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生态哲学思想_第1页
论孔子的生态哲学思想_第2页
论孔子的生态哲学思想_第3页
论孔子的生态哲学思想_第4页
论孔子的生态哲学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论孔子的生态哲学思想论孔子的生态哲学思想一般认为,老子讲人伦之道多,讲自然之道少,更谈不上什么生态生态哲学思想了。的确,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道家谈得较多。就连子贡也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那么,老子到底有没有谈过“天道”当然谈过,因为子贡讲得很清楚,“不可得而闻也”即不容易听到,如果没讲过何来听闻与否。在论语阳货里,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的生态哲学思想极其丰富,为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和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意义。一、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自然观宇宙万象万物各自具有自己的价值,都是宇宙生命中平等的成员。而以往的人类中心主义,则是从人类的利益出发,将人类树立为价值的主体,而将其他一切生命视为价值客体,并运用价值规律,把它们分为许多不同的等级,使之有贵贱之分,建立了一个不平等的世界。而孔子则认为“已道观之,物无贵贱。”为我们建立了一个人与万物共生共荣的和谐生态景观。天命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如四时变2/7化,万物生长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人们只有掌握它,春耕播种,才有金秋收成;人们只有适应它,热天降暑,冬日防寒,才能健康不病。如果违背天命,既不能搞好粮食生产,也难以保证人自身健康成长,这无异于自取灭亡,所以君子必然要敬畏天命了。孔子敬畏天命的思想还不仅仅是讲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而且还将“畏天命”与“君子”人格结合起来,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意识。将“畏天命”与否,作为一条划分“君子”、“小人”的分界线,要求君子卑以自牧,不做过头事,不讲过头话,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世界的安宁、和平。中庸讲“君子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小人没有“畏天命”之心,所以肆意妄为,什么缺德事都干得出来,既敢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敢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于是出现了人伦丧尽、生态破坏的当今世界一系列所谓的“道德危机”、“信仰危机”和“生态危机”现象。孔子晚年喜易的原因就在于它讲到了要遵循天道、地道、人道,以及四季的变化规律。“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之于天地心,此谓易道。故易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3/7律之以柔刚;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为之以上下;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由此,可体会二千五百年前孔子提倡敬畏天命,树立君子人格,维护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和生态平衡的良苦用心。当今社会理应效法孔子敬畏天命的君子人格论,培养自觉遵循天地自然规律的生态伦理意识,这才是治理生态问题的“治本之策”。二、“弋不射宿”的生态资源节用观论语述而第七记录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即孔子捕鱼用钓竿而不用网,用带生丝的箭射鸟却不射杀巢宿的鸟。这里揭示了孔子的生态资源节用观。我们知道,孔子生活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那时的中国野生动植物资源是相当丰富的,老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捕鱼狩猎是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因此孔子去河边钓鱼和山上射鸟正是参加劳动、维持基本生活的表现,不存在今天意义上的捕杀野生动物问题。为什么孔子主张用竹竿钓鱼不用绳网捕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却不射杀巢宿的鸟这是因为用绳网捕鱼可对鱼儿一网打尽,无论大小;射杀巢宿的鸟也会大大小小一巢打尽。这样一来就破坏了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既会造成资源枯竭,也会阻塞老百姓的靠捕鱼狩猎为生的生存4/7之道,是一种不仁的行径,所以孔子加以反对。当然,这种生态资源节用观也体现了孔子“泛爱众而亲仁”,为了大多数人的生存利益而反对毁灭野生资源的生态伦理思想和对可再生资源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发展战略思想。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即君子吃饭不要求太饱,居住不要求安乐舒适。为什么要求“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呢因为饮食太饱势必多消费粮食,居住太舒适势必耗费过多的土地空间和建筑材料,这都是没有做到节用,故为君子所不取。由此可见,孔子主张生活俭朴、节用资源,讲究内在的道德修养、君子人格,不追求外在的生活奢侈、豪华气派。他的这种节用观无疑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直接可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减少民众疾苦,维持日常生活,以及生态资源保护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今天,虽然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还是要大力提倡生态节用消费观。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这应当成为全社会崇尚的一条生态伦理规范。我们说当今世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与人类自身过多地追求高消费,不注意节用,是有直接关系的。如果大家都能发扬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生态消费理念,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节俭而又其乐无穷地生活,那么就5/7会给我们这个地球节省更多的资源,为子孙后代造福。三、和谐中庸的生态人生观任何事物都是由要素所构成,要素的不同使事物具有不同属性。由此构成了多样化、多元化的和谐世界。中庸第三十章中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就是说万物共同生长而不互相侵害,各种道理共存而不互相冲突。这就是所说的“和而不同”。“和”的前提是分化和差异。分化和差异是生命的本性,由分化和差异造成世界的丰富多样。但差异和分化还要通过“和”,即多样统一才能构成完整的生命世界。所以“和”,实指“有差异和矛盾的事物之间不仅互容共存,而且互补共生。”正如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生物个体或群落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活性因子,因子之间又互相影响,共同营造自己的生存环境。而“同”则是排除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同一。实现和谐的方式就是“中庸”。“中”并不是折中,做事无原则。“中庸”也不是指平庸、圆滑。冯友兰讲“中”就是“恰到好处。”“庸”,朱熹解释为“平常也。”陈杰思则认为,“中”是奇偶不偏不倚之意,也就具有遵守而不偏离之意,故中庸之道就是执守正道。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度之内存在。我们要保持某事物的存在,就必须使它存在于上限度和下限度之间,这就叫“中”。如果达不到下限度,或者超过了上限度,走向6/7了事物的两个极端,就会导致系统的崩溃和事物的毁灭。这就说孔子说的“过犹不及”。所以我们要正确的看待“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和“零增长”等种种极端的生态自然观的观点,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四、“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观孔子的“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自觉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味大自然化生万物的无限魅力。孔子“乐山乐水”命题见诸于论语雍也第六“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是孔子赞美“知者”和“仁者”的一句话。在孔子看来,“知者”和“仁者”都是有道德修养的人,相当于我们今天讲的“仁人志士”。孔子赞美仁人志士的修养功夫,实际上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和广大民众都来做这种“知者”和“仁者”,来热爱自然,保护自然。那么,要培养“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首先,孔子认为要淡泊明志,有一种做圣贤君子“不改其乐”的人生志向。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颜回就做到了尽管生活条件十分困难,但因为做圣贤君子的人生志向明确,所以能身处“陋巷”而始终“不改其乐”。第二、要有“泛爱众而亲仁”的心理自觉,只有心中充满了仁爱之情,才会“乐山乐水”,爱护好山山水水,对水中的鱼、山中的7/7鸟才不会去赶尽杀绝,而保持一钟“鸟之将死,其鸣也哀”的同情心。第三、通过学习诗、乐增强欣赏大自然的知识能力和审美意识,他说认为学诗可以使想象力和观察力丰富,可以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而学乐可以提高修养助人成就事业,所以皆有益于培养“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通过论述如何达到这种与山与水同乐同寿的理想人生境界,孔子揭示了培养“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与做仁人志士、树立高尚君子人格的密切关系。君子要仁民、爱人、乐山、乐水,这就把生态伦理教育有机地融入到人伦道德教育之中。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孔子的人伦道德与生态道德是一致的,做仁人志士与乐山乐水不仅不相矛盾,而且是相互促进、相互融通的。孔子把“乐山乐水”与做仁人志士联系起来,作为培养儒家理想君子人格的一项道德行为规范,说明儒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