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美学的建构方式_第1页
文学美学的建构方式_第2页
文学美学的建构方式_第3页
文学美学的建构方式_第4页
文学美学的建构方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文学美学的建构方式文学美学的建构方式在文学创作中既要把客体对象主体化,又要运用一定的审美手段,把主体加以客体化,形成具体实在的作品,这就叫做建构。宋代诗人陆游说“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这和建构的意思相近似。建构方式有多种,主要是心物碰撞、意象组合和变形处理。心物碰撞。唐代诗人柳宗元的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诗写道“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柳宗元把客体对象视为“宾”,主体诗人视为“主”。宾主关系,实际上是主客体关系,就是审美关系。这种关系在“予心适无事”的平和心境之中产生。主客体碰撞,物感式是最普遍的方式。唐代诗人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说“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宋代诗人王安石南浦诗曰“物华撩我有新诗。”“物”激发了“感”,外物作用于内心,形成感受,物感便形成了这种审美碰撞的组合方式。遵循物感式的审美方式,中国文学美学重视从直接的生活资源中去获取审美创作感受,南宋诗人杨万里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说“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2/6物感式又派生出“目即心受”的审美命题。“目即心受”具有因果接受关系。“目即”是当下所得,通过感觉器官直接觅取,然后形成感觉的内化,产生“心受”。这个命题特别注重审美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的实际感受,清代诗美学家王夫之的薑斋诗话把这一点视为不可逾越的“铁门限”,即“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钟嵘的诗品序反复强调“即目”“亲见”“直寻”等审美要求。通过“目即心受”的审美方式,塑造文学审美的直接性品格,这是十分可贵的。意象组合。易系辞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强调“象”的具体性、形象性,并且揭示其产生的原因“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就说明是直接获取实体物象。最早提出“意象”概念的是汉代王充,其论衡乱龙“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王充所说的“意象”实际是一个文化学的概念。把文化学概念的“意象”导入文学美学的第一人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认为,文学审美是“窥意象而运斤”,“运斤”即创作。“意象”不是望文生义式的“意”与“象”的叠加,而是“意”化了的“象”,经过主体化了的“象”。从物象,经过意象,最后成形于艺象。清代画家郑板桥在题画3/6竹中有一席话讲得很好,他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划清了眼中之竹物象、胸中之竹意象、手中之竹艺象三者的区别,进而沟通了其中的联系,描述了演变的过程。这是就绘画美学而言的,完全适用于文学美学。意象组合的方式大致有三种类型,分述于下横向型。不同的意象组合在同一平面上,形成整体意象建构。例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单元的意象虽然不同,但其品格则是相同的。品格相同的意象群体并不是在纵向上建构,它们在某一平面上组合起来,形成画面的全辐性,便于体现诗人的整体审美情绪。递进型。对某一特定的意象,反复描述,层层深入,直至完全表达创作主体的情感为止。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人从时间、地点、处境等方面描述意象,但不是在平面上建构,而是如笋去壳、如茧抽丝般逐层进入意象的中心。驿站,地处郊野,已属荒寂,“梅”4/6却更在其“外”;偏偏又处于“断桥边”上,虽然开放,却无“主”家,它分明是野梅或被遗弃的孤梅。经过几层推进,出现了被遗忘角落里的被遗忘的意象。而时间又偏偏是在“黄昏”这样的惨淡时刻,“独自愁”,无人理会,顾影自怜。“更”字猛然递进“更著风和雨。”在步步推进中形成意象的纵向建构,梅的孤苦形象和孤傲性格,实际上是词人的自我写照。反差型。两种意象的品格不同或完全相反,经过建构,形成尖锐的反差。这在建构意图和方式上,可以说是作者有意为之,其主体的目的十分显著,因此作品的效果也就十分强烈。例如唐代诗人高适诗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审美变形。作家在创作中有意把对象加以变形化的处理,来达到审美的更高真实,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段以丑为美。清代美学家刘熙载艺概诗概说“怪石以丑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他具体指出“昌黎诗往往以丑为美。”韩诗把丑的物象作为诗的审美对象,例如病鸱写“恶水沟”,答柳柳州食虾蟆写癞蛤蟆等。这才会有韩愈诗光怪陆离的意象,另一位唐代诗人孟郊的荒诞感,都对传统的中和之美加以了颠覆。不全之全。维纳斯像,没有双臂,是“不全”,形象5/6出现残缺,但反而更有美感,这是西方美学津津乐道的审美变形的例子。中国美学也有这样的例子,北宋诗人陈师道的后山诗话记道“韩干画马,绢坏,损其一足,走自若也。”马像因为绢坏,少掉一条腿,造成审美的变形,但“走自若”,通过感觉作用,出现审美的完形化。盛唐诗人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据唐诗纪事载,这首诗是应试之作。唐代应试诗格式严格,五言六韵十二句。祖咏写完这四句就交卷了,主考官问他为什么不写完,他回答说“意尽。”晚唐词人温庭筠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现代美学家朱光潜认为,结句应当删去,这样,“意味更觉无穷”。“不全”是有意造成残缺、空白,但经过读者的想象、补充,却更“全”,表达更完整,也更美。语序错位。文学是语言的艺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术。语言符号的结构有正常的程序,一旦打破常态,重新加以组合,也是审美变形的一种方式。最典型的例子是杜甫的诗句“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本来正常的语序是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