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融入高职院校课堂的实践探索_第1页
国学经典融入高职院校课堂的实践探索_第2页
国学经典融入高职院校课堂的实践探索_第3页
国学经典融入高职院校课堂的实践探索_第4页
国学经典融入高职院校课堂的实践探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国学经典融入高职院校课堂的实践探索国学经典融入高职院校课堂的实践探索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于现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孕育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学经典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所在。现代社会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文化的支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培育具有文化内涵、高尚情操的专业人才至关重要。本文意在通过总结高职大学语文类课程的讲授经验,探求高职国学教育的发展脉络。一、国学经典融入高职教育的必要性1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实用为目的的教学课程设置一直以来存在弊端。学生选课功利化,知识结构局限于专业层面,对于中华传统中的优秀文化知之甚少,对于四书五经概念模糊混乱,人文情怀和爱国情操得不到提炼和升华。国学经典所包含的无尽智慧是民族智慧的瑰宝。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国学文化的巨大魅力,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深厚文化底蕴。2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国学经典包含多个层面的教学目的,有对文学常识的普及,对文学手法的学习与应用,对古文的解读与理解,还有从中探寻与了解古代的历2/7史背景与社会生活。通过多种教学手法的应用,学生不仅拓宽知识面,而且逻辑思考能力同样得到极大的锻炼。为了培养高素质安防人才,高职院校应开设相关国学教育课程,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大学语文课程。二、国学课堂在我院的实践探索我院自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以来,一直秉持着传授国学知识,提高人文素养这一教学目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重点设置在讲授历代经典国学中的诗词作品。在授课的同时注重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在充分领会作品传达的思想的同时锻炼分析作品的能力、阅读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教学方式提倡不同的解读视角诗经是中华民族诗歌的源头,是国学经典中的启蒙读物,它向读者展示了春秋时代的社会缩影。在授课中,通过深入分析和现代语境的转换表达,力求让学生感受到诗经中人物的追求与苦痛。诗经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历史著作。三百零五篇诗歌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通过诵读诗经,学生与几千年前的古代人类共同体验人生,从而更了解我们民族深沉浪漫的情怀。值得注意的是,在教授诗经的过程当中会出现对于诗歌理解上的莫衷一是。例如黍离一首3/7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首诗公认的说法是士大夫悲悼故国之作。但在解读中,学生提出看法,说出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诗的主人公是一位农民,因流离失所丧失田地而发出哀叹。有人认为这是一位流落他乡的流浪汉,因思念家乡而悲伤不已。这是一个学术争论的过程,值得鼓励和提倡。它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文学鉴赏眼光,从而更容易为其文学魅力所感动。教学内容专题教学本院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会设置有关专题,以便让学生摸清国学发展的脉络。例如围绕相思这一专题,课程特意选取不同时代的经典名篇进行逐一分析。在历代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诗词中,相思题材的诗歌占很大的比重。例如春秋的伯兮,魏晋的行行重行行,唐代4/7的长恨歌,北宋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南宋的钗头凤,无一不是描述夫妻分离,两地相思的爱情悲剧。下面以行行重行行一首作为教学示例加以重点分析。从春秋到了魏晋时代,古诗十九首是绕不过去的作品。行行重行行记述了一位女子因与丈夫分别而产生的种种思想斗争,例如不思饮食,日益消瘦,最后又自我排遣,努力保重身体。学生在学完这首诗歌时提出很多想法。这位古代的女子何以相思成疾,以致衣带渐宽授课时,有意引导学生将此诗与诗经伯兮作对比。学生立即发现这两首诗歌在叙事内容上大致相同,都是丈夫远离家园,长久不归,妻子在家相思成疾。不同的是两首诗虽然内容相近,但结果却不尽相同。伯兮的妻子相思成疾的结果是蓬头垢面,不思打扮,对丈夫的情感质朴忠贞,无怨无悔,即使事与愿违,以忘忧草寄托相思,但仍不能改变她的至深衷情。行行重行行一首妻子除了相思之情外,却也存在些许埋怨之意。“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一句即可看出妻子拿丈夫的渺无音讯与动物依恋家乡的习性作对比,含蓄表达了不满的情绪。学生在进行对比后便对这一差别产生了疑问。课堂中将此疑问布置为作业让学生进行课后总结。由收集到的作业可见,学生大都有对于古代爱情和婚姻的独特看法。例如,有人认为这是丈夫离5/7家的原因不同造成的。伯兮的丈夫是先锋官,为了保卫国家而出征,妻子对此充满自豪的心情。而行行重行行的丈夫没有说明原因,滞留在外的原因也不明,因此妻子有了怨气。有人认为这是两个时代的风气不同。春秋时期的民风朴素,创作诗经的作者大多是普通劳动人民,因而诗歌表达的思绪情感更纯真,塑造的妻子形象并不如传统意义上的美女那样拥有良好的外形特质。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创作古诗十九首的大多是民间的文人墨客,因而自我意识表现得更为突出,女性形象也表现出瘦弱忧郁的美感。在此基础上,讲授春江花月夜一诗时,学生对于游子思妇的主题已不再陌生。此诗一共有三个主题美景、哲思、离别。唐初新开创的诗风清新质朴,与魏晋时代的浓艳诗风迥异。在这样一个时代,游子思妇的情感又有哪些独特的地方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已能展开想象,联系前面所授文章,有了自己的想法如果说春秋与魏晋都是因为社会动荡而造成丈夫一去不回的现象的话,那么在唐初社会,为何男子仍然愿意远离家乡和亲人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发表了意见,如唐代的科举制度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有识之士前去投考,又如唐代边疆仍然战时频发,需要男子去支援边防,等等。将历史与文学巧妙结合的授课方式,令学生开始对国学产生浓厚的兴趣,6/7并对探秘诗歌背后的故事积极思考。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国学经典魅力的过程。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对唐代的长恨歌,北宋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南宋的钗头凤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讲解。但跟游子思妇主题不同的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内容并不像前文描述的丈夫离家、妻子苦等情节,代之以妻子去世、丈夫追忆往事为主题。叙事第一视角转换成男子。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何女子思念丈夫,丈夫生死未卜而男子思念妻子,妻子均已另嫁或过世通过查询资料,大家发现古代男女的社会地位不同,男子主外,女子主内。因而妻子一方离开家庭,行踪都是可知的。男子漂泊他乡,无从联系,行踪都是未知的。一方配偶离去,女子能做的只有苦等,男子能做的只有追悔。在此基础上,课程作业便围绕历史与文学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挖掘每个朝代的风俗民情。于是,在期末结束时,学生已初步游历了中国古代文学长河,对文学知识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和了解。每一篇认真研读探究的文学作品将会深深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对于学生今后人格气质的培养和爱国情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操的陶冶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课程学习,国学课程初步解决了高职学生对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