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赏析_第1页
富春山居图赏析_第2页
富春山居图赏析_第3页
富春山居图赏析_第4页
富春山居图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富春山居图赏析聘才网欢迎大家的到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富春山居图赏析,以供查阅,快来看看吧摘要2016年6月1日上午,台北故宫博物院“晶华宫”开幕,情牵两岸的旷世名作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一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这幅被誉为十大传世名画的中国古代山水画,经历了600多年坎坷的历程,凝结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此次合璧,其意义超出了艺术范畴。而本文从论述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出发,希望能引起读者共鸣。关键词富春山居图、合璧、历史价值。引言中国山水画发端于六朝,成熟于唐五代,此后便成为卷轴画的大宗。明眼的史论家发现,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山水画一直在变。王世贞就此指出“山水画,始于吴,成于二李。荆关董巨一变也,李刘马夏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然而,由于古代中国一直处于农业文明之中,较少外来文化的刺激,山水画的多次新变,基本处于文人画兴起之后,不过是在同一文化中的时代风格之变,虽然形成了接近于写实化的“图真”“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构成艺术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亦是山水画品格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山水画作为一种独立2/8的中国画科,与人物、花鸟相比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其中对意境的营造是山水画创作的最高美学追求。而在这些山水画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富春山居图。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其艺术价值和其厚重的历史价值。正文首先我们先来看富春山居图的背景。山水画就是中国的风景画,但又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因此我们不得不了解黄公望其人,黄公望12691354原名姓陆,名坚、字子久,号一峰是一个颇为传奇的人物,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做吏,50岁以后做道士。黄公望小时候父母双亡,成为一个孤儿,后来被过继给一位被人们尊称为“黄公”的老头。黄公看他聪明伶俐,特别喜欢他,就说“吾望子久矣”,因此给他取名为黄公望。黄公望擅长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小时就有大志。南宋灭亡后,文人的地位一落千丈。直到中年,他才在浙西廉访司当了一名书吏。后来上京到都察院,仍做书吏,经办田粮杂务。他的上司张闾是个贪官,就在元朝恢复科举那年,张闾案发,46岁的黄公望也受到牵连,被诬入狱。出狱后,黄公望心灰意冷,做了道士,改号“大痴”,从此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并曾靠卖卜为生。六砚斋笔记中说,“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3/8人莫测其所为”。黄公望的学画生涯起步较晚,然而他绘山水必亲临体察,画上千丘万壑,奇谲深妙。其笔法初学五代宋初的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熏陶,善用湿笔披麻皴。黄公望擅长画山水,多描绘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为和尚无用禅师所绘的,始画于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于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完成,此时黄公望已经81岁。其次我们来看其画的内容,他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坡石,树木苍苍,疏密有致地生于山间江畔,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等散落其间。黄公望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董其昌评价富春山居图说“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此画确给人咫尺千里之感,无论布局、笔墨,还是以意使法的运用上,皆使观者不能不叹为观止。正如恽南田所说“所作平沙秃峰为之,极苍莽之致。”董其昌还曾说,他在长安看这幅画时,竟觉得“心脾俱畅”。此划用笔细致在我看来,所画景物很生动逼真,给人江南山水的秀气之感。山水画得很灵动,树给人生机盎然之感。4/8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曾介绍自己是如何创作的“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之。”为了创作富春山居图,他在“领略江山钓滩之胜”时,“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辍即模记”。画中所题文字表明,他为完成此画而潜心观察、揣摩费时三四年。1350年,黄公望将富春山居图题款送给无用禅师,4年后,黄公望去世。富春山居图有了第一位藏主,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从画家的地位看在元四家中,若论对后代山水画发展影响最深广的,无疑是黄公望他年资最高,他直接受教于赵孟,从五代荆浩、关仝及北宋李成启学,所以画的品格极高。元代画家开始以纸为画本,赵孟的水村图已见干笔皴擦,元画灵动松秀的笔墨已然初具,而黄公望享年85岁,至其晚年则纸本水墨的技法已经炉火纯青。其富春山居图,可以说是代表其晚年风格的经典之作。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它和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唐阎立本的步辇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明仇英的汉宫春晓图等画作,一起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而最令我感动的是其历史价值。首先我们先引出一个故事,,明朝期间富春山居图辗转流传到了明代大书5/8画家董其昌手中。董其昌晚年把它卖给了宜兴一个姓吴的官宦世家。富春山居图在人世流传到此时,由于沈周、董其昌的极度推崇,已变成了人间宝物。富春山居图在吴家流传了三代后,传到了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是当时著名的收藏家,他把这幅开创了中国山水画新风格的传世巨作视作珍宝,每天茶饭不思地观赏临摹。吴洪裕还不惜花巨资专门为富春山居图造了一个楼,叫作“云起楼”,把楼中珍藏富春山居图的那间房子取名为“富春轩”。明亡清兴之际,清军南侵,为躲避战乱,吴洪裕也不得不加入到逃难的人群中。他舍弃家中的金银财宝以及其他珍宝和收藏品,随身带了这幅富春山居图和另外的一幅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吴洪裕临死前,实在舍不得这两幅书画,竟决定仿唐太宗李世民将兰亭序带入陵寝,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烧掉,为他殉葬。于是,吴洪裕在弥留之际被抬到了院子里,他先是让家人点火烧掉了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就在富春山居图也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围观的家人中猛地窜出一个人,“疾趋焚所,起红炉而出之”,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为了掩人耳目,吴静庵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虽然被救下来了,大火却在画作中间6/8烧出几个连珠洞,这幅画断成了一大一小两段,画作起首一段已被烧掉,其余幸存的地方也布满了火烧的痕迹。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被后人装裱后命名为剩山图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了画首。因为这幅画当年曾被无用禅师拥有,这段画幅被后人称为无用师卷。如今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尺幅纵厘米,横厘米。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尺幅纵33厘米,横厘米。我们会问无用师卷为什么会跑到台湾。在这里我们讲述其原因,1933年,日军攻占了山海关,故宫博物院决定将馆藏精品转移,以避战火浩劫。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与近百万件故宫文物一起,历尽艰辛坎坷,行程数万公里,由北京经南京辗转运抵四川、贵州,抗战结束后陆续运回南京,又于1948年底被运至台湾。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在台湾属于国宝级文物。现在我来讲述我在此次合璧中看到的富春山居图的历史价值。首先此次合璧在海峡两岸乃至全球华人华侨中引发广泛共鸣,深深激荡起中华儿女共同的民族情怀。其次中华文化是两岸和解、认同、心连心的精神纽带,力促两岸文化融合与交流,是必然的时代潮流和诉求。7/8这作用是经贸合作所不能够起到的,也是“三通”之外的“心通。也就是说两岸同胞都是中华文化的传人,有共同的责任和使命去探索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富春合壁”是两岸文化血脉贯通的一个序曲,将不断唤起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历史、文化的连结,是两岸和平发展维系的安定力量。不仅如此此次合璧它起到了增创文明盛事,平添民族佳话,必得民心顺民意的作用,它将获得中华儿女的最大支持。“合璧”拨动中华同胞的心弦,除去其本身的艺术价值,更直接的原因是其背后浓缩体现着两岸同根、文化同源,更寄托着中华儿女的美好祈愿。合璧事件告诉我们在两岸和平发展的进程中,任何举措只要有利于民族和解繁荣,有利于激荡民族情怀,有利于强化民族“团圆”意识,都将获得大多数民众的理解、支持和敬重。它展现只要最大限度诚意,秉持真诚心、包容心,就能破除一切人为障碍,两岸之间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富春合璧”曾经是一个梦,两岸三地文化人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