构中,因为有了人的参与,使存在者得以成为存在者,这样,人就具有了世界与大地,而与人无关的自然物如石头是没有世界的。在海德格尔看来,人与世界和大地共同处于一个宇宙系统无中,作为这个无限系统的一个网点而发生作用,它们之间并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后者不是作为前者的认识对象,而是相互影响的平等关系,因此不能用日常语言逻辑来对后者进行规定,如果真要使它们入于无蔽,只能运用“诗”,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6/13认识还不如说是“领悟”与“体验”。二作品作为世界与大地的承载者,那么“建立一个世界和造大地,乃是作品之作品存在的两个基本特征。”15)为实现作品之存在,作品是而且必须是建立一个世界制造大地,但是,建立不再是纯然的设置意义上的建立,而是“奉献和赞美意义上的树立”,建立是把作为指引原则的公正性开示出来。海德格尔认为,在这种建立之中,神圣的东西以神圣的名义作为神圣被开启出来了,或者说神被召唤现身于在场的敞开中,“这部作品使得神本身现身在场,因而就是IST神本身。”16)在建立一个世界时,存在者的存在就被开启出来,作为存在的存在者现身到场并以神的名义在尊严和光辉中现身在场,因为“在此意义上,奉献就是神圣之献祭。赞美属于奉献,它是对神的尊严和光辉的颂扬。尊严和光辉并非神之外和神之后的特性,不如说,神就在尊严中,在光辉中现身在场。”17)“作品存在就是建立一个世界。”18)对于所建立的这个世界,我们能感受它,描述它,但是不能以规定性的思维给它划定一个框框,因为“世界并非现存的可数或不可数的、熟悉或不熟悉的物的纯然聚合。但世界也不是加上了我们对这些物之总和表象的框架。”世界虽然有物的因素,但不纯然是物的因素,也不是人从感觉出发所规7/13定的那些范围,那么,世界是什么诚如海氏所说“这里绝没有想要解开这个谜。我们的任务在于认识这个谜。”19)他所说的“解开这个谜”是从认识论的意义上使用的,意为用“日常语言”来对之进行强制性的规定,而“认识这个谜”,则是从存在论上来说的,指的是让这个谜的存在自行显示出来。那么,在作品中,世界是怎样能自行显露的呢那就是要求“世界世界化”,20)让世界自成其为世界,海德格尔反对传统的主客二分方法,主张“诗意的思”,因而不能从日常意义上来理解这些说法,要将它们置入存在论的视野中去。世界世界化是让世界的存在自行展露出来而入于敞开领域中从而到场,让世界是并进而将自身置回大地之是而获得坚实性。因而世界在这里就不是作为对象而存在。所以,“一块石头是无世界的。植物和动物同样没有世界。与此相反,农妇却有一个世界,因为她居留于存在者之敞开领域中”21)石头可以作为对象而存在,但是它不具有世界,因为它不居留于存在者之敞开领域中,世界是不能作为对象存在的,相反,农妇却具有世界,因为她居留于存在者之敞开领域中。作品建立一个世界,就是让存在者之存在自行敞亮、显露,“开放敞开领域之自由并且在其结构中设置这种自由。”22)作品存在的另一个特性是制造大地。海德格尔对比了一般器具的制造和作品的制作如果用一块石头制作8/13一把石斧,石头就消失在石斧的有用性即其器具存在中。而且,这种质料愈是优良愈是适宜,它也就愈无抵抗地消失在器具的器具存在中。但是作品却非如此,“而与此相反,神庙作品由于建立一个世界,它并没有使质料消失,倒是才使质料出现,而且使它出现在作品的世界的敞开领域之中岩石能够承载和持守,并因而才成其为岩石;金属闪烁,颜料发光,声音朗朗可听,词语得以言说。所有这一切得以出现,都有是由于作品把自身置回到石头的硕大和沉重、木头的坚硬和韧性、金属的刚硬和光泽、颜料的明暗、声音的音调和词语的命名力量之中。”23)海德格尔认为,作品在建立一个世界的同时制造大地,世界与大地作为一个作品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作用、影响,从而在自身内反映着对方,“由于建立一个世界,作品制造大地”,24)制造大地就是将自身“置回”,作品自身的回归使大地得以出现,大地就是作品的回归之处。“制造”也不是指的对象性的对事物的加工制作,而是“作品把大地本侧面挪入一个世界的敞开领域中,并使之保持于其中。”25)制造大地就是“把作为自行锁闭者的大地带入敞开领域之中”。26)因此,海德格尔说“作品让大地成为大地”。27)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是作品的两大特征,从本质上说也就是作品的完成。由于建立一个世界,使存在者的存在敞开出来,在这种敞开的光亮中,一切存在者9/13是其所是,同时作品又制造大地,虽然它是锁闭、遮盖的,但却并非单一、僵固的遮盖,它自身自行展开为质朴方式、形态的无限丰富的可能,从而雕塑家从不消耗石头,画家也从不消耗颜料除非出现败作,“虽然诗人也使用词语,但不像通讲话和书写的人们那样必须消耗词语,倒不如说,词语经由诗人的使用,才成为并保持为词语。”28)这也就是艺术家不同于工匠艺术家的存在的意义所在。转贴于论文联盟HTTP/三建立一个世界并制造大地在作品中是一种发生,这发生不是宁静的,“世界立身于大地,在这种立身中,世界力图超升于大地,世界不能容忍任何锁闭,因为它是自行公开的东西。但大地是庇护者,它总是倾向于把世界摄入它自身并扣留在它自身之中。”29)据此,海德格尔认为世界与大地是对立的,方向相反的,在这种对立面中包含了自向的运动。但作品是宁静的,它不呈现出某种分离无论在存在者还是存在的意义上,这是为什么呢海德格尔认为,“要是宁静中包含运动,那么就会有一种宁静,它是运动的内在聚合,也就是最高的动荡状态假设这种运动方式要求这种宁静的话。而自持的作品就具有这种宁静。因此,当我们成功地在整体上把握了作品存在中的发生的运动状态,我们就切近于这种宁静了。”30)作品的10/13这种宁静其实是作品内在因素运动的一种极端状况,要切近于自持的作品的宁静,就必须把握作品存在中的发生的运动状态。然而,建立世界和制造大地在作品本身中显示出何种关系世界与大地是对立的,这种对立是一种争执当然,海德格尔并非在分歧、争辩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而是要清除这种意义而进入本质性的争执中使双方相互进入其本质的自我确立之中,并进而投入其本己存在之渊源的遮蔽了的源始性之中。二者的争执是“在争执中,一方超出自身包含着另一方。争执于是总是愈演愈烈,愈来愈成为争执本身。争执愈强烈地独自夸张自身,争执者也就愈加不屈不挠纵身于质朴的恰如其分的亲密性之中。”31)由于这种争执中的自我超出并包对方的特点,大地无法离开世界所敞开的领域,因为大地本身是在其自行锁闭的被解放的活动中显现的。而世界也不能离开大地而独自成其存在,因为它的一切根本的境地和道路都建基于一个坚固的基础大地之上。在大地与世界争执背后,还有一种更为源始的争执即澄明与遮蔽的争执,有人将其表为澄明存在之真理遮蔽11/13世界存在者之真理大地32)这并不是说,世界便是澄明,大地便是遮蔽,而是说,在存在的争执中出现了一个敞开的处所,有一种澄明在其中,但这个敞开处所并非存在者包围下的一个舞台,这种澄明,如同那个我们不可认识、不可言说的无NICHTS一样,每时、每处周流不息地围绕一切存在者在运行。它不同于柏拉图所说的“理念”之处在于前者不追求同一性,是一种“无底之底”,而后者则力图探求万物背后的统一性。前者立足于生活而不追求超验,因此无限丰富,充满活力。“唯当存在者站进和出离这种澄明的光亮之际,存在者而存在。唯这种澄明才允诺并且保证我们人通达非人的存在者,走向我们本身所是的存在者。由于这种澄明,存在者才在确定的和不确定的程度上是无蔽的。”33)即言,当存在者之争执即世界和大地的争执进入这种澄明之际,人才能是其所是,存在者之存在才被无所促迫地涌现出来,入于无蔽之中。那么,这个敞开领域的敞开究竟是什么呢海德格尔说,“只要真理作为澄明与遮闭的原始争执而发生,大地就一味地通过世界而凸现,世界就一味地建基于大地作品建立着世界并制造着大地,作品因之是那种争执的实现过程,在这种争执中,存在者整体之无蔽亦即真12/13理被争得了。”34)世界与大地的争执所进入的敞开领域之敞开性便是真理,存在者出于其中而又返身隐匿,于是,存在者进入自身的无蔽状态,所有的存在者便更具有存在者的特性,因为它的存在被开示出来了,自行遮蔽着的存在被澄亮了。海德格尔认为,这种澄亮形成的光亮将其闪耀嵌入作品之中,这种闪耀就是美。“美是作为无蔽的真下的一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