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饥”“饿”历史演变探析“饥”“饿”历史演变探析一、“饿甚于饥”一般认为古文献中的“饿”指“饥甚”,且这种程度的饿威胁到了生命;“饥”表示“腹空,想吃东西”,与“饱”相对。康熙字典在“饿”字释义后的按语中也说“饿甚于饥也”,这种区别在很多历史文献中是明显的。例如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语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宁一月饥,无一旬饿。高诱注“饥,食不足;饿,困乏也。”古汉语中有专门表示“饿死、饿死的人”概念的词,比如“殍”“殣”“莩”等,但也可以使用“饥死”“饿死”等组合式表达。检索中国基本古籍库,字符“饿”与“死”共现的数量明显高于“饥”,如表1。这或可证明历史文献中“饿”本身确实存在程度义。但我们要问既然“饿甚于饥”,那么“饥死”与“饿死”有什么不同呢虽然“饿死”占绝对优势,但“饥死”也2/7绝不是个例。例如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伯夷、叔齐辞孤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骨肉不葬。“饿”又常与“饥”连用,也可与程度副词组合,比如“大”“甚”等,如上表所示。与“饿”相比,历史文献中“饥”与程度副词组合占绝对优势,这也可说明“饿”本身含有程度义。但为什么“饿”也可与程度副词组合呢此人饥甚,於是冒死取啖之。铁臼竟以冻饿甚、被杖死,时年十六。综上,通常情况下,历史文献中的“饿”表示“饥甚”,与“饥”确实有区别。至于饿的程度是否威胁到了生命,要看具体语境,这不是“饿”词义中的内容。考虑到现代很多方言点仅使用“饿”,“饿”应在某一历史时期已经兼有“饥”的功能了。二、“饥”常用作“饿”魏达纯认为,“饥”“饿”在春秋时期确实存在程度上的差异,战国时期区别开始消失,汉初已开始混同。魏达纯所列的六条证据概括来说其实就两条,一是大量本该使用“饿”的地方使用了“饥”,书证丰富;二是有时“饿”等于“饥”,书证其实就一例。3/7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伯夷委国饥死,不嫌贪刀钩。若夫琅邪儿子明,岁败之时,兄为饥人所食,自缚叩头,代兄为食,饿人美其义,两舍不食。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例与例叙述的显然是同一件事,例与例也是,前者用“饿”,后者用“饥”,这仅能证明“饥”可用作“饿”,义为“饥甚”。在人以人为食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必定是极其饥饿的时候,所以例“饥人”“饿人”都是非常饿的人,“饥”义也为“饥甚”。魏达纯认为,例中的人是为讨好君主而“减肥”,使腰变细,不可能饿到威胁生命,所以此处的“饿”义为“饥”。但是古籍中还有如下书证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楚灵王好细腰,其朝多饿死人。“楚灵王好细腰”的故事源自墨子,叙述中已明言饿到了“扶墙然后起”,而后晏子春秋则直言“饿死人”。所以,这里“饿”仍然是“饥甚”。综上所述,汉朝的“混同”仅是“饥”常用作“饿”,即“饥”有“饥甚”义;至于“饿”的程度义消失可用作“饥”,显然证据不足。三、“饿”用作“饥”4/7广韵释“饿”为“不饱也”。高诱注淮南子“饥,食不足;饿,困乏也。”“不饱”指的是“食不足”,所以至晚到北宋时期“饿”已可用作“饥”了。例如若饿,取井中物食。此人欲逐向白庄,侯白云“旦来大饿,未得即往。”饱吃自身稳,饿肚自身饥。饿乃芦中餐草,渴饮岩下流泉。例、例中的“饿”与程度副词组合,例中“饱”与“饿”相对,都应理解为“饥”。但是汉至五代时期这类用例较少。常与“饱”相对的仍是“饥”,“饿”仍然倾向于表示“饥甚”。例如兀兀舍底坐,饿你眼赫赤。不可使长饱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不可使长饥。饥则力不足,饱则背人飞。乘饥纵搏击,未饱须絷维。从汉朝至五代时期的代表性文献中“饥”“饿”的分布情况来看,“饥”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饿”,若“饿”经常兼用作“饥”,“饿”的使用频率不应该那么低。魏达纯在认为“饥”“饿”汉初已经开始混同的情况下,又说二者在汉以后的文献中“仍多少保持着程度上的差异”。我们认为,这种“差异”其实就是汉代以后很长时5/7间里“饿”较少用作“饥”,中古时期的“饿”虽然可用作“饥”,但仍然倾向于表示“饥甚”。四、“饿”等于“饥”明朝正字通释“饿”为“饥甚”,清代康熙字典在按语中也说“饿甚于饥也”。两部字典应多是以古文献为基础编纂的书面语词典,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当时语言的实际情况。所以,不能说清中期“饿”在实际语言中仍然为“饥甚”义。但是,在普遍尊古的风气下,也不能排除文人受上古经典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有意区别“饥”“饿”,这可视作“饿”代替“饥”的阻力。由于汉语文白严重脱节,同一时期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对“饥”“饿”有无区别有不同认识,加之各方言区演变不平衡,仅据历史文献并不易判断“饥”“饿”何时混同。但“饿”用作“饥”的可靠用例在明清时期的一些白话文献中逐渐增多。例如戴宗临行,又嘱付道“兄弟小心,不要贪酒,失误了哥哥饭食。休得出去噇醉了,饿著哥哥。”吴银儿道“娘,我且不饿,休叫姐盛来。”八戒道“说得是,我老猪也有些饿了,且到人家化些斋吃,有力气,好挑行李。”我说“您拿的走罢。我饿了,我回去吃饭去。”那麽狠好,肚里也饿了。在一般认为反映元代北方汉语的原本老乞大中6/7无“饿”,而在清朝的老乞大新释重刊老乞大中,一些本使用“饥”的地方改用了“饿”“饥饿”。这说明“饿”用作“饥”已经很普遍了。汪维辉据此及红楼梦中“饥”“饿”的使用情况,认为“在北方话中,饿成为饥的等义词并开始取代饥是在元代以后发生的,至迟到18世纪中叶替换已经完成”。综上所述,由于汉语双音节化等因素的影响,“饿”与“饥”经常连用,二者的区别慢慢被掩盖。二者又都可与程度副词组合,“饥甚”“馁甚”便是“饿”,“饿甚”中的“饿”似“饥”,这说明“饥饿”程度的表达灵活多样。由此,状语或补语的程度义也会逐渐掩盖“饿”本身的程度义。融合在“饿”中的程度义在人们的意识中逐渐模糊消失后,“饿”的义域扩大,概括性增强。由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一些方言点,“饿”逐渐挤压了“饥”等。五、“饥饿”义词的共时分布“饥饿”义词的共时分布是各词历史演变的结果。据汉语方言地图集,汉语方言使用的表示“饥饿”义的词有“饿、肚饿、肚皮饿、屎肚饿、饥、肚饥、肚皮饥、腹饥、饥困、枵、肚枵、空、肚、嘴、困、肚困”等,其中“饿”的分布最广,“肚饥”“饥”次之;“枵”等分布在闽语区,“”等分布在部分湘语区。限于篇幅,下面仅整理汉语方言词汇的记录材料,以说明“饥饿”义7/7词在汉语方言中的分布情况。汉语方言地图集显示北方方言区的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的一些方言点有“饥”分布。就河北、天津而言,有三个方言点用“饥”,三个方言点“饥”“饿”兼用,其他二十多个方言点使用“饿”。这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调查,90年代出版的河北方言词汇编出入较大。至于差异的原因,应是前者调查的时间早,选点细密,而后者调查的时间晚,普通话推广的过程中“饿”已经挤压了“饥”的分布。其实“饥”“饿”在方言区的分布可能比想象中的复杂,需要更为细密的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产权房合同范本
- 美术教师个人工作计划2025(5篇)
- 普通员工个人工作计划范文(5篇)
- (新)村后备干部考试参考试题(+答案)
- 公司庆典开幕词范例
- 家电市场消费趋势报告
- 企业管理-督查工作流程 SOP
- 骨科康复 试题及答案
- 光伏组件生产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审计招聘笔试题及答案
-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课件
- 中职教材导游基础知识完整版-PPT课件全套教程
- 烹饪实用英语(第三版)全套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最新板
- 实用商务英语教程1509教学课件汇总完整版电子教案
- 市场营销基础第5版电子教案课件
- 外科学教学课件:食管癌与肺癌
- 江苏常熟新材料产业园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 一年级群文阅读学习教案
- 葫芦烙画教学校本课程
- 沙盘规则介绍(课堂PPT)
- 球队赞助策划书(共5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